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曾思怡
編輯|黎廣
“工作十來年,頭一次接待七十多歲的客戶?!?/p>
近日,河北涿州一位75歲老奶奶全款買下一套公寓的視頻引發(fā)熱議。
經(jīng)手的中介楊超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老人買的是一套40平米低樓層公寓,全款是18萬多,均價在4500元左右,購房資金是多年攢下的退休金。
盡管是個人行為,但關于這位老奶奶購房的討論卻十分熱烈,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是否必要買房、老年人存款如何分配更合理等。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所長王海濤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我國老年人的普遍觀念來看,買房不僅是為了保障居住環(huán)境,更是為“家”的概念買單,“中國人喜歡把房子和家等同為一個概念,越是上年齡的人對于要有一個房子、一個家的概念越強”。
另一方面,老年人買房背后或是租房難。
因身體機能下降,在租房內摔倒、發(fā)病的可能性遠高于年輕人,而且很多房子構造對老年人不夠友善,導致老年人可租房源十分有限,不得已買房。
對這些老年人來說,一套新房和一大筆支出,意味著什么?
全款買房的“前衛(wèi)”老人
據(jù)楊超介紹,這位老奶奶在10月14日到門店咨詢購房,當時他和老人坐下聊了3個多小時,得知老人獨居多年,每個月有4000元的退休金、不過基本一分不花地存起來,這筆錢也是她買房的資金來源。
至于日常生活支出,老人基本靠撿廢品的收入,平時吃喝也以飯店的剩飯剩菜為主,也不用手機,膝下有一子,不過已經(jīng)出家多年。
從和老人的交流來看,楊超覺得這是一位樂觀、愛說話的老人家,“思想比年輕人還要前衛(wèi),雖然平日省吃儉用,但是碰上災情可以一下掏出1萬塊錢捐款。我問她自己住年紀大了生點病怎么辦,她說自己一直沒得過病,連藥都沒有吃過,還問我她看起來現(xiàn)在像75的嗎?”
年過七旬選擇買房,是老人生活“前衛(wèi)”的一個表現(xiàn),不過這背后也不乏“老年人租房難”的無奈。
“老奶奶說她之前獨自租住在一條老舊胡同,月租100元左右,但也有人說看到她住在一個小胡同里邊的三輪車上。”
“得知老人家的情況后,我們感覺她不容易,所以沒有收取中介費,還為她特殊申請降低了一點房價。”楊超表示,新房將在今年底左右交房,老人家明年就可以搬進去居住。
為居住環(huán)境和“家”的概念買單
事實上,老年人購房是租房難的另一種體現(xiàn)。
廣州房屋中介吳先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他所接觸的大部分業(yè)主都不愿意將房子租給老年人,還有的租房平臺直接要求租客年齡須在40歲以下。
王海濤解釋,一方面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在租房內摔倒、發(fā)病的可能性遠高于年輕人,如果老人在房子里去世還有可能影響房屋的市場價值,這導致大部分業(yè)主不愿意面向老年人出租房屋;另一方面,當前很多房子構造并不適合老年人居住,如沒有電梯、屋內有臺階、缺乏適老化改造等,并不適合老年人居住。綜上,老年人可租房源十分有限。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無房老年人購房,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心理層面的需求。王海濤表示,從傳統(tǒng)角度來看,中國人喜歡把房子和家等同為一個概念,越是上年齡的人對于要有一個房子、一個家的概念越強。
王海濤認為,我國老年人大都持有節(jié)儉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將資產安全、保值增值和子女需求排在重要位置,最后才是自己養(yǎng)老要花的錢。這也是老年人在買房和購買養(yǎng)老服務之間選擇后者的原因。
與此同時,從一般老年人財產支配的習慣來看,年輕人常見的用于投資、做買賣是不現(xiàn)實的,大多數(shù)老人都會選擇存在銀行,“從老年人的視角來看,和存在銀行相比,買房不僅可以提高居住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在家庭的存在感和尊嚴感”。
老年購房族買房特點
本次老年人購房引發(fā)熱議,主要原因是罕見性。
時代周報記者從多家房產中介了解到,老年人占購房群體中的小部分,其中同城改善型購房居多,或者專門到旅游城市買房養(yǎng)老,也有少數(shù)因租房難而選擇購房的群體。
南寧房產中介盧先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所接待的購房客戶中老年客戶約占一成,大都是從老舊小區(qū)換到有電梯、安靜、離醫(yī)院和菜市場近的房子,“這些老年人普遍經(jīng)濟條件較好,選購的新房價格有便宜的也有貴的,視個人經(jīng)濟條件決定”。
不過從身體情況和觀念認知層面來看,老年人購房也存在一定風險。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從業(yè)者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老年人的經(jīng)濟收入通常有限,購房資金準備不足,因此一旦購房貸款壓力大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同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與養(yǎng)老需求可能會發(fā)生變化,高樓層、設計復雜的房子不利于老年人居住。另外,由于一些老年人的思維觀念與年輕人有差異,交流溝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被誤導。
這名從業(yè)者認為,要分析老人購房的必要性,需要從生活質量、身體狀況、存款、退休金等多方面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