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這屆暑期檔,觀眾都去哪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這屆暑期檔,觀眾都去哪了?

暑期檔依然暗藏新機會。

文|毒眸

距離暑期檔正式結束還有一周,但暑期檔其實早就已經(jīng)進入到了可以復盤的時間點了。如果不是上周《異形:奪命艦》的異軍突起,今年暑期檔的最終結果極有可能連去年的一半都達不到。

檔期冠軍毫無疑問是《抓娃娃》,30億+的成績一騎絕塵。但《抓娃娃》之下,破十億影片僅1部,而去年有5部。絕大部分的影片上5億都難。

票房前五中,有兩部是進口片,票房前十中,有四部是進口片。是進口片終于回春了嗎?非也。好萊塢影片也只是維持在3億到6億的正常區(qū)間內(nèi),上限低而下限高。主要原因是國產(chǎn)片中的“種子選手”們,上限高時如去年“暑期五強”,下限低時也能像今年一樣低到不忍直視。

如此慘淡的票房成績,必然是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出現(xiàn)了問題。需求側今年正面撞上奧運,或許會成為重要的“借口”之一。但毒眸曾在此前的文章(點此閱讀《暑期檔不行,怪奧運?》)中詳細分析過,奧運年并不必然會對電影大盤造成影響,盡管今年巴黎奧運會關注度的確比前幾屆更大,且對社交媒體資源的占用影響了電影宣發(fā),但仍然并非主因。變化的國民情緒和電影消費觀念,才是更隱性的需求側變遷,而這一點還沒有得到從業(yè)者的足夠重視。

從供給側而言,觀影選擇趨向保守的當下,怎樣的題材和素材更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已經(jīng)越來越明晰,除此之外的創(chuàng)新、口碑都越來越無法奏效。并且,與口碑效應一體兩面的是差評效應,口碑能起到的幫助越小,差評能提供的阻礙其實也越小,從業(yè)者不應將票房失利過多歸咎于差評,而是項目本身沒有引起普通觀眾的興趣。

但一片愁云慘淡下,暑期檔依然暗藏新機會,國產(chǎn)片在創(chuàng)作層面的創(chuàng)新進取和進口片帶來的觀影選擇多樣化,都在供給側和需求側提供間接的影響。風物長宜放眼量,幾年前預料不到今天的形勢,那么今天也預料不到以后的形勢,只能靜待變化來臨。

種子選手的失利

先看大盤數(shù)據(jù)。截至毒眸發(fā)稿前,今年暑期檔累計票房109億,這一成績與去年相比接近腰斬,也較難趕上2015年和2016年120億+的成績,僅略強于2014年和疫情三年。觀影人次僅2.66億,比2015年和2016年低出了1個億左右的人次,僅略高于2014年。平均票價40.9元卻又再創(chuàng)新高。

如前文所述,國產(chǎn)片“種子選手”的失利是今年票房斷崖式下跌的主因?!赌嫘腥松贰督饷堋贰懂惾酥隆啡坑捌嫌嬈狈勘炔贿^一部《默殺》。

從觀眾構成上也不難解碼幾部“種子選手”失利的原因。比如,女性觀眾在大盤中的占比一直處于更重要的位置,但幾個“種子選手”在女性觀眾中都不夠受歡迎。據(jù)燈塔專業(yè)版截至8月19日的數(shù)據(jù),女性觀眾占比最高的是《頭腦特工隊2》《神偷奶爸4》《默殺》,而《解密》《逆行人生》的女性觀眾占比均低于暑期檔均值。能夠異軍突起的《異形:奪命艦》,也依賴女性觀眾的進場,占比達到47%,遠高于好萊塢真人進口片均值。

年輕觀眾一直是電影市場最需要招徠和培養(yǎng)的觀眾,暑期檔做得很差。25歲以下觀眾占比最高的是《云邊有個小賣部》和《默殺》,二者以50%和30%的占比一騎絕塵。而像《抓娃娃》《解密》《逆行人生》等影片,均跌至18%以下。

