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基因泰克關閉腫瘤免疫學部門,夢想家與時代眼淚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基因泰克關閉腫瘤免疫學部門,夢想家與時代眼淚

在當前大型制藥公司越來越注重效率的背景下,gRED的調整可能確實反映了時代的必然趨勢。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氨基觀察

每一個踏入生物科技產業(yè)的人,都會對基因泰克的傳奇故事感到驚嘆。

失業(yè)的基金經理斯萬森與頂級科學家伯耶的天作之合,不僅創(chuàng)造了華爾街的傳奇,還開創(chuàng)了生物科技的新時代,使得"biotech"成為生物科技產業(yè)初創(chuàng)公司的代名詞。

基因泰克本身,率先生產出人胰島素、生長激素,并研制出超級重磅藥物赫賽汀,奠定了其在生物科技史上的領先地位,并啟發(fā)了一代人。

四十年后的今天,生物科技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國內資本市場也迎來了一波生物科技熱潮。眾多資本和科學家紛紛投身其中,許多人都懷揣著打造"中國版基因泰克"的夢想。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版基因泰克”可能正在孕育之中,而基因泰克本身卻處處顯露出衰落的跡象。

日前,羅氏子公司的一位發(fā)言人向Fierce Biotech證實,基因泰克的部門正在經歷一系列調整,包括關閉腫瘤免疫學部門,將其與分子腫瘤學研究合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研究機構。同時,腫瘤免疫學靈魂人物Ira Mellman也將離任。

過去幾年,從位于南舊金山的“夢工廠”的關閉,到腫瘤免疫學部門的終結,基因泰克正在變得越來越精簡;同時,從Alexander Hardy到Ira Mellman,基因泰克的核心人物也在逐漸離去。

當下,關于羅氏將如何對其基因泰克部門進行激進變革的具體細節(jié)尚不明確。但核心矛盾,或許可以概括為:

在并購biotech看起來更具性價比的當下,大型制藥公司是否還應該維持類似于學術界的早期轉化研究組織?

基因泰克可能抗爭過,也妥協(xié)過,最終,它會不會留給我們,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時代洪流中逐漸退場的故事?

01 開啟一個時代

從0到1,基因泰克創(chuàng)造了無數傳奇。

現在看來,DNA重組技術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發(fā)明。但在基因泰克成立的20世紀70年代,這項技術是否能夠應用于藥物研發(fā)還無人知曉,同時作為一項新興的生物技術,它還面臨著政策、專利等多重挑戰(zhàn)。

正是由于DNA重組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斯萬森的失業(yè)。1975年,當時27歲的斯萬森在一家風投公司工作,負責監(jiān)控公司的重大投資項目。但幸運總是眷顧那些堅持不懈的人,斯萬森最終聯(lián)系到了科學家伯耶。

作為DNA重組技術的共同發(fā)明者之一,伯耶當時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克隆了復雜動物基因,并證明了這一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他們一拍即合,從實驗室討論到一家小酒吧,深入探討重組DNA及生物學的未來,無意中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正如上文所述,基因泰克率先生產出人胰島素、生長激素,并研制出超級重磅藥物赫賽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資本市場對其價值的認可,更能凸顯其在行業(yè)中的地位。

1980年10月14日,成立僅4年的基因泰克以每股35美元的價格上市,發(fā)行價比預期高出5-10美元。

上市鐘聲敲響后僅一分鐘,基因泰克的股價就從35美元飆升至80美元,創(chuàng)造了華爾街歷史上掛牌首日漲幅最快的紀錄。

當天,基因泰克的股價一度達到89美元,最終以71美元收盤,市值達到5.32億美元。雖然在當今的美股市場,對一家尚未有收入來源的公司進行百億美元的估值可能已成為常態(tài),但在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奇跡。

然而,與后來羅氏對基因泰克的收購估值相比,上市首日的表現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2009年,羅氏以470億美元收購了基因泰克剩余的40%股份,對應的估值為1063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換算,超過了人民幣7000億元。

被收購后,雖然基因泰克不再作為獨立的上市公司出現,但許多人都認為,作為羅氏最重要的子公司之一,基因泰克的傳奇仍將繼續(xù)。

只是,目前來看,這個愿景可能遭遇了挑戰(zhàn)。

02 持續(xù)的巨震

“基因泰克在過去10多年的衰落令人感到難過,”生物技術行業(yè)投資者Brad Loncar最近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確實,情況看起來如此。

