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星船知造 趙飛宇 嚴小方
“?!迸c“機”
歐洲正度過俄烏沖突后的第二個冬天。上個冬天沖突導致的天然氣短缺傷痛尤在:電網承壓,人民日常生活用電大受影響、工業(yè)生產因缺電阻滯。
因此早在這個冬天尚未到來之時,歐數國政府及歐盟就表示這次不用擔心啦,危機解除——
首先,我們備足了貨。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xié)會相關數據,今冬供暖季開始前,歐元區(qū)天然氣庫存基本達到100%的水平,為各國入冬做了準備。再是,今年是暖冬,老天都幫我們。
凜冬過半,實際情況真這樣樂觀么?
先排除“暖冬幫忙”。
《星船知造》查詢了歐洲哥白尼氣候數據庫(climate bulletin explorer),選取歐洲主要工業(yè)國近四十年12月份氣候數據可見,歐洲近些年基本每年都是暖冬。今年冬天和前幾年溫度差異不大。
其次暖冬對歐洲能源從來是喜憂參半。伴隨連續(xù)暖冬而來的是降水減少,使歐洲水電、核電及航運受到一定沖擊。不僅歐洲,全球都在長期變暖。
再次,幾乎每年冬天還沒到,歐洲各方就表示這次做了充足的能源儲備。“備貨充?!睂儆诶仙U劻?。所以主要還是看需求端到底什么情況。
需求方面,實際情況是大家繼續(xù)緊一緊,省著點用。
歐洲能源對外依賴度一直極高,主要在原油和天然氣。
在歐洲每年消費的所有能源中,約60%都來源于進口。俄烏沖突前,2021年歐洲原油消費量是637.5百萬噸,供給缺口卻高達477.4百萬噸,對外依存度74.9%;天然氣消費量是5711億立方米,供給缺口3606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63.2%。
以G7國家意大利為例,其境內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都很少,又在1987年與2011年的兩次全民公投中徹底放棄核能。因此,盡管此前意大利政府的目標是2025年年底前放棄使用煤炭發(fā)電,但俄烏沖突后,意大利煤炭能源產量一度不降反增,如從2021年的4.6%增加到2022年的7.5%。國際能源署近日發(fā)布的《2023年煤炭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煤炭需求總量超過85億噸,同比上漲1.4%,創(chuàng)歷史新高。
歐洲的“天然氣危機”既是結構性的,也是周期性的——
俄羅斯作為曾經的歐洲天然氣穩(wěn)定來源,目前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總量已從1550億立方米下降至400-450億立方米,降幅達到72.58%。有學者預測,如果到2030年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貿易不能恢復正常,那么預計全球天然氣缺口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
歐洲目前基本靠兩條腿走路——
一是用原來三倍的價格買美國的天然氣。
二就是上文我們說的看需求端具體情況:工業(yè)減產。國民開支增加。歐盟連續(xù)兩個季度GDP同比零增長,通脹卻高達2.9%。
關于第一點,歐洲向美國等國購買天然氣,以彌補此前由俄羅斯管道輸入的能源缺口。但同時,各方供應市場依舊狀況頻發(fā)——戰(zhàn)爭、沖突、管道被破壞,與2022年相似的景象這個冬天也出現(xiàn)了,包括:
●巴以沖突升級。以色列方要求美國的能源巨頭雪佛龍停止塔瑪天然氣平臺的生產,而美國在過去一年里正是歐洲天然氣的支柱供應商之一。
(美國拿捏歐洲天然氣的命脈,2023年數據,美國液態(tài)天然氣出口量已達全球第一,足有8700萬噸,其中70%都是出口給歐洲)
●歐洲另一天然氣支柱國家芬蘭的波羅的海管道損毀。
●作為海上運輸生命線的紅海緊張局勢加劇,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所以歐洲還是靠第二條腿:從工業(yè)到民用,一個字,省。
2023年以來,歐洲制造業(yè)持續(xù)低迷,制造業(yè)PMI由1月份的48.80下降至10月的43.10,表現(xiàn)在天然氣上就是需求大幅下降
●歐洲是近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降幅最大的地區(qū):歐洲天然氣在 2023 年錄得近 5 年最 低,1-9月累計消費僅有 2346.1 億立方米,同比減少10%。