受題材因素影響,合家歡效應的降低同樣影響著大盤,去年暑期檔多人觀影占比達14%,今年僅11%,多人觀影占比最高的正是檔期票房第一《抓娃娃》,達到15%。

最關鍵的數(shù)據(jù)維度還是下沉市場,下沉市場早已成為電影票房的中流砥柱。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前三名《抓娃娃》《默殺》《云邊有個小賣部》均在三四線城市表現(xiàn)突出,占比高于大盤,再次強調(diào)了“得下沉市場者得天下”的結論。

《異形:奪命艦》是非常少數(shù)的,還能激發(fā)一二線城市觀影活力的影片。截至發(fā)稿,《異形:奪命艦》一二線城市票房占比合計達到75%,遠高于大盤。目前其總票房已經(jīng)位列檔期第四,有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超越《云邊有個小賣部》走到第三的位置。

不奏效的和仍然奏效的

供給側的問題可以直接歸因于影片質(zhì)量嗎?當然不行。

單純從口碑的角度來看,《走走停?!贰堵浞矇m》《從21世紀安全撤離》《頭腦特工隊2》等均屬豆瓣高分影片,幾部失利的“種子選手”們也均有及格線以上的分數(shù)。但從今年五一檔、端午檔開始,口碑票房倒掛的現(xiàn)象就越來越明顯,普通觀眾的觀影口味和評價與高頻觀眾之間差距越來越大,高口碑啥也決定不了。

曾開啟口碑營銷時代的里程碑影片是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也是暑期檔。主創(chuàng)徐崢今年再帶領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逆行人生》重新殺回暑期檔,形勢已然完全變化。

變化的也不只是口碑效應的失效,過去被市場認證過的不少規(guī)律都在這個暑期檔被紛紛祛魅了。

比如現(xiàn)實主義題材,在去年《八角籠中》時貌似仍能得到市場響應,但和今年《逆行人生》一對照,重新歸因或許一則是“拳擊”在片名認知上有另一重動作片的吸引力,二則是王寶強的媒介形象一直以來都更偏向于草根,進行草根敘事創(chuàng)作更為觀眾所買單。而一旦主創(chuàng)換成了徐崢,則變成了“富人演窮人讓窮人買票去看”,即便《逆行人生》中出演的大部分演員都是中腰部演員,并非“208”。

再比如大IP影片,或者進一步細分到表演訓練營、海量路演的宣發(fā)敘事,《異人之下》都沒能復刻去年《封神第一部》的效果。對大IP的評估,除了基于其客觀的受眾數(shù)量,也要重視其受眾的圈層性以及改編難度。烏爾善提出改編《一人之下》,發(fā)心是希望向漫威、DC影業(yè)學習,將本土的漫畫IP,改編成電影市場中重要的票房貢獻者。但漫畫這一藝術形式在國內(nèi)的受眾群體,圈層性比海外強得多,缺乏大眾認知基礎。加之《一人之下》的動畫和劇集均取得了不錯的口碑,珠玉在前,這樣的前提下再想通過信息容量更低的電影去重講這個故事,堪稱“地獄開局”。

而表演訓練營、海量路演的宣發(fā)方式之所以去年能奏效,也是建立在《封神第一部》及其演員先被關注到之后,豐富的物料才能作為一種承接粉絲熱情的載體而備受好評。不能把載體當成主體來理解。

再說視效大片,不少從業(yè)者都把視效視為電影院與小屏角力的核心競爭力,《解密》在視效方面也都得到了業(yè)內(nèi)的普遍認可。但事實證明,視效也不是萬能的。點開燈塔專業(yè)版中對《解密》的負面評論詞云,排在第三位的是“故弄玄虛”、第五位的是“莫名其妙”,表明影片中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織的確對普通觀眾而言構成了接受門檻,好的視覺效果還是得和大眾能接受的敘事節(jié)奏結合起來才能奏效。

