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特別策劃 | 社媒時代,誰害怕孤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特別策劃 | 社媒時代,誰害怕孤立?

為何孤獨問題在全球重要程度不斷上升?我們該如何從社會、個人等不同層面解決這種虛無及孤獨的情緒?從專業(yè)治療層面,有哪些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值得我們關注?社媒時代,我們的心理健康該如何重建?

編輯 | summer

近日,在WHO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上,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也譯為社交隔離)這一話題首次被正式列入議程?!吧鐣铝ⅰ敝傅氖侨伺c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缺乏聯(lián)系的狀態(tài)。與孤獨感不同,社交孤立可能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的個體上,且各自可能存在不同的癥狀。

在今年1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關于社會聯(lián)結(jié)的報告中,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世界約有1/4的老年人和至少1/6的青少年面臨社交隔離問題。

一方面,經(jīng)濟預期下降、就業(yè)市場不穩(wěn)定、社會和學業(yè)壓力增加,使得年輕人感到與傳統(tǒng)社會期望脫節(jié)。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流行雖然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溝通渠道,卻時常讓年輕人陷入攀比等陷阱。以上種種因素均導致了“社會孤立”的加重。

為何孤獨問題在全球重要程度不斷上升?我們該如何從社會、個人等不同層面解決這種虛無及孤獨的情緒?從專業(yè)治療層面,有哪些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值得我們關注?社媒時代,我們的心理健康該如何重建?

PART1 如何打敗焦慮情緒?

充斥日常生活的負面新聞、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現(xiàn)代社會對個體的期望……都讓我們?nèi)菀捉箲]。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只焦慮怪獸。它總想對遇到困難的我們伸出援手,但往往大驚小怪,好心幫倒忙。如何擺脫慣性思維?如何與焦慮怪獸溝通?如何訓練焦慮怪獸不再大驚小怪?當焦慮怪獸發(fā)怒時,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由心理學家埃里克·古德曼撰寫的《我和我的焦慮怪獸》一書,則將焦慮情緒擬人化,通過一系列示例和互動聯(lián)系,教你與焦慮怪獸成為最佳搭檔的秘密武器。在本書中,你將學會運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擁抱焦慮怪獸,把它從阻礙你的“惡人”變成推動你前進的“超級英雄”。

本書介紹了一種對焦慮癥患者更友善、更富有慈悲心的方法。與其與心中的敵人共存,不如看到真正的焦慮——你內(nèi)心的英雄。它總是試圖保護你免受威脅,然而,它對現(xiàn)代世界的真正威脅一無所知。

讀者可以在本書中學習如何應對焦慮,通過幽默和慈悲心了解社會為何污名化焦慮,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焦慮怪獸。本書旨在幫助讀者與焦慮怪獸和平相處,訓練焦慮怪獸成為你更好的人生伙伴。

薦書:《我和我的焦慮怪獸》

著者:[美]埃里克·古德曼(Eric Goodman)

繪者:[美]露易絲·加德納(Louise Gardner)

譯者:曾藝明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PART2 如何判斷信息真實度?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眾是輕信和易受騙的,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讓群體的愚昧性深入人心,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也讓人們深信大眾會盲從權(quán)威??墒枪嫒绱藛??

法國知名認知科學家雨果·梅西耶在《你當我好騙嗎?》顛覆性地指出,人類從來都不好騙,他們看似的輕信、盲從甚至迷信,其實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選擇。

全書圍繞“開放式警覺機制”這一人類溝通的核心機制展開,指出人類擁有一套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評估和檢驗的認知機制,使我們能開放地接受有價值的資訊,又能警覺地抵制危險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沒有把握的信息時,人的預設是保守的,而非輕信的,所以我們犯錯更可能是因為在該信任時不信任,而非在不該信任時信任。

閱讀本書,你將看大量顛覆性的認知科學知識和精彩的故事,看到?jīng)Q定競選、廣告、說服和謠言成敗的根本因素,更將如科學作家萬維鋼所說,“思維水平會上升一檔”。

薦書:《你當我好騙嗎?》(Not Born Yesterday)

作者:[法]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 

譯者:王萍瑤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PART3 如何持有希望的力量?

為何希望作為經(jīng)濟和社會幸福的衡量指標如此重要?

