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促進高校專利轉化運用是推動高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2023年10月26日,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回答界面新聞提問時表示,決定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有兩個關鍵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這是內因;其次是政策激勵措施,這是外因。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重點從“提升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大因素著手,加快推動高??萍汲晒颥F實生產力轉化。
在高校中,存在很多“沉睡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發(fā)布的《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fā)明專利產業(yè)化率為36.7%,其中高校發(fā)明專利產業(yè)化率為3.9%,遠低于企業(yè)發(fā)明專利產業(yè)化率的48.1%。
雷朝滋介紹,要提升成果質量,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這里所說的“質量”指成果是否符合產業(yè)、企業(yè)生產實際需求。提升成果質量,就是要求科技問題從生產實踐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實踐中去。
據介紹,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于2022年印發(fā)《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引導高??萍紕?chuàng)新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產業(yè)發(fā)展需要,真正做到基礎研究要真有發(fā)現,技術創(chuàng)新要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要真有效果。特別是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出臺《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探索實施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大力提升專利質量。
“過去,一項技術無論是否有必要申請專利進行保護,只要發(fā)明人提出專利申請,高校都會按照既有程序協助開展專利申請工作,由此難免產生不是為了保護創(chuàng)新而申請的專利。推進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就是希望通過評估專利的應用前景,決定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從而保留高質量、有轉化前景的專利?!崩壮陶f。
此外,雷朝滋介紹,要加大政策激勵,采取多種轉化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指導高校嚴格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的同時,創(chuàng)新激勵政策,激發(fā)科研人員責任感和使命感。
雷朝滋表示,一是率先調整資助獎勵政策,停止對專利申請的資助獎勵,大幅度減少并逐步取消對專利授權的獎勵。二是倡導高校通過普通許可,而不是獨占許可的方式實施專利轉化。獨占許可相對而言,收取的許可費較高,對企業(yè)來說資金壓力更大、風險更大,企業(yè)的決策過程更為慎重。而普通許可降低了企業(yè)的實施成本,更有助于專利轉化。三是鼓勵以基本許可費加提成的許可費計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許可費用,消除企業(yè)因過高的許可費用而產生的顧慮,同時也保障高校科研人員獲得成果轉化的長期收益。
此前在10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要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建立市場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制,力爭2025年底前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全覆蓋。
“截至2023年9月,國內高校有效發(fā)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6.7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fā)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萬件,合計占國內有效發(fā)明專利擁有量的25.3%,超過四分之一?!眹抑R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
申長雨介紹,根據上述方案部署,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動員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篩選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專利,建立供需對接、推廣應用和跟蹤反饋機制,力爭在2025年年底前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的有效專利全覆蓋。
申長雨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加強地方政府部門、產業(yè)園區(qū)、行業(yè)協會和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等各方協同,根據存量專利分層情況,采取差異化推廣措施。針對高價值專利,匹配政策、服務、資本等優(yōu)質資源,推動高校精準對接,促進專利高效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