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毒眸 沒奇怪
編輯 | 楊睿琦
AI短劇風又刮了起來。
最近一個月,就有五部打著“首部”噱頭的AI短劇接續(xù)上線。從今年春節(jié)檔開始,抖音九五二七劇場上線了首部AIGC動畫短劇《無名特工隊》,快手則上線了全球首部AI單元劇集《新世界加載中》先導片;到2月14日,紅果短劇APP上線了首部工業(yè)級AI短劇《玄幻:從拉二胡開始》;2月19日,首部AI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在風芒APP、抖音原生端、B站同時上線;以及,2月25日,周鴻祎出演的首部AI短劇《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上線抖音,掀起熱議。
在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興安嶺詭事》不僅解決了畫面不一致、動作不連貫等AI視頻早期硬傷,還試水付費模式。在抖音原生端賬號,解鎖后六集需花費五至九元不等的價格,但這一操作仍斬獲超四千萬播放量。
與此同時,AI生成視頻界也有諸多動作。即夢AI接入DeepSeek智能生成提示詞,快手可靈推出“多圖參考”模式,PixVerse新增同步生成音效和穩(wěn)定轉繪功能,Pika在關鍵幀動態(tài)控制、全場景創(chuàng)作適應性上創(chuàng)新升級……
即夢AI接入Deepseek(圖源:即夢AI)
一年前,所有人還在吐槽AI視頻像PPT。如今,不少作品不再是毫無鏡頭語言的圖片拼接,它們在整體一致性、動作流暢度、畫面穩(wěn)定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升級。
有的人正在“AI焦慮”,有的人則已經嘗到“AI甜頭”。但現(xiàn)階段,各家還在打硬實力之戰(zhàn),秀內容的背后更是秀工具,內容還未到能商業(yè)化收割的階段。未來,不是一部短劇或一個工具之爭,更是生態(tài)之爭。誰能最先整合技術與內容的生態(tài)布局,誰才有機會搶先一步。
01 AI短劇開始掙錢了?
在討論AI短劇能否掙錢之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AI短劇竟然能“看”了嗎?AI短劇剛有聲勢之際,“看不下去”是用戶反應最集中的問題。而現(xiàn)在,AI短劇不僅能看了,還能掙錢了。
最近,首部AI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在風芒APP、抖音原生端、B站同時上線。官方統(tǒng)計,這部短劇上線9天,全網(wǎng)播放就已突破4000萬,抖音原生端收益超過30萬,賬號漲粉超10萬。從媒體透露的60萬制作成本看,這一結果好像也沒那么好,但似乎在商業(yè)化層面打開了一個想象空間。
(圖源:@風芒APP)
《興安嶺詭事》考慮了付費模式與用戶觀賞習慣,率先吃上付費蛋糕。在集數(shù)與時長上,目前的AI短劇通常在10集以下,時長3-5分鐘。據(jù)其他媒體報道,《興安嶺詭事》最初設定5集,每集3分鐘。為了支撐付費短劇的體量,5集被拆成了11集,每集平均1-2分鐘。在抖音原生端上線后,前5集免費可看,若解鎖后6集則需付費65抖音鉆石。為了吸引用戶付費,抖音還推出限時優(yōu)惠半價,最終價格僅約5元人民幣。
(圖源:抖音)
為了增加用戶付費意愿,《興安嶺詭事》也增加了更多商業(yè)元素,以及能令觀眾更加共情的情節(jié)。初期AI作品多是傳統(tǒng)文化IP、神話玄幻題材,《興安嶺詭事》脫離了這種題材局限性,融合了東北五仙、黑熊瞎子、喪尸等元素,主打地域IP、民俗題材、神秘冒險的同時還加入了愛國主義色彩。雖然不免有早期“抗日神劇”的影子,但《興安嶺詭事》拓寬了AI作品的題材表現(xiàn),不僅在人物一致性、場景一致性上遠超早期AI作品水平,節(jié)奏也更符合短劇生態(tài)。
“AI這么厲害了”“以后電視劇不需要演員了,AI做的又好看成本又低”“跪求鬼吹燈系列”……這些熱門評論,可見AI作品的“可看度”正在有效提高。
(圖源:抖音)
