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jīng) 劉俊群
編輯丨劉欽文
資本市場又上演了一出“打折甩賣”的好戲,這次主角是600億“芯片巨頭”兆易創(chuàng)新和打三折出售的IPO公司蘇州賽芯,背后還站著幾位重量級玩家——“芯片大佬”朱一明、“私募大佬”葛衛(wèi)東、鋰電龍頭欣旺達的實控人王明旺,陣容不小。
近日,存儲芯片設計領域公司——兆易創(chuàng)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兆易創(chuàng)新”)擬攜手石溪資本、合肥國投、合肥產投,以現(xiàn)金方式,收購蘇州賽芯70%股份,交易價格為5.81億元。
來源:公告
其中,兆易創(chuàng)新作為最大買家,豪擲3.16億拿下38%股權,直接坐上控股股東位置,將蘇州賽芯收入囊中。兆易創(chuàng)新創(chuàng)始人朱一明這位硅谷“隱形大佬”,再一次秀出他的布局野心。
截至2024年11月15日,兆易創(chuàng)新(603986.SH)股價報收于90.47元/股,市值達602.3億元。
另一邊蘇州賽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蘇州賽芯”),本是沖刺IPO的熱門選手,2022年估值高達27億,背后還有元禾資本、欣旺達創(chuàng)始人王明旺、歌爾股份這樣的金主,風光一時。然而IPO路途多舛,公司陷入多起專利訴訟,上市計劃擱淺。于是,蘇州賽芯干脆三折出手,賣身兆易創(chuàng)新。
此次交易讓兆易創(chuàng)新以低價收獲了新賽道,而蘇州賽芯的股東們也順利套現(xiàn)。資本市場再一次見證“體面退出”的另一種選擇。
“芯片大佬”朱一明 “撿漏”?600億上市公司重金收購
這筆交易落槌后,兆易創(chuàng)新將正式成為蘇州賽芯的控股股東。而為了給蘇州賽芯“松綁”,兆易創(chuàng)新不僅要支付3.16億元的收購款,還將向其提供1.3億元的貸款,幫助蘇州賽芯償還銀行貸款,解除其蘇州大樓的抵押。
這份手筆不小的財務支援,讓人將目光聚焦在收購方身上:兆易創(chuàng)新究竟是何方神圣?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兆易創(chuàng)新成立于2005年,是國內芯片設計領域的“隱形巨頭”,專注于存儲芯片和微控制器(MCU)生產。其存儲芯片相當于設備的“記憶模塊”,而MCU則是設備的“控制中樞”,廣泛用于物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設備中,是當今智能化生活的關鍵組成部分。
2016年,兆易創(chuàng)新在A股上市,市值一度高達1440億元,成為全球領先的無晶圓廠Flash供應商之一。據(jù)新媒體“Omdia”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兆易創(chuàng)新在2022年全球市占率僅2%,但在國內市場上已穩(wěn)居頭部。
兆易創(chuàng)新的產品早已覆蓋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還是汽車電子和工業(yè)設備,都能找到兆易創(chuàng)新芯片的身影。
2023年,公司存儲芯片和MCU產品貢獻了主要收入,其中存儲芯片收入40.77億元,占總營收的70.8%;MCU收入占比22.86%。但受市場波動影響,2023年公司營收下降至57.61億元,同比下降29.08%,凈利潤也下滑92.2%至1.61億元。
不過,進入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達到56.5億元,同比增長28.56%,實現(xiàn)了由虧轉盈。此外,凈利潤達8.32億元,同比增長了91.87%。
除盈利能力實現(xiàn)反彈,這次收購蘇州賽芯,兆易創(chuàng)新無疑也是“有備而來”。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賬面現(xiàn)金高達92.66億元,流動負債僅為19.69億元。資金實力也為這次收購提供了有力支撐。
而這場收購的幕后推手,正是兆易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始人朱一明。
據(jù)新媒體“創(chuàng)客公社”報道稱,年僅17歲時,朱一明便從江蘇鹽城考入清華物理系,后赴美深造,曾在硅谷技術崗位嶄露頭角。
32歲時,他回國創(chuàng)立兆易創(chuàng)新,并將公司推上A股。46歲時,朱一明在合肥“二次創(chuàng)業(yè)”,又打造出超級獨角獸——長鑫科技,投前估值高達1400億元。
2024年,他以71億元身家登上胡潤百富榜,穩(wěn)居國產芯片界的“頂流”。目前,朱一明持有兆易創(chuàng)新的股份為6.87%。
此外,“私募大佬”葛衛(wèi)東也是他的“盟友”之一。2020年,葛衛(wèi)東出資15億元參與兆易創(chuàng)新的定增,如今持有公司2.81%的股份,是兆易創(chuàng)新的第三大股東。
隨著蘇州賽芯的加入,兆易創(chuàng)新的版圖進一步擴展,朱一明的“芯片帝國”也正一步步壯大。
從“IPO夢”到三折“出局”,蘇州賽芯為何選擇“賣身”?
