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道商學苑 江南游子
01 既已爭過,再無不甘、不舍?
9月10日,是張勇卸任阿里董事會主席與CEO的日子。由蔡崇信接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CEO,這些都是6月初既定好的事。
但事臨頭,阿里還是炸了鍋。原因是這一天張勇還卸任了阿里云的一切職務,將它們統統交給了吳泳銘。
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互聯網圈。3個月前,張勇還在內部信中明確表示,云智能集團處在分拆的最關鍵時刻,自己會全身心投入,這也被認為是張勇卸任集團職務的重要原因。
但最終,張勇還是離開了阿里云。2022年12月29日,出任阿里云總裁;今年3月28日,自認阿里云一號首長;再到9月10日卸去所有......
滿打滿算,張勇在阿里云的日子只有250天。在這段時間,張勇的絕大部分精力還要放在集團,尤其是在3月至今持續(xù)進行的組織架構調整。
不少人更是認為,“2022年底張勇接替張建鋒就是一次過度,畢竟張勇不懂技術?!薄鞍⒗镌浦皇菦]有更好的總裁人選,又陷入增長瓶頸,急需更大的領導站臺吶喊、調動資源?!?/p>
但他們或許錯了。自始至終,張勇就沒把自己視作阿里云的一個過客,他為此傾注了太多。
2021年7月,張勇便明確表示,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除去傳統的電商板塊,阿里云代表著阿里的未來。
即便2022年,阿里云在激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放緩增速,又因宕機事件深陷泥淖,張勇也沒有減少對云的關注與投入,甚至最終不惜親自下場。
此后,先是3月的組織變革中,張勇主動擔任了阿里云一號位;接著在6月阿里宣布張勇9月卸任董事會主席兼CEO一職時,也明確釋放出張勇專職任阿里云董事長兼CEO的消息。
在大模型火爆后,張勇開始有計劃的為阿里云注入大模型的力量。在云峰會上,張勇親自發(fā)布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并宣布阿里云要通過大模型尋找增量空間,未來20年阿里云全面押注大模型。除了這些臺前故事,張勇私下也對阿里云傾注了不少個人感情。
須知,阿里最初做云的動因之一,就是要解決雙十一交易數據峰值過高的問題。一手打造了雙十一購物狂歡的張勇,感觸最深。
張勇也曾透漏,自己擔任CEO與馬云搭檔的那段日子,最輕松、最有成就感。對專注做事的張勇來說,全面執(zhí)掌阿里的人事、業(yè)務、文化,是一個比較傷腦的事情,專注阿里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私下談阿里云時,張勇也曾坦言,“自己就是想做一個作品”。在張勇心中,阿里云究竟會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能感受到他對阿里云的傾注與投入。
從現實角度,阿里云也確實是張勇一個不錯的退路與出路。盡管勢頭放緩,但阿里云依然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云服務商。經過14年的技術積累,阿里云在自研技術、低代碼服務以及大模型領域依然有較大的進攻優(yōu)勢,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但隨著張勇卸任阿里云,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我們無法探究張勇是否懷有某種“不甘與不舍”,但至少張勇已經“爭”過了! 而所有這些都不再重要,就商業(yè)敘事本身,最重要的是阿里要駛向何方。
02 老將回歸,阿里煥新
張勇的正式卸任,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這不僅僅是指張勇的個人舞臺,更多意味著阿里舊時代的結束。
對于這場24年未有的驚天劇變,阿里從不否認,甚至是自貼標簽,承認、擁抱這一變化。在轟轟烈烈的業(yè)務分拆背后,還有一股潛在的巨大人事變動。阿里的老人們,又殺回來了!許多早已隱居幕后或退居二線的阿里投資人,又重新回到臺前,直接擔任各業(yè)務集團的董事、一二把手。
阿里六大業(yè)務集團的30個董事席位被19人占據,其中18人為阿里合伙人,包括新晉的蔣凡與萬霖。
除去蔣凡、萬霖,剩余16名合伙人中只有俞永福、鄭俊芳、吳澤明、聞佳、朱順炎是2015年之后入選的,其他11人早在阿里上市之前便獲得了合伙人資格。
這其中既有我們熟知但逐漸淡出實際業(yè)務的蔡崇信、彭蕾等,也有我們并不算熟悉的吳泳銘、王堅、蔣方.......無論是哪一個,都是跟隨馬云一起打天下的元老重臣。
很多人戲稱,這是一次阿里“元老院的復辟”。
即便玩笑,這種想法還是過于幼稚與膚淺了。合伙人是阿里集團的精神領袖,這些人的復出是阿里新戰(zhàn)略的需要。阿里始于3月份的這場人事調整,著力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讓合適的人坐到合適的位子上。之前螞蟻曾有過讓金融歸金融,讓流量歸流量,如今阿里正讓人事歸人事。
比如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云創(chuàng)始人王堅重回到阿里云舞臺中央。再如,具備全球戰(zhàn)略眼光的蔡崇信擔任了菜鳥董事長,而2014年入職菜鳥、具備全球物流操盤能力的萬霖,不僅升為合伙人,還是菜鳥的董事與CEO;所有這些都瞄準了菜鳥的國際化。
而在國際電商業(yè)務領域表現不俗的蔣凡,也晉升為合伙人,并繼續(xù)執(zhí)掌國際數字商業(yè);2021年底晉升為淘天掌門人的戴珊,則繼續(xù)出任中國數字商業(yè)板塊的董事兼CEO。此前,張勇一直期望阿里組織變“敏捷”,如今伴隨阿里業(yè)務分拆、一眾合伙人歸位,阿里正在變得專業(yè)而簡單。而這也直接決定了,張勇沒有了合適的位子。
阿里老合伙人正帶領阿里走上一條新路子。阿里在變老,阿里更在煥新!