經(jīng)濟學家卡羅爾 格雷厄姆調(diào)查了秘魯和美國密蘇里州兩個地區(qū)的年輕人,得出了一致性的結(jié)論:對未來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的韌性以及對未來的積極意愿,這些因素都代表著人們抱有更高的希望水平。

而更高的希望水平與更高的受教育意愿、更好的職業(yè)選擇等正向結(jié)果相關聯(lián),最終指向更好的未來。作者深入秘魯利馬和美國密蘇里州的兩個地區(qū)訪問了近900名青少年,通過調(diào)查問卷和對比分析等方法,刻畫出一幅美國底層撕裂的社會圖景:同樣出身貧困的美國藍領白人和美國黑人的后代,美國黑人后代憑著韌性與希望實現(xiàn)逆襲;而美國藍領白人后代卻陷入絕望與貧窮。美國“鐵銹帶”的底層白人失去的不僅僅是工作崗位和昔日榮光,他們還失去了希望和向上的力量,此外,傳統(tǒng)婚姻模式的崩潰、不再投資于教育,青少年的絕望情緒等等都是美國社會撕裂與絕望的縮影。

在本書中,“希望”首次得到科學的具象化,揭示了它在社會階層流動、階級分化和平等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作為當今美國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年輕白人群體對于未來的希望的缺失,以及希望的缺失帶來的信念崩塌。

長遠來看,美國悲觀情緒彌漫不僅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階層和未來社會走向,還以犧牲了一代藍領工人后代的未來為代價。

在《希望的力量》一書中,著重探討了哪些因素會導致年輕人擁有更高的希望水平,以及如何幫助年輕人重拾希望。閱讀此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希望的力量,和重塑希望的重要性。

薦書:《希望的力量》

作者: [美] 卡羅爾·格雷厄姆 (Carol Graham)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標題: 美國底層青少年的困境與未來

原作名: The Power of Hope: How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Can Save Us from Despair

譯者: 祁涵

PART4 如何調(diào)整心理健康?

隨著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發(fā)展,為滿足人類處境的需求,萬花筒般的助人舉措應運而生。

《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經(jīng)典入門(第3版)》一匯集并簡要概述了近500項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可以幫助專業(yè)助人者提升關鍵技能,以滿足當今來訪者各種挑剔的需求。

作者認為,所有治療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焦點,就是改善與他人、家庭、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咨詢技術(shù)是一種策略,策略是一種干預,干預是咨詢師或治療師用來消除或闡明自我挫敗行為的意圖。

本書包含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旨在廣泛應用于來訪者的各種問題,從改善關系到處理悲痛、喪失、壓力、焦慮、抑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自卑、情緒危機、人格障礙、成癮問題和家庭功能障礙等。

此外,注重介紹的每一項技術(shù)都有各自的咨詢目的和描述,便于專業(yè)助人者獲得初步了解。有抱負的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以及任何與人合作、努力幫助他們在人際關系和個人內(nèi)部更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助人者,都能通過閱讀本書獲得幫助。

薦書:《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經(jīng)典入門(第3版)》

原作名:Counseling Techniques:Improv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Ourselves, Our Families, and Our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作者:[美]羅斯瑪麗·A. 湯普森(Rosemary A. Thompson)

譯者:張李瑗靜、曹淑婷、王林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ART5 如何治愈受傷的心?

身處現(xiàn)代社會的高壓之下的我們,在情感上“受傷”是無法避免的——被拒絕、被冷落、愛寵離世、親人去世、失戀、網(wǎng)絡暴力等等,都會引起短暫的心理危機甚至是持續(xù)的抑郁狀態(tài)。

就像颶風時刻,我們找不到避風港躲避,只能暴露在雨水中,在痛苦中煎熬,直到颶風慢慢消失。然而,社會對這種情感傷痛并沒有足夠的重視。

如果不幸一條腿骨折,可以不上班,可以收到親朋好友的關心、慰問。但如果因為自己的狗去世而傷心過度,就會被認為“脆弱、矯情、小題大做”。又或者那些在網(wǎng)絡中遭受諸多言語暴力的人們,壓根找不到抒發(fā)的窗口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緒,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或許是因為,身體上的傷害可以被人們直觀看到,所以能夠獲得關心和支持,但情感上的傷害是難以言狀的。人們總是認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受傷的心總會自愈。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時間不是唯一答案。即使多年以后,當初的痛苦或許依然存在,只不過我們習慣了結(jié)痂的傷口,學會將其掩蓋而已。

