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夸大收入背后,達達的焦慮和壓力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夸大收入背后,達達的焦慮和壓力

達達,還能幫京東打好即時零售之戰(zhàn)嗎?

文 | 一刻商業(yè) 李玥

編輯 | 以安

2020年6月5日,達達創(chuàng)始人蒯佳祺與現(xiàn)場嘉賓一起大聲倒數(shù)著,敲響了達達上市的鐘聲。 

登陸資本市場,達達的一舉一動,尤其是財務狀況都被市場拿著放大鏡審視。參照瑞幸當年被做空的事件,真實的財務狀況對一家上市企業(yè)至關重要。

如今,令外界意外的是,達達選擇自己“做空”自己。

1月8日,達達發(fā)布公告稱,“在例行內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某些可疑行為,可能會導致公司2023年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某些收入存在疑問?!?/p>

具體而言,約5億元的在線廣告營銷服務收入和5億元的運營及支持成本可能被夸大,此前提供的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指引也不可再作為參考。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達達涉嫌財務造假,給其背后的京東來了個措手不及。當天,京東集團也發(fā)布了公告證實該事件。消息公布當日,達達股價暴跌45.87%,次日再跌去6.16%;京東港股在兩個交易日里跌去近7%。

至此,第三方機構對達達開啟了長達兩個月的審查。3月6日,達達發(fā)布公告稱,獨立第三方機構審查結果表明,此次財務風波公司管理層沒有參與策劃,為個別員工所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外界沒有把目光聚焦到達達此次財務風波本身,而是更關注達達是否真正盈利。

究其原因,是因為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達達宣布實現(xiàn)盈利。從統(tǒng)計周期來看,此次財務風波覆蓋了其盈利的周期,最終是否真正盈利需要打一個問號。

作為“即時零售第一股”,自2020年上市后,達達一直掙扎在虧損的泥潭中,盈利就像懸在達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原本的扭虧為盈來之不易,不僅被看作是里程碑事件,也給即時零售行業(yè)注入信心。

可如今,一切要重新審視。

更重要的是,子公司的前景不明朗,也讓京東即時零售的未來迷霧重重。最終,達達能否扛起京東即時零售的大旗,為京東在這個有增量,但競爭大的市場謀尋求新突破,考驗著達達和京東。

達達內審,問題在哪?

長達兩個月的達達財務內審,有了結果。

3月6日,達達集團發(fā)布公告稱,針對此前內審主動發(fā)現(xiàn)的個別存疑業(yè)務的審查結果已明確,獨立第三方機構審查結果表明,公司管理層沒有參與策劃,為個別員工所為。

目前已對相關員工進行處理,公司后續(xù)將進一步規(guī)范企業(yè)治理和內部流程,嚴格遵照相關法規(guī)進行透明、及時的信息披露。

公告中提到的“個別存疑業(yè)務審查”,涵蓋了達達2023年以及2022年第四季度的交易。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1月8日,彼時,達達發(fā)布公告表示內部存在財務造假行為。

外界關注的焦點在于,達達的財務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達達在提交的SEC文件中提到:“公司目前估計,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收入約為5億元人民幣,運營和支持成本約為5億多元人民幣,可能被夸大了?!?/p>

具體而言,公司的凈收入在2022年第四季度被夸大了約6900萬元,在2023年第一季度被夸大約4000萬元,在2023年第二季度被夸大2.14億元,在2023年三季度被夸大2.45億元。

公司的運營和支持成本方面,在2022年第四季度被夸大了約7000萬元人民幣、2023年第一季度被夸大4200萬元人民幣,2023年第二季度被夸大2.14億元人民幣,2023年三季度被夸大2.5億元人民幣。

從達達的財報可以看到,達達的成本和費用分為運營與支持,銷售和營銷,一般和行政,研究與開發(fā)等。

一般而言,公司增加收入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的成本和費用,但如果在成本費用端營造一種交易假象,通過夸大成本和費用來夸大收入,就會造成達達這類事件發(fā)生。

達達也在審查公告中證實,“獨立審查確定了審查期內的某些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交易,這些交易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收入目標。這些交易涉及某些上游客戶的付款和向某些下游供應商支付的現(xiàn)金資金,金額幾乎相同,缺乏任何明顯的商業(yè)實質,沒有可信的文件、商業(yè)記錄或其他證據(jù)支持,在某些情況下,涉及有未公開披露關系的客戶和供應商。”