祛魅的同時,還能給普通觀眾提供吸引力的賽道,也已經(jīng)越來越明確。一則是奇觀,常常體現(xiàn)在懸疑犯罪類型影片中,比如今年的《默殺》,去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毒眸也已經(jīng)在過往的文章中(點此閱讀:《透析,中國觀眾怎么這么愛看懸疑犯罪片?》)分析過,國內(nèi)觀眾和國內(nèi)創(chuàng)作者都一致性地對懸疑犯罪賽道有極大的熱情,且仍未看到下坡路。不只《默殺》,小成本的《重生》也輕而易舉地突破了2億,端午檔的《掃黑·決不放棄》也拿下了1.92億。在最不穩(wěn)定的暑期檔,這一賽道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最穩(wěn)定的投資標的。

再加上《異形:奪命艦》的成功,懸疑犯罪的奇觀枝杈中或許還有延展出恐怖片的可能。過去受限于種種客觀因素,國內(nèi)恐怖片固定受眾們長期以來得不到滿足,在市場環(huán)境逐漸寬松的趨勢下,或許有希望從這一賽道冒出更多黑馬。

另一大長盛不衰者自然是喜劇,但喜劇又尤其仰仗觀眾對喜劇演員的認知。沈騰馬麗是《抓娃娃》拉動觀眾進入影院的最大動力,五一檔砍下7.81億的《末路狂花錢》也在驗證著腰部喜劇的潛力,春節(jié)檔更是早已喜劇遍地??上У氖牵蟊娔樖斓南矂⊙輪T終歸有限,注定產(chǎn)能不會井噴。走出“沈騰馬麗依賴癥”,國產(chǎn)喜劇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

雖然類型有所不同,但去年“暑期檔五強”也已經(jīng)昭示出了觀眾越來越需要“有用”的電影的趨勢(點此閱讀《當電影營銷開始“打小人”》),比如用《長安三萬里》教育孩子,用《孤注一擲》宣傳反詐,反而是電影本體內(nèi)容早已不再重要,或者說評判維度被倒置。而今年暑期檔,恰恰是“有用”部分不足,使得它們看似頗具創(chuàng)新,實則在普通觀眾眼中屬于看不看都行的“雞肋”。

負面評價和口碑一樣不重要

一句話總結,如今的影片要讓觀眾感興趣已經(jīng)越來越難了??上У氖?,不少從業(yè)者還在把目光聚焦于影片“過多”的負面評價上。

行業(yè)中或許的確存在有組織有預謀的水軍集中性攻擊部分影片,但以今年絕大多數(shù)影片票房的斷崖程度而言,觀眾并非被“有組織的差評”影響從而不進入影院,而是這些影片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大部分觀眾根本沒有關注它的興趣。

兩面來看,首先,暑期檔票房最好的電影們同樣背負著不少差評。比如《抓娃娃》關于“抄襲《楚門的世界》”“東亞驚悚片”的評價;《默殺》關于“虐女”的評價;《云邊有個小賣部》關于“雞湯”“難看”的評價,每一個都甚囂塵上。但一部話題性強的影片,差評最多能影響它獲得更高的票房,而不會讓它的票房預期從幾十億跌至幾億。歸根結底,暑期檔滑鐵盧的這些影片,大部分觀眾有沒有這些差評都不會進去看。

其次,再看這些片方應對差評的公關方式,反映出電影宣發(fā)的危機公關能力普遍堪憂。

大部分片方有兩種回應方式,一種是指責水軍作祟。從去年暑期檔,就有五電影聯(lián)合抵制網(wǎng)絡水軍的公告發(fā)出,毒眸也撰文分析過,不管最后能不能抓到水軍,單純從傳播效果來說這則聲明是完全負分的,大部分網(wǎng)友在評論中誤以為這五部電影“不接受批評”,反而進一步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

今年也有不少影片采取了類似的策略,比如《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導演胡玫,在微博質(zhì)疑“有人使用AI虛擬數(shù)據(jù)群發(fā)1分點評”。但該片到目前不足600萬票房,真的有多少觀眾會注意到并相信這些“AI群發(fā)”嗎?