●2024年1月天然氣需求同比反彈11%,但仍比同期的五年平均水平低14%。
●與2019-2021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歐盟2023年天然氣需求下降了19%。電力部門、工業(yè)和家庭的消費量削減比例相等。
(數據來源:Independent Commodity Intelligence Services、wind、歐洲智庫Bruegel)
各種“省著點用”疊加形成的后果——
首當其沖就是工業(yè)。
能源危機最先影響能源密集型產業(yè)。部分能源密集型行業(yè)如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造紙業(yè),企業(yè)不得不減產、停產。
進而影響到歐洲各國下游行業(yè)如汽車制造和建筑業(yè)。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1月德工業(yè)、建筑和能源企業(yè)生產環(huán)比下降0.7%,已經是連續(xù)第六個月下降。而在最嚴重的時候,汽車行業(yè)的減產達到4.6%,影響企業(yè)包括奔馳和寶馬。
同時,作為全球化工發(fā)源地,歐洲化工產業(yè)鏈完整,基本滿足自己自足,2020年全球化學品銷售額達3.47萬億歐元,歐盟銷售額位列全球第二,但今天,維生素、聚氨酯的供應鏈都受到較大沖擊,化工巨頭科思創(chuàng)多次發(fā)出減產警告。巴斯夫則已調整了德國工廠生產結構,將更多的生產放在中國。
工業(yè)的阻滯影響到經濟。能源供應縮減和能源價格上漲風險依然存在,歐洲經濟下行壓力未減。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2024年1月4日發(fā)布數據,“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去年12月通脹同比增長3.8%,當月德國能源價格則同比上漲 4.1%。整個歐元區(qū)的通脹也將從2.4%升至3.0%
再看民用情況。
在政府縮減能源補貼后,許多歐洲的普通人家不得不縮減出行等其他開支,才將將夠把屋子里的暖氣開到16度。德國總理朔爾茨被問及多久洗一次澡時,答每天都洗,令德國民眾大為不滿,因為德國政府敦促居民洗澡要“少洗快洗”,“不要超過五分鐘”。還建議民眾用濕毛巾擦身代替淋浴。
更關鍵的是,歐洲的能源規(guī)劃已經等不及了。
歐盟此前表示要在2050年前建成全球首個“氣候中和”大洲。丹麥和瑞典更是豪言壯志,要在一代人之內實現(xiàn)無化石能源社會。但丹麥、英國紛紛延遲“減碳”計劃;奧地利、荷蘭、法國等國家也宣布重啟煤電或推遲碳中和目標。
歐洲能源急需找到新出路。
歐盟預計,從現(xiàn)在到2030年,其電力消費將增加60%左右。歐盟要實現(xiàn)其可再生能源目標,風能和太陽能發(fā)電容量必須從2022年的400吉瓦(GW:GW=1000MW;MW=1000KW)增加到2030年的至少1000吉瓦,海上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容量到2050年必須達到317吉瓦。
中國作為制造業(yè)大國,在歐洲能源救急中能做點什么?
《星船知造》從幾條歐洲清潔能源路線看,無論哪一條,中國供應鏈在歐洲能源市場都注定占有一席之地。
歐洲清潔能源路線主要是風能、光伏、核能、水力發(fā)電等。其中——
核能:歐洲各國對核能態(tài)度不一(如,德國、奧地利是“反核”陣營;法國則是核能發(fā)展的急先鋒),不可能形成合力。
水力發(fā)電:受自然條件限制大,主要就瑞典等水資源豐富的歐洲國家依賴水力發(fā)電。
太陽能:歐洲光伏產業(yè)已和中國牢牢綁定,歐洲目前所需的太陽能光伏板幾乎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中國在太陽能光伏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fā)布的《光伏全球供應鏈特別報告》稱,到2025年全球光伏組件生產關鍵部件將幾乎完全依賴中國。
目前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問題一是因產能過剩導致的出口“白菜價”,利潤很低。同時由于歐洲裝機速度實在過于龜速,買的許多光伏零部件還沒使,已出現(xiàn)庫存過剩。也正是由于供過于求,中國制造商和歐洲本土制造商為了爭奪歐洲市場份額展開了激烈競爭,歐洲太陽能制造委員會(ESMC)表示與2023年初相比,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已經被壓低逾25%。歐洲政府為了保護當地企業(yè),打算針對中國企業(yè)重啟關稅。