簡言之,就是為了業(yè)務收入增長和業(yè)績表現(xiàn),達達內部人員營造了交易的假象。

多年來,達達集團作為“即時零售第一股”一直沒有擺脫虧損魔咒,對亮眼業(yè)績的急迫追求,或許間接促成了此次財務造假事件的爆發(fā)。

盡管獨立審查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直接證據(jù)表明公司管理層高管(包括總裁和前首席財務官)策劃了上述交易,但公司內部出了財務問題,高管們難辭其咎。

在澄清內審結果的同日,達達集團宣布了管理層的變動。前任公司總裁兼董事的何輝劍將在獨立審查基本完成后辭職,目前領導公司Dada Now業(yè)務的傅兵將擔任公司臨時總裁,并在董事會的指導下監(jiān)督公司的業(yè)務運營。

“公司正在修訂之前發(fā)布的2023財年前三季度未經(jīng)審計的財務信息,并最終確定第四季度和2023財年未經(jīng)審計精簡合并財務報表?!边_達在SEC文件中表示。

不容忽視的是,對母公司京東來說,財務報表并表后,子公司達達財務出現(xiàn)問題,京東無法獨善其身。此前,花旗指出,可能被夸大的5億元網(wǎng)上推廣服務收入,相當于達達去年首三季總收入約6.1%,至于5億元成本則相當于總營運及支援成本的9.8%。在母公司京東層面,分別相當于首三季總收入的0.064%及成本的0.075%。

 

如今,達達財務疑云塵埃落定,對達達自身和京東來說都是不小的動蕩。尤其是達達,損害了自身名譽同時,前景也更加不明朗。

達達的前景,挑戰(zhàn)重重

討論達達的前景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達達的過去。

2014年,蒯佳祺在漢庭酒店的三間經(jīng)濟房里推出了達達的第一個服務網(wǎng)頁,正式入局即時配送市場,提供“最后三公里”眾包物流服務,達達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開始做眾包物流的平臺之一。

隨著外賣的市場規(guī)模迅速擴大,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紛紛親自下場,試圖分得一杯羹。2015年巨頭集中做起了外賣、配送的生意。4月,美團上線美團專送;5月,京東到家上線眾包物流業(yè)務;6月,餓了么推出了蜂鳥配送;7月,百度外賣上線百度騎士。

有資源、有財力的巨頭下場,達達的紅利很快就沒有了,苦苦支撐了一年后,每送一單,達達就要補貼騎手8到10元,四處尋找后,達達抱住了京東的大腿,并獲得了沃爾瑪?shù)耐顿Y。

隱患也在這時被埋下。與京東到家合并后,達達確定了兩條腿走路的路線: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

盡管雞蛋不被放在同一籃子里,達達還是患上了京東依賴癥。從這幾年達達財報可以看到,京東到家貢獻了大部分收入,達達快送的營收能力備受質疑。

據(jù)2023年第三季度數(shù)據(jù)顯示,達達集團收入為28.7億元,其中京東到家以15.6%的增長率實現(xiàn)了17.8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了62.02%。

更致命的是,背靠京東并沒有改變達達虧損的命運,達達盈利狀況卻乏善可陳。同花順iFinD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達達凈利潤分別虧損14.5億元,18.8億元,16.7億元,17.1億元、24.7億元、20.1億元和6.75億元。

2023年第二季度,達達宣布首次扭虧為盈,歸屬于達達集團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40萬元,實現(xiàn)了經(jīng)調整后的首次季度盈利,但進入第三季度又重回虧損軌道。加之此次的財務風波,達達2023年第二季度是否盈利,也是個未知數(shù)。

拋開此次達達員工“以身試險”損害達達信譽,高層頻繁變動加劇了達達的不穩(wěn)定性。

去年以來,達達高層就開始頻繁變動。去年7月,達達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楊駿離職;去年12月,達達集團董事會主席辛利軍因個人原因辭職,由京東集團首席財務官單甦接任。與此同時,陳兆明也辭去達達集團CFO一職,由任京東物流投資者關系主管的茆俊接任。

此前,花旗銀行則猜測財務風波可能與之前的管理層離任有部分關聯(lián)。1月9日,花旗發(fā)研報指出,事件可能與上月達達管理層離任有部分關聯(lián),除了影響業(yè)務伙伙及用戶的信心外,未來業(yè)務增長前景亦不確定,因此將達達去年第四季及今明兩年的預測下調,目標價由6美元大削至1.8美元,評級由“買入”一舉降至“沽售”。

