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全國“雙減”調查報告:超八成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全國“雙減”調查報告:超八成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

“雙減”改革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zhàn)。

圖源:圖蟲

實習記者|陳振芳

“‘雙減’政策受到普遍贊同,學生作業(yè)負擔有效減輕,學校作業(yè)設計質量明顯提高,課后服務總體滿意度較高。

32,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得出上述結論。

調研結果顯示,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表示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分別是 96.8%、92.8%、90.5%和 96%。

83.5%的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63.3%的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學生中,31.5%的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班的數量減少。

作業(yè)改革是“雙減”改革的重要著力點。調研數據顯示,88%以上教師自覺嚴格控制作業(yè)總量,75.3%的學生感受到作業(yè)量比上學期減少, 83.4%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大部分作業(yè),學生作業(yè)負擔有效減輕。

53.2%學生認為教師“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布置針對性的作業(yè)”, 47.8%的學生認為 “增加了需要動腦思考的作業(yè)”,45.9%的學生認為“增加了科學、體育、藝術類等活動作業(yè)”。

學校課后服務平均每天2小時,91%的學校提供作業(yè)輔導和各類興趣課程。56.2%的學校有家庭教育網絡平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初步建立。

報告指出,“雙減”改革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zhàn)。

第一,教師高質量作業(yè)設計能力亟待提高。74.3%的教師表示,“雙減”后“作業(yè)設計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師認為,設計高質量作業(yè)面臨“作業(yè)素材與相關資源不夠”、“設計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yè)的能力不強”的困難。

第二,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12.7%的學校反映,課后服務教師補貼沒有任何經費保障,涉及73個縣(市區(qū)),占34.2%。19.5%的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未收到報酬;建立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學校,每課時課后服務津貼平均為57元,各省學校之間平均在 24-86元之間;鄉(xiāng)村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來源于財政補助的比例不足20%。

第三,校外培訓機構仍存在違規(guī)行為。一些地方學科類培訓仍然存在“提前學學科知識”、“占用法定節(jié)假日、周末進行培訓”,以及打著非學科培訓的名義搞學科培訓等問題;還存在非學科培訓盲目擴張、變相制造教育焦慮、價格虛高等現象。

第四,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47.2%的教師每周純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60.3%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師呼吁減輕非教學負擔。

第五,家長教育期望值較高。91.2%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歷,其中,希望碩士、博士的比例分別為 25%、22.5%。30.2%的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yè)學校。

50%以上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高收入與低收入兩端的家長參加校外培訓的占比高,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擔心孩子成績的比例高達93.7%;32.6%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

針對前述困難,全國“雙減”成效調查課題組給出下述建議。

一是,全面推進作業(yè)體系化改革將作業(yè)設計納入地方教研體系和教師教研規(guī)劃,對教師開展作業(yè)設計專項培訓。

利用各級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聚共享優(yōu)質作業(yè)資源;推廣智能化作業(yè)平臺,賦能教師學生學情診斷,提高分層、個性作業(yè)設計與評價能力;

健全作業(yè)管理制度,實現對作業(yè)來源、設計、布置、批改、反饋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業(yè)質量評價機制,教研組定期開展作業(yè)設計質量和學生作業(yè)達標情況評價。

二是,完善課后服務內容和課后服務制度,如出臺課后服務課程指南,進一步強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補習輔導、優(yōu)秀學生的學科拓展學習和特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教育,促進“三點半”前課堂教學與“三點半”后課后服務有效銜接。

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盡快建立以公共財政分擔為主家庭合理分擔的課后經費保障機制;健全課后服務資源供給機制,充分挖掘教師潛力,同時政府應加大體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務資源統籌力度,采取“引進來、走出去”方式解決課后服務資源不足問題。

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教育部門應建立遴選審核機制,引入校外優(yōu)質非學科類活動課程資源,形成可提供的服務項目和機構名單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報告》還建議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養(yǎng)。87.1%的家長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yǎng)”,82.5%的家長家庭教育有困難。

《報告》建議各級政府承擔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的法定責任,加快建立機構、平臺、課程、社會和學校“五位一體”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教育理念引領、學生生涯教育、學生考后學情和課后服務溝通、家庭教育指導等。

《報告》還建議,實施教育信息技術公共服務賦能戰(zhàn)略。實現優(yōu)質資源在平臺內流轉、共享;數據賦能,依托智能化平臺、智能感應終端與智能技術,實現教育教學數據全場景、全流程、伴隨式數據采集,全面助力提升教學質量。

報告調研人群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和新疆建設兵團的213個區(qū)縣、3564所學校,包括教師22.9361萬人、學生37.5325萬人、家長107.9052萬人,合計有效樣本總量168.9萬。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全國“雙減”調查報告:超八成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