在《如何治愈受傷的心》一書中,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圍繞6個真實的案例展開,還原多個心理咨詢場景,為情感傷痛正名的同時,還給遭遇情感傷痛的人以科學的心理學指引。

蓋伊·溫奇,美國知名心理學家、作家,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他在情緒健康科學領域的成就有廣泛的影響力,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8種語言。與此同時,他曾三次受邀作TED演講,其演講觀看總數(shù)已超3000萬,其中《為什么我們需要學習情緒急救》獲評TED有史以來最激勵人心的演講第五名。

除此之外,他還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一起,主持一檔心理類播客節(jié)目“親愛的咨詢師”。在如此豐富的經(jīng)驗之下,蓋伊·溫奇對解決情感傷痛頗有心得。

他在本書中為情感傷痛正名,表示人類擁有悲傷和脆弱的權(quán)利,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承認情感傷痛的存在,這是治愈的第一步。只有直面?zhèn)?,你才能獲得勇氣和治愈的可能。

除了看見傷痛之外,蓋伊·溫奇表示還要學會放手,盡力消除人或事對我們?nèi)粘I畹挠绊懀瑫r要學會重視自我關懷的力量。

當然,本書中還有更多詳細的解決之道有待大家探索,只要我們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走出陰霾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薦書:《如何治愈受傷的心》

作者: [美] 蓋伊·溫奇

譯者:孫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丹麥導演喬根·萊斯曾如是說道:

“獨自一人,我很喜歡。但孤獨卻完全不同?!?/p>

事實上,

孤獨、焦慮、悲傷、絕望等情緒是社媒時代無可避免的。

在個人原子化越來越突出的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作用越來越弱化,

我們也很難再體會到過去“附近”之間的溫情,

那種陌生人之間的友好,

鄰里之間的親密情感,

等等都被凝聚在眼前的一方電子屏幕之中,

我們伴隨著熒幕的光亮嬉笑怒罵,

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比孤獨。

從這一刻起,

不如放下屏幕,

走向真實的生活之中

與人溝通,

和真實的人相處,

或許你會感受到一些生活的溫度。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特別策劃 | 社媒時代,誰害怕孤立?

為何孤獨問題在全球重要程度不斷上升?我們該如何從社會、個人等不同層面解決這種虛無及孤獨的情緒?從專業(yè)治療層面,有哪些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值得我們關注?社媒時代,我們的心理健康該如何重建?

編輯 | summer

近日,在WHO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上,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也譯為社交隔離)這一話題首次被正式列入議程?!吧鐣铝ⅰ敝傅氖侨伺c社會之間完全或是接近缺乏聯(lián)系的狀態(tài)。與孤獨感不同,社交孤立可能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的個體上,且各自可能存在不同的癥狀。

在今年1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關于社會聯(lián)結(jié)的報告中,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世界約有1/4的老年人和至少1/6的青少年面臨社交隔離問題。

一方面,經(jīng)濟預期下降、就業(yè)市場不穩(wěn)定、社會和學業(yè)壓力增加,使得年輕人感到與傳統(tǒng)社會期望脫節(jié)。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流行雖然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溝通渠道,卻時常讓年輕人陷入攀比等陷阱。以上種種因素均導致了“社會孤立”的加重。

為何孤獨問題在全球重要程度不斷上升?我們該如何從社會、個人等不同層面解決這種虛無及孤獨的情緒?從專業(yè)治療層面,有哪些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值得我們關注?社媒時代,我們的心理健康該如何重建?

PART1 如何打敗焦慮情緒?

充斥日常生活的負面新聞、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現(xiàn)代社會對個體的期望……都讓我們?nèi)菀捉箲]。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只焦慮怪獸。它總想對遇到困難的我們伸出援手,但往往大驚小怪,好心幫倒忙。如何擺脫慣性思維?如何與焦慮怪獸溝通?如何訓練焦慮怪獸不再大驚小怪?當焦慮怪獸發(fā)怒時,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由心理學家埃里克·古德曼撰寫的《我和我的焦慮怪獸》一書,則將焦慮情緒擬人化,通過一系列示例和互動聯(lián)系,教你與焦慮怪獸成為最佳搭檔的秘密武器。在本書中,你將學會運用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擁抱焦慮怪獸,把它從阻礙你的“惡人”變成推動你前進的“超級英雄”。

