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如同一顆種子,
女性意識的覺醒就這樣悄悄埋下。
那些第一次意識到女性所面臨困境的人,
那些第一次走上街頭追求平等權利的人,
那些第一次拿起筆書寫女性思考的人,
那些第一次進入男性主導的職場,
并勇敢打破偏見的人……
那些人是誰?
我們不妨稱其為每一個時代的新女性。
雖然她們的名字各不相同,
但她們卻擁有同一種生命力,
這種豐盈、獨立、清醒的力量,
讓她們打破傳統(tǒng)藩籬,
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她們?nèi)绾螘鴮懮Γ?/p>
她們又如何茁壯成長?
在婦女節(jié)之際,
TOPHER將不同時代的女性集結于此,
希望能夠給你們帶去一絲新力量!
PART 1 那些勇于呼喊的生命力
人人都在談論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在談論什么?每個時代、群體呼聲的齊鳴是怎樣的?相信下面這些呼喊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女性有權上斷頭臺,就應該同樣有權登上演講臺?!?/p>
“私人即政治?!?/p>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p>
“白人女性聽著!”
“我們的欲望帶來混亂?!?/p>
“女性主義從沒殺死任何人,但大男子主義每天都在殺人?!?/p>
“不用解放我,我自己來!”
這7句名言、口號,每一句都是一個時代、一個群體呼聲的齊鳴,共同勾勒出“女性主義”的大致輪廓。那么,在這每一聲吶喊背后有什么樣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分別對應女性主義哪種理論、運動潮流?對歷史和當下社會有什么影響?
由編劇安妮-夏洛特 于松攜手繪者托馬 馬修共同創(chuàng)作的《圖文小百科:女性主義》一書,以上述7句話作為綱領,圍繞公民權、暴力等不同主題,串聯(lián)起大量的相關知識和信息。
本書有歷史故事,也有新聞案例;有現(xiàn)實數(shù)據(jù),也有大眾文化中的符號;有價值觀,也有方法論,盡可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勾勒出女性主義的大致輪廓,同時打破許多人對這一概念的單一、片面認識。
在這之中,作者既畫出了女性地位、權利問題的總覽圖,又勾勒出女性主義運動及其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最難得的是寓教于樂,將學術研究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普及讀本。
本書不評價是非對錯,不急于贊成反對,先說是什么,不是什么。作者認為,“女性主義”從來都不是一種“主義”,而是多種觀點和學說的籠統(tǒng)總稱,是一個包含多種(甚至內(nèi)部有分歧、矛盾的)聲音的大聲場,無數(shù)真實遭遇的反響的總結。
通過本書,我們遇見幾十位來自各個領域的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它不僅可以開啟關于女性主義的思考,還可以作為不時重溫該運動的基礎知識的小部頭參考書。
圖片來源:九州出版社
薦書:《圖文小百科:女性主義》
作者: [法]安妮-夏洛特 于松 編 / [比]托馬 馬修 繪 / 安妮-夏洛特·于松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a Petite Bédéthèque des Savoirs –Le Féminisme
譯者: 陳瀟
PART 2 那些踏過荊棘的生命力
提起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寫出“一個女人想要寫作,必須有錢和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的女性主義領軍者?還是那個傲慢、犀利又刻薄的文學評論家?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日記來貼近這位傳奇女作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從15歲開始,伍爾夫就已經(jīng)在撰寫日記,早期,她虛構了一個“簡小姐(Miss Jan)”來指代自己。后來,隨著她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和女性意識的覺醒,她日記中的風格也在不斷變化。
為了更系統(tǒng)性地接近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日常,其丈夫倫納德·伍爾夫編選了日記選《寫下來,痛苦就會過去》,本書收錄了1918年至1941年這二十四年間屬于伍爾夫的珍貴日記500多篇。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那些著作的幕后故事與其生活的羈絆,看到哪些作家、作品和思想影響了她,也能看到這位“毒舌評論家”的一份長長的閱讀清單。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如何踏過荊棘。身為女性作家的她其創(chuàng)作幾乎受到了與稱贊分量相當?shù)脑g毀,一邊是“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另一邊是“搜腸刮肚地在文章和評論中尋找自己的名字”;她會“毒舌”評論名家之作,跟隨她的日記我們幾乎能夠獲得一份絕妙的閱讀清單;她在日記中也記錄了陷入抑郁癥和精神崩潰的歷程,坦陳自己在黑暗中的掙扎與求索……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日記中以直接、真實的方式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我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位才女獨特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無論是她對于個人創(chuàng)作困擾的抒發(fā),還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犀利評論,都顯示出她思考的敏銳和深度。
作為女性主義的先驅,在伍爾夫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位女性想成要成為自己,需要經(jīng)歷怎樣的批評以及需要多么堅定的信念。
因此,本書不僅僅是記錄一個天才作家平凡生活和創(chuàng)作歷程的紀實文本,更是一部展示其內(nèi)心世界、思想斗爭及社會洞察力等多方面內(nèi)容并給予讀者靈感啟示之著作。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寫下來,痛苦就會過去》
作者: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 / [英]倫納德·伍爾夫 編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無界
原作名: A Writer’s Diary——Being Extracts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譯者: 宋炳輝 / 吳欣
PART 3 那些尋找真我的生命力
她是一位法語教師,全世界都知道她的名字,見過她的模樣,她的出現(xiàn)甚至引起一陣模仿狂潮。
她的孩提時代充滿悲劇,后來她愛上自己的學生,在微笑和平易近人的背后,她隱藏了許多傷痛。
她自稱為丈夫的小戰(zhàn)士,其實更多是丈夫最重要的戰(zhàn)友。
她就是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甚至,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的朋友常常說,如果沒有布麗吉特,他什么也做不成。
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她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這位法國第一夫人又如何克服流言蜚語,最后他們又如何走到一起?
