文|投資界PEdaily
減肥藥有多火?
截止今天,丹麥制藥巨頭諾和諾德市值達到42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30000億元,繼續(xù)超過法國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的3964億美元,問鼎新一代歐洲市值之王。根據(jù)世界銀行官網,2022年丹麥GDP也才只有3954億美元,可謂富可敵國。
而讓諾和諾德身價飆升的是一針減肥藥——Wegovy(司美格魯肽)。
這款橫掃歐美的“減肥神藥”,起初是用來治療糖尿病,卻因為抑制食欲效果不錯意外席卷減肥界,歐美名人下場“帶貨”,連馬斯克也說用了瘦掉9公斤。但是,司美格魯肽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
盛宴徐徐拉開帷幕。國內創(chuàng)新藥企們掀起了一股“減肥藥”研發(fā)風潮,一場減肥藥爭奪戰(zhàn)打響了。
歐洲市值新王,減肥藥剛賣了600億
稱王背后,始于一針減肥藥——諾和諾德的核心產品Wegovy(司美格魯肽)。這是一種長效胰高血糖素樣肽-1,也就是人體天然GLP-1 (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主要用于調節(jié)血糖和減輕食欲。
2017年,司美格魯肽初次在美國獲批上市時僅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這也是諾和諾德的百年主戰(zhàn)場。
然而沒人料到,司美格魯肽會進軍減肥圈。2021年開始,司美格魯肽憑借治療肥胖適應癥爆火出圈,諾和諾德便推出了更高劑量的減肥版本,使其成為第一個被批準用于減肥的此類藥物。
“減肥神藥”有多強?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超重且無糖尿病人群每周注射2.4 mg司美格魯肽,可使體重下降14.9%,平均體重減輕15.3 kg,平均BMI下降5.54。美國糖尿病學會則將司美格魯肽列為“減重效果非常高”的藥物。
去年10月,馬斯克的一條推文將故事送上高潮:他一個月內減肥9公斤,且提到自己使用了司美格魯肽的減肥版本。隨后,卡戴珊等網紅明星也紛紛承認使用司美格魯肽減肥。
有了名人“帶貨”,司美格魯肽火爆起來,兩個版本甚至被減肥人士搶購一空,一度導致糖尿病患者無藥可用。2022年,司美格魯肽銷售額超過118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再次賣出9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600億,占總收入56%。
諾和諾德的股價也水漲船高,在過去12個月里則上漲了66%。今年8月初,諾和諾德發(fā)布司美格魯肽的3期試驗結果,稱其降低心臟病、中風發(fā)作風險達20%。這一結果直接影響到美國醫(yī)保對司美格魯肽的報銷,諾和諾德股價飆升17%,市值一夜暴漲至4236億美元,和LVMH的市值一哥之爭拉開序幕。
而A股大受提振,減肥藥概念集體走強,上演漲停潮。最新的消息是,隨著本周一司美格魯肽進入英國市場,諾和諾德股價再度上漲0.7%,市值達到4280億美元,穩(wěn)坐歐市新王之位。
但需要提醒的是,司美格魯肽也存在極大爭議。首先作為慢性病藥物,司美格魯肽用于減肥同樣需要長期堅持,一旦患者停用,體重可能會反彈至減重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合理的注射節(jié)奏是一周一次,按照每月四周計算,這筆花費將達到1349美元,頗為昂貴。
更關鍵的是,司美格魯肽有可能帶來惡心、嘔吐、嚴重反流等副作用,甚至會引起嚴重胰腺炎,具體則因人而異。還有報道稱,有患者在使用司美格魯肽后出現(xiàn)自殺或自殘想法,目前歐洲藥品監(jiān)管機構已經就此事展開調查。
一段始于愛情的創(chuàng)業(yè)史,掀開全球藥王之爭
時光回溯百年,諾和諾德的故事充滿丹麥童話的浪漫色彩。
它的總部位于哥本哈根,創(chuàng)始人是一對夫婦——August Krogh(奧古斯特·克羅)是哥本哈根大學教授,還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獎;妻子Marie Krogh(瑪麗·克羅)則是一名醫(yī)生,同時也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
1922年,克羅夫婦正在美國享受假期,兩名加拿大科學家發(fā)現(xiàn)胰島素并用于治療糖尿病人的消息轟動世界。在此之前,糖尿病幾乎是一種絕癥。職業(yè)敏感加上對治療愛妻的渴望,使得奧古斯特對胰島素產生濃烈興趣。經過談判,克羅夫婦將胰島素帶回丹麥,并在次年成功生產,Nordisk(諾德公司)就此誕生。
克羅夫婦曾邀請了許多科學家投入這項事業(yè),其中就包括Harald Pedersen和Thorval Pedersen兄弟倆。1924年,他們走出Nordisk自立門戶,成立了Novo(諾和實驗室)。后來,Novo與Nordisk相愛相殺60多年,合力將糖尿病治療領域向前“卷“著推動一大截,直到1989年才重組合并成為今天的制藥巨頭。
但諾和諾德并非所向無敵。同樣在8月初,數(shù)十年來的勁敵——禮來,剛發(fā)布了第二季度業(yè)績:總營收83億美元,同比增長28%,其增長正依賴于雙靶點(GLP-1R/GIPR)減肥藥替爾泊肽,這一藥物以72%的速度創(chuàng)下歷史最快漲幅。禮來股價當天大漲15%,成為首個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純藥企。
一直以來,GLP-1領域都是“神仙打架”,諾和諾德和禮來的恩恩怨怨就發(fā)生于此。2009年,諾和諾德推出了最受歡迎的GLP-1藥物——利拉魯肽,瞬間“霸榜”。而在此之前,GLP-1頭號玩家正是禮來,旗下的艾塞那肽上市即高光,卻因副作用而遇冷。二者就此開始你爭我趕,交替做起GLP-1之王,合力占據(jù)90%左右的市場份額。
為了搶奪市場,雙方最近開始“掃貨”:禮來7月買下Versanis,諾和諾德就在8月收購Inversago和Embark Biotech兩家公司,這些標的都有著研發(fā)減肥藥的潛力,可以用來鞏固護城河。
如今司美格魯肽風頭正盛,這家百年藥企即將登頂GLP-1。只是由于對市場的低估,司美格魯肽產能擴張一直很慢。網上有句玩笑話:“是司美格魯肽賣了92億美元嗎?不,是只有92億美元司美格魯肽能賣?!?/p>
而諾和諾德已經把加速擴產提上了日程。隨著放量速度提升,這位巨頭或許將引起全球GLP-1之戰(zhàn)的白熱化。這樣看來,未來的“藥王”之爭,也許會由減肥領域接棒。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VC投減肥藥嗎?