03 新技術變量,全球化市場增量
解決了頂層人才的專業(yè)對口問題,接下來阿里要依靠這些合伙老人制定新戰(zhàn)略。
9月12號,剛剛上任3天的阿里巴巴新任CEO吳泳銘,發(fā)出了第一封全員信。
“時代在變,阿里必須變!時代在進步,阿里更必須進步!”吳泳銘用兩個大大的感嘆句展現了阿里求變的決心后,宣布了阿里兩大戰(zhàn)略重心:用戶為先、AI驅動。
在新戰(zhàn)略指引下,阿里未來將對三類業(yè)務加大戰(zhàn)略投入:一是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yè)務;二是AI驅動的科技業(yè)務;三是全球化的商業(yè)網絡。
言簡意賅、一目了然是大家對新戰(zhàn)略的評價。技術、投資、全球化市場是新戰(zhàn)略的關鍵詞,技術是關鍵中的關鍵:阿里要以技術作為業(yè)務與投資的標尺,加速全球化進程。
此時再看當選阿里董事會主席的蔡崇信與CEO吳泳銘,更顯阿里合伙人的老謀深算。
1996年加入阿里(最初應聘馬云創(chuàng)辦的中國黃頁)的吳泳銘,學的就是計算機。在1999年馬云創(chuàng)辦阿里后的近10年,吳泳銘一直是阿里落地技術應用的第一人。
從阿里的第一任技術總監(jiān)干起,吳泳銘先后擔任了阿里巴巴B2B平臺、淘寶、支付寶的首席技術官。
此后10余年,吳泳銘開始從技術向管理、投資轉變。他不僅一手創(chuàng)辦了手機淘寶、阿里媽媽,還創(chuàng)辦了元璟資本,并主導投資了涂鴉科技、理想汽車、高德地圖等核心項目,如今高德已經是阿里本地生活的核心入口。
此外,吳泳銘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他還是馬云的特別助理,能在關鍵時刻影響馬云。懂技術、會用技術,擅長基于技術的前瞻性投資,這些與阿里新戰(zhàn)略不謀而合的標簽,讓他成了阿里當下最合適的掌舵人。而更具全球視野,具備豐富國際投資經驗的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成了吳泳銘最好的搭檔。
盡管配備了最合適的人,確定了清晰的戰(zhàn)略藍圖,但阿里新掌舵人身上的擔子并不輕。
正如吳泳銘所言,“傳統互聯網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這直接導致了互聯網大廠的內卷與內耗,并讓幾乎所有大廠喪失了動力引擎。
以阿里具體板塊為例,盡管淘天依然是國內交易量最大、用戶最多的電商平臺,但它正面臨拼多多、抖音等新電商的挑戰(zhàn)。阿里云依然占據國內云業(yè)務C位,但動力不足,增速放緩。近年,國際商業(yè)板塊也在面臨諸如shine、temu等新對手的沖擊。而獨立起飛的菜鳥,則要面臨京東物流等平臺的全面圍殺。
阿里只能依靠技術這個最大的變量,去謀求海外這個最大的市場增量。
04 一別兩寬,各自為戰(zhàn)
如果你是一名阿里的老人,或者是像我們這樣的行業(yè)觀察者,便會發(fā)現如今阿里的困境與20年前創(chuàng)業(yè)有著某種相似:
同樣是這批合伙人掌舵,同樣要抓住新一輪的技術浪潮(20年前是互聯網,20年后是AI智能),同樣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zhàn)(20年前是一窮二白的創(chuàng)業(yè),如今是存量時代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
從技術層面看,吳泳銘在應聘中國黃頁時,想要解決的便是如何便捷上網獲取信息的難題;而如今則是如何利用AI智能技術,解決存量信息過大、過于冗雜的選擇難題。
從市場層面看,馬云最初創(chuàng)業(yè)第一個業(yè)務就是全球化業(yè)務,當時阿里立志要做一家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中有獨特價值的公司。而如今,包括阿里云、國際電商、菜鳥等在內,阿里巨大的核心增量市場也都在海外。阿里的合伙人老兵,再次回到了20年前的創(chuàng)業(yè)起點。而張勇的離開,確實是在為阿里的既定的技術戰(zhàn)略讓道。
但這不是意味著張勇失敗了。恰恰相反,阿里與張勇是一次相互成就。
只能說,2015年到2019年,作為CEO的張勇趕上了狀態(tài)最好的自己、最好的阿里以及最好的時代;而2019年至2023年,董事長與CEO一肩挑的張勇確實承受了多方的壓力:包括作為實干家對文企業(yè)化、價值觀層面駕馭的吃力;新電商平臺的挑戰(zhàn);以及存量時代AI新技術的沖擊.......
張勇曾進行了啟用戴珊變革淘天,親上一線主抓阿里云,大刀闊斧的布局本地生活,只是收效不大。但這也不意味著別人就一定做的比張勇好。
史上首個“功勛阿里人”與10億美金支持的科技基金獎勵,是阿里對張勇最后的肯定與安慰。張勇、阿里一別兩寬、各自為戰(zhàn),前者能否逍遙不得而知,但后者一定會面臨短期陣痛以及長期技術變革帶來的撕裂與拉扯。即便阿里合伙人全面回歸,阿里這場仗依然難打。但時代大勢下,阿里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用更專業(yè)帶頭人,更簡單的組織架構,更具市場變量的技術因子,沖擊更大的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