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的切歌速度,正在暴露你的年齡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你的切歌速度,正在暴露你的年齡

年輕人切歌像風,中年人循環(huán)如鐘。

文 | 音樂先聲 甘磊

編輯 | 范志輝

當耳機化身為當代人的“精神結界”,你喜歡固定歌單反復循環(huán),還是將選擇權交給算法?當播放的歌曲不合胃口時,你會迅速切歌,還是選擇繼續(xù)聆聽?

殊不知,你的每次切歌動作都是一張微型的反對票,這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指尖動作,正悄然成為數(shù)字時代的“年齡檢測器”。

最近,Stat Significant平臺對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臺AccuRadio用戶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齡段人群收聽習慣的代溝。00后用戶平均每10首就要切歌一次,踐行著"音樂海王"的生存法則;而走過磁帶與唱片歲月的70、80世代,對于單曲循環(huán)1000次早已習以為常,宛若數(shù)字時代的禪修儀式。

這場從"音樂海王"到"懷舊釘子戶"的遷徙,悄然將每個人的年齡坐標刻錄在播放列表的基因里。

年輕人切歌像風,中年人循環(huán)如鐘

當你輕觸音樂APP上的推薦按鈕時,一場充滿驚喜的音樂“盲盒之旅”便悄然開啟。

隨著未知的旋律叩擊耳膜,你只需輕點屏幕決定跳過或播放,給出“是”或“不是”的回應。在這簡單的操作背后,流媒體平臺一直在實時追蹤你的每一次切歌動作,記錄曲目中斷的節(jié)點,分析你完整聽完的歌曲類型,同時結合你的年齡等信息,持續(xù)勾勒出專屬的用戶畫像。

Stat Significant的數(shù)據(jù)表明,AccuRadio平臺上,18歲以下用戶群體的切歌頻率高達11.92%,而30歲以上群體則不到2%。這樣鮮明的數(shù)據(jù)差異,乍看可能讓人誤解——表面上,年輕人頻繁切歌似乎意味著審美不夠包容,總是拒絕那些不合胃口的新奇曲目;相較之下,年長的聽眾看似更愿意接受APP推薦的歌曲。

然而,當我們探究不同年齡段用戶的音樂探索范圍差異時,便能理清背后的事實。

統(tǒng)計顯示,18歲以下的青少年用戶在AccuRadio平臺頻繁收聽的音樂頻道平均有24.1個,這一數(shù)字近乎30歲以上用戶的兩倍。許多中老年用戶極少依靠平臺算法推薦,而是習慣反復收聽少數(shù)一兩個歌單,甚至單曲循環(huán)某一首歌。資深數(shù)據(jù)分析師Daniel Parris分享道,自己上班編寫Python代碼時,常常單曲循環(huán)My Chemical Romance的《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或Bruce Springsteen的《Dancing in the Dark》,播放次數(shù)早已不下數(shù)千次。

Stat Significant 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揭示了AccuRadio不同年齡段用戶在收聽時長上的差異。30-49歲用戶平均每天收聽時間最長,達到2.8小時,每周累計使用時間達13.4小時。然而大部分時間里,他們只在有限的歌單和少數(shù)喜愛的歌曲中反復循環(huán)。

從使用時段上看,用戶的音樂播放高峰期集中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這其中尤其以22-39歲和40-64歲的人群相較其他年齡段,播放比例更高。由此可見,上班族在通勤和工作時,喜歡用音樂隔絕外界干擾、緩解壓力,并且更傾向于選擇熟悉的歌曲,從而構成了他們獨特的音樂消費場景。

Daniel Parris調(diào)侃道,自己偶爾會突發(fā)奇想,嘗試新的播放列表和頻道,剛開始會感覺自己勇氣可嘉,然而這種熱情往往難以持久,通常不出十分鐘,他就會回到自己熟悉的歌單,退回自己原本打造的“音樂舒適圈”。

畢竟,在生活的重重壓力和不確定性面前,熟悉的歌曲能像一位老友,給予人們內(nèi)心深處渴求的安全感。

從“音樂海王”到深情專一,是成長還是妥協(xié)?

為何我們越長大越不愿意切歌?