本書介紹了一種對焦慮癥患者更友善、更富有慈悲心的方法。與其與心中的敵人共存,不如看到真正的焦慮——你內(nèi)心的英雄。它總是試圖保護你免受威脅,然而,它對現(xiàn)代世界的真正威脅一無所知。

讀者可以在本書中學習如何應對焦慮,通過幽默和慈悲心了解社會為何污名化焦慮,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焦慮怪獸。本書旨在幫助讀者與焦慮怪獸和平相處,訓練焦慮怪獸成為你更好的人生伙伴。

薦書:《我和我的焦慮怪獸》

著者:[美]埃里克·古德曼(Eric Goodman)

繪者:[美]露易絲·加德納(Louise Gardner)

譯者:曾藝明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PART2 如何判斷信息真實度?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眾是輕信和易受騙的,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讓群體的愚昧性深入人心,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也讓人們深信大眾會盲從權(quán)威??墒枪嫒绱藛??

法國知名認知科學家雨果·梅西耶在《你當我好騙嗎?》顛覆性地指出,人類從來都不好騙,他們看似的輕信、盲從甚至迷信,其實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選擇。

全書圍繞“開放式警覺機制”這一人類溝通的核心機制展開,指出人類擁有一套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評估和檢驗的認知機制,使我們能開放地接受有價值的資訊,又能警覺地抵制危險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沒有把握的信息時,人的預設是保守的,而非輕信的,所以我們犯錯更可能是因為在該信任時不信任,而非在不該信任時信任。

閱讀本書,你將看大量顛覆性的認知科學知識和精彩的故事,看到?jīng)Q定競選、廣告、說服和謠言成敗的根本因素,更將如科學作家萬維鋼所說,“思維水平會上升一檔”。

薦書:《你當我好騙嗎?》(Not Born Yesterday)

作者:[法]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 

譯者:王萍瑤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PART3 如何持有希望的力量?

為何希望作為經(jīng)濟和社會幸福的衡量指標如此重要?

經(jīng)濟學家卡羅爾 格雷厄姆調(diào)查了秘魯和美國密蘇里州兩個地區(qū)的年輕人,得出了一致性的結(jié)論:對未來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的韌性以及對未來的積極意愿,這些因素都代表著人們抱有更高的希望水平。

而更高的希望水平與更高的受教育意愿、更好的職業(yè)選擇等正向結(jié)果相關聯(lián),最終指向更好的未來。作者深入秘魯利馬和美國密蘇里州的兩個地區(qū)訪問了近900名青少年,通過調(diào)查問卷和對比分析等方法,刻畫出一幅美國底層撕裂的社會圖景:同樣出身貧困的美國藍領白人和美國黑人的后代,美國黑人后代憑著韌性與希望實現(xiàn)逆襲;而美國藍領白人后代卻陷入絕望與貧窮。美國“鐵銹帶”的底層白人失去的不僅僅是工作崗位和昔日榮光,他們還失去了希望和向上的力量,此外,傳統(tǒng)婚姻模式的崩潰、不再投資于教育,青少年的絕望情緒等等都是美國社會撕裂與絕望的縮影。

在本書中,“希望”首次得到科學的具象化,揭示了它在社會階層流動、階級分化和平等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作為當今美國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年輕白人群體對于未來的希望的缺失,以及希望的缺失帶來的信念崩塌。

長遠來看,美國悲觀情緒彌漫不僅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階層和未來社會走向,還以犧牲了一代藍領工人后代的未來為代價。

在《希望的力量》一書中,著重探討了哪些因素會導致年輕人擁有更高的希望水平,以及如何幫助年輕人重拾希望。閱讀此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希望的力量,和重塑希望的重要性。

薦書:《希望的力量》

作者: [美] 卡羅爾·格雷厄姆 (Carol Graham)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標題: 美國底層青少年的困境與未來

原作名: The Power of Hope: How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Can Save Us from Despair

譯者: 祁涵

PART4 如何調(diào)整心理健康?

