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管財經
半個世紀以來,不停助力酒店業(yè)兼并重組、結構升級的資本力量,是酒店業(yè)大規(guī)模連鎖快速市場化的重要推手。
資本運作的方式大致分為投資并購、重組、上市等,其目的還是為了酒店能夠更好在資本市場里發(fā)展。
然而,在浮浮沉沉的資本市場里,有人在市值管理上愈戰(zhàn)愈勇,有人卻黯淡出局。
今天,《酒管財經》試圖梳理部分上市酒店的運作路徑,回望近年來中國酒店集團資本化上市道路,找出并研究酒店集團上市的瓶頸問題,希望能為其在資本市場持續(xù)發(fā)力提供新思路。
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就已有酒店企業(yè)嗅到了酒店上市的利好東風,紛紛尋求上市。
第一批多為單體酒店,如金陵飯店、東方賓館、華天酒店、大東海酒店等。
其中,東方賓館經過多次轉型重組,依托嶺南控股集團成功做大做強,發(fā)展出一系列嶺南東方酒店品牌系列。
而大東海酒店未能抓住機會進行連鎖化發(fā)展壯大,最終退市。
華天酒店為了避免被“ST,已連續(xù)多年“賣子求生”。
第二批是民營經濟型酒店集團,如7天酒店、華住酒店、如家酒店。
其中,華住酒店2021年登陸港交所,成功實現(xiàn)二次上市;7天酒店和如家酒店私有化退市后,分別合并到了錦江酒店和首旅酒店。
第三批是在香港以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上市的開元酒店和以商業(yè)信托(BT)模式上市的金茂酒店。
2005年,開元酒店首次對外宣布赴港上市,但直到2019年才終于圓夢港股,兩年后再次私有化退市。
早在2007年,金茂集團就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而酒店業(yè)務在2014年被分拆以商業(yè)信托形式赴港獨立上市,然而2020年金茂酒店就撤回了在聯(lián)交所的上市地位。
第四批是2018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格林酒店、同年赴港上市的復星旅文,2021年在A股上市的君亭酒店以及2022年在美國上市的亞朵酒店。
截至目前,成功上市的國內酒店集團有11家。
錦江酒店、華住酒店、首旅酒店、金陵飯店、華天酒店、格林酒店、君亭酒店、亞朵酒店、東方賓館(重組后已更名為嶺南控股)、萬達酒店、復星旅文都是通過IPO上市的。
頭部酒店集團急速崛起,區(qū)域型酒店集團和中小型酒店集團也沒有停下發(fā)展的腳步,新三板正式通過之后,其也擁有了可實行的資本化路徑。
《酒管財經》注意到,金陵飯店于2007年在A股上市后,之后一度在14年內再無酒店集團在A股IPO。
2015年前后,經濟型酒店集中掛牌新三板,隨后有的向中高端市場突圍,但也有不少酒店集團,瀕臨摘牌。
2015年登陸新三板的君亭酒店,其轉板之路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掛牌4年后才開始沖擊IPO,直到2021年才在深圳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敲開了沉寂14年之久的A股酒店IPO大門。
對很多中小酒店集團來說,將新三板作為“跳板”進而轉由主板上市已成為一種捷徑,但登陸A股并非易事。
同樣是登陸新三板,布丁酒店、勝高酒店和山水酒店等中小酒店集團發(fā)展卻并不順暢。
2018年,在新三板掛牌僅兩年的上海新發(fā)展酒店管理選擇摘牌。
2019年,登陸新三板4年后的香堤灣酒店也選擇終止新三板掛牌。
2020年,同樣在新三板掛牌4年的南京沃閣酒店也被終止掛牌。
2021年,由于在年中仍然無法披露去年的業(yè)績,勝高酒店也被終止掛牌。
而登陸新三板7年之久的山水酒店,也計劃在2023年摘牌揮手告別資本市場。
從上述幾家中小酒店集團公布的摘牌原因來看,摘牌更多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節(jié)約費用。
有失意者,也有準備入局者。
《酒管財經》獲悉,前段時間陷入輿論漩渦的山東某大型酒店集團今年正在籌備上市事宜。
總的來看,IPO上市對酒店集團的成長作用非常顯著,但對大部分國內酒店集團來說門檻并不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股中的“衣食住”企業(yè),在2023年鮮有成功上市案例。