年輕用戶高頻切歌,實際上是數(shù)字原住民探索音樂審美的自然路徑。當他們沉浸于日均新增10萬首曲目的音樂汪洋時,指尖滑動構成的數(shù)字軌跡,恰似一場大型“聽覺拓荒之旅”——在算法編織的迷宮中,年輕人快速穿梭于電子、City Pop、獨立搖滾等多元曲風,保持探索熱情,并通過頻繁篩選,尋找自己心儀的曲調(diào)。

與之形成鏡像對照的,是成熟群體表現(xiàn)出的“聽覺錨定效應”。30歲以上用戶往往鎖定少數(shù)播放列表,在通勤、工作、家務等場景里,反復聆聽被歲月包漿的熟悉旋律,以獲得情緒撫慰。這種“選擇性重復”機制,實則是流媒體時代的情感節(jié)能策略——當認知帶寬被生存壓力占據(jù),熟悉的音樂往往是最低耗能的“心靈觸媒”。

顯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音樂功能需求逐漸從“探索發(fā)現(xiàn)”轉(zhuǎn)向“情感維系”,而音樂審美的“青春期效應”更是佐證了這一點。

《紐約時報》2018年針對Spotify用戶的統(tǒng)計顯示,人們播放次數(shù)最多的歌曲通常源自青春期。無論男女,平均13-14歲時接觸的歌曲,往往能奠定未來的音樂品味基礎。進入成年乃至中年后,人們的音樂選擇只是在強化或減弱青春期形成的既有偏好,而這種偏好很難被真正撼動。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心理學者David Hargreaves提出的“開放聽覺”(Open-earedness)理論便揭示,未成年人通常更積極地探索不同音樂風格,而這種“探索欲”是對文化身份的主動建構。正因青少年時期處于"開放聽覺"的敏感階段,此時接觸的音樂往往沉淀為代際文化認同的重要“錨點”。而流媒體平臺Deezer的調(diào)查則進一步表明,人們的音樂品味在31歲時基本完成固化。

YouGov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更是為此提供了生動佐證,當被問及音樂審美偏好時,越是年長的受訪者,越傾向于認為"我那個年代的音樂更好"。這種深植于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就像年輪一樣,清晰地劃分出不同世代的聽覺疆域。

此外,切歌頻次和音樂探索欲望的減退,與不同人生階段的社交需求變遷也有著深刻關聯(lián)。

資深音樂記者Henry Chandonnet曾指出:“對于Z世代而言,音樂本身就能成為他們的社交媒體?!鼻嗌倌陼r期,頻繁切歌的音樂探索無疑是“積累社交資本”的重要儀式。無論是短視頻的爆款單曲,還是音樂APP上的榜單話題,青少年通過不斷更新音樂談資來尋求認同感。

流媒體平臺的產(chǎn)品邏輯印證了這一趨勢,Spotify產(chǎn)品總監(jiān)Natasa Soltic提到,年輕用戶分享的內(nèi)容已從播放列表擴展為冷門歌曲評分、聽歌統(tǒng)計乃至趣味榜單等,而這些都成為彰顯個性的數(shù)字紋身。

在注意力經(jīng)濟的制約下,這種社交化的音樂消費自帶篩選機制:用戶日均接觸數(shù)百首歌曲,但90%的試聽會在前30秒內(nèi)被跳過??此频托У奶剿鬟^程,卻實現(xiàn)了社交的核心步驟——借助音樂分享完成信息交換,而對音樂本身的喜惡判斷反而退居其次。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交圈層逐漸穩(wěn)定,音樂的社交屬性從“資本積累”轉(zhuǎn)變?yōu)椤靶撵`共鳴”——老歌循環(huán)逐漸取代新鮮探索,擁有共同音樂興趣的人更容易聚集形成社交網(wǎng)絡。

不可否認,中老年人因情懷反復循環(huán)經(jīng)典歌曲,激活平臺算法,成為了推動老歌翻紅的重要力量。例如前段時間,刀郎在沉寂許久之后重回大眾視野,之所以能迅速實現(xiàn)跨代際傳播,中老年群體長期循環(huán)播放的作用不容忽視。

年輕時,音樂是冒險的船票,切歌是探索未知的地圖;年長后,音樂是避風的港灣,熟悉的歌曲宛如直達內(nèi)心的快捷鍵。

音樂平臺卡在“代溝”里?

