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來咖智庫 藍貓
編輯 | G3007
「i人就是e人的玩具」、「為i作e」、「給P人一點J人的震撼」、「我是小蝴蝶/快樂小狗/綠老頭……」……最近兩年,你很可能在社交網絡看到過類似的表達,也許剛開始一頭霧水,隨后知道了這是正流行的MBTI性格測試,知道了每個字母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有趣的是,在年輕人的社交中,MBTI早已不僅是性格測試,它早已成為了一種社交名片,甚至萬物皆可MBTI。
有的HR會用MBTI來篩選候選人,有的求職者則直接把自己的MBTI類型寫到簡歷中;年輕人的日常交流中時常會用MBTI表情包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情緒;有的人將MBTI奉為圭臬,在交友、戀愛等人際關系中廣泛運用;就連電視劇里的虛擬人物都被大家分析出了MBTI類型?,F(xiàn)在的年輕人甚至可以分為兩類:信MBTI的和不信MBTI的。
01、不懂MBTI已經很難社交了
MBTI廣為傳播的一個原因,是其測試結果的簡明易懂、容易解讀。它從4個維度切入,每個維度有兩種相對應的性格特質,分別用兩個字母表示,這樣排列組合下來形成16種分類。這4個維度分別為內向(I,Introverts)-外向(E,Extroverts)、實感(S,Sensors)-直覺(N,Intuitives)、思考(T,Thinkers)-情感(F,F(xiàn)eelers)、判斷(J,Judgers)-感知(P,Perceivers)。
在對不同類型的解讀中,根據(jù)相似的性格氣質將結果分為4類,用4種顏色來代表:「_NT_」類型為紫色,代表理性和公正,在智力辯論和科學或技術領域表現(xiàn)出色;「_NF_」類型為綠色,注重同理心和合作,擅長外交和輔導;「_S_J 」類型為藍色,具有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實用性,喜歡秩序感、安全和穩(wěn)定;「_S_P」為黃色,代表自由和探索。16種類型再分別選取了一個性格特質明顯的職業(yè)角色來進一步詮釋,如建筑師、總經理、探險家等。
簡單易懂的分類,加上顏色和職業(yè)角色的形象化,使得MBTI測試變得生動有趣,迎合了年輕人的喜好。不得不說,MBTI的開發(fā)者本身就是營銷大師。
盡管近年來才進入公眾視野,但MBTI并不是新事物,它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有近百年歷史了。
1921年,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寫了一本名為《心理類型》的書,里面提到了4個維度,將人按照人格分為了16種類型,在書中,榮格指出了這樣的分類僅僅來源于自己的觀察,尚未進行實證。理論強、但缺乏實證的訓練是榮格和許多同時代心理學家的共同特點,也是心理學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階段性表現(xiàn)。
1942年,凱瑟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根據(jù)榮格的《心理類型》和一些簡單的測驗方法,開發(fā)出了這套16型人格測試,并命名為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而母女倆都沒有經過任何正規(guī)心理學培訓。
一開始,發(fā)明人的意圖是為當時的企業(yè)提供一套職業(yè)測試工具,并且主要是針對女性——二戰(zhàn)中,大量受過教育但沒有工作經驗的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尋求工作機會,而企業(yè)和她們都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近年來MBTI在國內的爆火,導火索很可能是谷愛凌在社交網絡上提到自己的MBTI類型是INTJ。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MBTI測試存在明顯的問題。
首先是測試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差,不同時期測試結果可能完全不同,發(fā)明人認為每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天生的,測試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時期的人想要自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特質。例如,一個原本“懶散”的人突然想要變得更有計劃性,可能這段時間內的測量結果J值的影響就會超過P值,從而出現(xiàn)不同的測試結果。這好像也解釋的過去,但按照科學的標準,只有信度高的測試工具才能帶來一致性高的結果。
其次是測試題中的被迫二選一和結果的分類問題。以I和E這一組測試來舉例,題目類型類似于“你是喜歡獨處還是喜歡跟朋友聚會”的二選一,但大多數(shù)人是兩者皆有,選擇的答案很有可能與當時的心情有關,比如一個人剛從聚會中出來,如果聚會氛圍很好則他很可能選擇喜歡聚會,如果聚會氛圍不好那他很可能選擇獨處。結果分類問題則表現(xiàn)為分類比較籠統(tǒng),例如甲乙兩人都做了測試,甲的E值為90%,乙的E值為51%,那么甲乙都是E人,但實際上兩個人的性格可能相去甚遠。
但是,是否科學并不影響年輕人對MBTI測試的青睞,這不過是年輕人在經歷成長和迷茫的過程中,解讀自己、認識自己、重塑自己的一個臨時工具而已。在MBTI出現(xiàn)之前,這樣的工具可能是屬相、星座、生辰八字,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這樣的工具一直存在。
02、不科學?那又怎樣?
