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硅谷孵化器Founders Space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Steve Hoffman來到中國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同行真是太多了。這個從美國硅谷傳入的概念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潮翻涌不息,數量于2014和2015年達到了高峰。網紅孵化、智能硬件孵化已不鮮見,有一個挺低調的類別也在逐步增多——服裝品牌孵化器。
5月底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新開張的Magmode名堂身份多元,它是一家時裝集成店,同時它還是一個服裝孵化器。
所謂孵化,其實不完全是從零開始。目前名堂第一批孵化的作品,分別是3個已經有一定根基的男裝品牌:曾因電視節(jié)目《女神的新衣》而為大眾所知的獨立設計師Masha Ma繼兩條女裝線后,與Magmode合作推出了新的男裝線Mattitude,另外兩個是在倫敦和巴黎走過秀的年輕設計師Sean Suen新創(chuàng)立的品牌Sean by Sean和曾在愛馬仕工作過的設計師徐嘉政的個人品牌Arc。而孵化的目標,是這些設計師品牌都能獨立開店,并且名堂能不斷孵化新的品牌。
名堂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蔡崇達,他更為人所熟悉的身份是媒體人兼暢銷書作家,做過《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也擔任過《GQ》中國版報道總監(jiān),他最有名的一份作品,可能是記錄了“藥家鑫案”的3萬字特稿《審判》。
但在服裝行業(yè),蔡崇達不是新手。他出生于福建晉江,這座以服裝制造業(yè)為主的城市誕生了七匹狼、柒牌男裝等傳統(tǒng)服飾品牌。3年前,蔡崇達創(chuàng)立了一個有點文藝范兒的男裝品牌“單農”,根據單農的官網信息,目前一共在28個城市開有58家門店。
“衣食住行中,后三個都已經是紅海,但是服裝的地殼運動已經開始。大家對既有的服裝消費已經不滿足了,這個市場非常大。” 蔡崇達這樣解釋他的動因。
然而名堂想做一個服裝品牌孵化器,大概需要先搞清楚兩件事:如何做一個服裝品牌以及如何做一個孵化器。
服裝是一個傳統(tǒng)行業(yè),它的產業(yè)鏈條綿長而瑣碎。起始位置是設計師之手,末尾是顧客之身,在這之中,有面料商、生產商、批發(fā)商、渠道商,加上有的品牌還要考慮秀場發(fā)布日程、媒體和訂貨事宜,這套繁雜的流程光想想就讓人頭大。
其中,做大品牌和獨立設計師品牌還不一樣。中國江浙、廣東、深圳、福建一帶的大品牌,從七匹狼到瑪絲菲爾,年收入動輒過十億,它們建立口碑的方式除了廣告,還有大量地占領渠道。正如咨詢公司羅蘭貝格表示,拉夏貝爾的廣告支出是零,因為它單憑商場里的門店就刷夠了存在感。
相比之下,獨立設計師品牌的運作則小而美得多。它們靠推出展覽、視頻來傳遞品牌信息,日常經費里少不了社交媒體花費和營銷支出。產品和秀場處處透露著設計師的個人喜好,品牌名和設計師名往往相伴而生,衣服單價雖然上千,但年收入遠不及前者。
這用經營了同名時裝品牌Vega Zaishi Wang已經8年的獨立設計師王在實的話說,叫做“我們在一個行業(yè)里,但不在一個維度上”。王在實說,大品牌就像三里屯的優(yōu)衣庫,每天進來的顧客都對衣服有實質性的需求,但設計師品牌更像藏在胡同里的格調小屋,并不希冀接納所有人。但恰恰因為沒有規(guī)模化生產,獨立設計師在和面料商等中間環(huán)節(jié)溝通時沒有議價能力,這是導致售賣單價很高、客群難以擴大的根本。
而名堂要孵化的是后者,即設計師品牌。
拿Mattitude舉例,它的面料是名堂和Masha Ma的團隊一起搜集,工廠由名堂來找,渠道也由名堂來拓,經過名堂的測試后,明年3月,Mattitude計劃成立獨立門店。為了測試市場和降低試錯成本,名堂的做法是,最早先放出20個款,效果不錯,會累加到30、80乃至120個,越來越貼近一個品牌假如要做獨立門店時的SKU數量。
