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價值星球Planet 雨辰
“人工客服能把活人氣死,人工智能(AI)客服能把死人氣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梢越拥街悄芸头娫?,或在遇到售后問題時和智能客服對話。無論是語音還是文本的對話形式,智能客服為企業(yè)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轉化率。
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經預言,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而其中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工作內容重復性較高的客服人員可能會受到一定威脅。
技術的進步趨勢不可否認,但很多情況下,用戶得到的反饋是“對不起,這個問題我聽不懂”,最終還是轉向人工客服解決問題。用戶吐槽人工智能客服不夠“智能”的背后,是AI企業(yè)長期借助融資燒錢,連續(xù)虧損,難以找到持續(xù)商業(yè)化變現手段的窘境,這也是很多行業(yè)內企業(yè)的共性問題。
巨額研發(fā)拖累盈利
7月,智能語音賽道上的AI獨角獸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必馳”)提交了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招股書顯示,思必馳是一家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型企業(yè),基于公司自主研發(fā)的新一代對話式人機交互平臺和人工智能語音芯片,圍繞“云+芯”進行布局,提供軟硬件結合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服務,實現普適的智能人機信息交互。
圖源:招股書
公司目前主營業(yè)務共有三類:第一,智能人機交互軟件產品,主要為智能家電、智能汽車語音控制系統(tǒng)提供軟件服務,同時,思必馳還可以為政企客戶提供類似于114機器人、會議智能轉寫等服務。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和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第二,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這類產品集成了軟件和硬件,既有面向B端客戶的AI語音芯片,也有面向C端客戶的智能投影儀、智能音箱、車載智能HUD等產品。第三,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主要包括一些專利技術授權、SaaS服務和定制開發(fā)服務。
招股書顯示,思必馳在2019年至2021年營收分別是1.15億元、2.37億元、3.07億元,復合增長率超過60%,業(yè)務整體呈現高速擴張態(tài)勢。從營收結構來看,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是思必馳第一大營收板塊,也是增速最快的板塊。2021年營收為1億元,占總營收比例33%。
通過招股書可以發(fā)現,思必馳與很多頭部企業(yè)都有合作關系。在智能家電領域,公司與海信、華為、美的、長虹、天貓、小米、云米、康佳等客戶達成了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車領域,公司的客戶涵蓋上汽、北汽、小鵬、理想、哪吒、博泰、德賽西威等國內主機廠及一級供應商;在消費電子領域,公司客戶包括 OPPO、 vivo、小天才、優(yōu)學派、紐曼等行業(yè)一線企業(yè)。
不過,最近三年,思必馳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1億元、-1.80億元和-2.98億元,合計虧損7.29億元。同期,思必馳研發(fā)投入分別為1.99億元、2.04億元、2.87億元,合計金額6.9億。也就是說,近三年的營收還不足以覆蓋研發(fā)支出,也是思必馳連年虧損的最直接原因。
對于虧損原因,思必馳解釋稱,公司尚處于快速發(fā)展期,營業(yè)收入規(guī)模相對較小。自設立以來即從事人工智能語音產品和技術的研發(fā),為保持技術領先性,研發(fā)資金投入較大;此外,報告期內的股權激勵也導致公司未彌補虧損有所增加。
報告期內,公司確認了股份支付費用5714.37萬元、5400.5萬元、6127.1萬元,2022年和2023年公司還將產生超1.2億元的股份支付費用。
上市前聯想、阿里減持
前幾年,AI相關的賽道十分火熱。從思必馳的融資歷程可以看出,2012年至2020年,作為AI語音獨角獸,思必馳一共獲得了7輪融資。其中不乏聯想之星、阿里巴巴、富士康、聯發(fā)科MTK這樣的明星投資人。其中,2012年聯想之星參與了思必馳A輪融資。2015年,阿里巴巴斥資1億元參與思必馳B輪融資,并在次年思必馳的C輪融資中再次參投。
不過,投資機構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逐步趨于理性。招股書顯示,2020年4月,聯想之星、阿里網絡和啟迪創(chuàng)新分別將所持部分思必馳股份轉讓,此次轉讓中思必馳的估值為30億元。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減持思必馳,持股比例從2019年的18.3%下降至13.2%。目前,阿里仍然是思必馳的第二大股東。
巧合的是,參與兩輪思必馳融資后,2019年,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了思必馳最大的客戶,銷售金額超過1000萬,占當年營業(yè)收入近9%,同期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也成為思必馳采購金額最大的供應商。而2020年兩次減持之后,阿里也退出了思必馳的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名單。
