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火爆全網,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潛力如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火爆全網,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潛力如何?

中證1000指數預期盈利增速較高,市場普遍看好其未來的成長能力。

文|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黃大智

近期,資本市場持續(xù)震蕩,基金表現平平,但市場中卻掀起了一波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熱潮,不僅不斷有基金公司布局,投資者也踴躍認購。2022年至今,上一次如此火爆的基金投資熱潮還是同業(yè)存單指數基金,不過與之不同的是,中證1000指數既不是一個新推出的指數,相關指數基金也是早就存在,又不是低風險投資品的替代,為何突然間有如此的投資熱潮?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潛力如何?又該如何選擇相關的指數基金?

中證1000為何為突生投資熱潮?

中證1000指數是由中證公司于2014年10月17日發(fā)布,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覆蓋了全部A股中剔除中證800指數成份股后,規(guī)模偏小且流動性好的1000只股票組成。也就是說,中證1000代表了A股中除了滬深300及中證500外的1000只股票,是典型的小市值指數。

從指數發(fā)布的時間看,中證1000指數歷史并不長,市場也較少有基金對其進行跟蹤投資,僅有華寶基金在2015年發(fā)行過一只跟蹤中證1000的指數基金,但長期業(yè)績表現平平,規(guī)模也僅有幾千萬。從2015年至2021年,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基金僅有10只左右(不區(qū)分A類、C類),指數基金更是寥寥無幾,規(guī)模也僅在10億左右。

真正對于中證1000的投資熱度則要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算起,當時主要原因在于“茅指數”大幅度下跌后的風格輪換,以及北交所、專精特新等概念的催化,中證1000作為典型的小盤股指數,在當時也曾一度受到熱捧。近期再次掀起投資熱潮,則主要是由于中證1000指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上市,給中證1000指數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末,中證1000股指期權合約隨期貨合約同時推出,這也是繼上交所上證50ETF期權、上交所滬深300ETF期權、深交所滬深300ETF期權、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權之后的新一只場內金融期權。

對于指數而言,金融衍生品工具的推出,一般都會大幅度的帶動指數的發(fā)展。以近期中證1000指數來看,相關標的的ETF產品數量和規(guī)模已有明顯提升,而且未來隨著股指期貨、期權交易量的提升,指數的投資價值也會顯著提升。

而對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而言,期貨期權產品的推出,投資者能夠更好的進行風險對沖等交易,而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也可以通過對沖、偏離等策略構建更多的投資策略,為基民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因此也不難看到,未來圍繞中證1000指數,將形成一個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一樣的生態(tài),對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也必然會產生更大的需求。

基金公司也適時的把握了機會,易方達、廣發(fā)、匯添富等頭部基金公司也大力額度推廣中證1000指數基金,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場內ETF交易量暴漲幾倍,相關的指數基金更是得到了投資者的搶購。

中證1000指數投資價值分析

從中證1000指數的定位來看,成分股為剔除滬深300及中證500之后的1000家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截止8月8日,在全部的成分股中,500億以上市值企業(yè)僅有3家,300億以上企業(yè)僅有40家,100億以下企業(yè)占比近50%。是典型的小市值風格指數,與滬深300的大盤指數和中證500的中市值指數,既有鮮明的區(qū)別,又有互補性。

從行業(yè)分布上看,中證1000指數基本全面覆蓋了30多個申萬一級行業(yè),同時在個別創(chuàng)新性的主體賽道占比較大。電力設備、電子、醫(yī)藥、基礎化工等幾個行業(yè)在指數中占比較大。雖然覆蓋面廣、指數的分散度高,但如新能源、電子、基礎化工等周期性的行業(yè)占比較大,因此中證1000指數也呈現出較強的周期性。

而從構成中證1000指數的成分股來看,其中被工信部認定為“專精特新”類別的企業(yè)有將近200家,這也是為何中證1000指數被看作是中小市值成長風格的原因之一。

從板塊覆蓋情況看,中證1000涵蓋的創(chuàng)業(yè)板和科創(chuàng)板成分股要遠高于中證300和滬深300,科創(chuàng)含量更高,風險更大,相應的指數的波動也更大。

較高的成長性也使指數整體保持較高的增速,特別是在近兩年新能源、化工等行業(yè)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根據wind統計數據,中證1000指數整體凈利潤在2021年增速超過60%,且根據市場一致預期,今年仍然能夠保持與去年超不多的凈利潤增速。未來三年預期盈利年復合增長率為28.44%,與其他寬基指數對比,中證1000指數預期盈利增速較高,市場普遍看好其未來的成長能力。