自從基因泰克被羅氏并購后,羅氏擁有了兩個早期研發(fā)部門:一個是基因泰克發(fā)起的名為gRED的部門,另一個是羅氏原有的pRED部門。

當時,這家瑞士公司堅持認為基因泰克的研發(fā)應保持獨立。羅氏的時任首席執(zhí)行官塞弗林·施萬(Severin Schwan)曾表示,gRED和pRED只有在“我的尸體上”才會合并。

核心邏輯在于,如果gRED和pRED被置于同一領導下并進行整合,可能會喪失大量的文化和思維多樣性,這對公司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是非常不利的。

雖然合并至今尚未發(fā)生,但gRED的地位似乎在逐漸削弱。

最近,羅氏子公司的一位發(fā)言人向Fierce Biotech證實,gRED的腫瘤免疫學將關閉,并與目前由Frederic de Sauvage領導的分子腫瘤學研究合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癌癥研究機構。

除了腫瘤學的重組外,基因泰克的人類病理生物學和OMNI反向翻譯小組的發(fā)現職能也將轉移到研究生物學的免疫學和神經科學部門。

換句話說,基因泰克的部門正在經歷精簡。

隨之而來的是人事變動。其中最受關注的是Mellman的離任。Mellman自2007年起加入基因泰克,被任命為腫瘤學部門的負責人,并后來成立了一個專注于癌癥免疫學研發(fā)的團隊。

他的許多研究集中在癌癥免疫學中的PD-1/L1機制、TIGIT和樹突狀細胞上。除了Tecentriq和tiragolumab,Mellman還因引領羅氏進入細胞療法領域,以及指導羅氏與BioNTech在后者的mRNA個性化癌癥疫苗上的合作而備受贊譽。

現在,隨著羅氏戰(zhàn)略的調整,Mellman選擇離開。這一變動被部分人士視為基因泰克的重大震動。

基因泰克核心管理人員的離職已不是新聞。更早些時候,基因泰克的首席執(zhí)行官Alexander Hardy也選擇了離開。在此之前,Alexander Hardy曾被視為羅氏制藥業(yè)務CEO最有可能的繼任者。

此外,被視為保持基因泰克完整結構象征的“夢工廠”——南舊金山工廠,也已于去年關閉。

這些跡象,似乎都預示著基因泰克的衰落。

03 核心的矛盾

在當前大型制藥公司越來越注重效率的背景下,gRED的調整可能確實反映了時代的必然趨勢。

盡管同時保留gRED和pRED對創(chuàng)新可能有益,但這種做法也存在問題,例如相同作用機制的項目可能會并行開發(fā),導致資源分散。

例如,在抗CD20 T細胞接合劑的開發(fā)領域,pRED 產生了 Columvi,而 gRED 產生了 Lunsumio;前者現在被批準用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而后者則被單獨開發(fā)用于濾泡性淋巴瘤。

更重要的是,gRED似乎已不再擁有過去的輝煌。gRED研發(fā)中心曾是Tecentriq和Polivy等藥物的幕后推手,盡管它在ADC藥物開發(fā)方面并沒有像阿斯利康和默克公司那樣取得顯著成就。

在TIGIT藥物的開發(fā)上,gRED也面臨挑戰(zhàn):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決定啟動大規(guī)模的關鍵tiragolumab項目。在2020年gRED的一次投資者活動中,Mellman在談到癌癥免疫學時,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TIGIT上。盡管曾有一線希望,但最終在TIGIT項目上,羅氏遭遇了重大挫折。

在這種背景下,羅氏對gRED進行調整并不令人意外。

未來,如果羅氏決定合并gRED和pRED,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不過,此次基因泰克的調整,引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或許是,大型制藥公司,是否還有必要維持像gRED這樣的大型早期轉化研究組織。畢竟,看起來,從小型企業(yè)收購資產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Drug Discovery Toda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從2010年到2020年,FDA批準的同類首創(chuàng)藥物中,只有14%的同類抗癌藥物是由大型制藥公司獨立開發(fā)的。

換句話說,大部分創(chuàng)新實際上來自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這并不奇怪,因為藥品行業(yè)比的是創(chuàng)新能力,是發(fā)散性競爭,在這方面,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

基因泰克作為世界上第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而自豪,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在當前的制藥行業(yè)中,大藥廠創(chuàng)新的真正來源是什么,以及大型制藥公司應如何平衡內部研發(fā)與外部合作,以保持其競爭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基因泰克關閉腫瘤免疫學部門,夢想家與時代眼淚