而曾經(jīng)滿懷IPO夢想的蘇州賽芯,最終選擇了“賣身”兆易創(chuàng)新。這家公司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曲折?
早在2020年,蘇州賽芯便為上市鋪路,完成了IPO輔導備案。2022年初,公司獲得2.15億元的Pre-IPO輪融資。當時,公司市場估值高達27.15億元,前景一片光明。
據(jù)《招股書》可知,賽芯電子是一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yè),主攻方向是鋰電池保護芯片和電源管理芯片,這些芯片廣泛應用于智能穿戴設備、電子煙和移動電源領域,是現(xiàn)代智能生活的“幕后推手”。
小米、OPPO、vivo、榮耀、漫步族、南孚電池、萬魔等品牌都是它的客戶。2021年,蘇州賽芯的產品年銷量突破10億顆,影響力不容小覷。
業(yè)績上,蘇州賽芯在2019至2021年間穩(wěn)步增長,營收從1.35億元增加至2.45億元,凈利潤從2853萬元提升至7135萬元。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2.51億元和1.34億元,凈利潤達3494.58萬元和3492.1萬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幾乎等同于上年全年水平。
業(yè)績一路向好,2020年6月,蘇州賽芯正式開啟IPO之路,在科創(chuàng)板的申請迅速被受理,短短一個月便進入問詢階段,似乎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然而,就在上市前夕,公司收到的問詢函中,上交所對賽芯電子的研發(fā)和知識產權等問題進行了問詢。
在過去一年里,蘇州賽芯身陷5起知識產權訴訟,與深圳市富滿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滿電子”)、上海晶準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晶準電子”)的糾紛尤為顯著。富滿電子以侵犯專利為由提起訴訟,索賠金額高達5000萬元;另一家競爭對手晶準電子也對其提起了多項專利訴訟。兩家公司訴訟的總索賠金額達到1.15億元。
雖然蘇州賽芯表示,這些涉案產品對公司收入的實際影響較低,且在敗訴的情況下,代理律師預估的合計賠付金額不超過250萬元,但訴訟仍給公司在資本市場面前蒙上了一層陰影。
2023年4月,蘇州賽芯選擇撤回了上市申請。一年半后,2024年11月,蘇州賽芯放棄IPO并轉向收購,以8.3億元的估值出售70%股權,僅作價5.81億元,幾乎是三年前估值的三折。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賽芯的創(chuàng)始人譚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本科畢業(yè),與兆易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始人朱一明是校友。譚健后赴美深造,獲得普渡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并曾任貝爾實驗室主研究員。譚健和配偶楊燕婷均為美國國籍,譚健合計持有蘇州賽芯66.13%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此外,此次收購兆易創(chuàng)新還與蘇州賽芯簽訂了業(yè)績對賭,《盈利補償協(xié)議》設定,蘇州賽芯未來三年利潤目標為:2024年扣非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接下來兩年分別不低于7000萬元和8000萬元。未達標的話,賽芯需用現(xiàn)金補償差額,超額完成則有獎勵。
此外,蘇州賽芯還承諾將交易款的20%用于購買兆易創(chuàng)新的股票,兩位清華學霸進一步綁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對于像蘇州賽芯這樣的公司,IPO之路或許更像是一場“馬拉松”,而資本市場并不止IPO一條賽道。香頌資本執(zhí)行董事沈萌表示,IPO受挫的企業(yè)在短期內難以達成上市目標時,往往會選擇退而求其次,通過收購重組實現(xiàn)資本化。對于那些堅持等待IPO政策松綁的企業(yè)來說,等待意味著時間成本,也意味著不確定性。
兩大“龍頭股”間接牽手,誰是大贏家?