目前該短劇已全集免費,但這一試水展現(xiàn)了AI短劇所具有的付費潛力,有網(wǎng)友評論“想付費又覺得太短了不劃算”。當AI短劇的“可看度”越來越高,更加貼近短劇創(chuàng)作邏輯與用戶心理,在長度、節(jié)奏等方面達到優(yōu)質短劇水準,想必AI短劇商業(yè)化的腳步也會越來越快。
02 AI短劇正神速成長
AI與短劇,當這兩個“今日頂流”還是“小咖”時,就有不少眼光獨到的創(chuàng)作者將它們視為黑馬。直到去年,Sora引發(fā)影視行業(yè)震蕩,AI全流程制作作品也開始接二連三涌現(xiàn)。
去年3月,制作公司觸飛瑞拓率先發(fā)布號稱“國內首部全AI流程微短劇”《白狐》,央視同步出手,推出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應用于教育場景,將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詩詞制作為水墨國風的動畫片。隨后,央視又依托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開發(fā)了《中國神話》系列微短劇,將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衛(wèi)填海等神話傳說用AI技術重新演繹。
《中國神話》(圖源:@央視頻)
但當時這些作品并未引起太大反響。雖然也有人感嘆AI生成的潛力,但更多的人則吐槽“看不下去”“這不就是PPT動畫”,“恐怖谷效應”也是這些AI生成作品難以打破的一堵墻。
再到去年7月,老牌電影公司博納影業(yè)與抖音聯(lián)合推出《三星堆:未來啟示錄》。這一項目早在2022年就已立項,據(jù)稱經歷了兩代技術模型,初代模型在Sora出來后又迭代了一次,并對畫面做了不少提升。博納甚至在電影《傳說》里,利用AI換臉技術,還原了年輕的成龍。本想拿來秀技術,卻由于AI生成形象面部表情生硬、缺乏人物情緒,最后只剩下滿屏尷尬。
抖音下場,快手自然不甘示弱,迅速放出《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用《山海經》的傳說與三星堆的故事正面對壘。兩部作品目前的播放量均超5000萬。
《山海奇境之劈波斬浪》《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圖源:微博)
從題材和效果來看,這些AI短劇多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畫面偏向奇觀場景。一些特效并不容易實現(xiàn)的畫面,如未來城市廢墟、人類與機器人大戰(zhàn)、各種奇幻生物等等,正是AI最為擅長的畫面。但實拍起來簡單的人物細節(jié),反倒是AI最難實現(xiàn)的部分。人物面部特寫表情僵硬、口型對不上等問題,讓這些作品無法以影視作品標準進行評價。
如果說,去年市場上推出的AI短劇,是AI應用初期試水之作的話,今年這些AI短劇,則已在“next level”。除了《興安嶺詭事》,其他不少作品也都在見證技術對藝術的改變。
今年短劇春節(jié)檔,抖音就做了全新嘗試。九五二七劇場上線了首部AIGC動畫短劇《無名特工隊》,從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播放一集,每集3-4分鐘。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香港,講述了一群無名小輩拯救世界的冒險故事,其中有著典型的星爺元素如包租婆、民間高手。導演陳坤(閑人一坤),也是快手AI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導演。整個動畫完成度高,趣味性強,只不過播放節(jié)奏與觀看人群還需再適應。
《無名特工隊》(圖源:微博)
再看快手,同期發(fā)布了全球首部AI單元劇集《新世界加載中》先導片。題材上創(chuàng)意多元,7個單元劇集不僅畫風各異,更涵蓋了科幻、歷史、奇幻、荒誕喜劇等題材。每個單元都畫風獨特,如國風奇幻的《桃源》,混搭動漫風的《馬丁癥》,黏土風的《宇宙肥腸》等。
從歷史科普到創(chuàng)意故事,從炫技到表達,“AI+影視”的未來樣貌開始逐漸清晰、成形。而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視頻內容平臺,都想搶先吃上AI視頻內容這塊蛋糕,也無形中推動著AI內容大眾化。
03 拼內容,也是拼技術