當眾多流媒體平臺試圖用統(tǒng)一算法彌合代際鴻溝時,數(shù)據(jù)卻撕開了一道深刻的認知裂縫——音樂消費的代際差異,本質(zhì)上是對時空感知的兩種不同維度。青少年用戶以秒為刻度丈量音樂價值,中老年用戶則以年為單位沉淀情感濃度。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師Paul Lamere的研究,以Spotify為例,倘若用戶選擇跳過歌曲,在前5秒內(nèi)切歌的可能性為24.14%,前10秒內(nèi)為28.97%,前30秒為35.05%。由圖表可以更直觀看出,針對不喜歡的歌曲,用戶大概率會在前5秒內(nèi)切歌。

這種"五秒審判"現(xiàn)象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音樂消費特征:他們像經(jīng)驗豐富的礦石勘探者,僅憑前奏的吉他和弦或鼓點節(jié)奏,瞬間判斷是否值得投入注意力。如今的爆款熱歌制作也是在迎合這種"閃電篩選"機制,通過強化前奏記憶點、縮短情緒鋪墊時長來適配年輕人的神經(jīng)反射速度,并通過標志性電子音效,短時間完成聽覺突襲。

相比之下,給中老年用戶推歌更像是“持久戰(zhàn)”,常常需要不下數(shù)百次滲透。對他們而言,音樂消費更像是陳年普洱的品鑒過程。此外,中老年用戶在工作、家務、助眠等場景中聽到不喜歡的歌曲時,有時更傾向于調(diào)低音量而非直接切歌,這種"溫和拒絕"折射出他們對流媒體的寬容。

正如Daniel Parris總結,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音樂起初是探索文化身份的手段,后來成為通勤和工作中的“精神屏障”,最終回歸到最純粹的情感娛樂目的。

當00后用切歌速度丈量世界的新鮮度,70后以循環(huán)次數(shù)封印記憶的溫度,流媒體平臺已然成為代際認知交鋒的沙場。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用算法抹平差異,而是讓不同世代的音樂敘事,都能在數(shù)字穹頂下找到專屬的和弦。

畢竟,那些被跳過的前奏與被反復循環(huán)的副歌,共同構成了人類情感光譜中最真實的年輪印記。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你的切歌速度,正在暴露你的年齡

年輕人切歌像風,中年人循環(huán)如鐘。

文 | 音樂先聲 甘磊

編輯 | 范志輝

當耳機化身為當代人的“精神結界”,你喜歡固定歌單反復循環(huán),還是將選擇權交給算法?當播放的歌曲不合胃口時,你會迅速切歌,還是選擇繼續(xù)聆聽?

殊不知,你的每次切歌動作都是一張微型的反對票,這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指尖動作,正悄然成為數(shù)字時代的“年齡檢測器”。

最近,Stat Significant平臺對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臺AccuRadio用戶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齡段人群收聽習慣的代溝。00后用戶平均每10首就要切歌一次,踐行著"音樂海王"的生存法則;而走過磁帶與唱片歲月的70、80世代,對于單曲循環(huán)1000次早已習以為常,宛若數(shù)字時代的禪修儀式。

這場從"音樂海王"到"懷舊釘子戶"的遷徙,悄然將每個人的年齡坐標刻錄在播放列表的基因里。

年輕人切歌像風,中年人循環(huán)如鐘

當你輕觸音樂APP上的推薦按鈕時,一場充滿驚喜的音樂“盲盒之旅”便悄然開啟。

隨著未知的旋律叩擊耳膜,你只需輕點屏幕決定跳過或播放,給出“是”或“不是”的回應。在這簡單的操作背后,流媒體平臺一直在實時追蹤你的每一次切歌動作,記錄曲目中斷的節(jié)點,分析你完整聽完的歌曲類型,同時結合你的年齡等信息,持續(xù)勾勒出專屬的用戶畫像。

Stat Significant的數(shù)據(jù)表明,AccuRadio平臺上,18歲以下用戶群體的切歌頻率高達11.92%,而30歲以上群體則不到2%。這樣鮮明的數(shù)據(jù)差異,乍看可能讓人誤解——表面上,年輕人頻繁切歌似乎意味著審美不夠包容,總是拒絕那些不合胃口的新奇曲目;相較之下,年長的聽眾看似更愿意接受APP推薦的歌曲。

