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O進程:科創(chuàng)板首家過會企業(yè),募資縮水與審核提速
2025年2月21日,江蘇漢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漢邦科技”)科創(chuàng)板IPO通過上市委審議,成為今年首家過會企業(yè)。公司擬募資5.98億元,用于液相色譜裝備產能擴建、研發(fā)中心建設及實驗室儀器生產項目。盡管成功過會,但其上市進程波折重重:2023年12月受理后經歷兩輪問詢,募資額從最初9.8億元縮水近40%,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被完全取消,研發(fā)項目資金亦遭削減。這一調整背后,折射出監(jiān)管層對產能消化能力及技術產業(yè)化前景的審慎態(tài)度。
二、產能消化難題:市場空間與新增產能的“錯位”矛盾
漢邦科技的核心爭議點在于募投項目新增產能的合理性。根據規(guī)劃,公司將新增1000臺液相色譜裝備及2000臺實驗室儀器產能,但歷史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其生產級液相色譜系統(tǒng)銷量僅從254臺增至439臺,實驗室儀器銷量亦在500臺左右徘徊。即便以2023年銷量為基數,新增產能將實現現有規(guī)模的數倍擴張,但沙利文預測的2027年市場規(guī)模(實驗室色譜設備36億元、生產級小分子設備18.7億元)與當前增速(2023年小分子設備市場增速已降至6.31%)存在明顯脫節(jié)。
對此,上交所在上市委會議中重點問詢“新增產能的必要性及消化措施”,要求公司結合市場空間、競爭格局及在手訂單(截至2024年10月為6億元)進一步說明可行性。盡管漢邦科技強調本土化替代趨勢及GLP-1藥物需求拉動,但大分子設備收入受生物藥資本寒冬影響已現下滑,疊加東富龍等競爭對手的擠壓,產能過剩風險不容忽視。
三、專利糾紛纏身:核心產品涉訴,賠償與禁售風險高懸
專利侵權訴訟是漢邦科技IPO的另一大隱憂。公司與國際巨頭Cytiva的三起專利糾紛尚未終局,涉訴產品包括自動軸向壓縮層析柱(ACC系列)、色譜柱及自動勻漿罐(STK系列),潛在賠償金額合計達1150萬元,且敗訴可能導致相關產品禁售。盡管“色譜柱”專利因無效宣告暫免賠償,但“柱裝填方法”案二審若改判侵權,公司將面臨550萬元賠償及停產風險。
更嚴峻的是,專利糾紛暴露了漢邦科技研發(fā)投入的短板。2021-2024年上半年,其研發(fā)費用率僅6%-6.7%,遠低于行業(yè)均值10%-11.77%,且核心產品依賴早期技術突破(如2005年自主開發(fā)的動態(tài)軸向壓縮色譜柱)。
四、財務隱患:存貨積壓、應收賬款逾期與業(yè)績增速放緩
漢邦科技的運營效率問題同樣突出。報告期內,存貨周轉率長期低于行業(yè)均值(0.6-0.76次 vs 1.1-1.27次),1年以上庫齡存貨占比逐年攀升至39.3%,存貨跌價損失累計超7500萬元。應收賬款逾期率則從75.72%升至85.09%,賬期拉長導致現金流承壓,公司僅以“行業(yè)賒銷慣例”解釋,卻未提供可比同行數據佐證。
業(yè)績方面,盡管2024年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增11.61%和54.07%,但增速較2022年的50.32%大幅下滑,且過度依賴小分子設備(收入占比超60%)。
漢邦科技的過會雖為國產色譜設備替代注入一劑強心針,但其面臨的產能消化壓力、專利訴訟風險及財務隱患,均指向IPO后的可持續(xù)性挑戰(zhàn)。對于投資者而言,需重點關注專利糾紛判決進展、新增產能投產后的訂單匹配度及研發(fā)投入能否補足技術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