從京東與達達的“聯(lián)姻”到上市增持,京東持續(xù)投入超15.46億美元。但截至發(fā)稿,達達市值僅有6.73億美元,還不到京東投入現(xiàn)金的一半。

當初,巨頭競爭下,外賣配送市場競爭激烈,達達找到了更有實力的依附平臺,京東到家找到了可靠的末端配送能力,看似是個雙贏的生意,可如今的發(fā)展難免有些事與愿違。

達達,還能幫京東打好即時零售之戰(zhàn)嗎?

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諸多業(yè)務增長難尋,尤其是電商平臺線上零售業(yè)務越來越難做,線下即時零售是個難得的流量富礦。

據(jù)艾瑞咨詢測算,隨著消費端用戶對購物便利要求的提升,供給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倉配履約能力逐漸成熟,加之數(shù)字化水平的提升,預計到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11940億元。

商務部9月底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即時零售訂單超過400億單,市場規(guī)模達到5042.86億元,預計2025年后者將再增兩倍。

萬億市場初具雛形,巨大的想象空間吸引了包括京東、美團、阿里、抖音等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們激烈爭搶。尤其是2023年,眾多玩家持續(xù)加碼,行業(yè)競爭上升到新臺階。

對于京東而言,即時零售市場更加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即時零售是京東電商業(yè)務外的增長引擎,更重要的是即時零售對京東的威脅最大,直接對標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物流。

所謂即時零售,顧名思義就是用外賣的方式送萬物,致力于更快、更省錢。

沒人能拒絕小時達的吸引力,正如當年沒人能拒絕半日達的京東物流。即時零售的出現(xiàn)正在瓦解京東物流的時效和配送優(yōu)勢,京東別無他法,只能用進攻來防守。

從與達達合并以來,京東就十分重視即時零售的發(fā)展,京東到家即時零售平臺,與達達的即時物流配送能力共同組成了京東即時零售。

2023年,即時零售被京東零售看作是必贏之戰(zhàn)之一。京東不僅在京東APP首頁開辟小時達的獨立頻道,更明確了“京東APP +京東到家APP”雙端運營策略;2023年10月,京東還公布了即時零售并在雙11前夕正式發(fā)布京東即時零售“幸福三公里”模式。

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12個月里,京東到家的GMV超過了730億元,增速達24%,達達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也超過了23%,均遠超京東零售同期收入增速。

但即便如此,京東到家距離美團閃購仍有距離。36氪報道,2023年閃購的GTV很可能將超過2000億,大概相當于京東到家的2.5倍。

隨著即時零售的發(fā)展,幾乎每一個線下實體店都是一個倉庫,距離消費者更近,時效性更強。這決定了即時零售競爭的核心是履約能力和本地商家資源,誰拿到更多商家和資源,并更快地送到消費者手中,誰就更有優(yōu)勢。

截至2023年三季度美團閃購業(yè)務訂單達到700萬單,同比增速約44%,而旗下閃電倉于第三季度也超過了5000家,據(jù)美團披露,其閃購規(guī)模于2023年將超過2000億,2026年將超4000億。

這一數(shù)字,明顯大于達達集團的規(guī)模,同時給京東整體即時零售業(yè)務帶來壓力。

一方面,京東到家的本地生活服務,正在面臨美團閃購、餓了么、抖音本地生活服務等平臺的蠶食;另一方面,在同城即時配送賽道,達達也要面臨順豐同城、美團跑腿等玩家的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即時零售必有一戰(zhàn),最終的贏家是誰,還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京東想贏得這場戰(zhàn)役,而達達作為重要一環(huán),能給京東帶來多少助力,至關重要。

如果說當時的京東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配送的幫手,而現(xiàn)在的京東業(yè)績承壓、增長難尋,需要的是一個在即時零售市場極具戰(zhàn)斗力的推手,而這對達達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能不能承擔起這個重任,決定了以后會更受重視,還是成為棄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達達

119
  • 達達集團:郭慶接替單甦出任董事會主席
  • 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shù)盤初漲1.5%

京東

7.4k
  • 京東物流:今年“黑色星期五”北美訂單量增長
  • 港股開盤:兩大指數(shù)漲跌不一,恒生科技指數(shù)漲0.04%,中芯國際漲超1%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夸大收入背后,達達的焦慮和壓力

達達,還能幫京東打好即時零售之戰(zhàn)嗎?