另一種回應方式是“看過才能評價”,今年幾部票房滑鐵盧的影片的導演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這是一個看似正確,實則嚴重錯誤的邏輯陷阱。類似的回應在《我本是高山》深陷爭議時就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但最后對輿論的影響完全適得其反。

關鍵在于,電影是一個不能退票的買賣,如果看完之后不滿意,觀眾并沒有退錢的選項。所以觀眾必須基于映前對該片的印象來進行消費決策,如果映前印象就是差,片方是沒有辦法通過“看過才能評價”的姿態(tài)來驅(qū)動大眾走進影院的,只會進一步推開觀眾。

就像口碑不再重要一樣,對影片的負面評價也沒有過去“口碑營銷”時代那樣重要了,影片票房起落的核心還是在于興趣,這有時在一部影片立項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只不過,電影制作總有周期,沒人能確定制作出來之后大眾興趣變了沒有,就像大眾對類似題材影片從“關注苦難”到“消費苦難”的認知變化,是很難在上映前被預判的。

徐崢本人也在路演中表示,“如果有機會,我還回去弄喜劇,給大家再多帶來一點笑聲?!?/p>

暗藏新機會

即便如此潰不成軍,暑期檔的一些現(xiàn)象中還是暗藏機會。

如果僅內(nèi)容上來說,暑期檔影片其實并不缺乏創(chuàng)新,比如《從21世紀安全撤離》《解密》《負負得正》等影片,都在拓展國產(chǎn)片語法的邊界。而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容易失敗的,沒有帶來票房上的貢獻情有可原,但它可以給以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以《從21世紀安全撤離》為例,票房僅1.1億但口碑突出,25歲以下觀眾占比達到37.1%,僅次于《云邊有個小賣部》。它在實拍電影領域找到了更二次元的敘事方式,與年輕觀眾產(chǎn)生了共鳴。事后來看,在點映期間創(chuàng)下90%上座率奇跡的它,如果提檔,及時釋放積壓的觀影情緒,或許可以比原定日期上映取得更好的成績。

遺憾歸遺憾,導演李陽與相關主創(chuàng)團隊接下來再想拍攝新片應該不會再像從前那般困難。蓋因此片的風格很難從文本階段給予投資者信心,而如今在視覺上看到了結果,口碑也有目共睹,下一部作品或許能釋放更大的票房勢能。

《云邊有個小賣部》,從一眾大片中殺出,是暑期檔毫無疑問的黑馬,毒眸此前也曾歸納過它的產(chǎn)業(yè)價值(點此閱讀:《00后為何愛張嘉佳?》),即不妨多從暢銷文學IP中發(fā)掘改編對象,實體書基于其傳閱屬性,實際輻射的人群可能比表面上能看到的銷量要更高,而這是過去國產(chǎn)片IP改編涉足不多的領域。最起碼,比改編《紅樓夢》這類名著和漫畫IP更靠譜。

進口片的“相對復蘇”,也是一個值得樂觀的趨勢。雖然進口片的票房多寡并不能對大多數(shù)國內(nèi)從業(yè)者帶來直接利好,但它對觀眾觀影習慣的培養(yǎng)功不可沒。毒眸在此前研究元電影的文章(點此閱讀《把“拍電影”拍成電影,觀眾不愛看》)中分析過,影迷觀眾或者高頻觀眾的流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口碑票房倒掛現(xiàn)象,還是電影越來越倚重下沉市場票房現(xiàn)象,它都是重要誘因之一。

而進口片放寬尺度地引進,再加上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注意到,某種程度上在喚醒過去流失的高頻觀眾。以前可能只能在電腦上觀影的影片,如今在影院都有機會看到了,這是對影院消費習慣的重新建立。

而這部分觀眾的召回,才能對大量中小成本的,關注內(nèi)容質(zhì)量而缺乏題材吸引力的影片,給予提升觀眾基數(shù)和票房上限的可能性。如果中小成本影片一直持續(xù)在“破千萬難”“破億難”的局面中,對整個產(chǎn)業(yè)才是比大檔期票房不佳更嚴重的打擊。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這屆暑期檔,觀眾都去哪了?