對于字節(jié)跳動、快手這些大公司而言,AI短劇除了在內容層面不斷展示創(chuàng)新實力,更重要的是在技術層面“曬裝備”。無論是《三星堆:未來啟示錄》,還是《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背后都有兩家推出的AI視頻生成工具支持,一個是即夢AI,一個是可靈AI。
去年2月,OpenAI發(fā)布Sora后,其他企業(yè)也相繼推出AI視頻生成模型。去年5月,字節(jié)跳動旗下剪映團隊研發(fā)的AI創(chuàng)作平臺即夢AI正式上線,支持文生圖和文生視頻,操作較為簡單。6月,快手自研視頻生成大模型產品可靈AI正式上線,支持生成2分鐘、30fps的視頻。
兩個產品功能不斷迭代,《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便是即夢AI、可靈AI第一次以實際效果正面交鋒。
除了都在技術迭代,兩家平臺的策略也很不一樣。
即夢AI在創(chuàng)作者生態(tài)上更勝一籌。從APP界面上看,即夢AI就像AIGC版抖音,底部菜單欄里的“推薦”、“靈感”兩個板塊能瀏覽創(chuàng)作者作品并互動,“想象”則提供了AI生成工具,有圖片生成、視頻生成等多種玩法,創(chuàng)作完即可發(fā)布。而可靈AI目前的界面更強調創(chuàng)作工具性,用戶無法評論其他用戶創(chuàng)作的內容,用戶間也無法互動。
左:即夢AI 右:可靈AI
最近,即夢AI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推理模型,提示詞生成速度與動態(tài)視頻生成速度都大大縮短;自研OmniHuman-1多模態(tài)視頻生成模型上線“大師模式”,只需一張照片和一段音頻就能生成AI數(shù)字人,突破傳統(tǒng)僅支持面部/頭部動作的限制,實現(xiàn)人物肢體、背景的連貫運動。這些技術突破也足可見字節(jié)跳動對AI的技術布局不斷深入。
可靈AI則側重畫面的影視級應用。去年年底,快手聯(lián)合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董潤年、張吃魚等9位知名導演共同發(fā)起“中國AIGC導演共創(chuàng)計劃”。今年,即將上線的AI單元劇集《新世界加載中》創(chuàng)意短片,看起來也與《愛,死亡和機器人》風格頗為相似。這種對短片品質的強調,試圖在告訴用戶:AI作品終有一天能擁有登上大銀幕的水準,達到影視工業(yè)級效果。
《新世界加載中》(圖源:微博)
AI視頻生成產品也不只字節(jié)、快手在做。騰訊、阿里、谷歌等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企業(yè),愛詩科技、生數(shù)科技、OpenAI、Pika、Runway等眾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以及一些研究機構都在研發(fā) AI 視頻生成技術。
在全球著名風投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發(fā)布的2025年全球生成式AI應用top 100名單里,海螺AI和可靈AI排名超過了Sora。愛詩科技的PixVerse、生數(shù)科技的Vidu、智譜AI的“清影”、商湯科技的Vimi、阿里達摩院的“尋光”等AI視頻生成模型也都各有亮眼表現(xiàn)。
下一個內容平臺,或許會從這些AI視頻生成模型的公司里出現(xiàn)。
04 AI內容,等一個爆發(fā)
除了性能升級,不少AI視頻大模型也走向開源。今年,昆侖萬維SkyReels-V1、阿里巴巴的萬相2.1模型、騰訊圖生視頻模型相繼開源,階躍星辰也計劃在本月開源圖生視頻模型。這樣有利于打破技術壁壘,推動生態(tài)共建,更能夠促進AI視頻內容爆發(fā)。
AI視頻生成工具如今已是一個低門檻、高天花板的創(chuàng)作工具。即夢AI、可靈AI都有一些簡單的AI特效、可一鍵生成其他創(chuàng)作者同款,誰都可以玩上AI。比如,最近很火的萬物皆可毛線效果,就是可靈AI里的“快來惹毛我”AI特效,去年流行的萬物膨脹、捏捏樂效果也是這種AI特效,用戶因此能夠體驗AI創(chuàng)作樂趣。