超強的吸金能力,讓減肥藥成為創(chuàng)新藥圈最受歡迎的黑馬。
我們把目光拉回國內——創(chuàng)新藥企不甘落后,紛紛布局GLP-1藥物的開發(fā),拼研發(fā)速度,拼上市時間。一時間,“得GLP-1,得業(yè)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禮來、諾和諾德的GLP-1產品已經在海外市場暢銷,但一直沒有被國家藥品監(jiān)管局承認這些是“減肥藥”。再加上利拉魯肽在國內專利已到期,而司美格魯肽和度拉糖肽在中國的專利也將于2026年到期,這給國內創(chuàng)新藥企帶來更多趕超的時間和窗口。
今年7月份,華東醫(yī)藥的GLP-1產品搶先“出線”。彼時華東醫(yī)藥發(fā)布公告稱,其旗下子公司收到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核準簽發(fā)的《藥品注冊證書》,由中 美華東申報的利拉魯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適應癥的上市許可申請獲得批準。消息一出,兩天之內,利拉魯肽在京東銷量環(huán)比增長了35倍,關鍵詞搜索量環(huán)比增長了29倍。
GLP-1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沒有人愿意圍觀這場盛宴。據(jù)了解,華東醫(yī)藥之外,仁會生物的貝拉魯肽也進入申請上市的階段,信達生物的GLP-1類藥物Mazdutide已經完成三期臨床,恒瑞醫(yī)藥、信立泰、甘李藥業(yè)、聯(lián)邦制藥、諾博特生物、雙鷺藥業(yè)、鴻運華寧等數(shù)十家企業(yè)的GLP-1相關產品研發(fā)進展極快。
Insight數(shù)據(jù)庫顯示,在國內,當前超過110款GLP-1類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尤其是在2023上半年,16個GLP-1藥物項目申報臨床試驗,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數(shù)量。從以往的經驗上來,只要與“減肥”相關的國監(jiān)局認證藥品,銷量都非常喜人。GLP-1也成為了眾多創(chuàng)新藥企在市場萎靡之際拉高業(yè)績的“法寶”。
這是一個驚人的市場。據(jù)弗羅斯特沙利文數(shù)據(jù),2021年國內減重市場規(guī)模為21億元,2017年至2021年復合增速為71.4%,預計2026年市場規(guī)??蛇_111億元。據(jù)中信證券測算,2030年中國減肥用GLP-1受體激動劑的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383億元。而放眼整個市場,還有400億到500億美元的空間。
但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二級市場創(chuàng)新藥企的瘋狂,GLP-1藥物項目在一級市場上顯得冷寂。“還沒有接觸過這類項目?!币晃簧虾5尼t(yī)藥投資人表示。公開信息顯示,自2021年6月,司美格魯肽獲批肥胖適應癥以來,國內GLP-1藥物領域發(fā)生的融資事件并不多見。
對此,一位醫(yī)藥投資人解釋說,其實這些推臨床的項目中,大多是在做司美格魯肽的仿制藥,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屬性的管線非常少。在他看來,如果開發(fā)仿制司美格魯肽的注射針劑,已經可以預料將類似PD-1管線一樣,3-5年后可能面臨慘烈的紅海價格戰(zhàn),“沒有真正的創(chuàng)新很難破局?!?/p>
更直接原因是——一級市場對創(chuàng)新藥的投資收縮,流向創(chuàng)新藥的熱錢明顯減少了。從2021年下半年起,國內創(chuàng)新藥投資的泡沫開始破裂,包括A股、港股的創(chuàng)新藥板塊持續(xù)調整,破發(fā)漸漸成為常態(tài)。
一時之間,醫(yī)藥投資人被調侃成為VC/PE鄙視鏈的最底層,創(chuàng)新藥投資也受到極大壓制。一些投資機構已經解散了創(chuàng)新藥投資團隊,而更多原本跟蹤創(chuàng)新藥項目的投資人,在業(yè)績壓力之下,甚至轉而研究起了硬科技。
“醫(yī)藥這玩意,燒錢太厲害。”上海一位醫(yī)療投資人曾對投資界坦言,藥是吞金獸,需要的資金量太大。過去三四年砸資金投醫(yī)藥的狀態(tài),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