記者瑪埃爾·布蘭所撰寫的《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卡龍傳》為我們講述了法國第一夫人背后的故事。本書收集五十余位見證人的證詞,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這個多面人物。
作為擁有特洛尼厄族成員、奧齊埃前妻、馬克龍現(xiàn)任夫人,這三個身份的布麗吉特而言,她的過去和現(xiàn)在足以吸引全球媒體的眼光。
不得不說,她是一個傳奇,她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浪漫愛情,也曾面臨人們未曾想象的困難。本書或許能夠讓你更加立體地認識到這位第一夫人。
圖片來源:中譯出版社
薦書:《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傳——關于自由、愛情與真我》
作者:瑪埃爾·布蘭(Ma lle Brun)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
PART 4 那些思考自我的生命力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為的?!辈ǚ呷缡钦f。
1927年的某一天,西蒙娜·德·波伏瓦跟她的父親就“愛意味著什么”產(chǎn)生了分歧。在當時那個視結婚生子為女性歸宿的時代,19歲的波伏瓦如饑似渴地閱讀哲學,并夢想著從中找到一種她可以身體力行的哲學理念。
對于父親認為“愛”意味著“奉獻、愛慕和感激”的理念,波伏瓦無法認同,她反駁道,愛絕不僅僅是感激,不是我們因為別人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感到虧欠他們的東西。當時的波伏瓦還不知道自己日后會成為21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也不知道她的人生經(jīng)歷會被后人如此大量書寫,并廣為流傳。
的確,提及女性主義和思想解放,絕對繞不開波伏瓦,她的理念和觀點一直深遠影響著每個時代的新女性。在波伏瓦所生活的時代,她見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可能性發(fā)生的劇烈變化。在她的一生中,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樣接受大學教育,也獲得了選舉、離婚和避孕的權利。
與此同時,波伏瓦還經(jīng)歷了20世紀30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風潮以及20世紀60年代的性解放。在這些文化的轉折點之間,“女性主義”這個詞爭議不斷,波伏瓦對長篇累牘的關于女性的愚蠢論點感到厭煩,于是,她決定創(chuàng)作《第二性》,這部著作的面世標志著一個革命性的時刻,因為在這之后,女性能夠公開地自我思考,甚至最終坦誠地談論自己。
作為解放思想的先輩,波伏瓦的名句“成為一個女人意味著什么”經(jīng)常被人們翻來覆去解讀,然而,她如何成為自己卻很少有人探討。由凱特·柯克帕特里克所著的《成為波伏瓦》一書為人們揭秘了更多秘密和細節(jié)。
本書是根據(jù)近幾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記等材料撰寫的波伏瓦全新權威傳記,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傳記引入此前從未被出版的全新材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茲曼與波伏瓦的情書、只有法語版本的波伏瓦學生時代日記,以及對波伏瓦養(yǎng)女的采訪等,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更為真實立體的波伏瓦,使波伏瓦站在屬于自己的聚光燈下。
《成為波伏瓦》還將呈現(xiàn)很多此前不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個人細節(jié),這些新的細節(jié)會增強波伏瓦的神秘感,也會使我們對波伏瓦更加著迷:為什么這位“女性主義偶像”要著力打造自己的形象?為什么關于她和薩特的關系她會頻頻“撒謊”,或是聲稱自己不是一個哲學家?
