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楊
當別的城市還在糾結“給錢還是給戶口”時,哈爾濱直接甩出一句:“我全都要!”
2023年,這座東北老工業(yè)城市放出“王炸”——《人才新政30條》。簡單粗暴,但有效:?碩士留下,直接打款3萬安家費,每月再發(fā)2000塊“生活費”,連發(fā)3年,躺賺7.2萬;博士更狠,10萬安家費+每月3000補貼,買房還能再薅10萬。? 算下來,一個博士在哈爾濱能白拿20多萬,相當于一線城市打工人一年的工資。
效果?立竿見影。新政落地后,哈爾濱已經給2.4萬新人發(fā)了4.5億“紅包”。某科技公司高管直言:“錢砸下去,高端團隊真來了,研發(fā)投入直接翻倍?!钡Щ矛F實也在上演——?有人領完安家費,轉身就跳槽南下,留下企業(yè)咬牙切齒研究“違約金”條款。
“教育平衡術”:人才子女單列招生,是公平還是新特權?
當哈爾濱用“鈔能力”猛攻人才市場時,長沙正試圖在政策天平上放下一枚新砝碼。2025年中考新規(guī)明確,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優(yōu)待實行單列招生,不擠占普通學位。這一調整看似溫和,實則暗含深意——既保留引才吸引力,又緩解公眾對教育公平的質疑。
長沙市教育局數據顯示,隨著人才的不斷引進,2023年全市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需求有明顯增長,四大名校的學位爭奪戰(zhàn)愈發(fā)激烈。某企業(yè)高管坦言:“單列計劃讓公司招聘時少了后顧之憂,但普通家長擔心這會形成特權通道?!闭咧贫ㄕ唢@然在博弈:用有限的名額切割蛋糕,既不讓人才寒心,也不讓民意沸騰。
這種“精準切割”的策略與哈爾濱形成鮮明對比。據《人才新政30條》顯示,哈爾濱開辟教育系統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用教育特權換取人才忠誠度。但隱憂也隨之浮現——部分家長曾熱議:“名校學位本就緊張,人才子女再占一批,我們的孩子怎么辦?”
不過,這種“綠色通道”也暗藏隱憂。若優(yōu)質學位過度向人才子女集中,可能加劇普通家庭的教育焦慮,如何避免重蹈“特權通道”的覆轍,將是未來考驗。
房價杠桿:哈爾濱的“隱藏大招”,比補貼更香?
比起長沙在教育公平上的糾結,哈爾濱亮出了一張差異化的牌——房價。均價萬元左右的樓市,讓購房補貼顯得格外誘人?!霸谏钲谑赘兑涂樟鶄€錢包,但在哈爾濱,10萬補貼能覆蓋部分首付?!币晃粡拇鬄硡^(qū)回流的工程師直言。在人才公寓方面,全市已籌集超1.7萬套人才住房,其中3305套專為高層次人才打造。
對于想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哈爾濱更是不遺余力。哈創(chuàng)投集團目前在管各級孵化基地達9處。2024年,該集團的科創(chuàng)培育業(yè)務在孵企業(yè)總計營業(yè)收入2.84億元,年均提供就業(yè)崗位1612個,成功打造“創(chuàng)投愛立方”孵化器金字招牌。
在政府提供的免費青創(chuàng)空間里,星瑤清刷機器人、U-Flight水下推進器項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種從“住”到“創(chuàng)”的全鏈條支持,正在改寫“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舊敘事。

從“搶人”到“養(yǎng)人”:城市競爭的終極戰(zhàn)場在哪?
看似火熱的“撒錢模式”背后,暗藏著一道經濟考題。碩士補貼為例,若每年新增萬名碩士留哈,僅生活補貼一項財政支出就將超億元,這還不算安家費和購房補助。當“搶人大戰(zhàn)”進入深水區(qū),哈爾濱能否持續(xù)兌現,或將決定這場豪賭的成敗。
而長沙的單列計劃或許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通過制度設計降低財政負擔。假若嚴格控制單列名額占總招生人數占比,則既能滿足現階段人才需求,又不會過度消耗公共資源。
長沙用政策微調試探改革邊界,而哈爾濱的激進策略像一劑猛藥,或許能快速激活人才市場,也可能因副作用反噬自身。但無論如何,這場“豪賭”已然揭示一個真相:在中國城市競爭中,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引才公式,只有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長遠來看,人才爭奪不僅是財力比拼,更是生態(tài)競爭。當補貼熱潮退去,能否留住人才,取決于產業(yè)升級、公共服務和城市活力的綜合實力。

2024年“丁香人才周”釋放的信號值得玩味:全年累計提供崗位8073個,現場應聘近10萬人次,促成市校企合作項目總金額達5.87億元。這暗示哈爾濱正試圖跳出“砸錢—引才”的初級模式,轉向產業(yè)生態(tài)構建。某醫(yī)藥企業(yè)負責人表示:“現在人才更看重能否參與前沿項目,而不僅是補貼數字。”
正如那位從大灣區(qū)回流的工程師所說:“我回來不僅因為補貼,更因為這里有機會親手參與改變一座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