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I手機是不是正在走“彎路”?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AI手機是不是正在走“彎路”?

AI時代給智能手機帶來的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

文|道總有理

前幾日,蘋果升級版Siri再次跳水,引發(fā)股價大動蕩。

蘋果原本計劃在2024年6月的全球開發(fā)者大會上展示Siri的新功能,而知情人士對媒體表示,現(xiàn)在這些功能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推出。根據(jù)擔任蘋果高級總監(jiān)的Robby Walker所述,推遲發(fā)布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公司發(fā)現(xiàn)新技術的成功率僅為66%到80%,也就是說,大約每三次交互就會出現(xiàn)一次錯誤。

這讓蘋果有些尷尬,畢竟此前大餅已經(jīng)畫了。去年6月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蘋果通過視頻演示公布了一些關鍵的AI功能,對提升Siri的個人助理能力至關重要。

相比蘋果,國內手機廠商在AI手機的落地進程上似乎很順利,不久前,華為、榮耀、OPPO、小米等廠商更是紛紛高調接入DeepSeek R1模型,為各家的AI手機帶來了新的想象力。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手機廠商對AI手機寄予的厚望能換回豐厚的回報嗎?

又或者說,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AI手機真的是未來手機的發(fā)展形態(tài)嗎?

AI手機還只是手機廠商造出的概念?

2024年,是AI手機元年。年初,OPPO CEO陳明永一句“AI手機時代將成為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后,手機行業(yè)的第三階段”,拉開了AI手機走上舞臺的帷幕。緊隨其后,各家廠商爭相推出新手機,不約而同地以AI功能為賣點,為其貼上“AI手機”的標簽,試圖向消費者講述“AI手機”的新故事。

到了年底,OPPO、vivo、榮耀、小米、華為更是接連亮出AI大招,AI智能體、AI手機操作系統(tǒng)(AI OS)等概念走上前臺,在各家廠商的PPT上頻頻刷屏。

手機廠商們不遺余力地鼓吹AI手機,然而消費者似乎冷靜得很。據(jù)國外知名二手交易平臺SellCell的調研顯示,大部分用戶對智能手機上的這些新興AI功能并不感冒。

這項調研覆蓋了2000名年齡滿18歲的智能手機用戶,其中半數(shù)為iPhone用戶,另一半則為三星智能手機用戶,他們分別體驗了Apple Intelligence和Galaxy AI。調研結果顯示,高達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戶和87%的Galaxy AI用戶認為,這些新功能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價值,甚至有些人覺得幾乎沒有增加任何價值。

在國內,情況類似。自媒體雷科技通過采訪朋友和親戚,看看他們作為普通消費者對AI手機的反應,問及“AI會成為你們購買手機的動力嗎”,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不會,只有一位受訪者表示會考慮,但很難成為關鍵因素。

這其實就是當前AI手機最大的問題,廣大用戶感知不到AI手機有何不同,甚至是不同品牌的AI手機有何不同。

為什么?與Deepseek、ChatGPT、Sora等依托大模型誕生的AI應用不同,盡管AI手機通過自研大模型或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可以實現(xiàn)功能上的一些智能化創(chuàng)新,可是這些創(chuàng)新幾乎都是在手機原有的拍照影像、續(xù)航散熱、通信通話等基礎性能上做出的改變。在本來就性能過剩的情況下,細微的、局部的、不成熟的改變,根本無法給用戶帶來深刻的感知。

比如“AI消除”,這個功能在手機上的使用率相對較高,但這一功能無非是給用戶拍照后提供了一點修圖的便利,對大部分用戶而言,有沒有這個功能,無足輕重。

用戶無法感知AI手機帶來的變化,這也決定了大眾對AI手機這個概念無法形成一個成功的認知。因而,某種程度上來講,AI手機目前仍只是手機廠商們?yōu)榇蚱浦悄苁謾C市場的“僵局”而制造出的一個概念而已。

對手機廠商而言,將這個概念真正落到某一款手機上,使之成為AI手機的標桿性產(chǎn)品,才是最難的。

手機不需要生產(chǎn)力變革

去年蘋果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蘋果終于帶著自己的AI系統(tǒng)“Apple Intelligence”走到了人前。蘋果在發(fā)布會上重點介紹了這項與OpenAI深度合作的成果,這一AI全家桶功能包括了智能助手、郵件摘要、圖片修改、自動翻譯等。然而,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這些功能在國內主打AI為賣點的手機上已經(jīng)是基礎操作。