在當前大型制藥公司越來越注重效率的背景下,gRED的調整可能確實反映了時代的必然趨勢。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氨基觀察

每一個踏入生物科技產業(yè)的人,都會對基因泰克的傳奇故事感到驚嘆。

失業(yè)的基金經理斯萬森與頂級科學家伯耶的天作之合,不僅創(chuàng)造了華爾街的傳奇,還開創(chuàng)了生物科技的新時代,使得"biotech"成為生物科技產業(yè)初創(chuàng)公司的代名詞。

基因泰克本身,率先生產出人胰島素、生長激素,并研制出超級重磅藥物赫賽汀,奠定了其在生物科技史上的領先地位,并啟發(fā)了一代人。

四十年后的今天,生物科技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國內資本市場也迎來了一波生物科技熱潮。眾多資本和科學家紛紛投身其中,許多人都懷揣著打造"中國版基因泰克"的夢想。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版基因泰克”可能正在孕育之中,而基因泰克本身卻處處顯露出衰落的跡象。

日前,羅氏子公司的一位發(fā)言人向Fierce Biotech證實,基因泰克的部門正在經歷一系列調整,包括關閉腫瘤免疫學部門,將其與分子腫瘤學研究合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研究機構。同時,腫瘤免疫學靈魂人物Ira Mellman也將離任。

過去幾年,從位于南舊金山的“夢工廠”的關閉,到腫瘤免疫學部門的終結,基因泰克正在變得越來越精簡;同時,從Alexander Hardy到Ira Mellman,基因泰克的核心人物也在逐漸離去。

當下,關于羅氏將如何對其基因泰克部門進行激進變革的具體細節(jié)尚不明確。但核心矛盾,或許可以概括為:

在并購biotech看起來更具性價比的當下,大型制藥公司是否還應該維持類似于學術界的早期轉化研究組織?

基因泰克可能抗爭過,也妥協(xié)過,最終,它會不會留給我們,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時代洪流中逐漸退場的故事?

01 開啟一個時代

從0到1,基因泰克創(chuàng)造了無數傳奇。

現在看來,DNA重組技術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發(fā)明。但在基因泰克成立的20世紀70年代,這項技術是否能夠應用于藥物研發(fā)還無人知曉,同時作為一項新興的生物技術,它還面臨著政策、專利等多重挑戰(zhàn)。

正是由于DNA重組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斯萬森的失業(yè)。1975年,當時27歲的斯萬森在一家風投公司工作,負責監(jiān)控公司的重大投資項目。但幸運總是眷顧那些堅持不懈的人,斯萬森最終聯(lián)系到了科學家伯耶。

作為DNA重組技術的共同發(fā)明者之一,伯耶當時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克隆了復雜動物基因,并證明了這一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他們一拍即合,從實驗室討論到一家小酒吧,深入探討重組DNA及生物學的未來,無意中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正如上文所述,基因泰克率先生產出人胰島素、生長激素,并研制出超級重磅藥物赫賽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資本市場對其價值的認可,更能凸顯其在行業(yè)中的地位。

1980年10月14日,成立僅4年的基因泰克以每股35美元的價格上市,發(fā)行價比預期高出5-10美元。

上市鐘聲敲響后僅一分鐘,基因泰克的股價就從35美元飆升至80美元,創(chuàng)造了華爾街歷史上掛牌首日漲幅最快的紀錄。

當天,基因泰克的股價一度達到89美元,最終以71美元收盤,市值達到5.32億美元。雖然在當今的美股市場,對一家尚未有收入來源的公司進行百億美元的估值可能已成為常態(tài),但在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奇跡。

然而,與后來羅氏對基因泰克的收購估值相比,上市首日的表現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2009年,羅氏以470億美元收購了基因泰克剩余的40%股份,對應的估值為1063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換算,超過了人民幣7000億元。

被收購后,雖然基因泰克不再作為獨立的上市公司出現,但許多人都認為,作為羅氏最重要的子公司之一,基因泰克的傳奇仍將繼續(xù)。

只是,目前來看,這個愿景可能遭遇了挑戰(zhàn)。

02 持續(xù)的巨震

“基因泰克在過去10多年的衰落令人感到難過,”生物技術行業(yè)投資者Brad Loncar最近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確實,情況看起來如此。

