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傳統(tǒng)大藥企的國際化之旅:時機與野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傳統(tǒng)大藥企的國際化之旅:時機與野心

傳統(tǒng)大藥企還缺什么?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日本大藥企如何崛起?答案是“出?!?。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在日本國內控制醫(yī)藥價格的情況下,日本整個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發(fā)展近乎停滯。在這一背景下,以武田制藥為代表的日本藥企開始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

經過幾十年的財富和經驗積累,海外收入成為武田制藥收入的主要來源。2020年,武田制藥更是一度躋身全球前十大藥企。

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藥企的發(fā)展路徑,對國內藥企們頗具參考意義。因為,不管是從人口背景、文化,還是發(fā)展軌跡層面來看,日本與中國的醫(yī)藥市場都有相似之處。

當下,在醫(yī)保控費以及內卷雙重壓力之下,國內醫(yī)藥市場的天花板不斷壓低,國內藥企開始紛紛尋求出海。

不過,目標并不容易實現(xiàn)。出海,不僅需要藥企對時機的絕對把握,更需要“野心”的支撐,二者缺一不可。

01 來自日本的參考答案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不斷上升的醫(yī)療費用讓社會負擔持續(xù)加重。為此,自1981年開始,日本開始實施兩年一次的降價制度。

在醫(yī)??刭M的壓力下,整個90年代日本國內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增速都在不斷下滑,日本整個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發(fā)展近乎停滯,為了尋求市場增量日本藥企紛紛開始尋求出海。

從1990年到2020年十年時間,日本藥企來自海外的收入占比快速提高,其中武田制藥的海外收入從不足10%提高到了近30%,安斯泰來和衛(wèi)材更是從不足10%提高到了近40%。

那么,這些日本的藥企們又是如何走出的日本的?答案是,野心與底氣。

所謂底氣,指的是有足夠大的資金支持和足夠強的管線支撐。

在醫(yī)藥行業(yè)全面開放之前,日本藥企的內部競爭壓力很小,大多公司都積攢了大量的現(xiàn)金儲備。所以在內卷風暴到來之前,日本頭部藥企都不缺錢。

不缺錢的日本藥企,基于研發(fā)的戰(zhàn)略與執(zhí)行力,順利完成從“me too”向“me better”轉變的過程,從而站穩(wěn)腳跟。武田制藥,就是所有日本企業(yè)中,向“me better”轉變最快的。

而所謂野心,指的是具備沖出重圍的夢想。

可以看到,日本藥企的出海形式更為多樣,不僅僅是旱澇保收的隊外專利授權模式,還包括建立合資公司等。尤其是建立合資公司,更是日本藥企出海的常用策略。

武田制藥出海的第一步,便是通過與海外藥企建立合資公司。

1985年武田制藥與雅培在美國聯(lián)合建立研發(fā)中心,各持有50%的股份,這也為武田日后破局出海埋下了伏筆。此后,在TAP的運營下,武田多款藥物成功出海美國,這也為武田制藥攢下巨大的財富。

在通過合資公司積攢了豐富的財富積累和經驗積累后,武田制藥開始只身一人奔赴全球化。1998年武田制藥開始在美國建立自己的獨立子公司進行藥物銷售。同時,武田制藥開始通過不斷并購海外優(yōu)質藥企,拓寬自身管線。

憑借自營加并購兩種模式雙輪驅動,武田制藥逐漸成為集研發(fā)、生產、銷售一體的跨國大藥企。2020年,武田成功躋身全球藥企前十,這也是亞洲藥企的最好成績。

除了武田之外,安斯泰來、鹽野義等藥企都曾通過與大藥企創(chuàng)辦合資藥企來實現(xiàn)出海。相比于直接將海外權益賣出,這種方式雖然早期投入更大也更為艱難,但也能幫助國內藥企完成經驗積累。