內容平臺上,AIGC視頻博主也形成了不少細分賽道。AI+數(shù)字人分身,AI寵物視頻,AI教育視頻,AI創(chuàng)意廣告等等,但是不少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的內容,也在持續(xù)涌現(xiàn),慢慢造成觀眾審美疲勞,也難以變現(xiàn)。
據(jù)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測算,2024年全球AI視頻生成市場規(guī)模約為6.1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達到25.6億美元,2024-2032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9.5%
AI視頻創(chuàng)作打破了原有的視頻創(chuàng)作流。從文生文、文生圖,再到文生視頻,這些生成大模型的遞進,也建構起AI視頻創(chuàng)作的脈絡。借助AI創(chuàng)作劇本,再讓AI生成鏡頭畫面參考,最后讓畫面生成視頻。
這一流程并非單向、線性的,而是可以反復、平行的,甚至不得不重復,因為AI很難一次就生成令創(chuàng)作者滿意的內容。因此,這種創(chuàng)作過程也被稱為“抽盲盒”“抽卡”,你永遠不知道AI生成的是驚喜,還是“驚嚇”。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抽盲盒”的驚喜度、準確度正在提升。
目前,AI短劇所呈現(xiàn)出的應用場景與商業(yè)路徑,也反映了AI內容的商業(yè)化可能。
AI短劇已經開始與文旅相結合。今年1月1日,國內首部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在央視頻、抖音上線,這是央視與連云港文旅共同推出的《中國神話》系列續(xù)篇。
《美猴王》(圖源:@央視頻)
《美猴王》將大圣殿、九龍橋等連云港當?shù)靥厣皡^(qū)AI化,文案也使用“原來連云港是西游記發(fā)源地”“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航線起點連云港”等內容突出內容與連云港的聯(lián)系。但AI畫面缺乏與現(xiàn)實畫面的聯(lián)系,抖音也只有589.1萬播放量。
AI短劇還可以用于品牌營銷。比如,AI全流程青春甜寵劇《代碼與尾巴》將寵物行業(yè)品牌“嗨寵派”融入劇情;360集團創(chuàng)始人周鴻祎參與拍攝并出演的短劇《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將AI制作與實拍相結合,劇中實現(xiàn)穿越的道具便是360公司推出的AI搜索產品“納米AI搜索”。
《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圖源:抖音)
從AI圖片,到AI短劇、短片,延伸到各種AI內容。無論是制作公司、視頻平臺,還是科技公司,都在搶灘AI賽道。AI生成視頻技術不斷迭代,持續(xù)拓寬著AI內容創(chuàng)作的邊界。但所有應用場景的效果好壞,依舊取決于作品本身能否成為大眾流行文化的一環(huán)。
而在傳統(tǒng)精英主義視角中,流行與藝術通常還隔著一段不小的距離。
但毫無疑問的是,AI內容正在迎來爆發(fā)。如果從營銷噱頭回歸內容本質,回到問題的起點,則是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AI內容?
當現(xiàn)實完全能夠被AI復刻的時候,我們恰恰需要思考的是:AI生成視頻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定位這些作品?我們希望AI能解放生產力、降本增效、實現(xiàn)創(chuàng)意,但也需要警惕它對真實性的抹殺,對嚴肅性的消解,對藝術性的結構,留給我們的問題遠比成就更多。
參考資料
1.犀牛娛樂:11集賣5塊9,第一批AI短劇已經賺錢了
2.RimeData 來覓數(shù)據(jù):AI視頻生成:技術革新與商業(yè)化的競逐之路
3.AI新光年:第一部AI付費短劇標桿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