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武冰聰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85后”新農人王鑫的大棚里,長出了一顆畸形的草莓。王鑫從事有機生態(tài)農業(yè),他猜測,這顆草莓的畸形可能與上一個冬天突如其來的寒潮有關。但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畸形草莓更甜,“原理是植物的營養(yǎng)補償效應,植物把吸收上來的養(yǎng)分更多地輸送到受損的果實中”,王鑫說。
“甜嗎”,是王鑫開始種草莓以來最常聽到的問句。甜作為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被人們直接地與水果品質好這一概念進行了聯(lián)結。除此之外,消費者的評價體系里還包括個頭大和外形美觀。

從公開的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的水果比以往更甜了。水果的含糖量使用白利糖度為指標進行測量,它指的在20°C情況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數值高則意味著甜度高。
在國內,盒馬2024產季熱銷的國產藍莓,要求是甜度不能低于10度。湖南懷化的錦和冰糖橙經過科學培育,甜度可以達到19以上,在柑橘類水果中罕見。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植物育種家兼科學家 Marco Cirilli參與的研究項目是開發(fā)高糖桃子品種,在試驗中,他們種植出了甜度高達 25 的桃子。日本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隨著氣溫升高,本就屬于較甜品種的富士蘋果,變得更甜更軟。
當水果更甜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由消費者和生產端共同驅動的消費審美,給產業(yè)鏈帶來了明顯的利潤提升。
那么,在水果的商業(yè)產業(yè)鏈條之上,從育種到種植到消費者市場需求的推動,是怎么讓今天的水果變得更甜的?科技狠活是否存在?高甜度水果是如何成為市場主流的?
更甜,更高的毛利
更甜的水果更好賺錢已經不是秘密。簡單來說,水果更甜的趨勢是由消費者和企業(yè)共同推動所形成的。
即使向王鑫購買生態(tài)種植的草莓時,消費者也更多將甜度而非種植方式作為評價草莓品質的優(yōu)先項。無論品種,產地,或種植原則,在當前的水果消費市場中,甜度已經成為了大眾選拔優(yōu)質水果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2024產季盒馬出售的云南國產藍莓,是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討論度很高的爆款水果。盒馬向界面新聞表示,該公司把大、脆、甜、香四個維度,作為盒馬藍莓的采收標準,其中大和甜更容易量化,“所以我們把要求前置,要求基地供應盒馬的藍莓直徑必須達到18mm以上,甜度不能低于十度”。
盒馬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在產業(yè)規(guī)?;?、標準化的進程中,將水果進行分級消費的做法,有助于維持穩(wěn)定的品質,減少淘汰小果帶來的損耗,讓優(yōu)質果賣高價,從而給基地種植帶來收益。
對于做水果生意的企業(yè)來說,水果分級出售同樣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水果零售連鎖企業(yè)百果園于2023年1月16日在香港上市。百果園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水果分級標準,評價維度包括酸甜度、新鮮度、爽脆度、細嫩度、口感和安全性,根據這些維度將水果標準分為招牌、A、B、C四個等級。根據其招股書資料,招牌級及A級水果對銷量貢獻和收入的貢獻最高,在報告期內均超過了50%。
招牌和A級水果的毛利率更高,且同樣有著持續(xù)增長的趨勢??梢钥闯?,以甜度為關鍵要素之一的水果可以為企業(yè)帶來更高的利潤。
大部分水果其實天然地具備甜這個要素。王鑫說,水果成熟后在自然界中釋放芳香物質,吸引小動物來吃,從而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
然而,有時天然的甜度會與高經濟效益存在一定的沖突。草莓對于存儲、運輸的要求高,未到成熟就采摘,可以降低損耗,追求盈利。“我們買到的草莓,底部泛白、硬心,聞起來也沒有水果香味,其實就是沒熟。成熟度達到了,硬度就達不到?!?/span> 此外,從草莓的生長過程來看,摘完第一顆有助于下一顆草莓的生長成熟。