02 逐漸成熟的時機

對于國內傳統(tǒng)藥企來說,出海的時機無疑也愈加成熟。

基于過去在仿制藥業(yè)務積累的財富,國內傳統(tǒng)藥企的家底厚實。截止今年6月末,翰森制藥賬上現(xiàn)金及金融資產共計235.09億元;恒瑞醫(yī)藥擁有現(xiàn)金及金融資產161.38億元。

這樣的資金儲備,足以支撐國內大藥企們的國際化腳步。這可以參考百濟神州的例子。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一開始就高舉高打,截至2023年6月底,總研發(fā)投入“不過”60億元。

對于傳統(tǒng)大藥企來說,這一數字并非天方夜譚。并且,澤布替尼也能快速給予藥企回報。在經過多年海外布局后,百濟神州核心產品開始不斷放量。2023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產品累計銷售額8.77億美元,即將成為首個國產10億美元分子。

至于管線,在重視創(chuàng)新的當下,國內傳統(tǒng)藥企也具備了一定基礎。例如,翰森制藥對外授權的2款管線,都具有FIC潛力。

其中,B7-H3靶點全球進入臨床階段藥物共9款,翰森制藥的HS-20093處于二期臨床,進度全球第二;進入臨床階段的B7-H4 ADC僅4款,HS-20089進度全球第一。

并且,兩款ADC藥物都有著極為廣闊的想象空間。B7-H3 ADC瞄準的適應癥之一,是小細胞肺癌(SCLC),在肺癌中占比達到15%,且存在極大的臨床未滿足需求。

目前針對SCLC的治療方式有限,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聯(lián)合放療是常用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盡管初始化療有效率較高,但大部分患者易在短時間內復發(fā)或耐藥,5年生存率不足5%。所以,誰能解決這一臨床未滿足需求,勢必將得到豐厚回報。

從已公布臨床數據來看,B7-H3 ADC具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在2023年ASCO大會上,翰森制藥公布HS-20093的一期臨床數據顯示,在既往伊立替康治療失敗的小細胞肺癌受試者中HS-20093仍然顯示出抗腫瘤療效,ORR為63.6%,mPFS為4.7個月,3個月PFS率達72.7%。在后線治療群體中的ORR超過60%的有效率,這在過往研究中并不多見。

毫無疑問,國內傳統(tǒng)藥企的未來,也會是擁抱全球浪潮。

03 傳統(tǒng)大藥企還缺什么

只是,在這一過程中,傳統(tǒng)藥企或許還要具備更大“野心”。

今年以來,海外大藥廠加速引進國內分子。

在GSK看來,國內之所以是一個很好的分子狩獵場,原因在于,這里雖然有著極大的工程師紅利,能夠誕生競爭力的分子,但中國公司通常只要國內權利。

也正因此,海外大藥企就可以通過輕松的協(xié)商,拿到海外分子的權益。

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國內藥企,還沒有做好出海的準備。這似乎也在出海交易中,得到了體現(xiàn)。

從路徑來看,國內傳統(tǒng)大藥企的出海方式,還是以license out為主。

也可以理解,創(chuàng)新藥出海知易行難。不同的監(jiān)管、商業(yè)化環(huán)境,導致出海對所有中國藥企都是一個全新、復雜的考驗。

相比自主出海,旱澇保收的對外授權模式,無疑更具性價比。

一方面,通過license out國內藥企可以將藥物的研發(fā)風險,與海外藥企共擔。在生物制藥寒冬下,這樣的盡早落袋為安總歸是更為穩(wěn)妥的做法。

另一方面,海外跨國大藥企通常都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銷售網絡,國內藥企可以借助這些合作伙伴的本地化資源和渠道優(yōu)勢,快速適應海外市場的法規(guī)要求和市場需求。這樣的合作能夠很大程度讓國內藥企規(guī)避了在陌生市場“水土不服”的風險。

只是,有得必有失。有潛力成為爆款的藥物,可遇而不可求,以license out交易的方式出海,或許也就意味著喪失了一次絕佳的出海練兵機會。

對于部分藥企來說,在下一次license out交易到來之時,或許可以更謹慎的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一個何種的未來,而這筆交易又是否能將自己帶到距離夢想更近的地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傳統(tǒng)大藥企的國際化之旅:時機與野心

