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潛水魚X 何潤萱
《春色寄情人》開播了,數據不錯,播出不到一小時騰訊站內熱度就破了22000。
提前看片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劇走向不錯,因為節(jié)奏松弛、演員也都在合適的地方——聽著要求不高,但其實滿足的沒幾個。佐以陳婧霏的聲音,這部劇就是那種可口,多吃幾口也不膩的茶點。
比較微妙的是,在看《春色》的時候,李現的某些瞬間讓我看到了謝之遙。謝之遙是他2023年和劉亦菲出演的另一部劇的男主,但情節(jié)和《春色》有共通之處,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返鄉(xiāng)劇”。在這種類型的劇集里,女性的主體性是第一位的,男主僅作為陪襯。不管是《春色》里的陳麥冬,還是《去有風的地方》里的謝之遙,李現飾演的男主都更像是留守在老家/原地的那個,等待女主從大城市歸來??梢哉f,是非?,F代的言情劇。
謝之遙(左)&陳麥冬(右)
看片會的時候,有人對制片人提問,為什么選擇了李現?這個問題她的回答是:同時滿足孔武有力,溫潤如玉兩個標準的,只有李現。
這個答案或許也可以回答為什么李現是留守賽道的獨家pick:因為留守男人是大城市女主的托底選項,所以他必須有某種能鏈接到外界的精英感,但又不能成為真的精英——因為真精英不會比女主更早回到低線城市。李現的演技被詬病過太端著,現在看來也沒有完全脫去這個毛病,但恰恰是這個端著,讓他有了某種城里人的緊張感。與此同時,李現在生活里的那種松弛感又很好地賦予他成為小鎮(zhèn)男神的氣質,至此,留守男賽道他獨占鰲頭。
可以參考的一個原型是《海岸村恰恰恰》里的洪班長,同樣是首爾大學畢業(yè)的金融高材生,卻因為一場事故選擇回到家鄉(xiāng)贖罪,這種男主是能卷但選擇不卷,成為疲乏倦怠的城市女主們的心靈后花園。可能不是人人都喜歡李現,但沒人會否認他身上自帶一種不那么明星的松弛感。他會一個人坐地鐵,會在微博發(fā)點矯情文藝段子,讀了后你會覺得原來明星也會跟我一樣,看到夕陽會有所感觸,原來他也是一個人而不是AI。七年前《河神》的時候我采訪過李現,他最大的特質是像一個鄰家男孩,在對他的內心有更甚認知之前,你會先被他身上陽光的氣質擊中——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活人感。
李現微博截圖
必須要說的是,我不打算為李現演技辯解,在其他的一些歷史題材里,顯然他的這些東西和那些嚴肅的題材并不match,但在現偶的留守賽道里,他確實無代餐。其他小生,要么長了一張流量臉距離生活太遠,要么過于秀氣或者身高不夠,不符合古典言情里男主的那種濃眉大眼??傊?,李現卡位此處剛剛好。這個賽道的頂配其實可以參考臺灣男演員,他們一般都有著藝人的極強自我管理,但身上仍然保留真實的生活氣息。
當然,李現成為留守男人代表的大前提還是因為某種懷舊情節(jié)的回潮。這兩年很流行的一個詞是中式夢核,原木色的家具、電視機的罩布、琳瑯滿目的小賣部卡片、斑駁的建筑外立面,共同構成了90、95后等人的童年回憶,而這些回憶因為帶上了時光濾鏡,有了某種磨毛的質感,宛如夢境。無論是謝之遙還是陳麥冬,他們都不是大城市里的精英男,而代表了某種曾經女性們想逃離的那個故鄉(xiāng)化身。那個故鄉(xiāng),曾經是這一屆女主們最想遠離的控制場域,但在大城市越來越窒息的壓力之下,故鄉(xiāng)反而成了某種安全感代名詞。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