聽起來,這場陪伴品牌打通關的游戲工程浩大。
“中國以前的服裝行業(yè)是傳統(tǒng)供應鏈出來的人在做品牌,但供應鏈出身的人又不一定多尊重設計師本身,他不會太把服裝當成一個文化產品,而是當做商品。因此很多品牌即使放在很好的渠道,但你覺得沒有內容。” 蔡崇達對界面記者說,“而從其他地方進入這個行業(yè)的,掌握供應鏈、渠道、面料和運營能力的團隊在中國還比較少。所以有文化的,商業(yè)力量又非常薄弱。”
在美國和歐洲,服裝孵化器數量不少,資金背景各異。談到支持紐約時尚人才的計劃,最知名的要屬紐約時裝協(xié)會CFDA、Vogue基金會和學院派孵化器BF+DA,而倫敦則是出了名的新興設計師寶地,從英國時裝協(xié)會到Man、Fashion East等孵化項目不勝枚舉。
這些孵化器的模式基本一致:拉攏資本、尋找工作室和提供商業(yè)輔導,這讓那些還沒走出校門的學生有機會登上時裝周的T臺、擁有了固定的工作室以及加入訂貨會的競爭,提前接受了市場的洗禮。
2016年年初,中國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孵化器倒掉論不絕于耳,深圳、北京的一批孵化器因為同質化嚴重,資金斷裂等原因而紛紛關門。而在時裝界,中國獨立設計師數量在2009年左右大幅度增加,對服裝品牌孵化器的需求似乎已經顯現(xiàn)。
在過去,進行服裝品牌孵化的大多是已經擁有多品牌經營經驗的時裝集團。法國的LVMH是個典型的例子,新設計師獲得LVMH時尚大獎后可以進入到集團的孵化項目中,現(xiàn)成的商業(yè)經驗和業(yè)內權威的指導都可以為新人助跑。
這個方法在中國廣東一帶的服裝集團中也正在流行。正在爭取IPO的茵曼,由淘品牌起家,后收購淘品牌“初語”并自創(chuàng)了“生活在左”等服裝品牌,已經擁有成熟的供應鏈系統(tǒng)和線上線下渠道。2015年5月,茵曼所在的匯美集團啟動了設計師創(chuàng)業(yè)扶持計劃,通過小股投資和成立合伙人公司等路徑已經孵化出PASS、SAMYAMA等原創(chuàng)設計品牌。茵曼聲稱,單品牌交易規(guī)模近億元。
在界面的采訪中,茵曼所屬的匯美集團CEO方建華稱這個項目是“投入了巨資”,具體金額高達2.2億元人民幣。
“ 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多年的發(fā)展讓我們擁有了品牌的經驗,并且能夠根據品牌定位的不同,進行復制和延展。匯美集團擁有成熟的平臺、資源和經驗,可以幫助品牌成長。” 方建華說,“不過每家公司的情況不同,有的擅長實體,有的擅長供應鏈,資源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見過太多起起落落的案例,拿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拼,那注定是要輸的。”
而兼任買手店和孵化器角色的機構,名堂也并不是第一家。然而這七年來,一些一度雄心勃勃的孵化器最終大多淪為單純的買手店,把品牌的產品拿來賣一賣就結束了,并未參與品牌任何的生產過程。
“ 我可以告訴你,中國99%的買手店是虧的,為什么呢?因為賣貨模式是不賺錢的,他們那么點小的量沒辦法形成采購優(yōu)勢。” 投資了名堂的IDG資本投資經理王鑫對界面解釋。
對于那些本身銷售量就小的買手店來說,無法為設計師品牌帶來規(guī)模優(yōu)勢;而另一方面缺少現(xiàn)金流的買手店想要自己存活就挺難,遑論成為照顧別人生意的孵化器。
名堂也想解決自適問題,孵化的品牌還太過年輕,打開市場所需時日。因此在三里屯的這家名堂內,除了有60%的零售空間留給了孵化品牌之外,剩下有40%左右的空間則留給了引進的成熟品牌。憑著以前在GQ的人脈,蔡崇達爭取到了20多個本來對中國市場抱有疑慮和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影響力的外國品牌,比如Discovered這樣首次進入中國的日本品牌。