科技、品牌帶來的新變量也暫時還未出現(xiàn)。
因此,我們下文主要聚焦兩個當下正發(fā)生變化、同時相對不那么“卷”的歐洲清潔能源產業(yè)中的中國企業(yè)機會:
1,增速極快的熱泵。
2,出海大單頻現(xiàn)的風電。
熱泵:歐洲增速最快
歐洲熱泵裝機率已暴漲十倍。
“如果能源數量有限,那就提高利用率吧”,這是歐洲無奈之下想到的一個辦法。
馬斯克在2023年3月份的特斯拉投資者日提到,想讓地球完全通往可持續(xù)之路的條件之一,就是大范圍在家庭、工業(yè)中推廣熱泵。
●熱泵不生產熱,只是熱的搬運工:
將熱量從溫度較低的介質“泵”送到溫度較高的介質中去,就像農業(yè)灌溉中的水泵會將水從低處送到高處。
●由汲取熱量的源頭的不同,分為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和水源熱泵。
●俄烏沖突以來,歐洲能源價格一路上揚,促使歐洲各國政府加大力度推廣熱泵產品。在前期較大金額的政策補貼下,歐洲熱泵市場迎來了一波爆發(fā)式增長,空氣源熱泵成為風口。
(我們本文所寫的大多為“空氣源熱泵”)
中國能成為全球熱泵最大出口國(比如,在本次熱泵需求爆發(fā)的核心地區(qū)歐洲,中國承接了60%的熱泵需求。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國家銷量分別位居第 1、2、4),很大一個原因自然是中國設備一旦崛起,就會打下同類海外產品價格,讓消費者獲得更高性價比的選擇權。
背后是中國制造業(yè)的兩大利器:
一是全產業(yè)鏈優(yōu)勢。在熱泵領域,主要得益于伴隨我國房地產同步崛起的完整的空調供應鏈。
熱泵上游牽涉到較多零部件,如壓縮機、閥件、熱交換器、控制器、水泵(屏蔽泵、 離心泵、循環(huán)泵)等——和我們日常用的空調所需零部件高度重合。
價格上,根據我國空氣源熱泵出口龍頭芬尼科技公告,中國對歐洲外銷采暖熱泵售價和熱水熱泵均低于歐洲本土品牌的售價。得益于國內完整成熟的空調產業(yè)供應鏈,制造出性價比高的外銷產品。
二是靠譜的高效生產優(yōu)勢。
但產業(yè)擴張的B面意味著風險:產能提升就容易過剩,必然途經“價格戰(zhàn)”。
過去多年,隨著空調和熱水器的高速發(fā)展,我國“泵”行業(yè)涌入大量中小企業(yè),價格戰(zhàn)一度白熱化。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工作報告》提到,截至2020年泵行業(yè)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就有1255家,規(guī)模超過10億的泵企10余家,除了市場占有率42%的大元泵業(yè)作為絕對龍頭外,泵行業(yè)整體集中度較低,價格戰(zhàn)慘烈。
只有兩條路可以終止戰(zhàn)火蔓延:新技術、新市場。
但價格戰(zhàn)導致的微薄利潤會進一步阻礙研發(fā),讓企業(yè)原地踏步先保命要緊。
最終,讓國內熱泵行業(yè)價格得以回升,正是“新大陸”的出現(xiàn)——近兩年迅速擴大的歐洲“泵”市場。讓我國熱泵逐漸回升至較高價格水平。
2022年歐洲占我國熱泵出口比例接近 80%。
歐洲各國熱泵發(fā)展?jié)摿Α?/p>
●德國:用于建筑供暖,德國政府預計到2024年安裝超過50萬臺熱泵。
●挪威:歐洲最冷的國家之一,約有三分之二的挪威家庭現(xiàn)在都用熱泵取暖,2022年挪威幾乎所有新的供暖系統(tǒng)都由熱泵提供動力。
●瑞士:2022年瑞士熱泵市場增長了23%,并且在這一年瑞士銷售的所有供暖系統(tǒng)中,有三分之二都是熱泵。
●荷蘭:于2022年飆升,增長57%。從2026年開始,荷蘭政府將禁止使用中央供暖鍋爐,或將出臺多項計劃和補貼鼓勵安裝熱泵。
●波蘭:波蘭的空氣-水熱泵市場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100倍,在中央熱水設備方面增加了130%。
●法國:法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熱泵市場,22年也增長了30%。
●比利時、斯洛伐克:2022年的熱泵市場增長100%。