然而,當我們探究不同年齡段用戶的音樂探索范圍差異時,便能理清背后的事實。

統(tǒng)計顯示,18歲以下的青少年用戶在AccuRadio平臺頻繁收聽的音樂頻道平均有24.1個,這一數(shù)字近乎30歲以上用戶的兩倍。許多中老年用戶極少依靠平臺算法推薦,而是習慣反復收聽少數(shù)一兩個歌單,甚至單曲循環(huán)某一首歌。資深數(shù)據(jù)分析師Daniel Parris分享道,自己上班編寫Python代碼時,常常單曲循環(huán)My Chemical Romance的《Welcome to the Black Parade》或Bruce Springsteen的《Dancing in the Dark》,播放次數(shù)早已不下數(shù)千次。

Stat Significant 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揭示了AccuRadio不同年齡段用戶在收聽時長上的差異。30-49歲用戶平均每天收聽時間最長,達到2.8小時,每周累計使用時間達13.4小時。然而大部分時間里,他們只在有限的歌單和少數(shù)喜愛的歌曲中反復循環(huán)。

從使用時段上看,用戶的音樂播放高峰期集中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這其中尤其以22-39歲和40-64歲的人群相較其他年齡段,播放比例更高。由此可見,上班族在通勤和工作時,喜歡用音樂隔絕外界干擾、緩解壓力,并且更傾向于選擇熟悉的歌曲,從而構成了他們獨特的音樂消費場景。

Daniel Parris調(diào)侃道,自己偶爾會突發(fā)奇想,嘗試新的播放列表和頻道,剛開始會感覺自己勇氣可嘉,然而這種熱情往往難以持久,通常不出十分鐘,他就會回到自己熟悉的歌單,退回自己原本打造的“音樂舒適圈”。

畢竟,在生活的重重壓力和不確定性面前,熟悉的歌曲能像一位老友,給予人們內(nèi)心深處渴求的安全感。

從“音樂海王”到深情專一,是成長還是妥協(xié)?

為何我們越長大越不愿意切歌?

年輕用戶高頻切歌,實際上是數(shù)字原住民探索音樂審美的自然路徑。當他們沉浸于日均新增10萬首曲目的音樂汪洋時,指尖滑動構成的數(shù)字軌跡,恰似一場大型“聽覺拓荒之旅”——在算法編織的迷宮中,年輕人快速穿梭于電子、City Pop、獨立搖滾等多元曲風,保持探索熱情,并通過頻繁篩選,尋找自己心儀的曲調(diào)。

與之形成鏡像對照的,是成熟群體表現(xiàn)出的“聽覺錨定效應”。30歲以上用戶往往鎖定少數(shù)播放列表,在通勤、工作、家務等場景里,反復聆聽被歲月包漿的熟悉旋律,以獲得情緒撫慰。這種“選擇性重復”機制,實則是流媒體時代的情感節(jié)能策略——當認知帶寬被生存壓力占據(jù),熟悉的音樂往往是最低耗能的“心靈觸媒”。

顯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音樂功能需求逐漸從“探索發(fā)現(xiàn)”轉(zhuǎn)向“情感維系”,而音樂審美的“青春期效應”更是佐證了這一點。

《紐約時報》2018年針對Spotify用戶的統(tǒng)計顯示,人們播放次數(shù)最多的歌曲通常源自青春期。無論男女,平均13-14歲時接觸的歌曲,往往能奠定未來的音樂品味基礎。進入成年乃至中年后,人們的音樂選擇只是在強化或減弱青春期形成的既有偏好,而這種偏好很難被真正撼動。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心理學者David Hargreaves提出的“開放聽覺”(Open-earedness)理論便揭示,未成年人通常更積極地探索不同音樂風格,而這種“探索欲”是對文化身份的主動建構。正因青少年時期處于"開放聽覺"的敏感階段,此時接觸的音樂往往沉淀為代際文化認同的重要“錨點”。而流媒體平臺Deezer的調(diào)查則進一步表明,人們的音樂品味在31歲時基本完成固化。

YouGov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更是為此提供了生動佐證,當被問及音樂審美偏好時,越是年長的受訪者,越傾向于認為"我那個年代的音樂更好"。這種深植于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就像年輪一樣,清晰地劃分出不同世代的聽覺疆域。