現(xiàn)有市面上已經(jīng)發(fā)售的AI手機,基本上都涵蓋了實時雙向翻譯、寫作與溝通輔助、AI影像與修圖、智能語音助手等AI功能。但是將這些五花八門的AI功能部署到最新的旗艦產(chǎn)品中,并投入重金營銷,卻沒有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一方面自然是所謂的AI功能還遠未成熟,也達不到智能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像文檔總結、實時翻譯、文章撰寫等AI功能,在技術層面確實很“高大上”,可實際上使用手機時,這些功能反而用到的機會不多。一般而言,普通用戶既沒有在手機上看文檔、寫報告、寫文章的習慣,也沒有多少通話需要實時翻譯或者去濃縮摘要。

根據(jù)SellCell的調查報告,Apple Intelligence中的寫作工具和通知摘要功能使用率較高,而其他功能如優(yōu)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復等則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語言搜索和轉錄摘要等功能更是鮮有用戶嘗試。

使用頻率低,透露的不單單是技術問題,而是這些AI功能的價值多偏向于生產(chǎn)力提升,為用戶提供工具,這背后多少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覺。因為無論是大模型還是基于大模型誕生的AI應用,都最先在PC端的辦公場景實現(xiàn)落地,并帶來生產(chǎn)力的提升。手機端的AI功能也集中在工具上,這似乎是仿照PC端、直接加入了大量辦公功能,并沒有考慮到手機端用戶的需求。

從用戶需求出發(fā),AI手機需要朝著“實用”方向發(fā)展嗎?不然。在智能手機多年來陷入創(chuàng)新停滯的背景下,用戶更需要AI手機帶給他們體驗上的新鮮感,或者更大的娛樂性。

去年10月份,榮耀前CEO趙明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僅一句指令,手機就自動下單了2000杯咖啡。這一功能為AI手機的發(fā)展提供了示范,也喚醒了大眾對AI手機的想象,即未來用戶只需與手機智能助手輕松聊天,就能完成美化照片、點外賣、打車、購物等一系列操作。這也是為什么手機廠商們都在打造“AI私人助理”或“AI智能體”的原因。

但是這顯然觸碰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無法解決的“App孤島”問題。想要實現(xiàn)系統(tǒng)級的AI操作,需要手機廠商與App背后的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展開深度合作,打通三方數(shù)據(jù)和權限,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AI生態(tài)。然而,那些超級APP身后的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們恐怕不會同意。

這或許也將是AI助手未來進化面臨的最大的限制。

一個硬件不行,AI“全家桶”就行了嗎?

去年手機廠商們集體轉向AI手機的競技場,今年他們又做出了近乎一致的舉動—搞生態(tài)。

前不久,榮耀CEO李健在 MWC2025 上首次公開亮相,并正式發(fā)布榮耀阿爾法戰(zhàn)略。他宣布,榮耀將從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身份,全面轉型為全球領先的 AI 終端生態(tài)公司;華為也推動 AI 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終端系統(tǒng),重構以 AI 為中心的鴻蒙原生智能;雷軍同樣表示,AI 技術將深度融入小米的各類終端產(chǎn)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體驗。

簡單點說,手機廠商借助這次AI技術進步對硬件的升級,不會只停留在智能手機上,而是觸及各種終端產(chǎn)品。這對于已經(jīng)成功搭建起相對完整的硬件生態(tài)的手機廠商們而言,自然不是難事,可AI手機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浪花,生態(tài)化的打法又能帶來改變嗎?

