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資生堂中國仍在轉型期,員工也在面臨陣痛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資生堂中國仍在轉型期,員工也在面臨陣痛

不少資生堂一線柜臺員工反映,資生堂中國近期要求員工重新簽勞動合同,但合同主體從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

圖源:資生堂官網

界面新聞記者 | 周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受限于業(yè)績下滑,資生堂中國仍處于轉型陣痛期。

小紅書上不少資生堂一線柜臺員工反映,資生堂中國近期要求員工重新簽勞動合同,但合同主體從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生堂商貿公司”),主要涉及一線所有銷售人員,8月1日正式生效。

資生堂中國告訴界面時尚,為了不斷鞏固業(yè)務基礎并部署未來發(fā)展,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于2024年成立了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是資生堂中國的全資子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yè),聚焦線下業(yè)務以加碼推動可持續(xù)增長;目前,絕大部分業(yè)務合同和員工勞動合同已完成轉簽,新公司已正式投入運營;相應的,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線下業(yè)務已基本停止,并不再設置相關工作崗位;目前,有極少數(shù)員工尚未將勞動合同轉簽到新公司,公司將繼續(xù)積極溝通,歡迎員工盡早加入新公司正常開展工作。

但新勞動合同轉簽過程中,資生堂員工卻也產生了新的問題。

某資生堂柜臺員工告訴界面時尚,新公司的簽約合同在公積金繳納等福利上有較為明顯的差距,比如公積金繳納比例從原來的12%降到了5%-7%。這使得部分員工無法接受而選擇拒簽。

拒簽后的員工則被公司通知“待崗”,即無需到崗提供勞動,公司發(fā)放基本工資。而柜臺銷售人員的基本工資在2000元到3000元,其工資構成的大頭來自于銷售提成,在資生堂做柜臺銷售月薪基本能上萬。這也是部分拒簽員工因為待崗喪失收入大頭而積極維權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歐陽一鵬律師對界面時尚表示,強制換簽不合法,換簽新用工單位應當與員工協(xié)商一致。勞動合同換簽的主體雖然為全資子公司,但其也是一個獨立的用工主體,原公司之所以會強制勞動者換簽非原用工主體的勞動合同,是因為這樣的換簽會使原公司逃避一些用工責任,例如中斷連續(xù)工作年限從而間接降低支付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的數(shù)額、人為避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

歐陽一鵬提醒,勞動者可以留意以下四種情形:(一)勞動者仍在原工作場所、工作崗位工作,勞動合同主體由原用人單位變更為新用人單位;(二)用人單位以組織委派或任命形式對勞動者進行工作調動;(三)因用人單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導致勞動者工作調動;(四)用人單位及其關聯(lián)企業(yè)與勞動者輪流訂立勞動合同。

以上四種情形屬于“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 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依據(jù)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與新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新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提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計算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工作年限時,勞動者請求把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為新用人單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出現(xiàn)以上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事件,員工可以依法向公司住所地勞動仲裁機構提起仲裁。

2023年末,資生堂就開始進行結構轉型。其中,資生堂新設價值創(chuàng)造戰(zhàn)略部、公司管理部、全球品牌價值開發(fā)中心及全球產品價值開發(fā)中心,D&I(多元化與包容性)戰(zhàn)略加速部更名為DE&I(多元化、公平與包容性)戰(zhàn)略加速部。部分管理人員亦根據(jù)上述架構進行了職稱調整。

一系列變動導致2024年初資生堂傳出高達40%裁員的傳聞。但彼時資生堂中國對此數(shù)據(jù)表示否認,并稱該公司于2024年開始實施新的品牌組合戰(zhàn)略以夯實業(yè)務基礎。相應地,內部也正打造更整合、更敏捷的組織架構,進一步推動協(xié)同效應。組織架構的調整僅涉及相關工作崗位的微調。

資生堂總部高層也經歷了迭代。

2023年開始,曾任資生堂中國CEO的藤原憲太郎升任資生堂社長、COO,他又將于2025年1月1日再次升任至集團總裁兼CEO的職位。資生堂中國CEO的位置由前任集團首席戰(zhàn)略官梅津利信出任。

但梅津利信還未正式上崗之前,資生堂中國已經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業(yè)績表現(xiàn)不佳,喪失了資生堂集團第一大市場的位置。

疊加日本排放核污水帶來的影響,資生堂中國持續(xù)陷入業(yè)績泥潭。2024年一季度,資生堂集團增收不增利,中國業(yè)務營收同比增長4.2%,但核心營業(yè)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12億日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資生堂