目前,歐洲安裝的熱泵總數達到約2000萬臺。國際能源署此前預計,到2050年,熱泵將占輕工業(yè)熱需求的30%,這相當于在未來30年內每月推出500兆瓦的熱泵。
企業(yè)端看,熱泵作為一種精密電器電產,存在一定技術壁壘,如運行穩(wěn)定度要求高(熱泵需在超低溫到超高溫的環(huán)境下運行)、終端安裝門檻高(需要企業(yè)有廣泛的線下網點布局和終端人員較強的安裝及售后能力)等。因此,熱泵產業(yè)鏈越往下走,行業(yè)壁壘就越大,品牌效應越明顯。
下游龍頭品牌如芬尼等能做到整機出海并在當地直接提供安裝服務,吃到更多品牌紅利。目前全球空氣源熱泵頭部品牌主要集中在美的、海爾、格力、大金、松下。主流品牌有芬尼、紐恩泰、中廣歐特斯、三菱電機等。
“新大陸”的出現(xiàn),在零部件生產商中,也是頭部企業(yè)收益明顯,如大元泵業(yè)。大元泵業(yè)去年接受調研時曾表示,公司在歐洲市場整體市占率尚未超過10%,處于爬坡階段。但歐洲熱泵長期需求的確定性較強,因此無論歐洲熱泵是由歐洲廠商供應,還是由國內主機廠供應,大元等直接對接中國和歐洲主機廠的零部件公司都會隨新市場的擴張受益。
對于能直接觸達海外消費者的品牌商,如美的、海爾、格力、海信等企業(yè),出海優(yōu)勢是多方位的:
一是家電企業(yè)內部產品間往往技術互通。
二是家電等產品能共同利用上游原材料。
三是原有的家電銷售渠道可以共用,同時繼續(xù)吃到品牌紅利。
四是美的、格力等白電起家的中國家電巨頭,正進化成擁有自動化解決方案的科技集團,始終保有狼性尋找新業(yè)務和新市場的企業(yè)基因。
美的樓宇科技正持續(xù)擴大位于意大利的熱泵生產基地,該基將包括熱泵生產中心與研發(fā)中心,今年投產。
海信業(yè)務則已覆蓋126個國家并于捷克、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波蘭等地設有多個工業(yè)園及生產基地。
近期國內熱泵技術相關的熱點主要由董明珠和雷軍貢獻。
去年格力“基于地板蓄熱的高效熱泵關鍵技術與應用”成為格力電器的第36項國際領先技術。
雷軍則首次為熱泵站臺
2023年年底的小米汽車技術發(fā)布會上,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挑戰(zhàn)冬季電車續(xù)航之王的秘密武器就是采用“小米高效雙模熱泵”技術。
格力、美的等家電龍頭其實一早就發(fā)出了進軍整車以及汽車零配件的信號——更提早布局了新能源汽車熱泵相關賽道。新能源汽車空調應用目前是熱泵技術應用范圍中的一個分支。國外新能源汽車熱泵空調搭載技術已經過市場驗證,包括雷諾、寶馬、日產等品牌均已量產裝車。
越來越多暖通空調及熱泵行業(yè)的企業(yè)也都已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
包括以制冷配件業(yè)務起家的三花智控,是汽車熱管理系統(tǒng)控制部件制造商,其電子膨脹閥、四通換向閥、電磁閥、微通道換熱器、Omega泵等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出于確定熱泵是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方向,三花智控新能源車零部件業(yè)務將持續(xù)聚焦在熱泵相關產品上。目前三花智控已在美國、波蘭等地建立了海外生產基地,進行全球化生產布局。
最后,看下我國熱泵產品目前出海歐洲的另一大變量:歐洲當地政府的補貼政策。
2023年由于歐各國政府普遍缺錢,對熱泵的補貼開始有所縮減。
歐洲熱泵協(xié)會(EHPA)最新數據顯示, 2023年前兩個季度熱泵銷量仍然迅猛,但自第三季度開始熱泵在歐洲的銷量出現(xiàn)下滑。唯一一個2023年銷量持續(xù)比2022年高的國家是德國
導致我國相關出口有一定回落(2023年1-6月我國空氣源熱泵出口增長仍高達26.1%,但1-10月累計出口下滑0.21%)。但長遠來看,歐洲用熱泵是剛需,且目前熱泵歐洲滲透率仍不足15%。中國泵企正頻頻亮相各國際展會,捕捉更多國際機遇。
風電:出海提速
歐洲工業(yè)貿易組織2023年表示:“歐洲正把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轉化為對中國清潔能源設備的依賴。”
其背景之一就是中國風電主機產能已占據全球50%以上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產量達到全球市場的70%。
