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工凡
近日,由路陽執(zhí)導,陳坤、白宇主演的古裝諜戰(zhàn)劇集《風起隴西》正式收官,豆瓣評分7.9,在馬伯庸IP改編的影視作品序列里排名第二,緊隨讓馬伯庸名聲大噪《長安十二時辰》之后。
這彰顯了這個故事口碑上的成功。三國+諜戰(zhàn)的混合玩法,以小人物為切角的歷史講述方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反轉不斷的劇情讓這部戲吸引到了不少年輕觀眾。
但從評分人數上來看,《風起隴西》的市場聲量并不如后者,4萬多人的收看評價數量也低于去年年底播出的《風起洛陽》。此外,圍繞《風起隴西》而起的還有關于主演演技以及作品是否偏小眾精英趣味的爭議,由此而引發(fā)的針對作品的兩極評價也顯示出一定張力。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風起隴西》在內,由馬伯庸原著小說直接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共有11部,自2018年開始保持著每年2-3部的穩(wěn)定輸出,10部待播項目也處于不同制作階段,是各個平臺強勢IP儲備的重要來源。
在穩(wěn)定的輸出節(jié)奏之下,人們開始期待并觀望馬伯庸宇宙的形成,不同平臺對于馬伯庸作品的開掘也顯示出爭搶之勢——從資金投入和項目評級方面來看,前有優(yōu)酷為獲得《長安十二時辰》獨家播映權豪擲7.32億的傳言,與馬伯庸深度合作的愛奇藝也對多次對相應劇集做出了S級的內部評定——資本對于馬伯庸IP的青睞和仰重毋庸質疑。
但與此同時,細數這些影視改編作品的過往表現(xiàn),劇集方面,除《長安十二時辰》評分突破8分、觀看人數達到了44萬人以外,《風起隴西》評分在7.9分,其他作品的評分大多都在6.5分左右徘徊,熱度也遠不及《慶余年》等爆款IP改編劇集。
難出爆款,口碑爭議,資本的青睞和IP的乏力表現(xiàn)存在著不對稱的情況?!讹L起隴西》的口碑固然挽尊了一波,但依然牽扯起有關馬伯庸IP的一個迷思:馬伯庸IP緣何吃香?
河豚君嘗試將相應的討論擴大至馬伯庸的整個作品序列:馬伯庸小說文本具備哪些特質?在改編的語境中這些特質是助力還是掣肘?從內容和行業(yè)而言,當下平臺為何需要馬伯庸?
《風起隴西》爭議在哪兒?
馬伯庸原著+電影導演路陽執(zhí)導+陳坤白宇主演,這一陣容配置曾經使得觀眾對于《風起隴西》的寄望甚高,但從播出結果來看,這一年度期待劇集表現(xiàn)卻頗有些兩極化。
一方面,重要演員全員老戲骨,實力派云集的陣容讓不少觀眾直呼過癮,但也存在主要演員的表演方法爭議,主演陳坤的演技便備受質疑。
同時,與大批用戶高呼良心劇情、精彩情節(jié)設計相對應的,是同樣為數不少的觀眾針對劇集畫面過暗、短時間出場人物過多、三國的歷史被魔改、人物臺詞在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來回橫跳等方面的吐槽。
針對這些聲音,該劇編劇之一金昱忍不住在豆瓣小組下場發(fā)聲,認為影像質感上體驗不佳是因為受限于小屏觀看的收看習慣,此外,高密度的情節(jié)也對觀眾的耐心提出了考驗。
至于臺詞和字幕的問題,根據導演的訪談信息,路陽表示,就像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引用了很多陳壽在《三國志》里的原文,但行文和語言風格則完全屬于羅貫中的時代一樣,劇方是基于馬伯庸的小說,將現(xiàn)代語言風格融入了劇中日常生活與職場人際關系的刻畫,以期建立當下的觀眾與劇中人物的情感聯(lián)系。
對諸葛亮進表的文言文臺詞做保留的同時又在字幕處打上白話文的翻譯,似乎也是為了降低觀眾進入的門檻。
在訪談中,路陽還解釋了劇集選擇以“諸葛亮痛失街亭揮淚斬馬謖”這一國人較為熟悉的掌故作為故事起點,目的也是方便觀眾進入。
但觀眾的不滿之處也正在此處,有網友就在豆瓣短評區(qū)表示,“接受古人講大白話但不接受古人講現(xiàn)代話”。當劇集一方面以考究低調的攝影影調和穿插的文言文拗足了正劇范兒,一面又在臺詞中加入“晨會”“干貨”“風險評估”等互聯(lián)網黑話的時候,下班回家打開劇集正打算放松一下的打工人們很難不在虎軀一震的同時感到出戲和割裂。
拋開評論細節(jié)不表僅從情緒指向上來看,“觀看門檻”的說法惹惱了普通觀眾。當觀眾吐槽的點被主創(chuàng)回應說這是站在觀眾角度的主動調適,即使回應的態(tài)度再誠懇,在已有不滿情緒的觀眾看來姿態(tài)也稍顯傲慢,最終又形成一波雙向攻訐。
在口碑發(fā)酵的第二天,原著作者馬伯庸還在微博對劇方的工作和審美表示了肯定。以往觀眾在對改編作品不滿時還可以聯(lián)合原著作者一起吐槽,現(xiàn)在這個通道也被堵死了。翻看評分網站上的差評,不少評價也將矛頭對準了馬伯庸的原著。
