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丨Shirly Choi
12月20日下午,甘肅積石山地震后的第二天,村民馬元錄才剛從廣東趕回自己的家,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一口水都沒喝,他就開始給家人搭帳篷。
馬元錄從前沒搭過帳篷,不過這對于他來說十分簡單:先挑選本來作為柴火、結實的木棍,再以一面沒有倒塌的院墻為基礎,構造出一個足夠幾人居住的空間,用繩子將木架綁牢,最后蓋上年頭已久的塑料布作為篷布。帳篷內布置簡單——地上鋪好紅色毛氈地毯和床單,上面加一層電熱毯,到了夜晚,再蓋上兩、三床被子。生好爐火是必要的,“不然冷得招架不住”。
馬元錄,今年64歲,在東莞打工,賣烤雞腿。18日晚上,地震發(fā)生后的凌晨12點半,同在廣東的兒媳婦來了電話,馬元錄這才知道自己生活了三十年的村子地震了。他刷短視頻了解災情,發(fā)現大河家鎮(zhèn)是嚴重受災的地區(qū)之一,“一輩子沒哭過”的馬元錄掉淚了。馬元錄還有一個兒子是殘疾,地震后的頭兩個晚上,馬元錄通過視頻電話了解到,自己的妻子、地震時被妻子背出來的殘疾的兒子、他的孫女和孫子,擠在家里一輛老年代步車上度過了寒夜。
12月20日早上6點多,馬元錄出發(fā),先從深圳飛到蘭州,再經由民和縣回到大河家鎮(zhèn),再坐電動車回到了周家村。一路上,馬元錄看到不少救援隊,回到村子里時,他的家已經是現在的模樣了:沒有一間屋子是完好的,如果沒有余震,那么北邊的四間屋子勉強可以使用,但墻上裂開的口子會讓風灌進來。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些屋子馬元錄“還沒好好住上兩個月”——四、五年前,花了大概30萬元,作為貧困戶的馬元錄一家剛剛建好八間屋子,到現在,還有5萬多借款沒有還清。馬元錄提到,這幾間新房是鋼筋混凝土建造的,但為了降低成本,他選擇性地“偷工減料”,地震后,這幾間房受損較其他幾間更為嚴重。
馬元錄說,到目前為止,由于兒子行動不便,他們一家選擇暫時繼續(xù)住在帳篷里。村子里,馬元錄見到不少村民也搭起了類似的帳篷,還有一些村民陸陸續(xù)續(xù)收到了發(fā)放的救災帳篷。災后幾日,不少村子里都能見到不同樣貌、材料各異的帳篷,在回到自己的房屋之前,這里是村民們短暫的新居所。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