中國風電產品的價格讓歐洲客戶“用腳投票”。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2022年全球風電整機商新增裝機TOP10排名,中國企業(yè)占六席。
但從具體細分市場看,中國風機出海歐洲遠未規(guī)模化。
目前頭部企業(yè)帶動中國風機產業(yè)鏈共同出海的首個新市場在美洲——2023年年中,中廣核巴西 Tanque Novo 180 兆瓦風電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項目位于風力資源豐富的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預計年發(fā)電量 7.2 億千瓦時。帶動我國產業(yè)鏈上下游24家企業(yè)共同出海。
歐洲市場去年大單增多,但主要還是企業(yè)單打獨斗:
包括中天科技海纜去年中標丹麥 Orsted Wind Power A/S的海上風電項目,中標產品為 275kV 高壓交流海底光電復合纜以及配套附件。中標金額折合約人民幣 12.09 億元。
東方電纜去年公告顯示,公司與Orsted-沃旭和PGE-波蘭電網的合資公司簽署了《海上風電產品供貨協(xié)議》,公司將作為供應商向 Baltica 2 海上風電項目提供整個風場 66kV 海纜及配套附件。
大金重工與某歐洲能源開發(fā)企業(yè)簽署了《海上風電單樁基礎優(yōu)選供應商協(xié)議》,蓬萊大金將作為優(yōu)選供應商向某海上風電集群項目提供單樁。并與某歐洲能源開發(fā)企業(yè)簽署了價值約 1.96 億歐元的某海上風電項目供貨合同。
如此大單頻現(xiàn)的背景下,法新社又報道說,希望歐洲在風能領域采取“雄心勃勃的產業(yè)政策”,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參與者——確保“風力渦輪機、光伏板等構成電力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都來自歐洲和法國”。
實際可行性呢?
去年10月,歐盟正式出臺了《歐洲風電行動計劃》,提出2030年風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00GW的目標。比利時、法國、德國、丹麥、荷蘭、盧森堡、愛爾蘭、挪威和英國也共同發(fā)表聲明,要在2030年前在歐洲北海區(qū)域完成1.2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目標,2050年前至少完成3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目標。
但目前歐洲的風電裝機真實增速不如預期。
2023年4月歐洲風能協(xié)會(WindEurope)發(fā)布的《歐洲風能:2022年統(tǒng)計與2023―2027年展望》(Wind energy in Europe:2022 Statistics and the outlook for 2023-2027)報告顯示,2022年歐洲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僅為19.2GW,增長4%,其中陸上風電為16.7GW,海上風電為2.5GW。這一裝機規(guī)模比WindEurope此前的預測低了12%,也與為實現(xiàn)歐洲氣候和能源目標所需的裝機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2023年歐洲本土風電設備制造商頻頻出現(xiàn)葉片故障、倒塔等問題——
去年8月,著名歐洲本土供應商西門子能源發(fā)布其三季度財報,承認其風機“未經充分測試”就上市。西班牙分部還發(fā)現(xiàn),其陸上風力渦輪機存在“比預期更嚴重”的質量缺陷,目前這個問題影響了全球超過132GW的渦輪機中的15-30%。其發(fā)電總容量相當于約132座核電站。這些質量問題導致了西門子能源約22億歐元的損失。
問題還是出在供應鏈。
目前歐洲原材料漲價嚴重,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發(fā)貨困難。產能跟不上,供應鏈中斷成常態(tài)。甚至成為未來五年內制約歐洲風電的重要因素。
中國機會:
當前西班牙和丹麥是歐洲海上風機塔筒的主要供應國,但他們的產能卻達不到需求。