文 | 一刻商業(yè) 李玥

編輯 | 以安

2020年6月5日,達達創(chuàng)始人蒯佳祺與現(xiàn)場嘉賓一起大聲倒數(shù)著,敲響了達達上市的鐘聲。 

登陸資本市場,達達的一舉一動,尤其是財務狀況都被市場拿著放大鏡審視。參照瑞幸當年被做空的事件,真實的財務狀況對一家上市企業(yè)至關重要。

如今,令外界意外的是,達達選擇自己“做空”自己。

1月8日,達達發(fā)布公告稱,“在例行內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某些可疑行為,可能會導致公司2023年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某些收入存在疑問?!?/p>

具體而言,約5億元的在線廣告營銷服務收入和5億元的運營及支持成本可能被夸大,此前提供的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指引也不可再作為參考。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達達涉嫌財務造假,給其背后的京東來了個措手不及。當天,京東集團也發(fā)布了公告證實該事件。消息公布當日,達達股價暴跌45.87%,次日再跌去6.16%;京東港股在兩個交易日里跌去近7%。

至此,第三方機構對達達開啟了長達兩個月的審查。3月6日,達達發(fā)布公告稱,獨立第三方機構審查結果表明,此次財務風波公司管理層沒有參與策劃,為個別員工所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外界沒有把目光聚焦到達達此次財務風波本身,而是更關注達達是否真正盈利。

究其原因,是因為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達達宣布實現(xiàn)盈利。從統(tǒng)計周期來看,此次財務風波覆蓋了其盈利的周期,最終是否真正盈利需要打一個問號。

作為“即時零售第一股”,自2020年上市后,達達一直掙扎在虧損的泥潭中,盈利就像懸在達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原本的扭虧為盈來之不易,不僅被看作是里程碑事件,也給即時零售行業(yè)注入信心。

可如今,一切要重新審視。

更重要的是,子公司的前景不明朗,也讓京東即時零售的未來迷霧重重。最終,達達能否扛起京東即時零售的大旗,為京東在這個有增量,但競爭大的市場謀尋求新突破,考驗著達達和京東。

達達內審,問題在哪?

長達兩個月的達達財務內審,有了結果。

3月6日,達達集團發(fā)布公告稱,針對此前內審主動發(fā)現(xiàn)的個別存疑業(yè)務的審查結果已明確,獨立第三方機構審查結果表明,公司管理層沒有參與策劃,為個別員工所為。

目前已對相關員工進行處理,公司后續(xù)將進一步規(guī)范企業(yè)治理和內部流程,嚴格遵照相關法規(guī)進行透明、及時的信息披露。

公告中提到的“個別存疑業(yè)務審查”,涵蓋了達達2023年以及2022年第四季度的交易。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1月8日,彼時,達達發(fā)布公告表示內部存在財務造假行為。

外界關注的焦點在于,達達的財務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達達在提交的SEC文件中提到:“公司目前估計,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的收入約為5億元人民幣,運營和支持成本約為5億多元人民幣,可能被夸大了?!?/p>

具體而言,公司的凈收入在2022年第四季度被夸大了約6900萬元,在2023年第一季度被夸大約4000萬元,在2023年第二季度被夸大2.14億元,在2023年三季度被夸大2.45億元。

公司的運營和支持成本方面,在2022年第四季度被夸大了約7000萬元人民幣、2023年第一季度被夸大4200萬元人民幣,2023年第二季度被夸大2.14億元人民幣,2023年三季度被夸大2.5億元人民幣。

從達達的財報可以看到,達達的成本和費用分為運營與支持,銷售和營銷,一般和行政,研究與開發(fā)等。

一般而言,公司增加收入需要投入真金白銀的成本和費用,但如果在成本費用端營造一種交易假象,通過夸大成本和費用來夸大收入,就會造成達達這類事件發(fā)生。

達達也在審查公告中證實,“獨立審查確定了審查期內的某些在線廣告和營銷服務交易,這些交易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收入目標。這些交易涉及某些上游客戶的付款和向某些下游供應商支付的現(xiàn)金資金,金額幾乎相同,缺乏任何明顯的商業(yè)實質,沒有可信的文件、商業(yè)記錄或其他證據(jù)支持,在某些情況下,涉及有未公開披露關系的客戶和供應商?!?/p>