估值方面,與其他主要指數相比,中證1000指數PETTM約為30X,相比于滬深300和中證500的指數要高,但從相對估值的角度看,中證1000指數發(fā)布至今的估值中位數為42.6X,同時1年、3年、5年的PE分位值都處于較低的位置,相對估值較低,當前的估值仍然有較高的性價比。

綜合來看,中證1000指數小盤成長股的特性,使指數的貝塔屬性更強,在盈利、估值等方面的優(yōu)勢下,指數當前仍然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也是被動投資的最優(yōu)選擇之一。同時,未來隨著投資者對小盤指數關注度提升、中證1000 衍生品的推出反向促進指數型產品的發(fā)展,相關的指數基金必然會迎來一波投資的熱潮。

如何投資中證1000指數基金?

對于投資者而言,目前有普通的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型基金可供選擇。兩者相比較而言,指增基金更考驗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水平。而從長期收益率的角度看,中證1000指增基金的收益率要顯著高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對于投資者而言,中證1000指增基金也是更優(yōu)的選擇。

除此之外,中證1000指增策略更容易獲得Alpha的收益,對于指數量化策略而言,波動率更高,Alpha收益獲取也更加容易。同時,中證1000成分股更多,行業(yè)更分散,無論是個股的偏離還是行業(yè)偏離等策略,都相較于其他寬基指數更具操作空間。

從目前市場中的中證1000指增基金來看,市場上第一只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指增型基金是創(chuàng)金合信中證1000增強A,成立于2016年12月22日,目前規(guī)模僅1億元左右。從整體規(guī)模、數量變化看,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跟蹤中證1000的指數增強型基金數量維持在5只,基金規(guī)模變化較小。2021年下半年,小市值風格逐漸受到市場的關注,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指數增強型基金規(guī)模、數量出現明顯增長。

從對于以上指增基金的選擇上,規(guī)模兩億以下的基金,一般可能面臨的風險較大,并不建議選擇。而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華夏、富國等老牌基金公司有較為成熟的投研團隊,且從其它指增基金表現來看,表現更優(yōu)。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火爆全網,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潛力如何?

中證1000指數預期盈利增速較高,市場普遍看好其未來的成長能力。

文|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黃大智

近期,資本市場持續(xù)震蕩,基金表現平平,但市場中卻掀起了一波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熱潮,不僅不斷有基金公司布局,投資者也踴躍認購。2022年至今,上一次如此火爆的基金投資熱潮還是同業(yè)存單指數基金,不過與之不同的是,中證1000指數既不是一個新推出的指數,相關指數基金也是早就存在,又不是低風險投資品的替代,為何突然間有如此的投資熱潮?中證1000指數的投資潛力如何?又該如何選擇相關的指數基金?

中證1000為何為突生投資熱潮?

中證1000指數是由中證公司于2014年10月17日發(fā)布,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覆蓋了全部A股中剔除中證800指數成份股后,規(guī)模偏小且流動性好的1000只股票組成。也就是說,中證1000代表了A股中除了滬深300及中證500外的1000只股票,是典型的小市值指數。

從指數發(fā)布的時間看,中證1000指數歷史并不長,市場也較少有基金對其進行跟蹤投資,僅有華寶基金在2015年發(fā)行過一只跟蹤中證1000的指數基金,但長期業(yè)績表現平平,規(guī)模也僅有幾千萬。從2015年至2021年,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基金僅有10只左右(不區(qū)分A類、C類),指數基金更是寥寥無幾,規(guī)模也僅在10億左右。

真正對于中證1000的投資熱度則要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算起,當時主要原因在于“茅指數”大幅度下跌后的風格輪換,以及北交所、專精特新等概念的催化,中證1000作為典型的小盤股指數,在當時也曾一度受到熱捧。近期再次掀起投資熱潮,則主要是由于中證1000指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上市,給中證1000指數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末,中證1000股指期權合約隨期貨合約同時推出,這也是繼上交所上證50ETF期權、上交所滬深300ETF期權、深交所滬深300ETF期權、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權之后的新一只場內金融期權。

對于指數而言,金融衍生品工具的推出,一般都會大幅度的帶動指數的發(fā)展。以近期中證1000指數來看,相關標的的ETF產品數量和規(guī)模已有明顯提升,而且未來隨著股指期貨、期權交易量的提升,指數的投資價值也會顯著提升。