在這場收購中,兆易創(chuàng)新顯然“撿到了便宜”。以三折估值收購蘇州賽芯,對于財力雄厚的兆易創(chuàng)新來說,是個“抄底”的好機會。
正如投行人士張勇所言,許多IPO撤回企業(yè)在市場下行時估值被大幅壓低,此時財力雄厚的公司正好出手。這類公司原本估值或達百億,現(xiàn)在可能只需六七十億,像兆易創(chuàng)新這樣“財大氣粗”的公司當然不會錯過這種機會。
而對兆易創(chuàng)新來說,收購蘇州賽芯不僅僅是“撿便宜”。中國企業(yè)資本聯(lián)盟中國區(qū)首席經(jīng)濟學家柏文喜進一步表示,上市公司收購IPO撤否企業(yè),也是看到了這些企業(yè)潛在的價值和成長性,或者希望通過收購實現(xiàn)業(yè)務多元化和風險分散。
兆易創(chuàng)新副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何衛(wèi)表示,這次收購不僅是為了擴展模擬芯片產品線,還將大幅提升兆易創(chuàng)新的市場覆蓋度和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客戶黏性。
兆易創(chuàng)新也在公告中提到,收購蘇州賽芯將有助于推動公司在模擬芯片領域的戰(zhàn)略,通過本次收購,公司可進一步增強模擬團隊實力,提升電池管理相關技術儲備,繼續(xù)擴充相關產品線,開拓新的市場,從而強化公司在芯片行業(yè)的競爭力。
而被收購的蘇州賽芯方面,這次交易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退出”機會。投行人士張勇進一步解釋,有些IPO撤否企業(yè)選擇轉向收購重組。通過收購重組,這些企業(yè)可以確保此前VC和投資者的資金得到回收。
據(jù)收購公告顯示,被收購前,蘇州賽芯的股東全部權益賬面價值約為2.13億元,而評估價值則高達8.31億元,增值為289.48%。
此次交易完成后,蘇州賽芯創(chuàng)始人譚健也因此獲得豐厚的收益。他將轉讓25.57%股份,原出資1477.67萬元,交易對價則為1.64億元,回報率約10倍。
而妻子楊艷婷轉讓公司21.67%的股份,交易對價為1.39億元。此次收購,夫妻共落袋3.03億元。
其他投資方同樣收獲頗豐。
2020年8月,鋰電池公司欣旺達(300207.SZ)的實際控制人之一王明旺,以800萬元的價格收購蘇州賽芯0.84%的股權。同時,蘇州賽芯的股東——賽芯企管將1.05%的股權以1000萬元作價賣給了“私募基金”畢方一號。王明旺還通過持有畢方一號27.73%的財產份額,間接加碼了蘇州賽芯的投資。
兩個月后,欣旺達子公司前海弘盛和元禾系基金(元禾璞華、元禾知產)也陸續(xù)進場,以每股16.68元的價格入股賽芯,三方分別認購59.94萬股、179.81萬股和23.97萬股,總持股比例達到4.4%。
隨著2020年后的增資和股權結構調整,這些股東的持股比例有所稀釋。當收購交易來臨,這些投資方也賺得了豐厚回報。
公告顯示,元禾璞華以179.81萬元的初始投入,獲得了4355.26萬元的對價金額,累計賺取了4175.45萬元;元禾知產則以23.97萬元的投資,實現(xiàn)了580.34萬元的收益,累計賺取556.37萬元。
欣旺達系的收益更為驚人。畢方一號以59.94萬元的初始投資,收獲了1468.93萬元的對價金額,累計賺取1408.99萬元;前海弘盛同樣以59.94萬元的投資,獲得1451.75萬元,累計賺取1391.81萬元;王明旺個人以47.95萬元的投入,最終獲得1175.39萬元,累計賺取了1127.44萬元。這些投資方的回報倍數(shù)均超24倍。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蘋果產業(yè)鏈巨頭”、市值達900億元的歌爾股份(002241.SZ)也曾以4500萬元入股蘇州賽芯,如今持股1.93%。
兆易創(chuàng)新和歌爾股份,這兩大經(jīng)常被媒體用來比較的龍頭股,也通過此次收購達成了間接“牽手”,引發(fā)不少關注。
來源:《招股書》
最終,這場收購中,兆易創(chuàng)新以三折“抄底”蘇州賽芯,擴展了模擬芯片版圖。而蘇州賽芯的投資人們也獲得了高回報,順利套現(xiàn)離場。IPO雖未成,但蘇州賽芯的投資人們體面退出,以收購方式收回了早期投資,給資本市場留下了另一種退場選擇。
你覺得蘇州賽芯的選擇是明智的“體面離場”,還是錯失了IPO的更大機會?評論區(qū)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