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進入數字時代以來,女性的母職之困似乎更加嚴重。技術在提升女性學識水平及打破職業(yè)天花板的同時,也讓女性無暇顧及家庭。
但與男性不同,女性自帶的天然母性讓其在養(yǎng)育過程中不斷加深自責。因此,多數女性主動縮減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以換取所謂的家庭“平衡”。
不可否認,仍有許多女性依然沒有放棄,繼續(xù)奔波在職場與家庭之間,而如何平衡家庭責任和職業(yè)發(fā)展也一直被社會大眾所關注。
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即便是在發(fā)達國家,努力在事業(yè)與家庭間追尋平衡的似乎也總是女性,男性在這一過程中變成了“隱形人”。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日前,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指出,內部的不平等如同硬幣兩面存在于事業(yè)和家庭兩方,如果家庭平等得以實現,那么,工作中的性別收入平等就會更有機會達成。
但“平等”談何容易?數字時代之下,婚姻、家庭、子女等不同難題擺在女性面前,讓其難以應對?;诖?,TOPHER特推出本期特別策劃,希望能讓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女性之困。
PART 1 擁有生育自主權
不可否認,生育一直是女性無法避開的話題,更有甚者,女性群體內部在面對這一話題時呈現了明顯的割裂。一邊是社交媒體平臺上,大量的年輕女孩許愿“接男寶”,另一邊則是相對發(fā)達的一二線城市,部分低生育意愿的女性群體選擇丁克。
事實上,女性的任何生育選擇,都無法避免來自社會語境的審視與自我需求之間的矛盾。
過去,固有觀念則是女性成為母親才能使人生變得更加圓滿。然而,當下女性生育觀念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交疊更替,主動生育和選擇丁克的自主權這一天平逐漸平衡。
社會總是讓女人覺得自己像一個罪犯,無論她做出什么決定,無論她有多努力。做母親的像是罪犯。不做母親的也像是罪犯。
由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所著的《房間里的母親》描述了女作家思考生育和生存意義焦慮的內心獨白。在即將告別育齡的時候,海蒂突然對是否應該和已育有一女的伴侶邁爾斯生孩子產生了嚴重的焦慮。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母親長期在家庭中缺席,忙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她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母親,并不斷思考家庭中的女性應該如何自處。
即使她一直堅持不生育,但仍有很多次本能的想成為母親,因為羨慕別人想成為母親,因為受不了輿論想成為母親。最終,作者選擇與母親和自己和解,以不生育的方式來致敬自己的母親。
圖片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薦書:《房間里的母親》
作者:[加]希拉·海蒂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PART 2 摒棄“母乳喂養(yǎng)”執(zhí)念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的女人不給孩子哺乳,也從來沒有哪個時代的所有女人都給孩子哺乳。”然而,在當下社交媒體中,不少母親對于母乳喂養(yǎng)形成了一種執(zhí)念,似乎奶粉喂養(yǎng)不夠稱職,不夠有責任心。
但母乳喂養(yǎng)真的是靈丹妙藥嗎?
在極端的母乳喂養(yǎng)倡導者眼中,母乳喂養(yǎng)更像是一項強制要求、一場道德運動、一種區(qū)分好父母與壞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緩解社會矛盾的安慰劑,卻獨獨不再是母親喂養(yǎng)孩子的其中一種方式。
尤其是在醫(yī)生、專家、媒體,甚至長輩和伴侶,都在強調母乳相對奶粉的優(yōu)勢時,媽媽的愧疚感就會多攀升一個臺階。
然而,母乳喂養(yǎng)對母親,尤其是職場媽媽造成的困擾卻被忽視了:不完整的睡眠、價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務、生理上的憂患、在公共空間哺乳的尷尬、職場的騷擾和歧視,還有更重要的——來自社會、親屬、以及自我的德道壓力等等。
在這些多重壓力的侵襲下,母親的生活變成了圍著孩子轉,而自己的需求被排到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
由考特妮·瓊格所撰寫的《母乳主義》一書,則聚焦于哺乳母親。在她與其他年輕媽媽交流哺乳的經歷時,作者看到了在母乳喂養(yǎng)被上升為公共衛(wèi)生問題的背景之下,母親們遭遇的各種困境。
她廣泛研究大量文獻資料,走訪醫(yī)學專家、研究人員、母乳喂養(yǎng)倡導者和十數位母親,展現了母乳從個人選擇轉變成德道義務的過程,呼吁社會各界關于母乳喂養(yǎng)的討論能夠回歸理性,卸下母親們的道德枷鎖,將喂養(yǎng)方式的選擇權歸還母親。