在對MBTI爆火現(xiàn)象進行觀察時,筆者從網友和身邊朋友處了解到不少關于MBTI的有趣故事和視角,下面選取其中幾個與讀者一起分享。
小A:MBTI使我的社交變得更輕松。我有個朋友人很好,但是我們經常吵架,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的MBTI測試結果每個字母都與我相反,我一下就明白了我們吵架的原因——我們的性格特質決定了難以互相理解。并且,在與共同朋友解釋我們吵架的原因時,我不再需要費勁地解釋我們的矛盾點,只需要簡單說“我們MBTI完全相反”就可以了。另一件事就是我喜歡特種兵式旅游,我覺得去一個地方旅游就要把行程計劃好才不算白來,所以我在約朋友一起旅行的時候,我只考慮約J人朋友,因為只有J人才能理解我對計劃的掌控感。
小B:我是INFJ,我喜歡獨處,還喜歡研究一些帶點玄學的東西,但我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與我討論和分享,他們覺得討論這些東西神神叨叨的;此外,INFJ在人群中的比例是最低的,這意味著我在生活中找到同好更加困難。后來我在社交網絡搜索INFJ時發(fā)現(xiàn)不少同樣性格特質的人組成的社群,跟他們一起聊天讓我覺得彼此能夠相互理解。
小C:我出生在“全員E人”的東北,而我卻從小不愛講話,一直被家里人評價為“太內向了”、“沒出息”,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為自己的性格感到苦惱,我強迫自己去社交,但大多數(shù)時候都讓我覺得很累,一次社交帶來的疲勞感可能需要我宅在家里一周才能緩解過來。直到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是I人,這一下就解釋了社交使我疲勞的原因——I人是需要從獨處中獲取能量的。我與自己的性格和解了,不再強迫自己扮演一個社牛,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特點不同而已。我不再羨慕那些在社交場合游刃有余的E人,我也有別人羨慕不來的性格優(yōu)勢。
小D:MBTI給了我一個人類觀察視角,而且現(xiàn)在網絡上對不同人格的成長環(huán)境、思考方式、行事方式、甚至家居環(huán)境穿衣打扮的討論非常多,使我意識到不同人格之間的巨大差異。如果我寫小說,我會在做人物前傳的時候給他設定一個MBTI人格,這樣寫起來會更符合邏輯。
小E:我不喜歡我的性格,我覺得自己有點無趣,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更加“光芒萬丈”、更吸引人,在我發(fā)現(xiàn)我喜歡的那一類人的MBTI非常相似之后,我突然意識到這個測試給了我一種非常明確的路徑,使我有機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一類人。我開始像他們一樣思考和行事,一段時間之后我的MBTI結果真的發(fā)生了變化。
……
一千個年輕人可能有一千個MBTI的故事,但故事的底色大多是相似的:這是一個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解讀情緒和行為的有趣工具。
從這些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MBTI之所以受到年輕人青睞的原因。
首先,即使不夠科學,但這是一個了解自我、關注自我的途徑,測試結果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提供了可以說服自己的解讀方式,而開始了解自我則是心理健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小C知道自己是I人之后,不再強迫自己扮演社牛,而是專注于自身的性格優(yōu)勢,從而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
其次,測試結果可能不符合自己預期也可能超過自己預期,但這都可以給年輕人帶來一些努力的動力和方向。比如小E會學習自己欣賞的人的性格特質,從而使自己成為更想成為的自己。而在社交媒體帶火了MBTI的谷愛凌則激勵了不少相同性格特質的女孩:“原來我與世界冠軍同樣性格特質,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更優(yōu)秀?”
再有,我們大多渴望對周圍人更加了解,MBTI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的路徑,盡管答案似是而非,但是至少我們明白了每個人的性格特質與行為模式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與自己不同的人多了一些包容和理解。
此外,在很多社交場合討論MBTI已經成為了一種破冰儀式,有助于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的年輕人還會以此來篩選特定性格特質的朋友。社交媒體上大量關于MBTI的討論無疑在不斷增加其在年輕人中的曝光度和話題性,MBTI已經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一張社交名片。
被MBTI熱潮帶火的,除了MBTI測試題,還有各種解讀方式、培訓等,小紅書上關于MBTI的筆記已近百萬篇,還有眾多解讀MBTI的博主收獲了大量粉絲。
不少品牌則敏銳地嗅到了風向,將MBTI作為新營銷切入點。例如有方便面品牌就借用MBTI劃分的人格特質,將受眾的不同飲食習慣和自家的不同產品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忍不住想嘗試一下。至于這樣的分類是否有意義,就像MBTI是否科學一樣,年輕人并不在意,有趣有用就夠了。
結語
“如何認識自己”一直是每個人的難題。盡管MBTI不夠科學,但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這就是一個有趣又有用的工具,可以借助它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人將其視為觀察世界的一個視角,也有人將其視為一種多維度感受世界的角色扮演游戲。
在反對者看來,MBTI的標簽化與人格的流動背道而馳,但在支持者眼中,如何使用這些標簽是每個人的自由,MBTI畢竟娛樂屬性大過科學屬性,娛樂嘛,讓自己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