傳統(tǒng)大藥企還缺什么?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日本大藥企如何崛起?答案是“出?!?。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在日本國內控制醫(yī)藥價格的情況下,日本整個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發(fā)展近乎停滯。在這一背景下,以武田制藥為代表的日本藥企開始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

經過幾十年的財富和經驗積累,海外收入成為武田制藥收入的主要來源。2020年,武田制藥更是一度躋身全球前十大藥企。

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藥企的發(fā)展路徑,對國內藥企們頗具參考意義。因為,不管是從人口背景、文化,還是發(fā)展軌跡層面來看,日本與中國的醫(yī)藥市場都有相似之處。

當下,在醫(yī)??刭M以及內卷雙重壓力之下,國內醫(yī)藥市場的天花板不斷壓低,國內藥企開始紛紛尋求出海。

不過,目標并不容易實現(xiàn)。出海,不僅需要藥企對時機的絕對把握,更需要“野心”的支撐,二者缺一不可。

01 來自日本的參考答案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不斷上升的醫(yī)療費用讓社會負擔持續(xù)加重。為此,自1981年開始,日本開始實施兩年一次的降價制度。

在醫(yī)??刭M的壓力下,整個90年代日本國內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增速都在不斷下滑,日本整個醫(yī)藥市場規(guī)模發(fā)展近乎停滯,為了尋求市場增量日本藥企紛紛開始尋求出海。

從1990年到2020年十年時間,日本藥企來自海外的收入占比快速提高,其中武田制藥的海外收入從不足10%提高到了近30%,安斯泰來和衛(wèi)材更是從不足10%提高到了近40%。

那么,這些日本的藥企們又是如何走出的日本的?答案是,野心與底氣。

所謂底氣,指的是有足夠大的資金支持和足夠強的管線支撐。

在醫(yī)藥行業(yè)全面開放之前,日本藥企的內部競爭壓力很小,大多公司都積攢了大量的現(xiàn)金儲備。所以在內卷風暴到來之前,日本頭部藥企都不缺錢。

不缺錢的日本藥企,基于研發(fā)的戰(zhàn)略與執(zhí)行力,順利完成從“me too”向“me better”轉變的過程,從而站穩(wěn)腳跟。武田制藥,就是所有日本企業(yè)中,向“me better”轉變最快的。

而所謂野心,指的是具備沖出重圍的夢想。

可以看到,日本藥企的出海形式更為多樣,不僅僅是旱澇保收的隊外專利授權模式,還包括建立合資公司等。尤其是建立合資公司,更是日本藥企出海的常用策略。

武田制藥出海的第一步,便是通過與海外藥企建立合資公司。

1985年武田制藥與雅培在美國聯(lián)合建立研發(fā)中心,各持有50%的股份,這也為武田日后破局出海埋下了伏筆。此后,在TAP的運營下,武田多款藥物成功出海美國,這也為武田制藥攢下巨大的財富。

在通過合資公司積攢了豐富的財富積累和經驗積累后,武田制藥開始只身一人奔赴全球化。1998年武田制藥開始在美國建立自己的獨立子公司進行藥物銷售。同時,武田制藥開始通過不斷并購海外優(yōu)質藥企,拓寬自身管線。

憑借自營加并購兩種模式雙輪驅動,武田制藥逐漸成為集研發(fā)、生產、銷售一體的跨國大藥企。2020年,武田成功躋身全球藥企前十,這也是亞洲藥企的最好成績。

除了武田之外,安斯泰來、鹽野義等藥企都曾通過與大藥企創(chuàng)辦合資藥企來實現(xiàn)出海。相比于直接將海外權益賣出,這種方式雖然早期投入更大也更為艱難,但也能幫助國內藥企完成經驗積累。