暑期檔依然暗藏新機會。

文|毒眸

距離暑期檔正式結束還有一周,但暑期檔其實早就已經(jīng)進入到了可以復盤的時間點了。如果不是上周《異形:奪命艦》的異軍突起,今年暑期檔的最終結果極有可能連去年的一半都達不到。

檔期冠軍毫無疑問是《抓娃娃》,30億+的成績一騎絕塵。但《抓娃娃》之下,破十億影片僅1部,而去年有5部。絕大部分的影片上5億都難。

票房前五中,有兩部是進口片,票房前十中,有四部是進口片。是進口片終于回春了嗎?非也。好萊塢影片也只是維持在3億到6億的正常區(qū)間內(nèi),上限低而下限高。主要原因是國產(chǎn)片中的“種子選手”們,上限高時如去年“暑期五強”,下限低時也能像今年一樣低到不忍直視。

如此慘淡的票房成績,必然是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出現(xiàn)了問題。需求側今年正面撞上奧運,或許會成為重要的“借口”之一。但毒眸曾在此前的文章(點此閱讀《暑期檔不行,怪奧運?》)中詳細分析過,奧運年并不必然會對電影大盤造成影響,盡管今年巴黎奧運會關注度的確比前幾屆更大,且對社交媒體資源的占用影響了電影宣發(fā),但仍然并非主因。變化的國民情緒和電影消費觀念,才是更隱性的需求側變遷,而這一點還沒有得到從業(yè)者的足夠重視。

從供給側而言,觀影選擇趨向保守的當下,怎樣的題材和素材更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已經(jīng)越來越明晰,除此之外的創(chuàng)新、口碑都越來越無法奏效。并且,與口碑效應一體兩面的是差評效應,口碑能起到的幫助越小,差評能提供的阻礙其實也越小,從業(yè)者不應將票房失利過多歸咎于差評,而是項目本身沒有引起普通觀眾的興趣。

但一片愁云慘淡下,暑期檔依然暗藏新機會,國產(chǎn)片在創(chuàng)作層面的創(chuàng)新進取和進口片帶來的觀影選擇多樣化,都在供給側和需求側提供間接的影響。風物長宜放眼量,幾年前預料不到今天的形勢,那么今天也預料不到以后的形勢,只能靜待變化來臨。

種子選手的失利

先看大盤數(shù)據(jù)。截至毒眸發(fā)稿前,今年暑期檔累計票房109億,這一成績與去年相比接近腰斬,也較難趕上2015年和2016年120億+的成績,僅略強于2014年和疫情三年。觀影人次僅2.66億,比2015年和2016年低出了1個億左右的人次,僅略高于2014年。平均票價40.9元卻又再創(chuàng)新高。

如前文所述,國產(chǎn)片“種子選手”的失利是今年票房斷崖式下跌的主因?!赌嫘腥松贰督饷堋贰懂惾酥隆啡坑捌嫌嬈狈勘炔贿^一部《默殺》。

從觀眾構成上也不難解碼幾部“種子選手”失利的原因。比如,女性觀眾在大盤中的占比一直處于更重要的位置,但幾個“種子選手”在女性觀眾中都不夠受歡迎。據(jù)燈塔專業(yè)版截至8月19日的數(shù)據(jù),女性觀眾占比最高的是《頭腦特工隊2》《神偷奶爸4》《默殺》,而《解密》《逆行人生》的女性觀眾占比均低于暑期檔均值。能夠異軍突起的《異形:奪命艦》,也依賴女性觀眾的進場,占比達到47%,遠高于好萊塢真人進口片均值。

年輕觀眾一直是電影市場最需要招徠和培養(yǎng)的觀眾,暑期檔做得很差。25歲以下觀眾占比最高的是《云邊有個小賣部》和《默殺》,二者以50%和30%的占比一騎絕塵。而像《抓娃娃》《解密》《逆行人生》等影片,均跌至18%以下。