母乳喂養(yǎng)的背后,是大量的母親們難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無數個日夜,可她們付出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她們?yōu)榇嗽庥龅姆N種不公與困境,卻鮮有人提及。因此,本書比起強調讓嬰兒喝母乳,更希望人們能夠正視付出無限精力的母親,真正地為她們帶來福祉。
圖片來源:廣東人民出版社
薦書:《母乳主義:母乳喂養(yǎng)的興起和被忽視的女性選擇》
作者:[加]考特妮·瓊格
譯者:張英杰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PART 3 解決母職平衡之困
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越多越的母職難題擺放在了人們面前。
一個世紀前,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必須在事業(yè)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且往往只能二者擇其一;如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數量大幅增加,她們擁有了更多選擇,更有機會同時擁有事業(yè)和家庭,但鑒于社會規(guī)范、工作性質、時間約束等,性別不平等問題盡管不如過去嚴峻,卻依然存在。
從過去到現在,女性面臨了哪些境況的轉變,未來又該如何更好地改善?基于數十年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克勞迪婭·戈爾丁將自己的觀察撰寫成為《事業(yè)還是家庭》一書。
本書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群體分成了五組,深入研究了她們在事業(yè)、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負與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代際的演變歷程。戈爾丁按照“家庭”和“職業(yè)”在女性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把不同年代擁有本科學歷的女性分為五組。
首先第一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他們1900-1920 年大學畢業(yè),從其一生經歷來看,她們的終生成就在所有群體中最參差不齊。
第二組女性先工作再成家,她們1898-1923年出生、1920-1945年大學畢業(yè)。這組人開始結婚率極低,但最后卻結婚養(yǎng)育了很多孩子。
第三組女性先成家再工作,她們出生于1924-1943年,這一組群體的相似度比其他任何一組都高。她們展示了類似的抱負和成就,結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大學專業(yè)和第一份工作都差不多。
第四組女性先立業(yè)再成家,她們出生于1944-1957 年,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學畢業(yè)。這些女性明顯從前輩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在婚姻、子女、職業(yè)和就業(yè)方面,第三組向第四組的轉變是這些群體中最為顯著的。
第五組則是事業(yè)與家庭兼顧。她們出生于1958年至1978年,1980年開始她們陸續(xù)從大學畢業(yè)。這組女性覺察到了第四組的失算,于是她們宣告,事業(yè)將不再成為家庭的絆腳石。
在研究完以上群體后,作者認為,目前關于性別不平等的快速解決方案往往都只是從女性方面入手。但無論是職場性別平等,還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兩端,所以解決方法也需要同時從等式的兩端入手。另外,引發(fā)事業(yè)和家庭相互權衡的另一個原因與工作日益變得“貪婪”密不可分。
夫妻,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夫妻,如果進行分工,一人從事長時間、不規(guī)律的工作,另一人從事較靈活的工作并承擔起照顧責任,那么他們的經濟狀況大體會更好。但這將導致夫妻不公平和性別不平等。
因此,作者據此給出了務實的解決方案,即必須矯正工作制度,重新鋪設前進的道路;同時也需要消除夫妻中的分工不平等。只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努力爭取夫妻公平,爭取與家人共度時光,女性才能被進一步解放出來。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事業(yè)還是家庭》
作者: [美]克勞迪婭·戈爾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譯者: 顏進宇 / 顏超凡
PART 4 數字時代的養(yǎng)育指南
數字時代,母親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孩子們懂得的事情越來越多,父母們對孩子知道的越來越少。新的技術正在改變女兒們溝通、互動、學習和社交,越來越多的科技也正在改變這一代女孩兒們的內心思想和成長方式,面對這一新變化,媽媽的教育方式該如何做出改變呢?