值得一提的是,以AI為賣點的其他硬件確實出現(xiàn)了拉動銷量的利好。比如AI PC,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AI PC的出貨量穩(wěn)步增長,達到580萬臺,占PC總出貨量的15%。

再比如AI耳機,根據(jù)洛圖科技(RUNTO)線上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中國AI耳機耳麥傳統(tǒng)主流電商市場的銷量已達31.5萬副,銷售額為3.4億元,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了260.9%和405.9%。

不過這些AI硬件其實和AI手機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AI功能不足以打動消費者,成為左右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關鍵因素。一位電腦門店的銷售員表示,“游戲玩家或需要設計、渲染、剪輯的專業(yè)用戶更看重電腦的處理器、內存、顯卡、電池等配置,普通用戶則會考慮性價比,很少有消費者是看中電腦的AI功能而買單的?!?/p>

而且一個尷尬的情況是,隨著AI應用不斷帶來驚喜,出現(xiàn)了像Deepseek這樣的爆款,這其實削弱了AI手機或AI PC自帶的AI能力。用戶在手機或PC端下載Deepseek、豆包等應用,同樣能體驗AI技術帶來的升級,而不用購買AI手機或AI PC。

換句話說,目前這些以AI為賣點的硬件所帶來的智能化,可替代性太強。更何況,現(xiàn)在還出現(xiàn)了一個智能體Manus,可能直接要顛覆智能手機。

這不是玩笑。除了Manus,此前Open AI創(chuàng)始人山姆·奧特曼投資的 Humane,發(fā)布了一款個人助理設備AI Pin,形狀像一枚胸針,用磁鐵吸附在衣服上,內置大模型 ChatGPT 等,可以通過語音進行自然交互。盡管這款產(chǎn)品失敗了,但它的出現(xiàn)說明了在用戶被智能手機壟斷了注意力的時代,一款能夠更讓人專注、更少被干擾的 AI 設備是有市場的。

這或許應該令手機廠商們警惕:AI時代給智能手機帶來的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

當然,在一個統(tǒng)一的生態(tài)中,大模型技術也讓硬件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多模態(tài)交互有了新的想象力,這對消費者來講或許是一大吸引力。只是,軟硬件的協(xié)同是華為、小米、榮耀等更擅長打造硬件的廠商們必須跨越的坎。

從模塊化手機、到折疊屏、無屏化手機,再到如今的AI手機,巨頭們對智能手機的未來形態(tài)的探索一直未停止,這也是從產(chǎn)品創(chuàng)新乏力的泥淖中走出來的根本路徑。AI技術蘊藏的想象力或許恰恰是智能手機所需要的,但它能否真正給智能手機帶來變革力量,驅動智能手機向下一階段成功進化,現(xiàn)在誰也無法確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AI手機是不是正在走“彎路”?

AI時代給智能手機帶來的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

文|道總有理

前幾日,蘋果升級版Siri再次跳水,引發(fā)股價大動蕩。

蘋果原本計劃在2024年6月的全球開發(fā)者大會上展示Siri的新功能,而知情人士對媒體表示,現(xiàn)在這些功能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推出。根據(jù)擔任蘋果高級總監(jiān)的Robby Walker所述,推遲發(fā)布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公司發(fā)現(xiàn)新技術的成功率僅為66%到80%,也就是說,大約每三次交互就會出現(xiàn)一次錯誤。

這讓蘋果有些尷尬,畢竟此前大餅已經(jīng)畫了。去年6月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蘋果通過視頻演示公布了一些關鍵的AI功能,對提升Siri的個人助理能力至關重要。

相比蘋果,國內手機廠商在AI手機的落地進程上似乎很順利,不久前,華為、榮耀、OPPO、小米等廠商更是紛紛高調接入DeepSeek R1模型,為各家的AI手機帶來了新的想象力。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手機廠商對AI手機寄予的厚望能換回豐厚的回報嗎?

又或者說,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AI手機真的是未來手機的發(fā)展形態(tài)嗎?

AI手機還只是手機廠商造出的概念?

2024年,是AI手機元年。年初,OPPO CEO陳明永一句“AI手機時代將成為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后,手機行業(yè)的第三階段”,拉開了AI手機走上舞臺的帷幕。緊隨其后,各家廠商爭相推出新手機,不約而同地以AI功能為賣點,為其貼上“AI手機”的標簽,試圖向消費者講述“AI手機”的新故事。

到了年底,OPPO、vivo、榮耀、小米、華為更是接連亮出AI大招,AI智能體、AI手機操作系統(tǒng)(AI OS)等概念走上前臺,在各家廠商的PPT上頻頻刷屏。

手機廠商們不遺余力地鼓吹AI手機,然而消費者似乎冷靜得很。據(jù)國外知名二手交易平臺SellCell的調研顯示,大部分用戶對智能手機上的這些新興AI功能并不感冒。