受題材因素影響,合家歡效應的降低同樣影響著大盤,去年暑期檔多人觀影占比達14%,今年僅11%,多人觀影占比最高的正是檔期票房第一《抓娃娃》,達到15%。

最關鍵的數(shù)據(jù)維度還是下沉市場,下沉市場早已成為電影票房的中流砥柱。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前三名《抓娃娃》《默殺》《云邊有個小賣部》均在三四線城市表現(xiàn)突出,占比高于大盤,再次強調(diào)了“得下沉市場者得天下”的結論。

《異形:奪命艦》是非常少數(shù)的,還能激發(fā)一二線城市觀影活力的影片。截至發(fā)稿,《異形:奪命艦》一二線城市票房占比合計達到75%,遠高于大盤。目前其總票房已經(jīng)位列檔期第四,有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超越《云邊有個小賣部》走到第三的位置。

不奏效的和仍然奏效的

供給側的問題可以直接歸因于影片質(zhì)量嗎?當然不行。

單純從口碑的角度來看,《走走停?!贰堵浞矇m》《從21世紀安全撤離》《頭腦特工隊2》等均屬豆瓣高分影片,幾部失利的“種子選手”們也均有及格線以上的分數(shù)。但從今年五一檔、端午檔開始,口碑票房倒掛的現(xiàn)象就越來越明顯,普通觀眾的觀影口味和評價與高頻觀眾之間差距越來越大,高口碑啥也決定不了。

曾開啟口碑營銷時代的里程碑影片是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也是暑期檔。主創(chuàng)徐崢今年再帶領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逆行人生》重新殺回暑期檔,形勢已然完全變化。

變化的也不只是口碑效應的失效,過去被市場認證過的不少規(guī)律都在這個暑期檔被紛紛祛魅了。

比如現(xiàn)實主義題材,在去年《八角籠中》時貌似仍能得到市場響應,但和今年《逆行人生》一對照,重新歸因或許一則是“拳擊”在片名認知上有另一重動作片的吸引力,二則是王寶強的媒介形象一直以來都更偏向于草根,進行草根敘事創(chuàng)作更為觀眾所買單。而一旦主創(chuàng)換成了徐崢,則變成了“富人演窮人讓窮人買票去看”,即便《逆行人生》中出演的大部分演員都是中腰部演員,并非“208”。

再比如大IP影片,或者進一步細分到表演訓練營、海量路演的宣發(fā)敘事,《異人之下》都沒能復刻去年《封神第一部》的效果。對大IP的評估,除了基于其客觀的受眾數(shù)量,也要重視其受眾的圈層性以及改編難度。烏爾善提出改編《一人之下》,發(fā)心是希望向漫威、DC影業(yè)學習,將本土的漫畫IP,改編成電影市場中重要的票房貢獻者。但漫畫這一藝術形式在國內(nèi)的受眾群體,圈層性比海外強得多,缺乏大眾認知基礎。加之《一人之下》的動畫和劇集均取得了不錯的口碑,珠玉在前,這樣的前提下再想通過信息容量更低的電影去重講這個故事,堪稱“地獄開局”。

而表演訓練營、海量路演的宣發(fā)方式之所以去年能奏效,也是建立在《封神第一部》及其演員先被關注到之后,豐富的物料才能作為一種承接粉絲熱情的載體而備受好評。不能把載體當成主體來理解。

再說視效大片,不少從業(yè)者都把視效視為電影院與小屏角力的核心競爭力,《解密》在視效方面也都得到了業(yè)內(nèi)的普遍認可。但事實證明,視效也不是萬能的。點開燈塔專業(yè)版中對《解密》的負面評論詞云,排在第三位的是“故弄玄虛”、第五位的是“莫名其妙”,表明影片中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織的確對普通觀眾而言構成了接受門檻,好的視覺效果還是得和大眾能接受的敘事節(jié)奏結合起來才能奏效。

