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石頭與桃花》
香港文學代表人物、作家西西于2022年永遠離開了我們。本書是她生前最后作品的集結,搭建起了西西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后一塊積木。全書分為兩卷,卷一收錄了八十歲前后的六個中短篇小說;卷二拾取西西未曾面世的八篇舊作,經由友人輾轉找來,終于與讀者相認。
即使在西西的人生暮年時刻,她也保留了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古靈精怪、豐富多元的特質。卷一的小說中有對《桃花源記》的改寫,有西西從少女時期生活至八十歲的土瓜灣故事,也有運用科幻手法寫就的元宇宙故事。書名中的“石頭”取自書中的《石頭述異》,“桃花”則取自《桃花塢》,意為“石頭也會開花”,也正如書中那句“人類的前途應該光輝燦爛,無可限量”,它們都包含著西西對未來的祝愿和信念。
《小城與不確定性的墻》
《小城與不確定性的墻》是村上春樹暌違六年的最新長篇小說,于2023年推出日文版后,終于在近期與中文世界的讀者見面了。小說中,主人公與一名女孩相戀,女孩卻告訴他,真正的自己住在被高墻包圍的城市,現在的她只是一個影子。故事由此展開,講述了主人公如何走入小城尋找女孩,在虛幻和現實之間徘徊并最終返回現實世界。
《小城》曾發(fā)表在1980年的文學雜志上,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練習作,但村上本人不甚滿意,從未收錄進單行本,被讀者稱為“幽靈般的作品”。時隔四十多年,村上對這篇作品進行了徹底的改寫。語言文化研究者岡野進評價稱,“墻”在作品中是矛盾的存在,既給人以幸福,也破壞了被賦予幸福的人的自主性,這體現了村上面對現實的復雜態(tài)度。這一矛盾態(tài)度,也無疑寫出了身處不確定性時代的人們的心聲。
《無法忍受謊言的人》
在“新聞無用論”甚囂塵上的當下,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新聞行業(yè),以及為之奮斗的調查記者們?這本書會為你打開另一個視角。清水潔是撼動了日本司法界的調查記者,曾因為報道過“桶川跟蹤狂殺人案”“足利女童失蹤案”被廣為人知,是公眾眼中的新聞英雄。事實上,在光鮮的名聲背后,是無數個危險的時刻:在劫機現場撒腿狂奔、與捏造構陷的警察或檢察機關斗智斗勇……
在本書中,清水潔以半回憶錄的形式,回顧了他三十余年職業(yè)生涯中的十余起重大案件,剖白了身為調查記者的初心,以及遠大理想之下的辛酸。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到底應該如何辨明真假,記者又應該為誰報道?清水潔認為,媒體需要捍衛(wèi)國民的知情權,為了做到這一點,應該“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分析”,盡力傾聽弱小的聲音,守護個體最后的尊嚴。
《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
在“上海的外地人”敘事中,蘇北人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們在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卻備受爭議。蘇北人由哪些群體組成,他們?yōu)楹吻巴虾?,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在本書中,美國歷史學者、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博士韓起瀾以上海蘇北人為研究對象,綜合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分析了蘇北人的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在上海城市化、工業(yè)化和遷徙浪潮中的歷史陣痛。
韓起瀾發(fā)現,根本不存在“蘇北”的明確定義,它并不是一個客觀的地區(qū),而代表了某個特定地區(qū)同質同類的信念,可包括整個江蘇北部,也可包括鄰省山東、安徽、江蘇南部的部分地區(qū)。他由此探討了蘇北人被建構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對精英集團炮制的身份進行抗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本書從地理、方言、習俗、文化等角度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史料,促進了對這一群體的深思。這本《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20年后的再版。
《金門:美國住房之戰(zhàn)》
對于美國人來說,“美國夢”意味著什么?大部分人想到的會是一個家,可能是郊區(qū)的牧場式獨立屋,也可能是曼哈頓位于40樓的產權公寓。可是在現實中,美國正面臨嚴峻的住房問題——無數人在通勤路上消耗至少3小時,每月用超過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在工作機會集中的地方,可負擔住房卻嚴重短缺……本書針對的正是這一難題。
通過大量現場觀察和調研,《紐約時報》住房和經濟記者康納·多爾蒂將視角放在了舊金山住房市場的多方角力:一邊是精明的房產投資者,另一邊是因為租金上漲而面臨驅逐的中低收入民眾;一邊是短缺的住房資源,另一邊是房主為保護房產價值反對住房開發(fā)。書中揭開了這些沖突的面紗,揭示了深層的結構性不平等。此外,本書也探討了公共政策與個人命運的交匯,如《柯克斯書評》評價的那樣,多爾蒂既提供了宏觀研究,也提供了微觀層面的動人敘述。對于任何關心城市未來發(fā)展的人來說,本書都值得一讀。
《何方妖物》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山林,有人夜里趕路,被青面獠牙的怪物擋住去路,這是《點石齋畫報》中常見的場景。作為中國最早的新聞畫報,《點石齋畫報》創(chuàng)刊于清光緒十年(1884),涉及新聞時事、民俗風情、志怪奇譚、科學新知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妖怪圖像,巫支祁、貓妖、飛頭獠、山魈等一一登場。畫作結合了西方透視、光影等畫法,以白描方式制圖,再配以二三百字的短文,略述圖中之事。
《何方妖物》選擇了畫報中300種經典的妖怪圖像,直接進入目擊妖怪的現場,將故事的原文加以翻譯和點評,并分為六個章節(jié)——精怪、狐仙、鬼魅、異物、怪胎、妖術。作為一名海洋文化研究者,作者盛文強近年來致力于整理漁夫口述史、海洋民間故事的采集整理,本書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妖怪的世界,在移步換景之中,開啟一場奇幻的中國妖怪之旅。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你聽說過“路上觀察學”嗎?它指的是在隨處可見的街道上漫游,觀察和發(fā)現被路人忽視的有趣細節(jié),一時成為風靡日本的潮流并至今不衰。《超藝術托馬森》便是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由日本前衛(wèi)藝術家赤瀨川原平撰寫,經常進入日本亞馬遜社會學暢銷榜前十。
在一次偶然的東京街頭散步中,赤瀨川原平發(fā)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樓梯,至此開始了對都市的另類探索,并于1986年與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畫家南伸坊等人發(fā)起了“路上觀察學會”。在詼諧調侃的文字背后,是對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和解剖,也是對高效率社會的反抗以及對自由的保衛(wèi)。日本評論家四方田犬彥這樣評價本書:“沒有任何傷感與懷舊,而是冷靜平實、心懷批判精神,對那些卑微得像個笑話的小東西投以會心的幽默感?!?/p>
《城市叢林:城市的野化,歷史與未來》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城市中的自然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當我們想象未來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術和飛行汽車,而要多想想層層疊疊的葉飾、平屋頂上的農場、粗糙的城市草地。就像人類學家拉圖爾看到的那樣,如今已不存在未受污染的純凈之地,應該從近處著手拯救我們的家園。
這本由英國歷史學家本·威爾遜撰寫的城市全球史著作,瞄準的正是這一主題。作者帶領我們走過不同時空的城市風景,從法國巴黎杜伊勒里宮的馬鈴薯田、亞洲的“城市棕色黃金”,到美國費城的暴雨綠色基礎設施等。在書中,威爾遜提出了“野化森林”的說法,即城市應該圍繞自然再生的概念建設,城市可以變成三維叢林,散步也將變成一場探險之旅。作者深信,如果這一概念能夠深入人心,我們就能擁有救贖城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