由此可以看出,在規(guī)模化生產中追求低損耗、多產出的情況下,水果的甜度也是可以被犧牲的因素,無論是追求高甜還是犧牲添堵,果商不外乎是為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此外,品種本身的甜度可能不符合市場化的需求,就會催生出更甜的改良版。例如20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的蘋果并沒有那么甜,部分老品種或者農民自留種種出的水果,甜度不高。為了化解天然甜度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科研技術手段就發(fā)揮了作用。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湖南省園藝研究所和麻陽相關同志發(fā)現(xiàn)并嫁接繁殖了一批大果芽變枝條,之后將苗木定植培育,并于2014年啟動了“大果冰糖橙新品種‘錦和’選育研究”項目。
界面新聞此前在湖南懷化冰糖橙的產品推介會上了解到,錦和冰糖橙果形大,平均單果重超過200克;高糖低酸,完熟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至17%,比普通冰糖橙高2%到3%。此外,這款產品果形端正,近球形,便于分級包裝;耐貯運。
從其一系列特征可以看出,這款冰糖橙精準地踩中了消費者衡量優(yōu)質水果的幾個標準——個大、甜、美觀,符合商業(yè)化邏輯,也意味著賣出好價格。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這款橙子售價達到50元每斤,一個橙子能賣到20元。對比砂糖橘、金桔、果凍橙等每斤售價不超10元的柑橘類水果,差距明顯。
長期對國內生態(tài)種植進行調研的社會學學者李舒萌在調研中也發(fā)現(xiàn),當分級選果后再銷售已經成為普遍的商業(yè)模式,多元的口味和多樣化的種植者也在被邊緣化。
四川雅安的黃果柑是當地特有品種,特質是甜中帶酸,具備豐富的層次,然而酸味、香氣并不能幫助果農和中間商轉化為直接的收益。在雅安的一家農業(yè)合作社調研時,李舒萌發(fā)現(xiàn),當地黃果柑通常是依據果徑和甜度被分成不同的等級,獲得不同的收購價。這也意味著甜度“不達標”的大部分黃果柑只能按低價收購。
然而在王鑫看來,評價水果否好吃的標準是多樣的。以草莓為例,王鑫認為,除了大、紅、甜,是可以量化的指標,與之相比,果香味很難描述?!耙苍S有人從小吃到的草莓就是不熟的,從而不會將難以描述的果香味作為參考標準。”能被精準描述的指標,成為了與優(yōu)質掛鉤的條件。
李舒萌也提到,人類飲食的量是有限的,隨著更加豐富的零食進入市場,水果要與其開展競爭,追求甜度就是方法之一。“這是一個被建構起來的,趨同化的審美標準。然而,市場大量地提供同質化的產品,多樣性就受到了損害。當甜度成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標準,我們很難再與其形成對抗的話語?!崩钍婷日f。
“甜蜜素”不存在嗎?
通常來說,大眾認為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等自然條件使水果更甜、更具風味。此外,科學均衡養(yǎng)分供給、預防病蟲害等,也有助于瓜果口感提高。產量高、提早采摘則不利于水果更甜。
舉例來看,都樂超甜蕉就自稱是這樣的一款產品。其宣傳介紹顯示,這款香蕉產自菲律賓海拔超過500米的高地,生長周期長達12個月,因而超甜蕉的平均糖度可達23,口感超甜。
李舒萌在四川雅安有關黃果柑的調研中得知,農戶希望讓黃果柑更甜,主要關注土壤中的有機質以及陽光?!皟H使用化肥很難改善土壤環(huán)境,反而可能導致土壤退化;增加陽光的方法則包括把果樹種植得更稀疏一些?!?/span>
超甜蕉和黃果柑的案例均是在種植環(huán)節(jié)做出調整,改變水果的甜度,使其更具風味。上文提到的國產錦和冰糖橙則是在培育環(huán)節(jié)使水果更甜的。
在培育和種植之外,消費者之間普遍流傳的另一種猜測是,水果甜度高是不是被泡了藥水?甜蜜素是最常被提到的關鍵詞。
甜蜜素指的是人工制造的食品添加劑,其化學名稱叫環(huán)己基氨基磺酸鈉,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但價格卻不到其三分之一,在日常的食品、日用品中被廣泛應用。
多位學者已經對甜蜜素用于水果種植進行了辟謠,研究者的觀點具備一致性。中國農業(yè)大學李冰冰教授接受《農民日報》采訪時指出,如果對水果噴施甜蜜素,它只能附著在表面,效果有限。如果用注射的方法,小的水果成本太高;像西瓜一樣大體積的水果,以注射的方式人工增甜,會出現(xiàn)甜味不容易擴散,以及不均勻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注射甜蜜素會破壞植物細胞壁,使水果在短時間內就腐爛變質。
也就是說,對于種植戶來說,通過甜蜜素來提高水果甜度,幾乎不具備可行性。
那么在水果種植過程中,“科技狠活”不存在嗎?