這項調研覆蓋了2000名年齡滿18歲的智能手機用戶,其中半數(shù)為iPhone用戶,另一半則為三星智能手機用戶,他們分別體驗了Apple Intelligence和Galaxy AI。調研結果顯示,高達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戶和87%的Galaxy AI用戶認為,這些新功能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價值,甚至有些人覺得幾乎沒有增加任何價值。

在國內,情況類似。自媒體雷科技通過采訪朋友和親戚,看看他們作為普通消費者對AI手機的反應,問及“AI會成為你們購買手機的動力嗎”,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不會,只有一位受訪者表示會考慮,但很難成為關鍵因素。

這其實就是當前AI手機最大的問題,廣大用戶感知不到AI手機有何不同,甚至是不同品牌的AI手機有何不同。

為什么?與Deepseek、ChatGPT、Sora等依托大模型誕生的AI應用不同,盡管AI手機通過自研大模型或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可以實現(xiàn)功能上的一些智能化創(chuàng)新,可是這些創(chuàng)新幾乎都是在手機原有的拍照影像、續(xù)航散熱、通信通話等基礎性能上做出的改變。在本來就性能過剩的情況下,細微的、局部的、不成熟的改變,根本無法給用戶帶來深刻的感知。

比如“AI消除”,這個功能在手機上的使用率相對較高,但這一功能無非是給用戶拍照后提供了一點修圖的便利,對大部分用戶而言,有沒有這個功能,無足輕重。

用戶無法感知AI手機帶來的變化,這也決定了大眾對AI手機這個概念無法形成一個成功的認知。因而,某種程度上來講,AI手機目前仍只是手機廠商們?yōu)榇蚱浦悄苁謾C市場的“僵局”而制造出的一個概念而已。

對手機廠商而言,將這個概念真正落到某一款手機上,使之成為AI手機的標桿性產(chǎn)品,才是最難的。

手機不需要生產(chǎn)力變革

去年蘋果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蘋果終于帶著自己的AI系統(tǒng)“Apple Intelligence”走到了人前。蘋果在發(fā)布會上重點介紹了這項與OpenAI深度合作的成果,這一AI全家桶功能包括了智能助手、郵件摘要、圖片修改、自動翻譯等。然而,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這些功能在國內主打AI為賣點的手機上已經(jīng)是基礎操作。

現(xiàn)有市面上已經(jīng)發(fā)售的AI手機,基本上都涵蓋了實時雙向翻譯、寫作與溝通輔助、AI影像與修圖、智能語音助手等AI功能。但是將這些五花八門的AI功能部署到最新的旗艦產(chǎn)品中,并投入重金營銷,卻沒有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一方面自然是所謂的AI功能還遠未成熟,也達不到智能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像文檔總結、實時翻譯、文章撰寫等AI功能,在技術層面確實很“高大上”,可實際上使用手機時,這些功能反而用到的機會不多。一般而言,普通用戶既沒有在手機上看文檔、寫報告、寫文章的習慣,也沒有多少通話需要實時翻譯或者去濃縮摘要。

根據(jù)SellCell的調查報告,Apple Intelligence中的寫作工具和通知摘要功能使用率較高,而其他功能如優(yōu)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復等則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語言搜索和轉錄摘要等功能更是鮮有用戶嘗試。

使用頻率低,透露的不單單是技術問題,而是這些AI功能的價值多偏向于生產(chǎn)力提升,為用戶提供工具,這背后多少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覺。因為無論是大模型還是基于大模型誕生的AI應用,都最先在PC端的辦公場景實現(xiàn)落地,并帶來生產(chǎn)力的提升。手機端的AI功能也集中在工具上,這似乎是仿照PC端、直接加入了大量辦公功能,并沒有考慮到手機端用戶的需求。

從用戶需求出發(fā),AI手機需要朝著“實用”方向發(fā)展嗎?不然。在智能手機多年來陷入創(chuàng)新停滯的背景下,用戶更需要AI手機帶給他們體驗上的新鮮感,或者更大的娛樂性。

去年10月份,榮耀前CEO趙明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僅一句指令,手機就自動下單了2000杯咖啡。這一功能為AI手機的發(fā)展提供了示范,也喚醒了大眾對AI手機的想象,即未來用戶只需與手機智能助手輕松聊天,就能完成美化照片、點外賣、打車、購物等一系列操作。這也是為什么手機廠商們都在打造“AI私人助理”或“AI智能體”的原因。

但是這顯然觸碰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無法解決的“App孤島”問題。想要實現(xiàn)系統(tǒng)級的AI操作,需要手機廠商與App背后的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展開深度合作,打通三方數(shù)據(jù)和權限,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AI生態(tài)。然而,那些超級APP身后的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們恐怕不會同意。

這或許也將是AI助手未來進化面臨的最大的限制。

一個硬件不行,AI“全家桶”就行了嗎?