02 逐漸成熟的時機

對于國內傳統(tǒng)藥企來說,出海的時機無疑也愈加成熟。

基于過去在仿制藥業(yè)務積累的財富,國內傳統(tǒng)藥企的家底厚實。截止今年6月末,翰森制藥賬上現(xiàn)金及金融資產共計235.09億元;恒瑞醫(yī)藥擁有現(xiàn)金及金融資產161.38億元。

這樣的資金儲備,足以支撐國內大藥企們的國際化腳步。這可以參考百濟神州的例子。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一開始就高舉高打,截至2023年6月底,總研發(fā)投入“不過”60億元。

對于傳統(tǒng)大藥企來說,這一數字并非天方夜譚。并且,澤布替尼也能快速給予藥企回報。在經過多年海外布局后,百濟神州核心產品開始不斷放量。2023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產品累計銷售額8.77億美元,即將成為首個國產10億美元分子。

至于管線,在重視創(chuàng)新的當下,國內傳統(tǒng)藥企也具備了一定基礎。例如,翰森制藥對外授權的2款管線,都具有FIC潛力。

其中,B7-H3靶點全球進入臨床階段藥物共9款,翰森制藥的HS-20093處于二期臨床,進度全球第二;進入臨床階段的B7-H4 ADC僅4款,HS-20089進度全球第一。

并且,兩款ADC藥物都有著極為廣闊的想象空間。B7-H3 ADC瞄準的適應癥之一,是小細胞肺癌(SCLC),在肺癌中占比達到15%,且存在極大的臨床未滿足需求。

目前針對SCLC的治療方式有限,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聯(lián)合放療是常用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盡管初始化療有效率較高,但大部分患者易在短時間內復發(fā)或耐藥,5年生存率不足5%。所以,誰能解決這一臨床未滿足需求,勢必將得到豐厚回報。

從已公布臨床數據來看,B7-H3 ADC具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在2023年ASCO大會上,翰森制藥公布HS-20093的一期臨床數據顯示,在既往伊立替康治療失敗的小細胞肺癌受試者中HS-20093仍然顯示出抗腫瘤療效,ORR為63.6%,mPFS為4.7個月,3個月PFS率達72.7%。在后線治療群體中的ORR超過60%的有效率,這在過往研究中并不多見。

毫無疑問,國內傳統(tǒng)藥企的未來,也會是擁抱全球浪潮。

03 傳統(tǒng)大藥企還缺什么

只是,在這一過程中,傳統(tǒng)藥企或許還要具備更大“野心”。

今年以來,海外大藥廠加速引進國內分子。

在GSK看來,國內之所以是一個很好的分子狩獵場,原因在于,這里雖然有著極大的工程師紅利,能夠誕生競爭力的分子,但中國公司通常只要國內權利。

也正因此,海外大藥企就可以通過輕松的協(xié)商,拿到海外分子的權益。

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國內藥企,還沒有做好出海的準備。這似乎也在出海交易中,得到了體現(xiàn)。

從路徑來看,國內傳統(tǒng)大藥企的出海方式,還是以license out為主。

也可以理解,創(chuàng)新藥出海知易行難。不同的監(jiān)管、商業(yè)化環(huán)境,導致出海對所有中國藥企都是一個全新、復雜的考驗。

相比自主出海,旱澇保收的對外授權模式,無疑更具性價比。

一方面,通過license out國內藥企可以將藥物的研發(fā)風險,與海外藥企共擔。在生物制藥寒冬下,這樣的盡早落袋為安總歸是更為穩(wěn)妥的做法。

另一方面,海外跨國大藥企通常都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銷售網絡,國內藥企可以借助這些合作伙伴的本地化資源和渠道優(yōu)勢,快速適應海外市場的法規(guī)要求和市場需求。這樣的合作能夠很大程度讓國內藥企規(guī)避了在陌生市場“水土不服”的風險。

只是,有得必有失。有潛力成為爆款的藥物,可遇而不可求,以license out交易的方式出海,或許也就意味著喪失了一次絕佳的出海練兵機會。

對于部分藥企來說,在下一次license out交易到來之時,或許可以更謹慎的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一個何種的未來,而這筆交易又是否能將自己帶到距離夢想更近的地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