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坤的2024:“拳頭產品”連續(xù)凈流出,發(fā)生了什么?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張坤的2024:“拳頭產品”連續(xù)凈流出,發(fā)生了什么?

難以讓基民滿意。

文 | 翠鳥資本

坤坤,這是基民粉絲對張坤的“愛稱”。

準確說,這兩個字是昔日的“愛稱”,這要追溯至2019-2021年初的A股指數級行情。

當時,張坤操盤的“易方達藍籌”凈值曲線扶搖直上,在各大銷售渠道成為人氣產品,大量散戶資金涌入。

然而,隨著2021年一季度行情的扭轉,很多預期較高的投資者陷入“投資抑郁”。

如今,這只明星產品結束了此前連續(xù)三年的年度性負收益,于2024年迎來了“收益轉正”,但是,依然難以讓基民滿意。

明星產品業(yè)績低迷

易方達藍籌精選在2024年獲得了年度正收益:1.7%。

想必,這個回報數字難以讓基民滿意。據天天基金網,這只產品的同類平均收益為3.38%,滬深300指數年度收益為14.68%。

很明顯,這只曾經在牛市期間“俘獲”大量基民的明星產品,如今顯著跑輸了市場平均收益。

還不止于此。

來看同期債券產品表現,以易方達中債1-3年基金為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凈值漲幅分別為2.65%、2.83%、3.79%。易方達藍籌在上述三個年度回報分別為-16.03%、-20.99%、1.7%。

看到此處,不免有一個這樣的疑惑:買權益基金,不如持有低費率的純債基金?

以大為美的誤區(qū)?

復盤易方達藍籌的運作報告,我們可以發(fā)現張坤重點投資的股票均是“大牌”公司,就即大盤藍籌股,與產品名稱十分契合。

實際上,藍籌股票是各大行業(yè)的龍頭老大,指行業(yè)內具備較高聲譽、大規(guī)模市值、穩(wěn)定盈利能力和長期穩(wěn)定分紅的公司股票。

甚至,部分基金經理認為,藍籌公司通常在經濟繁榮時表現優(yōu)秀,而在經濟衰退時由于業(yè)務穩(wěn)定、財務健康,也能相對抗跌,因此投資者“穩(wěn)健投資”的首選。

然而,張坤的案例卻對上述“常識”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顛覆。

在四季報中,張坤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仍然持有商業(yè)模式出色、行業(yè)格局清晰、競爭 力強的優(yōu)質公司······雖然組合凈值今年微漲,但我們認為,這個漲幅依然落后于其內在價值的提升幅度?!?/p>

從文本分析的角度來看,張坤并沒有承認選股層面的“失誤”,而是認為重倉標的漲幅并不如預期,并能體現出所蘊含的價值。

據四季報,易方達藍籌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五糧液、貴州茅臺、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中國海洋石油、美團、百勝中國。

 

上述重倉股絕大部分在散戶的腦海里可謂耳熟能詳,其中,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yè)有三家,白酒企業(yè)有五家,另有一家高分紅的港股油氣和餐飲類港股公司。

“互聯網平臺+白酒”成為張坤重點進攻的對象,前十大持倉占比高達八成,那么產品凈值曲線則會受到兩大板塊的關鍵性影響。

凈贖回的“尷尬”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細節(jié)是,易方達藍籌在去年四季度出現凈贖回的現象。

這只產品在報告期內總贖回份額大于總申購份額,反映了基金在該期間內的資金流出情況,背后則是基民情緒的微妙變化,如下圖:

回顧其2024年一季報、二季報和三季報可以看到,均出現了凈贖回的情形。

此外,截至2024年年末,易方達基金持有的上述基金份額占基金總份額比例為0.3275%,也就是不到1%的份額,而其他散戶投資者卻“支撐”這只產品的300多億規(guī)模。

此種連續(xù)的凈贖回反映了資金的持續(xù)流出,這自然會影響基金的規(guī)模、流動性以及投資組合的調整能力。易方達是否需要關注這一趨勢,適時調整投資策略或者采取措施來穩(wěn)定投資者信心呢?

“追大”的困境

以往,不論是基金經理還是個人投資者會陷入追高的困境,也就是股價攀升至一定高位,資金入場追逐,最后事與愿違。

對于張坤來講,或許需要在未來一年解決“追大”的難題,過度押注上文提及的個別行業(yè)龍頭股。

這種現象背后存在著諸多風險:

第一,如果基金組合中過于偏重大盤藍籌股,可能會導致資產配置集中在少數行業(yè)上。一旦這些行業(yè)或個股出現系統性問題,可能對基金表現產生嚴重影響。

第二,當時權益市場風格可能從藍籌主導轉向中小盤成長股。如果基金過度配置于藍籌股,則可能在風格切換期間表現落后于市場。

第三,藍籌股往往被大量被動指數基金持有,當市場出現贖回潮時,可能放大藍籌股的下跌風險。

第四,大盤藍籌股通常已經較為成熟,增長空間可能不及中小型成長股,因此基金凈值回報可能受限。

第五,如果投資者對基金收益的期待是超越市場,但藍籌股表現平穩(wěn),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基金經理產生負面情緒,對于明星級基金經理更是如此。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張坤的2024:“拳頭產品”連續(xù)凈流出,發(fā)生了什么?