大家對背后的原因或早有耳聞。在主板注冊制落地之前(2023年2月),2023年初就有主板IPO紅綠燈窗口指導意見流出。
該份審核細則表示,產品為食品、家電、家具、服裝鞋帽等相對傳統(tǒng)、行業(yè)壁壘較低的大眾消費企業(yè),從事快消餐飲連鎖業(yè)務企業(yè),經營穩(wěn)健但沒有多少成長空間的為黃燈行業(yè),上市或受限。曾有媒體向相關人士求證,后獲得證實。
與此同時,上述行業(yè)的多家公司正在密集轉道港股,并已有先行者成功敲鑼。
對于計劃在國內上市的酒店集團而言,積極備戰(zhàn)港股,或是一個更加明智的選擇。
二、
據統(tǒng)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國酒店業(yè)住宿設施為312652家。
酒店產品作為一種資產配置項目,有著穩(wěn)定的成長性和資產增值空間,資金是酒店的血液,是其生產經營的必要條件。沒有足夠的資金,酒店的生存和發(fā)展就沒有保障。
所以如何破解IPO難題,成為當下酒店集團值得關注和實踐的問題。
未來本土酒店的上市之路到底該怎么走?酒店的IPO之路如何“彎道超車”?
1、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完善經營模式
很多傳統(tǒng)酒店集團,在組織結構和管理辦法上不一定適應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
酒店應先在融資準備上理清自己的股份、所有權以及融資方案,并且針對自身目前的營收、財務以及未來規(guī)劃,合理規(guī)劃上市的板塊。
資本市場判定一家酒店集團估值高低的關鍵要素之一,是看其創(chuàng)新力的強弱。
目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消費升級為酒店行業(yè)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酒店進行智能化轉型勢在必行,更具科技感、設計感和體驗感的酒店產品越來越受到客人青睞。
利用數字化科技手段,整合各類消息資源,向客人提供高科技、定制化的智慧酒店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新選擇。
未來,酒店要不斷煥新產品、品牌和服務,堅持做正確但艱難的事情,終會收獲來自資本市場的正向回饋。
2、打造多元化盈利能力,講出賽道新故事
近年來,引入咖啡、輕餐飲等非住宿業(yè)態(tài)已經成為不少酒店的共識,原因就在于其能有效提升酒店坪效,同時成為鏈接社區(qū)經濟的重要節(jié)點。
所以,要拓寬酒店產業(yè)邊界,極推進新要素與原有的“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進行跨界融合,探索跨要素、跨行業(yè)、跨區(qū)域、跨時空融合酒店資源和延長酒店產業(yè)鏈的新模式,構建豐富酒店的立體式網狀產業(yè)鏈。
對資本市場而言,相較于產品、服務等經典故事而言,這樣的多元化業(yè)態(tài)經營故事顯然更具吸引力。
所以,酒店應該注重品牌建設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差異化,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不少酒店集團旗下品牌大多沒有精準的品牌定位,品牌矩陣其實沒有品牌影響力。歸根到底就是自身品牌能力較弱,從而找不到真正“治病救己”的良方。
未來,酒店也可以專注于細分市場和品牌打造,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認可,像君亭那樣專注小而美的賽道。
金融永不眠,資本釋放先進生產力,生產關系必然自動調整,資本聚集的力量,非營商環(huán)境可比擬。
上市,幾乎是酒店集團走向“大而全”的必經之路,但絕非終點。酒店IPO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規(guī)劃。
未來本土連鎖酒店品牌要想上市,必須給予資本入局的空間和回報的信心。
統(tǒng)籌丨勞殿
編輯丨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