也許帶著這些新的細節(jié),我們能更進一步地去認識真正的波伏瓦。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成為波伏瓦》
作者:[英]凱特·柯克帕特里克
譯者:劉海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中信·無界
PART 5 那些沖破束縛的生命力
自古以來,不論中西,順從都被認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之一。《儀禮》教導女子要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圣經(jīng)中的《提摩太前書》一再強調(diào)“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即使是啟蒙時代提出“天賦人權”、男女平等的盧梭,在《愛彌兒》這本論教育的書中也不乏對性別差異的偏見:“如果說女人生來是為了取悅于和從屬于男人的話,她就應當使自己在男人看來覺得可愛,而不能使他感到不快?!?/p>
被歷史重重塑造的“永恒的女性”成了現(xiàn)代女性隱形的束身衣,時刻提醒她要安分守己、宜室宜家。想象一下,化妝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絲胸罩、珠寶首飾、名牌包包……這個豐盈的物質(zhì)世界和社會文化對女性造就了固化的期許和塑造。
即使是那些最有獨立意識、最具女性主義傾向的女性,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她們享受男性對她們投來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們渴望成為伴侶懷中一只溫順的寵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讓她們綻放自我的工作,她們更愿意去干干家務活兒,從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為家人精心準備的早餐中獲得小小的樂趣。
這些欲望和樂趣同女性的獨立是否矛盾?這些下意識的順從是天性使然嗎?
事實上,當我們回到日常生活,關于女性問題的曖昧和矛盾隨處可見:人們呼吁女性應該獨立自由,應該追求自己的事業(yè),不應該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對她們頤指氣使;與此同時,社會中又充斥著關于如何成為一個性感嬌娃、一個賢妻良母的建議和準則。
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種“女性天性”?這樣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可以看到,作為哲學禁忌和女性主義的盲點,女性順從在經(jīng)驗層面上的復雜性從來沒有被抽絲剝繭、細細分析。
為了縷清這些問題,瑪儂·加西亞撰書《她之所以為她》為人們進行詳細闡述。在本書中,作者深入研究社會中存在的性別等級是如何深刻影響女性的生存體驗。
瑪儂·加西亞在書中多處援引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的“處境”概念: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套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它規(guī)定了個體行動準則并制約著個體的選擇,任何人都無法跳脫出自身的處境或獨立于這個周身世界而存在,而性別差異正是構建這種社會規(guī)范的一個重要元素。
處境的概念很好地解釋了女性順從的歷史機制:男性統(tǒng)治是一個漫長的異化過程——男性自視為主體,將女性構建為客體和絕對他者,并用順從來定義女性氣質(zhì)。因此,女性順從不是天性使然,而是處境的產(chǎn)物,是先于女性個體而存在的社會規(guī)范,是一種被強加的既定命運。
因此,在思考女性順從的本質(zhì)時,我們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困境:要么把它視作一種女性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落入性別歧視的陷阱;要么遵循性別平等原則,把它等同于男性順從,也就是說,將其視作違背人類自由天性的道德缺失。
不過,這樣的本質(zhì)主義或古典哲學的觀點正是瑪儂·加西亞想要批判的靶子。她拒絕將自己局限在非此即彼的選擇中,而是跳出傳統(tǒng)視角,強調(diào)用一種女性主義的方法來解構這些男權神話,從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展現(xiàn)女性順從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女性接受順從并不是一種放棄自由的主動之舉,而是無可奈何(常常也是別無選擇)的被動之舉。
看完本書,你會深刻理解瑪儂·加西亞所傳遞的獨立理念,即如果這個世界希望女性“成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她之所以為她》
作者:[法]瑪儂·加西亞
譯者:黃葒 / 沈禎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雅理
尾
如同瑪儂·加西亞所傳遞的理念那樣:
如果這個世界希望女性“成為自己”,
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事實上,
在數(shù)百年的時間長河中,
女性從未停止過尋找自我的腳步,
從了解權利,到爭取權利,
從認知自我,到思考自我,
從尋求平等,到追求卓越,
女性變得愈加清醒、理智、獨立。
她們渴望冒險,渴望探索,
她們積極改變,開闊眼界,
她們釋放自我,暢所欲言,
她們,變成了更具生命力的新女性,
她們,書寫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故事,
我們相信,
未來的她們,
將會是更加生動的”她們“。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
北京·上?!は愀邸ぜ~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