祛魅的同時,還能給普通觀眾提供吸引力的賽道,也已經(jīng)越來越明確。一則是奇觀,常常體現(xiàn)在懸疑犯罪類型影片中,比如今年的《默殺》,去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毒眸也已經(jīng)在過往的文章中(點此閱讀:《透析,中國觀眾怎么這么愛看懸疑犯罪片?》)分析過,國內(nèi)觀眾和國內(nèi)創(chuàng)作者都一致性地對懸疑犯罪賽道有極大的熱情,且仍未看到下坡路。不只《默殺》,小成本的《重生》也輕而易舉地突破了2億,端午檔的《掃黑·決不放棄》也拿下了1.92億。在最不穩(wěn)定的暑期檔,這一賽道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最穩(wěn)定的投資標的。

再加上《異形:奪命艦》的成功,懸疑犯罪的奇觀枝杈中或許還有延展出恐怖片的可能。過去受限于種種客觀因素,國內(nèi)恐怖片固定受眾們長期以來得不到滿足,在市場環(huán)境逐漸寬松的趨勢下,或許有希望從這一賽道冒出更多黑馬。

另一大長盛不衰者自然是喜劇,但喜劇又尤其仰仗觀眾對喜劇演員的認知。沈騰馬麗是《抓娃娃》拉動觀眾進入影院的最大動力,五一檔砍下7.81億的《末路狂花錢》也在驗證著腰部喜劇的潛力,春節(jié)檔更是早已喜劇遍地??上У氖?,大眾臉熟的喜劇演員終歸有限,注定產(chǎn)能不會井噴。走出“沈騰馬麗依賴癥”,國產(chǎn)喜劇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

雖然類型有所不同,但去年“暑期檔五強”也已經(jīng)昭示出了觀眾越來越需要“有用”的電影的趨勢(點此閱讀《當電影營銷開始“打小人”》),比如用《長安三萬里》教育孩子,用《孤注一擲》宣傳反詐,反而是電影本體內(nèi)容早已不再重要,或者說評判維度被倒置。而今年暑期檔,恰恰是“有用”部分不足,使得它們看似頗具創(chuàng)新,實則在普通觀眾眼中屬于看不看都行的“雞肋”。

負面評價和口碑一樣不重要

一句話總結,如今的影片要讓觀眾感興趣已經(jīng)越來越難了??上У氖?,不少從業(yè)者還在把目光聚焦于影片“過多”的負面評價上。

行業(yè)中或許的確存在有組織有預謀的水軍集中性攻擊部分影片,但以今年絕大多數(shù)影片票房的斷崖程度而言,觀眾并非被“有組織的差評”影響從而不進入影院,而是這些影片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大部分觀眾根本沒有關注它的興趣。

兩面來看,首先,暑期檔票房最好的電影們同樣背負著不少差評。比如《抓娃娃》關于“抄襲《楚門的世界》”“東亞驚悚片”的評價;《默殺》關于“虐女”的評價;《云邊有個小賣部》關于“雞湯”“難看”的評價,每一個都甚囂塵上。但一部話題性強的影片,差評最多能影響它獲得更高的票房,而不會讓它的票房預期從幾十億跌至幾億。歸根結底,暑期檔滑鐵盧的這些影片,大部分觀眾有沒有這些差評都不會進去看。

其次,再看這些片方應對差評的公關方式,反映出電影宣發(fā)的危機公關能力普遍堪憂。

大部分片方有兩種回應方式,一種是指責水軍作祟。從去年暑期檔,就有五電影聯(lián)合抵制網(wǎng)絡水軍的公告發(fā)出,毒眸也撰文分析過,不管最后能不能抓到水軍,單純從傳播效果來說這則聲明是完全負分的,大部分網(wǎng)友在評論中誤以為這五部電影“不接受批評”,反而進一步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

今年也有不少影片采取了類似的策略,比如《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導演胡玫,在微博質(zhì)疑“有人使用AI虛擬數(shù)據(jù)群發(fā)1分點評”。但該片到目前不足600萬票房,真的有多少觀眾會注意到并相信這些“AI群發(fā)”嗎?