而對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而言,期貨期權產品的推出,投資者能夠更好的進行風險對沖等交易,而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也可以通過對沖、偏離等策略構建更多的投資策略,為基民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因此也不難看到,未來圍繞中證1000指數,將形成一個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一樣的生態(tài),對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也必然會產生更大的需求。

基金公司也適時的把握了機會,易方達、廣發(fā)、匯添富等頭部基金公司也大力額度推廣中證1000指數基金,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場內ETF交易量暴漲幾倍,相關的指數基金更是得到了投資者的搶購。

中證1000指數投資價值分析

從中證1000指數的定位來看,成分股為剔除滬深300及中證500之后的1000家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截止8月8日,在全部的成分股中,500億以上市值企業(yè)僅有3家,300億以上企業(yè)僅有40家,100億以下企業(yè)占比近50%。是典型的小市值風格指數,與滬深300的大盤指數和中證500的中市值指數,既有鮮明的區(qū)別,又有互補性。

從行業(yè)分布上看,中證1000指數基本全面覆蓋了30多個申萬一級行業(yè),同時在個別創(chuàng)新性的主體賽道占比較大。電力設備、電子、醫(yī)藥、基礎化工等幾個行業(yè)在指數中占比較大。雖然覆蓋面廣、指數的分散度高,但如新能源、電子、基礎化工等周期性的行業(yè)占比較大,因此中證1000指數也呈現出較強的周期性。

而從構成中證1000指數的成分股來看,其中被工信部認定為“專精特新”類別的企業(yè)有將近200家,這也是為何中證1000指數被看作是中小市值成長風格的原因之一。

從板塊覆蓋情況看,中證1000涵蓋的創(chuàng)業(yè)板和科創(chuàng)板成分股要遠高于中證300和滬深300,科創(chuàng)含量更高,風險更大,相應的指數的波動也更大。

較高的成長性也使指數整體保持較高的增速,特別是在近兩年新能源、化工等行業(yè)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根據wind統計數據,中證1000指數整體凈利潤在2021年增速超過60%,且根據市場一致預期,今年仍然能夠保持與去年超不多的凈利潤增速。未來三年預期盈利年復合增長率為28.44%,與其他寬基指數對比,中證1000指數預期盈利增速較高,市場普遍看好其未來的成長能力。

估值方面,與其他主要指數相比,中證1000指數PETTM約為30X,相比于滬深300和中證500的指數要高,但從相對估值的角度看,中證1000指數發(fā)布至今的估值中位數為42.6X,同時1年、3年、5年的PE分位值都處于較低的位置,相對估值較低,當前的估值仍然有較高的性價比。

綜合來看,中證1000指數小盤成長股的特性,使指數的貝塔屬性更強,在盈利、估值等方面的優(yōu)勢下,指數當前仍然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也是被動投資的最優(yōu)選擇之一。同時,未來隨著投資者對小盤指數關注度提升、中證1000 衍生品的推出反向促進指數型產品的發(fā)展,相關的指數基金必然會迎來一波投資的熱潮。

如何投資中證1000指數基金?

對于投資者而言,目前有普通的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型基金可供選擇。兩者相比較而言,指增基金更考驗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水平。而從長期收益率的角度看,中證1000指增基金的收益率要顯著高于中證1000指數基金,對于投資者而言,中證1000指增基金也是更優(yōu)的選擇。

除此之外,中證1000指增策略更容易獲得Alpha的收益,對于指數量化策略而言,波動率更高,Alpha收益獲取也更加容易。同時,中證1000成分股更多,行業(yè)更分散,無論是個股的偏離還是行業(yè)偏離等策略,都相較于其他寬基指數更具操作空間。

從目前市場中的中證1000指增基金來看,市場上第一只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指增型基金是創(chuàng)金合信中證1000增強A,成立于2016年12月22日,目前規(guī)模僅1億元左右。從整體規(guī)模、數量變化看,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跟蹤中證1000的指數增強型基金數量維持在5只,基金規(guī)模變化較小。2021年下半年,小市值風格逐漸受到市場的關注,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指數增強型基金規(guī)模、數量出現明顯增長。

從對于以上指增基金的選擇上,規(guī)模兩億以下的基金,一般可能面臨的風險較大,并不建議選擇。而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華夏、富國等老牌基金公司有較為成熟的投研團隊,且從其它指增基金表現來看,表現更優(yōu)。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