由羅尼 科恩 桑德勒所撰寫的《數字時代養(yǎng)育女孩》一書中,為人們詳細地梳理了數字時代對孩子、家庭帶來的影響和親子關系的變化。
羅尼博士具有數十年的臨床、評估和顧問經驗,她熟知青春期女兒養(yǎng)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也了解數字時代媽媽們的自我懷疑。在本書中,她針對如何應對數字時代撫養(yǎng)青春期少女的挑戰(zhàn),提供了清晰實用的建議,包括青少年及其母親的實際訪談記錄,讓你更了解當下母女關系的普遍現狀。
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fā)現書寫前言的不是別人,正是作者的女兒。如果你是一位母親,相信看到這樣的文字,內心一定會被震撼到。因為這些話我們可能不會聽到自己的女兒說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卻是所有青春期少女們的心聲,甚至真實得有些殘忍,且讓人無法忽視和逃避。
事實上,母女關系是獨特的,也是奇妙的,在不同的時代它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內容。新的環(huán)境下,女孩們也許會變得和以前大不相同,例如過度依賴手機,情緒壓力因社交媒體變大,心態(tài)格外脆弱和敏感等等,這時候,母親一定會問自己,“我該怎么做?”
在本書中,作者給出了新的建議,她表示,母親要學會傾聽和支持,理解她們遇到的困境,了解她的真正需求,鼓勵她們自主調節(jié)情緒。母親永遠是引導女兒度過青春期的最佳人選,只有一個可靠、親密、理性的母親角色,才能最終幫助女兒走向幸福人生。
所有母親也要相信自己,不管時代如何改變,無需成為技術專家,無論內心怎么擔憂,你都能成為一位好媽媽。
圖片來源:中譯出版社
薦書:《數字時代養(yǎng)育女孩》
作者: [美]羅尼 科恩 桑德勒
譯者: 李佳蓉
出版社: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中譯出版社
PART 5 看到母親的自我
從有記憶開始,母親似乎永遠就是家庭里最忙碌的那個人:養(yǎng)育孩子、操持家務、遇上無法分擔重任的老公,還得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照顧他......
似乎人們都忘了除了母親的身份,她曾經也是鮮活的少女,她曾經也有夢想,有過燦爛光明的青春,有過無疾而終的暗戀。然而在成為母親這個角色后,這些閃光的過去被打包放好,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來。
或許,只有我們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站在局外觀看的時候,才意識到母親所付出的是整個人生。
五位子女為了給年邁的父母過生日,邀請他們來首爾。在首爾的地鐵站,媽媽卻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埋怨,散發(fā)尋人啟事,想方設法尋找她。他們追尋她的蹤跡,復原有關她的記憶……這才發(fā)現,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她。
由韓國作家申京淑所著的《請照顧好我媽媽》描述了母親的一生。為家人終身奉獻的媽媽,卻沒有人清楚她的喜好,大家也無從得知她究竟是誰。因此,從16歲有想法到成長為50歲的成熟女性,在真正了解了媽媽后,申京淑才完成了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
正如她所說,“原來我覺得獻給媽媽的書肯定要很漂亮、很美麗。但是我發(fā)現媽媽這個人并不是只是開心的、幸福的,她也有許多的悲哀、痛苦與苦衷。媽媽沒有我想像得那么完美,她內心也很脆弱,但是為了家庭與孩子要掙扎著變強。所以我內心有掙扎——到底要怎么寫呢?是仍然很美麗的,還是直接寫出來呢?后來寫這個小說時,我其實是跟著自己心里的想法去寫的,沒有包裝或夸張,而是去分析她,了解她?!?/p>
回頭再看,這不僅僅是文中人物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子女長大成人后拼盡全力離開家鄉(xiāng),卻終于長成了父母的客人。然而,命運卻讓留下的母親再也難以回到過去,她以令人難以想象的堅韌,繁衍出了更多的愛,這種愛如同養(yǎng)分一樣滋養(yǎng)著家庭,直至將她“掏空”。
看完本書,或許你會想趁還有時間,抱抱媽媽,跟她說一句“我愛你”。
圖片來源: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薦書:《請照顧好我媽媽》
作者:[韓]申京淑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尾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克勞迪婭·戈爾丁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過:
“一個女性應該獨立,應該得到盡可能多的教育,應該確保在婚姻方面的選擇權。結婚或者不結婚,與什么樣的人結婚,都應該由女性自主選擇。這樣有利于她在家庭中獲得更多的權利。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從任何女性歷史中吸取的教訓。”
在TOPHER看來,這種自主權不僅僅局限于婚姻,還應該被延展至生育、職場等所有人生選擇之中。也希望所有女性能夠成為最想成為的自己,勇敢地走好屬于自己的每一步。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は愀邸ぜ~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