到2029年,歐洲海上風機塔筒需求預計將達到170萬噸,但本土產能預計只能達到130萬噸,僅能滿足整體需求的70%左右。到2028前,歐洲風電行業(yè)塔筒會有市場大缺口,而一個風機塔筒生產工廠從建成到落地生產,往往需要三年以上乃至更長時間,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需要快速擴張產能。
不止塔筒,歐洲本土風電供應鏈存在產能瓶頸已成為業(yè)內共識,風電產業(yè)需要大量裝機的同時,對風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更大功率的風電機組和更大直徑的風機葉輪。睿咨得能源數據顯示,2023年歐洲新增的風電機組平均功率將接近10兆瓦;到2029年至2035年期間,新增的50%風電機組平均功率將達到14兆瓦;2030年后,新增風電機組功率更可能超過20兆瓦。
現(xiàn)在歐洲風電產業(yè)鏈每年可支撐700萬千瓦裝機,但要達成裝機目標,歐洲至少需要每年新增2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量。
如此大的產能缺口,中國企業(yè)抓到了機會。
歐洲政策戰(zhàn)略中心前負責人安·梅特勒分析過,風能產業(yè)起源于歐洲,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在高額政府補貼和重組研發(fā)資金下走到現(xiàn)在,但卻由于各企業(yè)在設計和制造層面過度追求創(chuàng)新、監(jiān)管部門的審批又遲遲不給通過,疊加疫情這幾年的通貨膨脹,導致風力渦輪機組的價格在過去兩年猛增了40%。
就是這個空檔,中國快速完成了超車,不僅風電整機單機容量正在趕超歐洲,葉輪直徑方面也即將反超歐美,最關鍵的是物美的同時還價廉,平均投標價格明顯走低。
現(xiàn)在,就連歐洲的媒體都在分析,歐洲目前已經落入“與中國合作,將會陷入中國制造依賴;不和中國合作,自己的裝機目標完成不了”的兩難困境——
原材料:中國是全球稀土供應的絕對主體,2000—2020年,全球累計生產稀土 272.7 萬噸,其中,中國累計生產稀土 227.0 萬噸,占全球生產總量的 83.3%,中國稀土累計產量分別是美國稀土累計產量的 19.3 倍,澳大利亞的 18.4 倍。
盡管近年來中國稀土產量對比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還是有超過50%的稀土都來源于中國,其中就包括風電所需要的釹、鐠、鏑等元素。中國稀土、富爾特、盛和資源等企業(yè)都是全球一流的稀土供應、精密加工廠商。
整機:盡管目前由于運輸成本、本地制造參與度要求等原因,歐盟尚未大量從中國進口成品風機,但當前全球排名前15位的風電整機制造商中僅有5家來自歐洲,而有9家來自中國。
在未來幾年產能和價格的雙重壓力下,歐洲同樣有可能大規(guī)模從中國進口整機。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統(tǒng)計數據,2022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85.7吉瓦。在整機制造商中,來自中國的金風科技以12.7吉瓦的裝機容量位居第一,前十位中還有遠景能源(第四)、明陽智能(第五)、運達股份(第七)、三一重能(第九)、中國中車(第十)也均來自中國,剩下幾名還有總部在丹麥的維斯塔斯位居第二,來自歐洲的西門子歌美颯位列第五,恩德排名第八。
此前曾有西班牙風能業(yè)內人士表示,一旦中國企業(yè)進入西班牙市場,將減少歐洲制造商如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德國Nordex的市場份額。
目前金風科技的國際業(yè)務有歐洲北馬其頓43.2MW風電項目。是當地單機容量最大和裝機規(guī)模最大的風電項目;歐洲波黑伊沃維克(Ivovik)84MW風電項目也已完成機組吊裝。
運達股份(Windey)則在2023年成為塞爾維亞854MW Maestrale Ring風電項目首選供應商,該項目計劃采用112臺WD200-7.7MW陸上風電機組。
全球海上風電機組的供應鏈就更集中了。
零部件:對于風電設備所需的齒輪箱、葉片、塔筒等零部件,歐洲企業(yè)也需要從中國進口,我們以三個關鍵零部件作為例子來拆解。
1) 齒輪箱:風電齒輪箱作為風力發(fā)電機的核心部件,是整個風電發(fā)電機組當中技術壁壘較高的零部件之一。中國產能就占全球的80%(133GW)。全球三大風電齒輪箱制造商南高齒、采埃孚和威能極市占率達到68%,有兩位是中國企業(yè),其中南高齒占比24%。