此外,切歌頻次和音樂探索欲望的減退,與不同人生階段的社交需求變遷也有著深刻關聯(lián)。

資深音樂記者Henry Chandonnet曾指出:“對于Z世代而言,音樂本身就能成為他們的社交媒體?!鼻嗌倌陼r期,頻繁切歌的音樂探索無疑是“積累社交資本”的重要儀式。無論是短視頻的爆款單曲,還是音樂APP上的榜單話題,青少年通過不斷更新音樂談資來尋求認同感。

流媒體平臺的產(chǎn)品邏輯印證了這一趨勢,Spotify產(chǎn)品總監(jiān)Natasa Soltic提到,年輕用戶分享的內(nèi)容已從播放列表擴展為冷門歌曲評分、聽歌統(tǒng)計乃至趣味榜單等,而這些都成為彰顯個性的數(shù)字紋身。

在注意力經(jīng)濟的制約下,這種社交化的音樂消費自帶篩選機制:用戶日均接觸數(shù)百首歌曲,但90%的試聽會在前30秒內(nèi)被跳過??此频托У奶剿鬟^程,卻實現(xiàn)了社交的核心步驟——借助音樂分享完成信息交換,而對音樂本身的喜惡判斷反而退居其次。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交圈層逐漸穩(wěn)定,音樂的社交屬性從“資本積累”轉(zhuǎn)變?yōu)椤靶撵`共鳴”——老歌循環(huán)逐漸取代新鮮探索,擁有共同音樂興趣的人更容易聚集形成社交網(wǎng)絡。

不可否認,中老年人因情懷反復循環(huán)經(jīng)典歌曲,激活平臺算法,成為了推動老歌翻紅的重要力量。例如前段時間,刀郎在沉寂許久之后重回大眾視野,之所以能迅速實現(xiàn)跨代際傳播,中老年群體長期循環(huán)播放的作用不容忽視。

年輕時,音樂是冒險的船票,切歌是探索未知的地圖;年長后,音樂是避風的港灣,熟悉的歌曲宛如直達內(nèi)心的快捷鍵。

音樂平臺卡在“代溝”里?

當眾多流媒體平臺試圖用統(tǒng)一算法彌合代際鴻溝時,數(shù)據(jù)卻撕開了一道深刻的認知裂縫——音樂消費的代際差異,本質(zhì)上是對時空感知的兩種不同維度。青少年用戶以秒為刻度丈量音樂價值,中老年用戶則以年為單位沉淀情感濃度。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師Paul Lamere的研究,以Spotify為例,倘若用戶選擇跳過歌曲,在前5秒內(nèi)切歌的可能性為24.14%,前10秒內(nèi)為28.97%,前30秒為35.05%。由圖表可以更直觀看出,針對不喜歡的歌曲,用戶大概率會在前5秒內(nèi)切歌。

這種"五秒審判"現(xiàn)象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音樂消費特征:他們像經(jīng)驗豐富的礦石勘探者,僅憑前奏的吉他和弦或鼓點節(jié)奏,瞬間判斷是否值得投入注意力。如今的爆款熱歌制作也是在迎合這種"閃電篩選"機制,通過強化前奏記憶點、縮短情緒鋪墊時長來適配年輕人的神經(jīng)反射速度,并通過標志性電子音效,短時間完成聽覺突襲。

相比之下,給中老年用戶推歌更像是“持久戰(zhàn)”,常常需要不下數(shù)百次滲透。對他們而言,音樂消費更像是陳年普洱的品鑒過程。此外,中老年用戶在工作、家務、助眠等場景中聽到不喜歡的歌曲時,有時更傾向于調(diào)低音量而非直接切歌,這種"溫和拒絕"折射出他們對流媒體的寬容。

正如Daniel Parris總結,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音樂起初是探索文化身份的手段,后來成為通勤和工作中的“精神屏障”,最終回歸到最純粹的情感娛樂目的。

當00后用切歌速度丈量世界的新鮮度,70后以循環(huán)次數(shù)封印記憶的溫度,流媒體平臺已然成為代際認知交鋒的沙場。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用算法抹平差異,而是讓不同世代的音樂敘事,都能在數(shù)字穹頂下找到專屬的和弦。

畢竟,那些被跳過的前奏與被反復循環(huán)的副歌,共同構成了人類情感光譜中最真實的年輪印記。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