簡言之,就是為了業(yè)務收入增長和業(yè)績表現(xiàn),達達內部人員營造了交易的假象。

多年來,達達集團作為“即時零售第一股”一直沒有擺脫虧損魔咒,對亮眼業(yè)績的急迫追求,或許間接促成了此次財務造假事件的爆發(fā)。

盡管獨立審查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直接證據(jù)表明公司管理層高管(包括總裁和前首席財務官)策劃了上述交易,但公司內部出了財務問題,高管們難辭其咎。

在澄清內審結果的同日,達達集團宣布了管理層的變動。前任公司總裁兼董事的何輝劍將在獨立審查基本完成后辭職,目前領導公司Dada Now業(yè)務的傅兵將擔任公司臨時總裁,并在董事會的指導下監(jiān)督公司的業(yè)務運營。

“公司正在修訂之前發(fā)布的2023財年前三季度未經(jīng)審計的財務信息,并最終確定第四季度和2023財年未經(jīng)審計精簡合并財務報表?!边_達在SEC文件中表示。

不容忽視的是,對母公司京東來說,財務報表并表后,子公司達達財務出現(xiàn)問題,京東無法獨善其身。此前,花旗指出,可能被夸大的5億元網(wǎng)上推廣服務收入,相當于達達去年首三季總收入約6.1%,至于5億元成本則相當于總營運及支援成本的9.8%。在母公司京東層面,分別相當于首三季總收入的0.064%及成本的0.075%。

 

如今,達達財務疑云塵埃落定,對達達自身和京東來說都是不小的動蕩。尤其是達達,損害了自身名譽同時,前景也更加不明朗。

達達的前景,挑戰(zhàn)重重

討論達達的前景之前,不妨先來看看達達的過去。

2014年,蒯佳祺在漢庭酒店的三間經(jīng)濟房里推出了達達的第一個服務網(wǎng)頁,正式入局即時配送市場,提供“最后三公里”眾包物流服務,達達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開始做眾包物流的平臺之一。

隨著外賣的市場規(guī)模迅速擴大,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紛紛親自下場,試圖分得一杯羹。2015年巨頭集中做起了外賣、配送的生意。4月,美團上線美團專送;5月,京東到家上線眾包物流業(yè)務;6月,餓了么推出了蜂鳥配送;7月,百度外賣上線百度騎士。

有資源、有財力的巨頭下場,達達的紅利很快就沒有了,苦苦支撐了一年后,每送一單,達達就要補貼騎手8到10元,四處尋找后,達達抱住了京東的大腿,并獲得了沃爾瑪?shù)耐顿Y。

隱患也在這時被埋下。與京東到家合并后,達達確定了兩條腿走路的路線: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

盡管雞蛋不被放在同一籃子里,達達還是患上了京東依賴癥。從這幾年達達財報可以看到,京東到家貢獻了大部分收入,達達快送的營收能力備受質疑。

據(jù)2023年第三季度數(shù)據(jù)顯示,達達集團收入為28.7億元,其中京東到家以15.6%的增長率實現(xiàn)了17.8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了62.02%。

更致命的是,背靠京東并沒有改變達達虧損的命運,達達盈利狀況卻乏善可陳。同花順iFinD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達達凈利潤分別虧損14.5億元,18.8億元,16.7億元,17.1億元、24.7億元、20.1億元和6.75億元。

2023年第二季度,達達宣布首次扭虧為盈,歸屬于達達集團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40萬元,實現(xiàn)了經(jīng)調整后的首次季度盈利,但進入第三季度又重回虧損軌道。加之此次的財務風波,達達2023年第二季度是否盈利,也是個未知數(shù)。

拋開此次達達員工“以身試險”損害達達信譽,高層頻繁變動加劇了達達的不穩(wěn)定性。

去年以來,達達高層就開始頻繁變動。去年7月,達達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楊駿離職;去年12月,達達集團董事會主席辛利軍因個人原因辭職,由京東集團首席財務官單甦接任。與此同時,陳兆明也辭去達達集團CFO一職,由任京東物流投資者關系主管的茆俊接任。