作為馬伯庸的長篇首作,《風起隴西》的小說文本雖然有很多不成熟之處,但“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其他可能性” 這一核心構思自此開啟,也在后來的《三國機密》《長安十二時辰》等作品中得到了延續(xù)。
腦洞+拼貼+考據,馬伯庸“整活兒”的正反兩面
馬伯庸的創(chuàng)作通常始于一個假設。劇集《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的原著小說《三國機密》如是:一次和朋友聚會聊天時,當被問起“倘若讓你穿越成一位中國末代君主,哪一位最難翻盤”,馬伯庸想到了漢獻帝劉協(xié)。三國歷史多著眼于講述魏蜀吳三國并立、群雄逐鹿的故事,被曹操挾持著以令諸侯的天子劉協(xié)的存在感不強,漢室傾覆,也再無多的筆墨記述此人。
歷史蓋棺論定,劉協(xié)不過是一個一生庸碌、毫無作為的傀儡皇帝,但馬伯庸很喜歡漢獻帝,希望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給歷史上這位憋屈君主一個煥發(fā)光彩的機會,開鑿“歷史的可能性”,在尊重基本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通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合理虛構,填補歷史敘述的縫隙。
于是在馬伯庸的故事版本中,除了大的結局走向遵循歷史脈絡,重大情節(jié)設定取材歷史事實之外,馬伯庸為劉協(xié)虛構了一個孿生弟弟劉平,在劉協(xié)病重之際接到密詔進宮,而他的任務是在劉協(xié)駕崩之后假扮劉協(xié)瞞天過海,與皇后伏壽等人攜手抗衡曹氏派系、以圖漢室復興。
皇室替身的設定不僅使得對于劉協(xié)這一歷史人物的想象跳脫出了既有印象的束縛,為觀眾代入歷史人物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同時也為歷史故事的講述平添了許多懸疑色彩。有人歸納《三國機密》就是皇帝替身劉平與“漢室復辟小團體”聯(lián)合起來打怪升級的故事,有人則說《三國機密》是古裝版的《潛伏》。類型元素的融入不僅為小說的閱讀體驗帶來了很多趣味性,也為對小說進行游戲、影視等其他形式的改編創(chuàng)作開鑿了很多可能性。
事實上,馬伯庸的很多創(chuàng)作靈感就源于類型元素與歷史故事的嫁接與拼貼。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底本源于在游戲《刺客信條》設定基礎上的一個腦洞?!洞炭托艞l》是動作冒險類系列游戲,玩家操縱職業(yè)身份為刺客的角色穿梭于古代或近代城市之中執(zhí)行各種刺殺任務,馬伯庸將刺客行動的地點設置在了長安,為腦洞寫了幾千字的設定腳本。
“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鏡頭逐漸拉近,最終落在了長安縣西市。
一名西市署吏與客商擦肩而過,突然身形一僵,轉瞬間捂著脖頸倒地。在周圍人發(fā)覺之前,客商袍袖一卷,已然遁入人群無蹤。
這一切,都被不遠處的高大望樓收入眼中?!?/p>
在馬伯庸為游戲腦洞寫的設定的開頭中,畫面感和空間轉換意識強等十分有利于影視改編的寫作特點已經充分得到了體現(xiàn),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的望樓系統(tǒng)也在這段寫作中初步成型。馬伯庸在這一文本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整個故事。
延續(xù)一貫的考古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以及跟唐史研究者交流,馬伯庸在小說中詳細描繪了唐代的時代風貌和生活細節(jié),這也為之后劇版《長安十二時辰》對長安城的影像搭建和還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便情節(jié)天馬行空,但因為對生活圖景細致入微的刻畫還原,從觀感上來說就不會感到太過虛浮,并且也有利于品質感的營造。
為了讓敘事更加高效并增加故事的緊張感,馬伯庸把故事的時間壓縮至了一天,并模仿美劇《24小時》的分集方式,每半個時辰作為一章,二十四章正好是一天。節(jié)奏快、信息密、畫面感強構成了馬伯庸作品的主要特點,因此也有讀者形容讀馬伯庸的書常常像是在看一部調了1.5倍速的美劇。2019年劇版《長安十二時辰》最為人所稱道的也是從運鏡、敘事等方面像美劇類型的靠攏。
類型元素的拼貼與融入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話題營銷?!堕L安十二時辰》打出的標簽是古代城市反恐,《風起洛陽》曾經打出過武周版“神盾局特工”的旗號,《風起隴西》的定位是古代諜戰(zhàn)+職場,在微博上也可以看到劇方配合這一定位的宣傳物料。