自從基因泰克被羅氏并購后,羅氏擁有了兩個早期研發(fā)部門:一個是基因泰克發(fā)起的名為gRED的部門,另一個是羅氏原有的pRED部門。

當時,這家瑞士公司堅持認為基因泰克的研發(fā)應保持獨立。羅氏的時任首席執(zhí)行官塞弗林·施萬(Severin Schwan)曾表示,gRED和pRED只有在“我的尸體上”才會合并。

核心邏輯在于,如果gRED和pRED被置于同一領導下并進行整合,可能會喪失大量的文化和思維多樣性,這對公司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是非常不利的。

雖然合并至今尚未發(fā)生,但gRED的地位似乎在逐漸削弱。

最近,羅氏子公司的一位發(fā)言人向Fierce Biotech證實,gRED的腫瘤免疫學將關閉,并與目前由Frederic de Sauvage領導的分子腫瘤學研究合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癌癥研究機構。

除了腫瘤學的重組外,基因泰克的人類病理生物學和OMNI反向翻譯小組的發(fā)現職能也將轉移到研究生物學的免疫學和神經科學部門。

換句話說,基因泰克的部門正在經歷精簡。

隨之而來的是人事變動。其中最受關注的是Mellman的離任。Mellman自2007年起加入基因泰克,被任命為腫瘤學部門的負責人,并后來成立了一個專注于癌癥免疫學研發(fā)的團隊。

他的許多研究集中在癌癥免疫學中的PD-1/L1機制、TIGIT和樹突狀細胞上。除了Tecentriq和tiragolumab,Mellman還因引領羅氏進入細胞療法領域,以及指導羅氏與BioNTech在后者的mRNA個性化癌癥疫苗上的合作而備受贊譽。

現在,隨著羅氏戰(zhàn)略的調整,Mellman選擇離開。這一變動被部分人士視為基因泰克的重大震動。

基因泰克核心管理人員的離職已不是新聞。更早些時候,基因泰克的首席執(zhí)行官Alexander Hardy也選擇了離開。在此之前,Alexander Hardy曾被視為羅氏制藥業(yè)務CEO最有可能的繼任者。

此外,被視為保持基因泰克完整結構象征的“夢工廠”——南舊金山工廠,也已于去年關閉。

這些跡象,似乎都預示著基因泰克的衰落。

03 核心的矛盾

在當前大型制藥公司越來越注重效率的背景下,gRED的調整可能確實反映了時代的必然趨勢。

盡管同時保留gRED和pRED對創(chuàng)新可能有益,但這種做法也存在問題,例如相同作用機制的項目可能會并行開發(fā),導致資源分散。

例如,在抗CD20 T細胞接合劑的開發(fā)領域,pRED 產生了 Columvi,而 gRED 產生了 Lunsumio;前者現在被批準用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而后者則被單獨開發(fā)用于濾泡性淋巴瘤。

更重要的是,gRED似乎已不再擁有過去的輝煌。gRED研發(fā)中心曾是Tecentriq和Polivy等藥物的幕后推手,盡管它在ADC藥物開發(fā)方面并沒有像阿斯利康和默克公司那樣取得顯著成就。

在TIGIT藥物的開發(fā)上,gRED也面臨挑戰(zhàn):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決定啟動大規(guī)模的關鍵tiragolumab項目。在2020年gRED的一次投資者活動中,Mellman在談到癌癥免疫學時,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TIGIT上。盡管曾有一線希望,但最終在TIGIT項目上,羅氏遭遇了重大挫折。

在這種背景下,羅氏對gRED進行調整并不令人意外。

未來,如果羅氏決定合并gRED和pRED,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不過,此次基因泰克的調整,引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或許是,大型制藥公司,是否還有必要維持像gRED這樣的大型早期轉化研究組織。畢竟,看起來,從小型企業(yè)收購資產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Drug Discovery Toda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從2010年到2020年,FDA批準的同類首創(chuàng)藥物中,只有14%的同類抗癌藥物是由大型制藥公司獨立開發(fā)的。

換句話說,大部分創(chuàng)新實際上來自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這并不奇怪,因為藥品行業(yè)比的是創(chuàng)新能力,是發(fā)散性競爭,在這方面,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

基因泰克作為世界上第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而自豪,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在當前的制藥行業(yè)中,大藥廠創(chuàng)新的真正來源是什么,以及大型制藥公司應如何平衡內部研發(fā)與外部合作,以保持其競爭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