更讓投資人擔心的是思必馳毛利率逐年下滑。近三年,思必馳的毛利率從2019年的七成以上下滑至2021年的不足六成。公司解釋,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公司產品結構發(fā)生變化,毛利率相對較低的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收入占比增加。
雖然招股書沒有披露阿里減持思必馳的具體原因,但在互聯網巨頭收縮投資,回歸主線的過程中,AI賽道競爭激烈,即便是在細分領域,思必馳的市場份額也不算高。
IDC數據顯示,2021年下半年,人工智能領域中語音語義市場規(guī)模達到12.3億美元,同比增長近40%。但不論是智能語音還是對話式AI子市場都進入了緩慢增長期。其中既有科大訊飛這樣思必馳的同行,也有阿里云、百度云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目前的市場格局越來越向頭部廠商聚集,其中科大訊飛一家就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的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而思必馳的市場份額僅排在第四位。
經歷7輪融資后,已經兩年沒有接受外部融資的思必馳,融資需求不減。截至2021年末,公司合并負債率由上年末的28.15%提升至47.24%,賬面貨幣資金由上年末的5.05億元減少至3.04億元。
但最終能否成功上市和融資金額的多少都關系到估值。AI賽道熄火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企業(yè)估值的下降,科大訊飛作為行業(yè)龍頭,2021年營業(yè)收入大約是思必馳的25倍,且凈利潤超過8億元。目前科大訊飛市值未超過千億。相比之下,還深陷虧損的思必馳計劃發(fā)行不超過10%的股份,擬募資10.3億元。照此數據推算,思必馳的整體估值約為103億元,恐怕有估值過高的嫌疑。
賽道“熄火”
之所以不看好思必馳的上市前景,部分原因是已經有類似例子發(fā)生。和思必馳類似,專注于語音識別及語言處理技術,同時也有芯片研發(fā)的云知聲在2020年11月遞交了IPO申請,僅隔3個月后云知聲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
當時AI賽道還處在資本熱捧的階段,當年7月,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登錄科創(chuàng)板,首日暴漲近300%,市值成功突破千億。
賽道的火熱氛圍因為商湯的暴漲到達頂峰。去年12月,商湯科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后大漲10%,并在隨后的四個交易日迅速翻倍,總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港元。
但隨后市場迅速轉冷,上市的AI概念股頻繁出現破發(fā)。2022年1月27日,創(chuàng)新奇智登陸港交所,發(fā)行價和開盤價均為26.3港元/股,結果很快跌破發(fā)行價。3月17日,格靈深瞳以每股39.49元的發(fā)行價登陸科創(chuàng)板,首日開盤即跌破發(fā)行價。
曾經風光無限的商湯科技,也在行業(yè)轉冷的過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6月,公司股票巨額解禁的壓力下,商湯科技盤中大跌45%。目前商湯股價持續(xù)在低位徘徊,市值跌破800億。
科創(chuàng)板AI企業(yè)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寒武紀股價較上市初期的最高價297元每股跌去近八成,市值不足300億元,也處于破發(fā)狀態(tài)。
賽道熄火,市場回歸理性的背后,AI企業(yè)面臨著相似的局面。
2021年,商湯科技營收為47億元,同比增長36.4%,經調整后虧損凈額為14.18億元;云從科技實現收入10.76億元,同比增長42.5%,凈虧損6.32億元。寒武紀實現營收7.2億,但虧損達到8.25億元;云知聲最近3年虧損達到8億。
智能語音與圖像識別是目前AI領域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兩個分支。但AI獨角獸都面臨比較嚴重的虧損問題。而為了盡快實現盈利,各家AI公司紛紛轉型。
不過,AI起家的企業(yè)大多會走上四條轉型路徑:系統(tǒng)化的AI解決方案、 AI智能硬件、AI專用芯片和AI操作系統(tǒng)。這四種路徑雖然互不排斥,但每條賽道都競爭激烈。
以智能硬件為例,思必馳旗下智能硬件品牌“思麥耳”推出了首款產品,降噪會議麥克風音箱。這款具有智能降噪、免費音頻實時轉寫等功能的產品是傳統(tǒng)公司會議場景中“八爪魚”的替代,同時加上了語音實時轉寫文字的功能。
事實上,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同類產品。思必馳負責人也表示,消費電子產品都有生命周期,目前硬件本身并不賺錢,先把品牌和用戶做起來,后續(xù)會繼續(xù)上線一些增值服務,拓展營收模式。似乎,公司對于這款產品的盈利模式還存在疑問。
思必馳也在招股書中坦言,在人工智能語音語言技術產品從研發(fā)投入到產業(yè)化落地的過程中,模型設計、數據準備、模型訓練、準確度驗證、業(yè)務流程監(jiān)控以及適配開發(fā)等環(huán)節(jié)都有著巨大的挑戰(zhàn)。具體到智能語音語言行業(yè),相較于人工智能行業(yè)其他細分領域,由于其定制化程度更高,規(guī)?;俣认鄬^低,其商業(yè)化落地速度較慢,跨越“鴻溝”的難度相對更大。
業(yè)內人士認為,AI公司面臨的商業(yè)化難題,癥結就在于落地場景比較單一。安防和金融是AI賦能實體經濟市場份額最多的前兩大領域,占比分別達到53.8%、15.8%,合計近70%。也就是說,AI在大多數行業(yè)還沒有實現深度融合和落地。上市熱潮過后,疊加貨幣政策收緊的大環(huán)境,行業(yè)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可能會加速,留給AI企業(yè)探索商業(yè)模式的時間,恐怕已經不多了。
參考資料:
[1]《2021年人工智能市場份額發(fā)布——市場格局震蕩,終局遠未到來》,IDC
[2]《AI語音公司:徘徊在商業(yè)化轉型的十字路口》,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