此前,花旗銀行則猜測財務風波可能與之前的管理層離任有部分關聯(lián)。1月9日,花旗發(fā)研報指出,事件可能與上月達達管理層離任有部分關聯(lián),除了影響業(yè)務伙伙及用戶的信心外,未來業(yè)務增長前景亦不確定,因此將達達去年第四季及今明兩年的預測下調,目標價由6美元大削至1.8美元,評級由“買入”一舉降至“沽售”。

從京東與達達的“聯(lián)姻”到上市增持,京東持續(xù)投入超15.46億美元。但截至發(fā)稿,達達市值僅有6.73億美元,還不到京東投入現(xiàn)金的一半。

當初,巨頭競爭下,外賣配送市場競爭激烈,達達找到了更有實力的依附平臺,京東到家找到了可靠的末端配送能力,看似是個雙贏的生意,可如今的發(fā)展難免有些事與愿違。

達達,還能幫京東打好即時零售之戰(zhàn)嗎?

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諸多業(yè)務增長難尋,尤其是電商平臺線上零售業(yè)務越來越難做,線下即時零售是個難得的流量富礦。

據(jù)艾瑞咨詢測算,隨著消費端用戶對購物便利要求的提升,供給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倉配履約能力逐漸成熟,加之數(shù)字化水平的提升,預計到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11940億元。

商務部9月底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即時零售訂單超過400億單,市場規(guī)模達到5042.86億元,預計2025年后者將再增兩倍。

萬億市場初具雛形,巨大的想象空間吸引了包括京東、美團、阿里、抖音等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們激烈爭搶。尤其是2023年,眾多玩家持續(xù)加碼,行業(yè)競爭上升到新臺階。

對于京東而言,即時零售市場更加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即時零售是京東電商業(yè)務外的增長引擎,更重要的是即時零售對京東的威脅最大,直接對標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物流。

所謂即時零售,顧名思義就是用外賣的方式送萬物,致力于更快、更省錢。

沒人能拒絕小時達的吸引力,正如當年沒人能拒絕半日達的京東物流。即時零售的出現(xiàn)正在瓦解京東物流的時效和配送優(yōu)勢,京東別無他法,只能用進攻來防守。

從與達達合并以來,京東就十分重視即時零售的發(fā)展,京東到家即時零售平臺,與達達的即時物流配送能力共同組成了京東即時零售。

2023年,即時零售被京東零售看作是必贏之戰(zhàn)之一。京東不僅在京東APP首頁開辟小時達的獨立頻道,更明確了“京東APP +京東到家APP”雙端運營策略;2023年10月,京東還公布了即時零售并在雙11前夕正式發(fā)布京東即時零售“幸福三公里”模式。

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12個月里,京東到家的GMV超過了730億元,增速達24%,達達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也超過了23%,均遠超京東零售同期收入增速。

但即便如此,京東到家距離美團閃購仍有距離。36氪報道,2023年閃購的GTV很可能將超過2000億,大概相當于京東到家的2.5倍。

隨著即時零售的發(fā)展,幾乎每一個線下實體店都是一個倉庫,距離消費者更近,時效性更強。這決定了即時零售競爭的核心是履約能力和本地商家資源,誰拿到更多商家和資源,并更快地送到消費者手中,誰就更有優(yōu)勢。

截至2023年三季度美團閃購業(yè)務訂單達到700萬單,同比增速約44%,而旗下閃電倉于第三季度也超過了5000家,據(jù)美團披露,其閃購規(guī)模于2023年將超過2000億,2026年將超4000億。

這一數(shù)字,明顯大于達達集團的規(guī)模,同時給京東整體即時零售業(yè)務帶來壓力。

一方面,京東到家的本地生活服務,正在面臨美團閃購、餓了么、抖音本地生活服務等平臺的蠶食;另一方面,在同城即時配送賽道,達達也要面臨順豐同城、美團跑腿等玩家的競爭。

可以預見的是,即時零售必有一戰(zhàn),最終的贏家是誰,還不確定??梢源_定的是,京東想贏得這場戰(zhàn)役,而達達作為重要一環(huán),能給京東帶來多少助力,至關重要。

如果說當時的京東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配送的幫手,而現(xiàn)在的京東業(yè)績承壓、增長難尋,需要的是一個在即時零售市場極具戰(zhàn)斗力的推手,而這對達達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能不能承擔起這個重任,決定了以后會更受重視,還是成為棄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