華創(chuàng)資本是名堂的另一個投資方,他們認為面前名堂的品牌組合能有效減少風險。“ (名堂)目前還是買手店為主,他自己的新品牌現(xiàn)在還沒有引進全。合作和孵化的品牌結合,是一個非常平臺化的過程,這是相對風險更小的做法。因為一個集合店里,他有引入的成熟品牌做支撐,在保證了一定的流量的基礎上,他自己的設計師品牌就能逐漸上,逐漸擴充SKU以及磨合設計風格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華創(chuàng)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對界面記者說。
然而,即使解決了自適的問題,也并不意味著設計師能一直甘心被收歸門下,孵化器和每個設計師的需求并不是永遠一致。
即使是國外成熟機構做的服裝孵化器,一樣要面對這樣的問題。紐約BF+DA的初始資金高達200萬美元,成立至今已經幫助了35家企業(yè)每年生產2000萬美元收益的生意。BF+DA的執(zhí)行總監(jiān)Debera Johnson曾對Fashionista說:“我們的成員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成長著,并且搬離出去自立門戶。當人們不再參加會員聚會時,就意味著這些年輕人不再需要孵化中心的指導,可以獨當一面了。 ”
九和資本前董事總經理戚佳悅認為,“孵化器更多是資本的事兒”,新興孵化器都玩資本,那就像手中的風箏線,品牌翅膀硬了要飛也不怕。
占股也許可以建立和品牌之間的紐帶,這是是名堂目前想到的做法。目前,名堂對門店中的三個品牌都參與了投資,股份占比取決于品牌的現(xiàn)況和設計師已有的商業(yè)能力。蔡崇達說:“ 和品牌成立合資公司,自然就融入了生產,名堂做得很重,從商品策劃階段就開始了。”
不過也許是預見到了未來的矛盾,也很多設計師拒絕被孵化。在Vega Zaishi Wang成立之初,也有孵化器找過王在實,但她拒絕了,因為“那感覺就像變成一個大品牌下的小產品線,所有的資源和力量都要仰仗他人,那這就是養(yǎng)了一個設計師而已。年輕設計師一定要想明白,是不是想要被圈起來被當成小羊養(yǎng),等你發(fā)現(xiàn)不對勁想要出來,品牌一定會遭遇損失,國際上不乏加入大品牌又退出來的案例。”
當然,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加入孵化器了,挑一個好的也很重要。“孵化器首先得有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成功案例。如果從零開始,設計師自己做還不是一樣。”這是王在實的建議,“再者,除非你真的能找到一個多方向團隊,一個那么有人格魅力的人,可以匯聚八方人才,既可以經營又可以管理,甚至比設計師還了解產品,后期宣傳、推廣、售后都要考慮。”
大集團孵化小品牌似乎更加理所當然,相較之下名堂可以提供給設計師更軟實力的幫助嗎?
按照蔡崇達和他團隊的設想,除了時裝外,名堂還將提供視頻、文字、音樂等內容,蔡崇達更愿意用“立體雜志”這個概念來定位名堂,他想出版關于美好生活的一切。
蔡崇達本人的名氣的確給名堂帶去了許多附加價值。開幕時,在三里屯太古里的大廣告屏上,一個名為“我所定義的美好生活”的廣告在輪播,韓寒、唐寧、金大川、白巖松等30位名人都作為蔡崇達的朋友們出現(xiàn)其中。這次也是三里屯太古里十分少有的“慷慨”,它第一次把租位給了一位并沒有集合店經營經驗的人。
這些光環(huán)符合當下創(chuàng)業(yè)者的標準,也令兩位投資方——華創(chuàng)和IDG松開了錢包。以合共3000萬人民幣的Pre-A 輪融資規(guī)模,愿意給名堂一個機會,去證明王在實口中那個擁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是否真的存在。
今年,名堂將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共開設6家門店,孵化還在繼續(xù),時間會給出所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