隨著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發(fā)展,為滿足人類處境的需求,萬花筒般的助人舉措應運而生。

《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經(jīng)典入門(第3版)》一匯集并簡要概述了近500項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可以幫助專業(yè)助人者提升關鍵技能,以滿足當今來訪者各種挑剔的需求。

作者認為,所有治療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焦點,就是改善與他人、家庭、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咨詢技術(shù)是一種策略,策略是一種干預,干預是咨詢師或治療師用來消除或闡明自我挫敗行為的意圖。

本書包含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旨在廣泛應用于來訪者的各種問題,從改善關系到處理悲痛、喪失、壓力、焦慮、抑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自卑、情緒危機、人格障礙、成癮問題和家庭功能障礙等。

此外,注重介紹的每一項技術(shù)都有各自的咨詢目的和描述,便于專業(yè)助人者獲得初步了解。有抱負的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以及任何與人合作、努力幫助他們在人際關系和個人內(nèi)部更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助人者,都能通過閱讀本書獲得幫助。

薦書:《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shù)經(jīng)典入門(第3版)》

原作名:Counseling Techniques:Improv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Ourselves, Our Families, and Our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作者:[美]羅斯瑪麗·A. 湯普森(Rosemary A. Thompson)

譯者:張李瑗靜、曹淑婷、王林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ART5 如何治愈受傷的心?

身處現(xiàn)代社會的高壓之下的我們,在情感上“受傷”是無法避免的——被拒絕、被冷落、愛寵離世、親人去世、失戀、網(wǎng)絡暴力等等,都會引起短暫的心理危機甚至是持續(xù)的抑郁狀態(tài)。

就像颶風時刻,我們找不到避風港躲避,只能暴露在雨水中,在痛苦中煎熬,直到颶風慢慢消失。然而,社會對這種情感傷痛并沒有足夠的重視。

如果不幸一條腿骨折,可以不上班,可以收到親朋好友的關心、慰問。但如果因為自己的狗去世而傷心過度,就會被認為“脆弱、矯情、小題大做”。又或者那些在網(wǎng)絡中遭受諸多言語暴力的人們,壓根找不到抒發(fā)的窗口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緒,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或許是因為,身體上的傷害可以被人們直觀看到,所以能夠獲得關心和支持,但情感上的傷害是難以言狀的。人們總是認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受傷的心總會自愈。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時間不是唯一答案。即使多年以后,當初的痛苦或許依然存在,只不過我們習慣了結(jié)痂的傷口,學會將其掩蓋而已。

在《如何治愈受傷的心》一書中,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圍繞6個真實的案例展開,還原多個心理咨詢場景,為情感傷痛正名的同時,還給遭遇情感傷痛的人以科學的心理學指引。

蓋伊·溫奇,美國知名心理學家、作家,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他在情緒健康科學領域的成就有廣泛的影響力,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8種語言。與此同時,他曾三次受邀作TED演講,其演講觀看總數(shù)已超3000萬,其中《為什么我們需要學習情緒急救》獲評TED有史以來最激勵人心的演講第五名。

除此之外,他還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一起,主持一檔心理類播客節(jié)目“親愛的咨詢師”。在如此豐富的經(jīng)驗之下,蓋伊·溫奇對解決情感傷痛頗有心得。

他在本書中為情感傷痛正名,表示人類擁有悲傷和脆弱的權(quán)利,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承認情感傷痛的存在,這是治愈的第一步。只有直面?zhèn)?,你才能獲得勇氣和治愈的可能。

除了看見傷痛之外,蓋伊·溫奇表示還要學會放手,盡力消除人或事對我們?nèi)粘I畹挠绊?,同時要學會重視自我關懷的力量。

當然,本書中還有更多詳細的解決之道有待大家探索,只要我們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走出陰霾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薦書:《如何治愈受傷的心》

作者: [美] 蓋伊·溫奇

譯者:孫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丹麥導演喬根·萊斯曾如是說道:

“獨自一人,我很喜歡。但孤獨卻完全不同?!?/p>

事實上,

孤獨、焦慮、悲傷、絕望等情緒是社媒時代無可避免的。

在個人原子化越來越突出的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作用越來越弱化,

我們也很難再體會到過去“附近”之間的溫情,

那種陌生人之間的友好,

鄰里之間的親密情感,

等等都被凝聚在眼前的一方電子屏幕之中,

我們伴隨著熒幕的光亮嬉笑怒罵,

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比孤獨。

從這一刻起,

不如放下屏幕,

走向真實的生活之中

與人溝通,

和真實的人相處,

或許你會感受到一些生活的溫度。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