難以讓基民滿意。

文 | 翠鳥資本

坤坤,這是基民粉絲對張坤的“愛稱”。

準確說,這兩個字是昔日的“愛稱”,這要追溯至2019-2021年初的A股指數級行情。

當時,張坤操盤的“易方達藍籌”凈值曲線扶搖直上,在各大銷售渠道成為人氣產品,大量散戶資金涌入。

然而,隨著2021年一季度行情的扭轉,很多預期較高的投資者陷入“投資抑郁”。

如今,這只明星產品結束了此前連續(xù)三年的年度性負收益,于2024年迎來了“收益轉正”,但是,依然難以讓基民滿意。

明星產品業(yè)績低迷

易方達藍籌精選在2024年獲得了年度正收益:1.7%。

想必,這個回報數字難以讓基民滿意。據天天基金網,這只產品的同類平均收益為3.38%,滬深300指數年度收益為14.68%。

很明顯,這只曾經在牛市期間“俘獲”大量基民的明星產品,如今顯著跑輸了市場平均收益。

還不止于此。

來看同期債券產品表現,以易方達中債1-3年基金為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凈值漲幅分別為2.65%、2.83%、3.79%。易方達藍籌在上述三個年度回報分別為-16.03%、-20.99%、1.7%。

看到此處,不免有一個這樣的疑惑:買權益基金,不如持有低費率的純債基金?

以大為美的誤區(qū)?

復盤易方達藍籌的運作報告,我們可以發(fā)現張坤重點投資的股票均是“大牌”公司,就即大盤藍籌股,與產品名稱十分契合。

實際上,藍籌股票是各大行業(yè)的龍頭老大,指行業(yè)內具備較高聲譽、大規(guī)模市值、穩(wěn)定盈利能力和長期穩(wěn)定分紅的公司股票。

甚至,部分基金經理認為,藍籌公司通常在經濟繁榮時表現優(yōu)秀,而在經濟衰退時由于業(yè)務穩(wěn)定、財務健康,也能相對抗跌,因此投資者“穩(wěn)健投資”的首選。

然而,張坤的案例卻對上述“常識”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顛覆。

在四季報中,張坤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仍然持有商業(yè)模式出色、行業(yè)格局清晰、競爭 力強的優(yōu)質公司······雖然組合凈值今年微漲,但我們認為,這個漲幅依然落后于其內在價值的提升幅度?!?/p>

從文本分析的角度來看,張坤并沒有承認選股層面的“失誤”,而是認為重倉標的漲幅并不如預期,并能體現出所蘊含的價值。

據四季報,易方達藍籌前十大重倉股依次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五糧液、貴州茅臺、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中國海洋石油、美團、百勝中國。

 

上述重倉股絕大部分在散戶的腦海里可謂耳熟能詳,其中,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yè)有三家,白酒企業(yè)有五家,另有一家高分紅的港股油氣和餐飲類港股公司。

“互聯網平臺+白酒”成為張坤重點進攻的對象,前十大持倉占比高達八成,那么產品凈值曲線則會受到兩大板塊的關鍵性影響。

凈贖回的“尷尬”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細節(jié)是,易方達藍籌在去年四季度出現凈贖回的現象。

這只產品在報告期內總贖回份額大于總申購份額,反映了基金在該期間內的資金流出情況,背后則是基民情緒的微妙變化,如下圖:

回顧其2024年一季報、二季報和三季報可以看到,均出現了凈贖回的情形。

此外,截至2024年年末,易方達基金持有的上述基金份額占基金總份額比例為0.3275%,也就是不到1%的份額,而其他散戶投資者卻“支撐”這只產品的300多億規(guī)模。

此種連續(xù)的凈贖回反映了資金的持續(xù)流出,這自然會影響基金的規(guī)模、流動性以及投資組合的調整能力。易方達是否需要關注這一趨勢,適時調整投資策略或者采取措施來穩(wěn)定投資者信心呢?

“追大”的困境

以往,不論是基金經理還是個人投資者會陷入追高的困境,也就是股價攀升至一定高位,資金入場追逐,最后事與愿違。

對于張坤來講,或許需要在未來一年解決“追大”的難題,過度押注上文提及的個別行業(yè)龍頭股。

這種現象背后存在著諸多風險:

第一,如果基金組合中過于偏重大盤藍籌股,可能會導致資產配置集中在少數行業(yè)上。一旦這些行業(yè)或個股出現系統性問題,可能對基金表現產生嚴重影響。

第二,當時權益市場風格可能從藍籌主導轉向中小盤成長股。如果基金過度配置于藍籌股,則可能在風格切換期間表現落后于市場。

第三,藍籌股往往被大量被動指數基金持有,當市場出現贖回潮時,可能放大藍籌股的下跌風險。

第四,大盤藍籌股通常已經較為成熟,增長空間可能不及中小型成長股,因此基金凈值回報可能受限。

第五,如果投資者對基金收益的期待是超越市場,但藍籌股表現平穩(wěn),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基金經理產生負面情緒,對于明星級基金經理更是如此。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