《春色》里有幾場重頭戲都發(fā)生在南坪的火車站,莊潔和陳麥冬總是在這里拉扯、吵架甚至接吻,然后被小鎮(zhèn)上的人看到進而成為街坊四鄰的談資。這種輿論壓力,也變相成為兩人感情發(fā)展的某種推力,推動他們從各自回避到面對彼此,也推動他們內在價值觀沖突的交鋒。這在北上廣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一線城市的火車站日吞吐量十幾萬,怎么可能讓男女主碰上面又被熟人看到呢?這就是小城鎮(zhèn)的獨特之處,它用密集編織的人際網絡帶來一種兜底感,但這種無孔不入的眼睛又會讓你的隱私無所遁形。
曾經,我們認為這種小城鎮(zhèn)式的集體主義是模糊了人的個性的,但時移世易,在2024年的現在我們猛然發(fā)現,十八線小城里才容得下靈魂。當字節(jié)員工離職潮催生小紅書GAP博主,當經濟不景氣教會一線打工人自我安慰人生是曠野,某種意味上,我們一線人也變得無比趨同,和《銀翼殺手》里的復制人也沒太大區(qū)別。
《春色》第二集末尾莊潔和陳麥冬有個回頭的對視,那個對視里他們各自看到了少年時期的自己,光影流逝,但少年情懷仍拖著長長的尾巴精準地向他們襲來。那是真的從前慢。
《春色寄情人》劇照
這讓人想到去年的《裝腔啟示錄》,男女主在北京的約會雖然也很浪漫,但總是發(fā)生在加班和下一個加班之間。當然,北京也沒有風,只有被霧霾熏得灰撲撲的CBD高樓。趕due的浪漫真的太短暫了,以至于人類發(fā)明出crush這個詞便于回味,但有的事就需要時間醞釀,否則就像吹過一陣風,你以為你感受到了,但風是不可證明的,亦不可證偽。
在《承歡記》那篇(詳見 別用《娘道》爆改亦舒)我寫過,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相信愛情,認為它是資本主義和男權社會的一種洗腦裝置,但其實是有例外的,例外的場景就是返鄉(xiāng)。在這個場景下,也許是小地方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沒有那么摧枯拉朽,沒有被資本主義完全收編,因而愛情反而有了發(fā)育的空間。
《春色寄情人》劇照
返鄉(xiāng)劇的高潮通常伴隨著一線城市常駐人口下降的趨勢,因為城市化的集體失速會帶來年輕人的轉移。臺灣省比大陸更早地經歷了這個轉變,專欄作家曾于里在《返鄉(xiāng)?。捍蟪鞘写哿?,返鄉(xiāng)就會好嗎?》寫過,1990年臺灣GDP相當于大陸的43.8%,2020年這個數據只有4.51%;2010年之后,臺灣大學生的畢業(yè)薪酬就沒怎么漲過,由此誕生了“青貧世代”。GDP增長失速反應在臺劇中,自然就是年輕人從大城市回鄉(xiāng),重新尋找自己的心靈。近兩年的佳作《俗女養(yǎng)成記》《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基本都是這種類型,而社會思潮反應在文化娛樂中,當紅的臺灣男演員也就自然養(yǎng)成了這種city to country的混合氣質。
國產現偶不大行寫過好多次了,沒想到返鄉(xiāng)文學成為一枝獨秀,這大概是現代人的一種新型歸隱。不用到田園,只需要回到記憶中的老家,就有一個面目清秀的體制內中學同學等著你。這對現代女性來說,實在是很有誘惑力。不過,說到底這也還是一種美化,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浪漫老家。前段時間谷雨發(fā)了一篇困在相親市場的縣城體制內女孩,里面的真相是:對于大多數回鄉(xiāng)的女青年來說,真實情況是不想將就又怕結不了婚成為“非主流”。顯然謝之遙和陳麥冬也還是一種人間理想。
生活還會繼續(xù)撕裂,你我都知道《春色》只是一味茶余飯后的甜點,不會當真??蛇@年頭,松弛的東西不多了,誰又會拒絕午后那一場甜滋滋的茶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