3.1k
  • 資生堂開始下沉
  • 資生堂股價日內漲幅擴大至6%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資生堂中國仍在轉型期,員工也在面臨陣痛

不少資生堂一線柜臺員工反映,資生堂中國近期要求員工重新簽勞動合同,但合同主體從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

圖源:資生堂官網

界面新聞記者 | 周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受限于業(yè)績下滑,資生堂中國仍處于轉型陣痛期。

小紅書上不少資生堂一線柜臺員工反映,資生堂中國近期要求員工重新簽勞動合同,但合同主體從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生堂商貿公司”),主要涉及一線所有銷售人員,8月1日正式生效。

資生堂中國告訴界面時尚,為了不斷鞏固業(yè)務基礎并部署未來發(fā)展,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于2024年成立了資生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是資生堂中國的全資子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yè),聚焦線下業(yè)務以加碼推動可持續(xù)增長;目前,絕大部分業(yè)務合同和員工勞動合同已完成轉簽,新公司已正式投入運營;相應的,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線下業(yè)務已基本停止,并不再設置相關工作崗位;目前,有極少數(shù)員工尚未將勞動合同轉簽到新公司,公司將繼續(xù)積極溝通,歡迎員工盡早加入新公司正常開展工作。

但新勞動合同轉簽過程中,資生堂員工卻也產生了新的問題。

某資生堂柜臺員工告訴界面時尚,新公司的簽約合同在公積金繳納等福利上有較為明顯的差距,比如公積金繳納比例從原來的12%降到了5%-7%。這使得部分員工無法接受而選擇拒簽。

拒簽后的員工則被公司通知“待崗”,即無需到崗提供勞動,公司發(fā)放基本工資。而柜臺銷售人員的基本工資在2000元到3000元,其工資構成的大頭來自于銷售提成,在資生堂做柜臺銷售月薪基本能上萬。這也是部分拒簽員工因為待崗喪失收入大頭而積極維權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歐陽一鵬律師對界面時尚表示,強制換簽不合法,換簽新用工單位應當與員工協(xié)商一致。勞動合同換簽的主體雖然為全資子公司,但其也是一個獨立的用工主體,原公司之所以會強制勞動者換簽非原用工主體的勞動合同,是因為這樣的換簽會使原公司逃避一些用工責任,例如中斷連續(xù)工作年限從而間接降低支付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的數(shù)額、人為避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

歐陽一鵬提醒,勞動者可以留意以下四種情形:(一)勞動者仍在原工作場所、工作崗位工作,勞動合同主體由原用人單位變更為新用人單位;(二)用人單位以組織委派或任命形式對勞動者進行工作調動;(三)因用人單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導致勞動者工作調動;(四)用人單位及其關聯(lián)企業(yè)與勞動者輪流訂立勞動合同。

以上四種情形屬于“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 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依據(jù)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與新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新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提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計算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工作年限時,勞動者請求把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為新用人單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出現(xiàn)以上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事件,員工可以依法向公司住所地勞動仲裁機構提起仲裁。

2023年末,資生堂就開始進行結構轉型。其中,資生堂新設價值創(chuàng)造戰(zhàn)略部、公司管理部、全球品牌價值開發(fā)中心及全球產品價值開發(fā)中心,D&I(多元化與包容性)戰(zhàn)略加速部更名為DE&I(多元化、公平與包容性)戰(zhàn)略加速部。部分管理人員亦根據(jù)上述架構進行了職稱調整。

一系列變動導致2024年初資生堂傳出高達40%裁員的傳聞。但彼時資生堂中國對此數(shù)據(jù)表示否認,并稱該公司于2024年開始實施新的品牌組合戰(zhàn)略以夯實業(yè)務基礎。相應地,內部也正打造更整合、更敏捷的組織架構,進一步推動協(xié)同效應。組織架構的調整僅涉及相關工作崗位的微調。

資生堂總部高層也經歷了迭代。

2023年開始,曾任資生堂中國CEO的藤原憲太郎升任資生堂社長、COO,他又將于2025年1月1日再次升任至集團總裁兼CEO的職位。資生堂中國CEO的位置由前任集團首席戰(zhàn)略官梅津利信出任。

但梅津利信還未正式上崗之前,資生堂中國已經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業(yè)績表現(xiàn)不佳,喪失了資生堂集團第一大市場的位置。

疊加日本排放核污水帶來的影響,資生堂中國持續(xù)陷入業(yè)績泥潭。2024年一季度,資生堂集團增收不增利,中國業(yè)務營收同比增長4.2%,但核心營業(yè)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12億日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