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財商學院
今年以來,“機器人”的熱度與日俱增,但因為價格、產(chǎn)能等原因,還并未真正意義上普及。
但往下走走,售價萬元以下的“機器狗”倒是吃到了一波紅利。
我們今天不糾結“人”或“狗”的形態(tài),而是想看看當下的具身智能產(chǎn)品到底發(fā)展到了什么水準,有啥用?
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出現(xiàn)了第一臺機器狗——美國通用電氣制造的Walking Dog,1999年索尼發(fā)布全球首款家用機器狗Aibo,打開了機器狗的消費市場。2005年波士頓動力首發(fā)“Big Dog”,推動了四足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這么多年的產(chǎn)品歷程,給機器狗身上添了好幾個標簽:科技公司秀肌肉、情感陪伴、流量密碼,也讓機器狗大軍的SKU異常豐富。
人需要什么樣的機器狗
如果說是4年前上牛年春晚的“牛犇犇”第一次把機器狗帶進大眾視野,那今天機器狗市場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
高工機器人發(fā)布的《2024年中國四足機器人行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銷量約3.40萬臺,大部分來自宇樹科技、波士頓動力、云深處、蔚藍智能和ANYbotics。

從這些公司所公布的機器狗行業(yè)應用上看,目前還是各行各業(yè)B端場景用得最多,比如電力巡檢、應急救援、教育科研等領域,用于幫助人類分擔危險與重復性工作。
國內(nèi)市場的代表客戶以大型國企和政府為主,比如云深處主要客戶有新加坡電網(wǎng)、國家電網(wǎng)、寶鋼股份。
美國市場就稍顯不同了,波士頓機器狗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軍工訂單需求而生的,武德十分充沛,不過后來在制造業(yè)、教育、能源電力領域用得越來越多。
比如馬斯克SpaceX火箭發(fā)射現(xiàn)場跑來跑去巡檢的黃色機器狗就是波士頓動力的Spot。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這才是機器狗應該在的場景?
其實也不是。B端和C端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重要的還是找對需求。
1999年,機器狗的賽博老祖宗——索尼Aibo機器狗發(fā)布的時候,情感陪伴是它的主打賣點。盡管當年定價超1萬元人民幣,但還是造就了7年15萬臺的銷量神話,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款量產(chǎn)的消費級機器狗。
20多年間,索尼Aibo一度停產(chǎn)又恢復售賣,與用戶產(chǎn)生了深刻的情感連結。
有的機器狗老化、壞掉了,用戶自發(fā)地給自己的Aibo機器狗舉辦葬禮,引發(fā)了多次人與機器狗之間的情感討論,至今還能搜到很多關于Aibo的論文研究。

科技狂飆速度飛快,與人性需求迎面相撞,機器狗這個產(chǎn)品形態(tài)站在一個充滿張力的歷史交匯點。一邊是披著狗狗外衣的情感容器,一邊是突破生物極限的“最強打工狗”。
沒人規(guī)定機器狗應該做什么事,能滿足需求的就是好狗。
誰在買機器人/狗
進入機器人量產(chǎn)元年,除了機器人企業(yè)熱衷宣傳的機器人跑步速度、靈活程度,作為消費者,更加關心可能是:機器人和機器狗,誰是那個能幫上忙的助手?
但我們發(fā)現(xiàn),買機器人/狗的人,用處千奇百怪。比如,是筆賺錢的買賣。
春節(jié)之后,宇樹人形機器人租賃十分火爆,最高2.5萬元/天,捎帶著Go1、Go2機器狗身價也漲了,租金500元/天。閑魚專門為此掛出“以租代買”專欄,把宇樹機器人、機器狗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隨著熱度慢慢降低,目前租金已經(jīng)回落一大截,但還是很貴——Go2 Air款300元/天,Go2 Pro長續(xù)航款500元/天。從某些賣家租賃描述中可以看出,3月檔期緊張,得排到4、5月檔期才能松快一點。
有意思的是,搜索“機器狗租賃”出來幾乎都是宇樹的鏈接,有些商家同時也出租其他品牌的機器狗,但僅是在描述里提一嘴——只有宇樹是唯一頂流。
算起來,一條官方旗艦店買9997元的機器狗,只要租出去給別人遛一個月就能回本了。這個商業(yè)模式看似“穩(wěn)賺不賠”,無非是先期投入大點,打個時間差就能回本。
但是話又說回來:租機器狗干嘛?真有那么多人需要嗎?