2) 葉片:中國產能占全球的64%(101GW),同時有多項性能位居世界前列,比如制造商時代新材,風電葉片規(guī)模位居國內第二,在風力發(fā)電領域成為風電葉片規(guī)模國內第二的風電葉片制造商,還率先研發(fā)生產了海陸兩用風力發(fā)電葉片。
3) 塔筒:全球每年約有3.4萬臺套塔筒用于陸上風電,其中中國產能占據54%;有近4000臺套塔筒用于海上風電,中國產能占據80%,龍頭企業(yè)比如大金重工,是全球風電裝備制造產業(yè)第一梯隊企業(yè),能生產常規(guī)陸塔、大直徑分片式陸塔、低風速柔性高塔、海塔、單樁、群樁、導管架、海上升壓站等風電設備及相關零部件。在去年,大金重工成功交付英國Moray West的超大型單樁產品,完成了中國企業(yè)海外訂單單樁產品零到一的突破。
新技術:我國的風電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也快速提升,已經具備大兆瓦級風電整機、關鍵核心大部件自主研發(fā)制造能力。整機技術在大型化、智能化、定制化、抗臺風上都有突破。福建平潭搭建的16兆瓦的風電機組,是全球范圍內已投產的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海上風電機組,并且具有100%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還一直嘗試在風電系統(tǒng)內應用數字化,組建智慧大腦,比如遍布整機的數百個傳感器和機艙上的激光雷達,可以感知溫度、濕度、風速等信息,數字化跟蹤機組的運行狀態(tài),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機組自身就能進行風機轉速、葉片角度和功率的調節(jié),最大程度提高風能的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穩(wěn)定性。
目前中國風電主要“卡”在核心部件的主軸軸承。相關國產化率較低。去年主軸承材料及制造首次實現(xiàn)了國產化,讓我國超大型風機整機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
尾聲
當中國企業(yè)將低價戰(zhàn)略帶至歐洲,也意味著歐洲很可能開展“國產替代”保衛(wèi)戰(zhàn)。當然,市場選擇并不會以企業(yè)意志為轉移。
歐盟去年就表示正考慮對中國風電產品開啟反補貼調查。針對海外電動汽車產業(yè)的相關政策去年就已出臺(可點擊:《歐洲城堡里的中國鋰電》)
單憑歐洲之力是無法實現(xiàn)既要cheap,又要clean,還要security的能源大三角的,盡管歐洲可能并不愿意中國企業(yè)搶占市場份額,但在產能跟不上,需求又迫切,碳中和目標迫在眉睫的大前提下,歐洲必將對中國企業(yè)敞開大門,對于新能源相關的全產業(yè)鏈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機會。
對于全人類共同推進的碳中和目標,中國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和新技術優(yōu)勢一定可以應用于更廣闊的市場。人類綠色能源轉型的腳步從未停下。
參考資料:
[1] 歐洲海上風電發(fā)展碰到“絆腳石” 中國能源報
[2] 歐洲能源市場仍將面臨一定波動性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3] 國際觀察丨多重挑戰(zhàn)疊加 歐洲經濟衰退風險增加-新華網
[4] 歐元區(qū)去年12月通脹率回升經濟日報
[5] 大風機、國產化、出海趨勢漸明 風電齒輪箱廠商尋機遇 - 21財經
[6] 高通脹、高利率、外部需求疲軟 歐洲經濟增長面臨多重壓力人民日報
[7] 歐洲度“暖冬”憂喜交集 經濟日報
[8] 熱泵行業(yè)研究報告:景氣度與成長性兼具,把握熱泵行業(yè)投資機會 民生證券
[9] 空氣源熱泵行業(yè)專題:歐洲能源轉型加速,熱泵迎來爆發(fā)期 國信證券
[11] 全球海上風電產業(yè)鏈發(fā)展情況概覽 夏云峰
[11] 大單頻現(xiàn),風電企業(yè)出海提速 中國證券報
[12]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13]歐洲能源署(European Energy Agency)
[14]歐洲能源論壇(European Energy Forum)
[15]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