另一種回應方式是“看過才能評價”,今年幾部票房滑鐵盧的影片的導演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這是一個看似正確,實則嚴重錯誤的邏輯陷阱。類似的回應在《我本是高山》深陷爭議時就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但最后對輿論的影響完全適得其反。

關鍵在于,電影是一個不能退票的買賣,如果看完之后不滿意,觀眾并沒有退錢的選項。所以觀眾必須基于映前對該片的印象來進行消費決策,如果映前印象就是差,片方是沒有辦法通過“看過才能評價”的姿態(tài)來驅(qū)動大眾走進影院的,只會進一步推開觀眾。

就像口碑不再重要一樣,對影片的負面評價也沒有過去“口碑營銷”時代那樣重要了,影片票房起落的核心還是在于興趣,這有時在一部影片立項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只不過,電影制作總有周期,沒人能確定制作出來之后大眾興趣變了沒有,就像大眾對類似題材影片從“關注苦難”到“消費苦難”的認知變化,是很難在上映前被預判的。

徐崢本人也在路演中表示,“如果有機會,我還回去弄喜劇,給大家再多帶來一點笑聲?!?/p>

暗藏新機會

即便如此潰不成軍,暑期檔的一些現(xiàn)象中還是暗藏機會。

如果僅內(nèi)容上來說,暑期檔影片其實并不缺乏創(chuàng)新,比如《從21世紀安全撤離》《解密》《負負得正》等影片,都在拓展國產(chǎn)片語法的邊界。而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容易失敗的,沒有帶來票房上的貢獻情有可原,但它可以給以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以《從21世紀安全撤離》為例,票房僅1.1億但口碑突出,25歲以下觀眾占比達到37.1%,僅次于《云邊有個小賣部》。它在實拍電影領域找到了更二次元的敘事方式,與年輕觀眾產(chǎn)生了共鳴。事后來看,在點映期間創(chuàng)下90%上座率奇跡的它,如果提檔,及時釋放積壓的觀影情緒,或許可以比原定日期上映取得更好的成績。

遺憾歸遺憾,導演李陽與相關主創(chuàng)團隊接下來再想拍攝新片應該不會再像從前那般困難。蓋因此片的風格很難從文本階段給予投資者信心,而如今在視覺上看到了結果,口碑也有目共睹,下一部作品或許能釋放更大的票房勢能。

《云邊有個小賣部》,從一眾大片中殺出,是暑期檔毫無疑問的黑馬,毒眸此前也曾歸納過它的產(chǎn)業(yè)價值(點此閱讀:《00后為何愛張嘉佳?》),即不妨多從暢銷文學IP中發(fā)掘改編對象,實體書基于其傳閱屬性,實際輻射的人群可能比表面上能看到的銷量要更高,而這是過去國產(chǎn)片IP改編涉足不多的領域。最起碼,比改編《紅樓夢》這類名著和漫畫IP更靠譜。

進口片的“相對復蘇”,也是一個值得樂觀的趨勢。雖然進口片的票房多寡并不能對大多數(shù)國內(nèi)從業(yè)者帶來直接利好,但它對觀眾觀影習慣的培養(yǎng)功不可沒。毒眸在此前研究元電影的文章(點此閱讀《把“拍電影”拍成電影,觀眾不愛看》)中分析過,影迷觀眾或者高頻觀眾的流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口碑票房倒掛現(xiàn)象,還是電影越來越倚重下沉市場票房現(xiàn)象,它都是重要誘因之一。

而進口片放寬尺度地引進,再加上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注意到,某種程度上在喚醒過去流失的高頻觀眾。以前可能只能在電腦上觀影的影片,如今在影院都有機會看到了,這是對影院消費習慣的重新建立。

而這部分觀眾的召回,才能對大量中小成本的,關注內(nèi)容質(zhì)量而缺乏題材吸引力的影片,給予提升觀眾基數(shù)和票房上限的可能性。如果中小成本影片一直持續(xù)在“破千萬難”“破億難”的局面中,對整個產(chǎn)業(yè)才是比大檔期票房不佳更嚴重的打擊。

 
本文為轉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