一位閑魚出租賣家告訴我們,大部分人租回去以后主要是在新店開業(yè)暖場、展會活動、公司團建上表演,或者拍視頻吸引流量??紤]到大部分人不會操作,賣家可以提供“租機器狗,同城上門指導”服務,有些賣家還提供給機器狗穿的“舞獅套裝”。
好一套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出租的都卷上服務了。
為啥機器狗出租這么火爆?當一個行業(yè)租賃情況特別常見,要么是該物品價格太高,要么是購買價值小于使用價值,要么是用戶只希望滿足階段性的使用需求。
真買過機器狗的消費者告訴我們:這幾點機器狗都占了。
我們根據(jù)各電商平臺銷量、社交平臺上已購用戶反饋分析,機器狗購買者用戶畫像主要分為三個陣營:個人發(fā)燒友、家庭陪伴剛需用戶、企業(yè)和政府機構。
三者特點很明顯:個人愛好者購買機器狗,主要是研究如何二次開發(fā);家庭陪伴剛需用戶主要是為了給孩子或老人買個大玩具,陪伴為主,兼顧教育。企業(yè)客戶則是從使用需求出發(fā),對機器狗有實用、耐用要求。
我們在社交平臺上找到了一些真實用戶,他們中有的想要把機器狗用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有的是陪孩子,總體上閑置的概率較高。
一財商學院了解后發(fā)現(xiàn),除了遙控走路、表演、聊天,目前機器狗在生活和生產(chǎn)場景作用還比較有限。我們表示對機器狗的功能有興趣,問到“能不能幫忙拿快遞”,有用戶直接表示:“對它期待值太高的話,會失望的”。
除此之外,機器狗走路時噪音較大,無法上下樓梯,功能也比較少。在家庭場景里,類似這樣“不適配”的點還有很多,很有可能讓用戶放棄使用。比如某寶媽用戶告訴我們,機器狗時不時地走來走去,老是打擾孩子學習,她就沒再用。
事實上,這些問題不僅在“狗”身上,看似進化的“機器人”也并未解決這類問題。
可以想見,像這樣閑置的機器狗多了,租賃市場也就更活躍了——反正放著也是放著,不如出租或賣掉。
那么問題來了。
市場捧熱的消費級機器人/狗是偽命題嗎?是品牌在向消費者兜售他們不需要的東西,還是消費者沒學會怎么用?
其實更有可能是情況是,技術跑得太快,還沒和人類需求并上線。對企業(yè)來說,在具身智能的超長賽道上,和對手拉開差距是目前的第一任務。
不過,往好處想:在等待“那個產(chǎn)品”出現(xiàn)的過程中,爭論總比無人在意要好一些。
后話
人類需求和科技樹的錯配讓人不斷審視:什么樣的需求是“機器人/狗”這個形態(tài)能夠滿足的?
一個不完全正確的結論是:以“狗”的形態(tài)接近人、服務人,在消費市場可能更有機會。
同樣地,把四足機器人適應復雜地形、惡劣環(huán)境、長續(xù)航的強項在行業(yè)應用場景持續(xù)深入,形成不可替代的垂直行業(yè)解決方案能力,可能是四足機器人更好發(fā)力的方向。
不過在這個機器人發(fā)展日新月異的2025年,一切皆有可能。畢竟,狗狗也有很多品種。
1月,浙大某團隊打造的“黑豹2.0”跑步速度突破10米/秒,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機器狗”,吸引了一波國內(nèi)外關注。
不過,誰會需要跑得這么快的“機器狗”呢?想象一群機器狗以博爾特的速度向你追來,也確實怪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