去年手機廠商們集體轉向AI手機的競技場,今年他們又做出了近乎一致的舉動—搞生態(tài)。

前不久,榮耀CEO李健在 MWC2025 上首次公開亮相,并正式發(fā)布榮耀阿爾法戰(zhàn)略。他宣布,榮耀將從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身份,全面轉型為全球領先的 AI 終端生態(tài)公司;華為也推動 AI 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終端系統(tǒng),重構以 AI 為中心的鴻蒙原生智能;雷軍同樣表示,AI 技術將深度融入小米的各類終端產(chǎn)品,為消費者帶來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體驗。

簡單點說,手機廠商借助這次AI技術進步對硬件的升級,不會只停留在智能手機上,而是觸及各種終端產(chǎn)品。這對于已經(jīng)成功搭建起相對完整的硬件生態(tài)的手機廠商們而言,自然不是難事,可AI手機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浪花,生態(tài)化的打法又能帶來改變嗎?

值得一提的是,以AI為賣點的其他硬件確實出現(xiàn)了拉動銷量的利好。比如AI PC,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AI PC的出貨量穩(wěn)步增長,達到580萬臺,占PC總出貨量的15%。

再比如AI耳機,根據(jù)洛圖科技(RUNTO)線上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中國AI耳機耳麥傳統(tǒng)主流電商市場的銷量已達31.5萬副,銷售額為3.4億元,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了260.9%和405.9%。

不過這些AI硬件其實和AI手機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AI功能不足以打動消費者,成為左右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關鍵因素。一位電腦門店的銷售員表示,“游戲玩家或需要設計、渲染、剪輯的專業(yè)用戶更看重電腦的處理器、內存、顯卡、電池等配置,普通用戶則會考慮性價比,很少有消費者是看中電腦的AI功能而買單的?!?/p>

而且一個尷尬的情況是,隨著AI應用不斷帶來驚喜,出現(xiàn)了像Deepseek這樣的爆款,這其實削弱了AI手機或AI PC自帶的AI能力。用戶在手機或PC端下載Deepseek、豆包等應用,同樣能體驗AI技術帶來的升級,而不用購買AI手機或AI PC。

換句話說,目前這些以AI為賣點的硬件所帶來的智能化,可替代性太強。更何況,現(xiàn)在還出現(xiàn)了一個智能體Manus,可能直接要顛覆智能手機。

這不是玩笑。除了Manus,此前Open AI創(chuàng)始人山姆·奧特曼投資的 Humane,發(fā)布了一款個人助理設備AI Pin,形狀像一枚胸針,用磁鐵吸附在衣服上,內置大模型 ChatGPT 等,可以通過語音進行自然交互。盡管這款產(chǎn)品失敗了,但它的出現(xiàn)說明了在用戶被智能手機壟斷了注意力的時代,一款能夠更讓人專注、更少被干擾的 AI 設備是有市場的。

這或許應該令手機廠商們警惕:AI時代給智能手機帶來的到底是機會還是危機?

當然,在一個統(tǒng)一的生態(tài)中,大模型技術也讓硬件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多模態(tài)交互有了新的想象力,這對消費者來講或許是一大吸引力。只是,軟硬件的協(xié)同是華為、小米、榮耀等更擅長打造硬件的廠商們必須跨越的坎。

從模塊化手機、到折疊屏、無屏化手機,再到如今的AI手機,巨頭們對智能手機的未來形態(tài)的探索一直未停止,這也是從產(chǎn)品創(chuàng)新乏力的泥淖中走出來的根本路徑。AI技術蘊藏的想象力或許恰恰是智能手機所需要的,但它能否真正給智能手機帶來變革力量,驅動智能手機向下一階段成功進化,現(xiàn)在誰也無法確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