但元素的拼貼與嫁接也會有其弊端。在《風起隴西》的后記中,馬伯庸曾經列出克里斯提昂·賈克、弗·福塞斯、丹·布朗和羅貫中、陳壽等一系列中外作家的名字表明他們對于自身創(chuàng)創(chuàng)作的影響,因而在語言風格上,馬伯庸也有意追求翻譯文風造成一種風格的割裂感。
沉潛到文字文本中的讀者也許可以在這種風格的對撞中獲得很多樂趣,但當這些文本文本轉化成影視人物的臺詞,一切落到實處,作為觀眾的預期也會發(fā)生變化?!讹L起隴西》此次主要的問題就是在臺詞上讓嚴肅和正經兩種對立和沖突的風格擰在了一起,人物的幽默趕超了時代。
另外就是開腦洞這件事情,受眾在影像和文字方面的接受程度完全是不一樣的。要么就是把架空的效果做足,像為漢獻帝虛構一個弟弟一樣,為后續(xù)預留足夠發(fā)揮腦洞的空間,而對于諸葛亮這樣在歷史上存在感很強的大人物,普通觀眾在心里已經形成了相對穩(wěn)固的形象模板,發(fā)揮真的需謹慎。
IP改編的向“錢”看與向前看
不過內容層面的利弊是一方面,但投不投錢的最終決策還是要看真金白銀的收益。
把馬伯庸的IP改編進程放置到產業(yè)邏輯和行業(yè)發(fā)展的脈絡中看,馬伯庸的作品首次得到改編是在2017年,當時正是IP版權費經過經過兩三年的爭相搶購溢價至頂點的一個階段,出品方唐人影視投資2億用于《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的拍攝,看中馬伯庸IP的加持效應,騰訊則以4億的價格向唐人影視購買下《三國機密》的網絡版權。
根據年報信息進行估算,唐人影視通過出售《三國機密》的網絡版權凈賺超過1億,騰訊方面,《三國機密》在上線三個小時內就帶來了過億的播放量,在會員提前看一周的排播安排下對會員拉新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9年,優(yōu)酷為獲得《長安十二時辰》的網絡獨播權砸錢7.32億,超千萬單集價格在當時十分引起轟動,而劇組為拍攝所搭建的實景占地70畝,耗資達5000萬元。但高投入的另一面也是高回報,作為這部劇的播出平臺,優(yōu)酷獲益頗豐,不僅會員拉新創(chuàng)下新高,會員增幅同比增長3倍,中插招商的效果也十分良好。
而制作一方,該劇的出品人林寧曾對媒體透露,包括優(yōu)酷版權金以及游戲授權、海外授權收入在內,這部劇帶來的收益超過10億,再加上還之后衍生收益和中插廣告分賬,收益會更加可觀。
時間來到2020年以后,IP改編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IP 行業(yè)降溫,IP改編的數量和價格都急速下降,以年初一家版權公司副總裁對媒體透露的情況來看,公司內部IP成交量比高峰時期下降九成,價格也經歷了大跳水。不過從變化的細部來看,古裝和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仍然是IP影視改編的香餑餑。影視行業(yè)“降本增效”實際加重了資源向頭部IP的傾斜和集中,之前一位業(yè)內人士曾向河豚君透露,價格腰斬后。要簽下像馬伯庸這樣的作家,仍然需要兩千到三千萬。
另一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出具的《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研究報告》,當前網文IP改編的趨勢之一是向影視、動漫、有聲書、短劇以及線下文旅和衍生品等的全鏈路轉化。
與馬伯庸深度合作的愛奇藝,其對于馬伯庸IP的開發(fā)動作也驗證了這一點,自從推出“華夏古城宇宙”的項目計劃,作為項目計劃的首發(fā),基于《洛陽》這一文本,愛奇藝已經做到了包括綜藝、劇集、動畫、游戲、衍生品、舞臺劇、紀錄片、電影和商業(yè)地產在內的一魚多吃,而馬伯庸IP影視改編待播作品中的《兩京十五日》《敦煌》等項目,也正在這一古城IP開發(fā)計劃之列。
今年五一,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小鎮(zhèn)也正式落地線下,為頗有些慘淡的實景旅游產業(yè)帶來了新的增量。
某種程度上,馬伯庸基于互聯(lián)網拿來主義創(chuàng)作思維,雜糅影視、動漫、游戲、文學等多種媒介特質的作品正為這種全鏈路的IP改編提供了便利。
帶入這樣的思維去理解,便不難解釋馬伯庸IP吃香的原因:除了改編方和平臺方針對這一敘事方式的偏好,IP宇宙架構、城市文化+歷史在文旅價值上的延展空間,都是馬伯庸小說的一貫所長。
這些潛在長期收益超出了內容改編創(chuàng)作上的不確定性,也因此被投資方設定為劃算的買賣。
當然,河豚君也認為,無論是多想打造產業(yè)鏈布局,都還應基于優(yōu)質作品出本身出發(fā),只有達成廣泛的內容正向聲量,先做出爆款,才算是寫下一筆很好的首位數,后面更多的數字,也才有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