在采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種名為“脫酸劑”的產品被應用于水果種植。從事臍橙種植工作的農民王水波將脫酸劑稱為“一種脫酸的藥”,他告訴界面新聞,打脫酸劑不是直接給果實打針,果農打農藥的時候把脫酸進兌進去一起噴灑,一個種植周期使用2-3次。這樣種出來的橙子“純甜,一點酸味也沒有,但和自然生長的果實滋味不同”。王水波稱,不清楚脫酸劑的主要成分。
另一位從事水果種植的農戶表示,脫酸劑是一種含砷的無機鹽,通過改變酶的活性降低酸度,實際上對甜度沒有改變。
李長江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上世紀80年代從農學院畢業(yè)后,李長江在陜西的一家農場工作了38年,具備一線工作經驗。他告訴界面新聞,砷酸鹽脫酸劑僅在檸檬酸含量大的柑橘橙上有使用,且使用方法極其講究,稍不慎即可造成嚴重藥害,其他水果通常不使用。
王水波說,使用脫酸劑在當地的種植戶中并不算廣泛,因為用了之后,果樹會掉葉子,變得衰落,長期來看臍橙會減產。即便這是一種不具備可持續(xù)性的辦法,如此當地仍有農戶選擇這樣做,為的是短期內更高的收益。
王水波說,有些地方的人愛吃純甜不酸的橙子,催生出市場需求,就有果商到當地來訂貨,“農資店不賣脫酸劑,但果商那里有。”特定的農戶接了單,就開始使用脫酸劑,收購價比普通的臍橙每斤高幾毛錢不等,一萬斤就能多賺幾千塊。
即便傷害果樹也要提高甜度,仍然是為了更高的經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增甜劑”并非上述兩種。界面新聞通過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搜索發(fā)現(xiàn),多家網店出售給水果脫酸增甜的產品,且在商品詳情說明中并未提及脫酸劑的明確成分。其中部分產品有備案號,界面新聞查詢得知這些脫酸劑就是葉面肥。另外一部分未經備案。

李長江解釋到,農資商家為博取眼球,蓄意制造商業(yè)詞匯,將小分子量的化合態(tài)的、大分子量螯合態(tài)的鉀、鈣、鐵、鎂、鋅等等礦質元素肥,稱為“增甜劑”“甜蜜素”,這其實就是葉面肥,通過葉面噴施,促進光合有機物轉化存儲、延緩呼吸消耗,進而提高糖分。
更加需要關注的是一些來路不明的葉面肥。它們由小作坊、小工廠生產,銷售于農村地區(qū),難以被驗明成分、實施監(jiān)管。李長江說,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礦質微量元素肥濫用,雖然提高了果實口感品質,但果實組織當中大量的鹽離子攝入之后,對于某些特定人群健康可能存在隱患,比如肝腎功能缺陷者,高鉀、高鈣血癥患者。
當水果更甜成為趨勢
人類對于甜度的追求帶有生理性因素。邁克爾·莫斯在其著作《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一書中,提到了人類對于甜食的偏好存在“極樂點”,商家對這一偏好加以利用,賺取利潤。隨后,意識到糖攝入過多會引發(fā)肥胖和其他疾病的食品加工商們,則宣傳果糖更健康。
高甜食物可能引發(fā)健康問題,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華爾街日報》2023年7月的報道中提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已停止給大多數動物喂食水果,原因是現(xiàn)在的水果太甜了,導致動物的蛀牙和體重增加。動物園里的猴子不再吃香蕉,而是吃低糖的蔬菜。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甜度更高的水果是否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我們是否應該減少水果的攝入量?
營養(yǎng)師顧中一告訴界面新聞,當水果更甜成為趨勢,理論上存在影響人類血糖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水果甜不甜并不能僅看口感。水果的糖酸比不一樣,影響人對于甜度的感知,王鑫舉例說,比如西瓜的甜度達到12,吃起來就足夠甜了,但甜度12的草莓吃起來并不會太甜。
我們觀察血糖時,主要關注升糖指數GI值,GI值高,代表食用這種食物后造成的血糖波動越大。例如西瓜、菠蘿,就屬于高GI值的水果。
GI值是以食用50g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為標準來計算的。然而,以GI值為72的西瓜為例,由于其含水量約為90%,吃100g西瓜意味著吸收7g左右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顧中一指出,除非大量食用一斤以上,只吃兩三百克西瓜并不會對血糖有太大的影響。顧中一認為,對于要控糖的人群來說,蘋果、梨、櫻桃、杏、葡萄柚,以及藍莓、草莓等水果都可以吃,但要控制食用量。
“但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因為水果被消費者篩選得越來越甜了,導致人群當中的糖尿病患者因此而增加了。” 此外,個人健康情況、基因,以及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運動量等都是影響血糖的變量。
不過,將水果榨成果汁卻可能影響血糖。顧中一表示,榨汁的過程導致植物的細胞壁破了,將糖從原本的被禁錮狀態(tài)釋放了出來,就成了需要限制攝入的游離糖。游離糖的概念是世衛(wèi)組織在2015年提出的,指的是添加到食品喝飲料當中的糖分,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中的糖,它們被認為攝入過量后對人體不利。
此外,榨汁過程中,均勻分布的膳食纖維被部分過濾到了果渣里,膳食纖維對于延緩糖分吸收是有幫助的,人體對果汁吸收更快則會導致升糖。
“還是鼓勵大家直接吃完整水果,當然,果汁總比喝甜飲料要更健康一些?!鳖欀幸徽f。
(文中“王水波”“李長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