“雙減”改革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zhàn)。

圖源:圖蟲

實習記者|陳振芳

“‘雙減’政策受到普遍贊同,學生作業(yè)負擔有效減輕,學校作業(yè)設計質量明顯提高,課后服務總體滿意度較高。

32,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得出上述結論。

調研結果顯示,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表示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分別是 96.8%、92.8%、90.5%和 96%。

83.5%的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63.3%的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學生中,31.5%的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班的數量減少。

作業(yè)改革是“雙減”改革的重要著力點。調研數據顯示,88%以上教師自覺嚴格控制作業(yè)總量,75.3%的學生感受到作業(yè)量比上學期減少, 83.4%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大部分作業(yè),學生作業(yè)負擔有效減輕。

53.2%學生認為教師“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布置針對性的作業(yè)”, 47.8%的學生認為 “增加了需要動腦思考的作業(yè)”,45.9%的學生認為“增加了科學、體育、藝術類等活動作業(yè)”。

學校課后服務平均每天2小時,91%的學校提供作業(yè)輔導和各類興趣課程。56.2%的學校有家庭教育網絡平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初步建立。

報告指出,“雙減”改革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zhàn)。

第一,教師高質量作業(yè)設計能力亟待提高。74.3%的教師表示,“雙減”后“作業(yè)設計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師認為,設計高質量作業(yè)面臨“作業(yè)素材與相關資源不夠”、“設計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yè)的能力不強”的困難。

第二,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12.7%的學校反映,課后服務教師補貼沒有任何經費保障,涉及73個縣(市區(qū)),占34.2%。19.5%的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未收到報酬;建立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學校,每課時課后服務津貼平均為57元,各省學校之間平均在 24-86元之間;鄉(xiāng)村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來源于財政補助的比例不足20%。

第三校外培訓機構仍存在違規(guī)行為。一些地方學科類培訓仍然存在“提前學學科知識”、“占用法定節(jié)假日、周末進行培訓”,以及打著非學科培訓的名義搞學科培訓等問題;還存在非學科培訓盲目擴張、變相制造教育焦慮、價格虛高等現象。

第四,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47.2%的教師每周純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60.3%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師呼吁減輕非教學負擔。

第五,家長教育期望值較高。91.2%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歷,其中,希望碩士、博士的比例分別為 25%、22.5%。30.2%的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yè)學校。

50%以上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高收入與低收入兩端的家長參加校外培訓的占比高,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擔心孩子成績的比例高達93.7%;32.6%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

針對前述困難,全國“雙減”成效調查課題組給出下述建議。

一是,全面推進作業(yè)體系化改革將作業(yè)設計納入地方教研體系和教師教研規(guī)劃,對教師開展作業(yè)設計專項培訓。

利用各級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聚共享優(yōu)質作業(yè)資源;推廣智能化作業(yè)平臺,賦能教師學生學情診斷,提高分層、個性作業(yè)設計與評價能力;

健全作業(yè)管理制度,實現對作業(yè)來源、設計、布置、批改、反饋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業(yè)質量評價機制,教研組定期開展作業(yè)設計質量和學生作業(yè)達標情況評價。

二是,完善課后服務內容和課后服務制度,如出臺課后服務課程指南,進一步強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補習輔導、優(yōu)秀學生的學科拓展學習和特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教育,促進“三點半”前課堂教學與“三點半”后課后服務有效銜接。

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盡快建立以公共財政分擔為主家庭合理分擔的課后經費保障機制;健全課后服務資源供給機制,充分挖掘教師潛力,同時政府應加大體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務資源統籌力度,采取“引進來、走出去”方式解決課后服務資源不足問題。

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教育部門應建立遴選審核機制,引入校外優(yōu)質非學科類活動課程資源,形成可提供的服務項目和機構名單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報告》還建議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養(yǎng)。87.1%的家長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yǎng)”,82.5%的家長家庭教育有困難。

《報告》建議各級政府承擔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的法定責任,加快建立機構、平臺、課程、社會和學?!拔逦灰惑w”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教育理念引領、學生生涯教育、學生考后學情和課后服務溝通、家庭教育指導等。

《報告》還建議,實施教育信息技術公共服務賦能戰(zhàn)略。實現優(yōu)質資源在平臺內流轉、共享;數據賦能,依托智能化平臺、智能感應終端與智能技術,實現教育教學數據全場景、全流程、伴隨式數據采集,全面助力提升教學質量。

報告調研人群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和新疆建設兵團的213個區(qū)縣、3564所學校,包括教師22.9361萬人、學生37.5325萬人、家長107.9052萬人,合計有效樣本總量168.9萬。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