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時報見習記者 陳雨琪
編輯|錢立富 挨踢妹
隨著產業(yè)鏈日趨完善,虛擬主播越來越熱。B站上就活躍著大量的虛擬UP主(VUP),而且擁有大量粉絲,頭部VUP日流水可超百萬元。
曾有人定義只要有具備動捕功能的直播設備,任何人都能成為虛擬主播,但是縱觀B站的虛擬主播們,從形象設計、人設打造到運營模式,想要出彩,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投入相應的成本,才能脫穎而出。
01 虛擬主播不等于“數字人”
虛擬主播指的是使用虛擬形象在視頻網站上進行投稿的主播,由于國內的虛擬主播大多活躍在B站,因此又被稱為虛擬UP主(VUP)。
VUP和一些電商平臺推出的“數字人”有所不同,“數字人”的背后是設置好的程序,用AI解放人工,保障24小時能夠不間斷直播;VUP是真人通過軟件實時動作和表情捕捉的功能,讓虛擬形象和自己保持同步,所以虛擬主播的直播內容,實際上是真人實時動作的二次元風格化呈現。
小安(化名)是一名B站的游戲主播,他的直播間主要呈現游戲畫面。單純作為技術型主播,行業(yè)競爭激烈,流量少、粉絲黏性低,于是他決定以虛擬主播的身份在直播節(jié)目中多多“出鏡”,豐富直播形式和內容。
雖然B站直播軟件里提供了免費的虛擬形象供新人VUP使用,但是小安認為虛擬主播的個性化造型是影響直播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他選擇以自己專屬的形象開播。和小安觀點相近的VUP很多,這也讓虛擬主播形象的打造成為一門生意。
02 個性化虛擬形象的打造
在淘寶界面搜索關鍵詞“虛擬主播”,映入眼簾的商品五花八門,價格不等,主要提供虛擬主播形象設計服務。
一家名為“理想虛擬形象”店鋪的工作人員告訴《IT時報》記者,虛擬主播形象的設計一般包括“立繪、拆分和建?!比糠郑骸傲⒗L”指的是透明或純色背景的人物圖片,在這一階段,虛擬角色的基本形象如五官、發(fā)型、服飾等都會確立下來;“拆分”則是將虛擬角色形象中的每一部分拆開,拆分越精細,虛擬角色在動起來的過程中每一處細微動作就越流暢真實;“建?!边@一步驟決定了虛擬角色最終能否通過動作捕捉完美地復制真人的表情和動作變化。
虛擬形象從定稿到動起來,設計費用在1300-1800元之間,想要添加背景或是精細度更高的造型設計,要根據工作量的增加程度提升預算,整個完成周期在15-20天左右。
工作人員介紹,顧客主要集中于16-25歲年齡段,其中不少人成為“回頭客”,“像換季換衣服一樣,虛擬主播為了讓觀眾有新鮮感,會定期給自己的虛擬形象更換造型”。
03 從“動起來”到“賺起來”
建模完成,只是虛擬主播“出道”的第一步,要把VUP的動作神態(tài)和虛擬形象結合到一起直播,還需要通過直播軟件進行處理和調試。
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動作和表情捕捉軟件主要有VTB、acfun面捕助手、bilibililive三款直播軟件上的自帶插件以及steam平臺上的prprlive軟件,通用原理是先將虛擬形象的所有文件(立繪、建模)壓縮導入軟件,調試后保證出鏡人的動作表情都能被攝像頭捕捉到,然后虛擬形象能隨著人的活動實時而動,這時就可以開始直播了。
B站VUP收益來自于觀眾打賞,同時粉絲還可以在直播間開啟“上船”特權,選擇成為“艦長”“提督”和“總督”,不同級別每月需要充值相應的金額,從100多元到近2萬元不等。以擁有大量粉絲的VUP“泠鳶yousa”為例,就擁有350多名“艦長”,還有數名“提督”,每月僅此項收益就達數萬元。
目前虛擬主播的收入分成和真人主播一致,皆為五五分,如果主播簽約公會,所得收入先由B站抽取,然后再和公會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成。
04 衍生產品“是非”多
一些粉絲除了蹲守直播間,還會根據VUP的形象,設計開發(fā)一些周邊產品,一般是以徽章、紙質印刷品和棉花娃娃為主,但這更多是粉絲對VUP的熱情,似乎稱不上是一門“好生意”。
某VUP粉絲團團長小夢(化名)向記者解釋,在粉絲群體里售賣周邊產品需要證明“自己是粉絲而非商家”,關注主播微博超話時間、在直播間打賞的金額或是觀看直播的時長都是“自我舉證”的證明。
周邊產品的定價包含成本、樣品打版費用和郵費等,以“定金+尾款”的形式發(fā)售。制作流程則是先出概念圖,進行實物打樣,所有參團人確認效果滿意后再投入大量生產。生產的數量有嚴格限制,以定金支付人次為準。周邊產品售賣結束后,團長會公開周邊定制過程中的每一筆費用,證明自己并沒有從中獲利。
相比之下,虛擬主播相關服飾的生產,則是侵權高發(fā)地。
不少既喜歡二次元又追捧虛擬主播的粉絲會選擇以Cosplay(角色扮演)的形式,拍照上傳網絡,進一步擴大主播形象的知名度。一些商家發(fā)現商機,于是進軍此領域,生產、出售和虛擬主播相關的服飾產品。
記者一連詢問了三家生產虛擬主播相關服飾的店鋪,是否向主播方尋求過授權,其中一家表示自己有授權沒有簽訂授權書,但記者在該主播的微博超話置頂中看到,主播本人并未給予任何Cosplay授權。另一家店鋪表示自己沒有獲得授權,最后一家店鋪對記者的提問一直未給出回復。
對于這種行為,粉絲們只能在各社交平臺呼吁大家購買此類服飾前再三考慮,更好去維護虛擬主播的IP權益。
龐大的粉絲數量,頭部主播的收益,實體經濟的延伸,讓VUP們從直播內容到形象呈現開啟了新一輪的“內卷”,但與此同時,獲利途徑單一,IP維權困難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這條產業(yè)鏈最終能否形成一個具備抗風險能力的生態(tài)圈,還要拭目以待。
排版/ 季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