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檸檬品牌社 曉樣
消費在退燒,大家似乎都少了一點信心。
但是消費永遠都會在,也是事實。而在消費品賽道里,飲料一直是最令人垂涎的細分方向。
決策夠快速,購買也高頻,消耗起來也非常迅速。最賺錢既不是馬云也不是馬化騰,而是賣水的的鐘睒睒。
今年的夏天,即使立秋了,可體感溫度依然在35度+。我一天可以喝十罐可樂,還能再喝五瓶元氣森林。
但是,我今天也可以一瓶都不喝。飲料不是成癮品,又不像油鹽醬醋那么足夠剛需。
這個時候,各家一是比拼大家講故事的能力了。需要通過故事(功效也算故事),讓消費者覺得他真的需要你,離不開你。
飲料品牌會拼了命地“賣弄”自己,搞得花里胡哨,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搞得越是花里胡哨,就會帶來品牌的區(qū)隔,就會帶來忠誠度和高黏性。
二是比拼誰家可以成本更低,效率最高。飲料是快消品,賺錢靠的是走量??煽诳蓸芬荒昴苜u300多億瓶,每瓶的包裝如果節(jié)省1分錢,就能節(jié)省3億出來。
有了價低質高的包裝,提高效率把綜合成本打到最低。然后把省出來的錢投入到營銷、品牌和講故事上。
任何一個品牌,并不是說你去燒錢打廣告就可以,也不是你做到極致的供應鏈就可以。而是產業(yè)鏈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領先,才有機會成為偉大的品牌。
有了好產品和好故事,但要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就離不開好的包裝了。
特別是飲料行業(yè),客單價非常低,需要巨大的銷量才能撐起來。如果沒有極具性價比的包裝,那就會越買越虧本。做好廣告包裝只是基本盤,實際的產品包裝才是成敗的關鍵。
飲料包裝對于飲料品牌有兩層作用。首先是物理層面的,為了運輸/出售,為了獲取更多消費者。其次層是心理層面的。獨特的包裝本身就是品牌定位的一部分,厲害的僅靠顏色就可以區(qū)分。
比如大家想起紅罐飲料,就想起了可口可樂和王老吉。想起綠色,第一反應就是雪碧。很大程度上,包裝就是品牌的載體。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樂靠的不只是那張神秘的配方,靠的是飽和營銷衍生出的品牌認知。更核心的優(yōu)勢是在供應鏈上的優(yōu)勢,是工藝更好,成本更低還極具辨識度的包裝。
在美國禁酒令期間,不只是美國黑幫的崛起,還也直接拉動了可口可樂的銷量。
可口可樂被當成了酒精的平替品,因為消費者需要刺激。但隨著可樂的走紅,可口可樂的模仿者也開始大量出現。從可口可樂的口味,商標、包裝都有人在抄襲。在商業(yè)的世界里,永遠是越成功,模仿者越多。
但為什么最終留下的是可口可樂?
首先,在眾多競品中可口可樂率先定制了一款獨有的、不可取代的包裝來增加辨識度。著名的可口可樂弧形玻璃瓶由此誕生誕生。
弧形玻璃瓶在消費者心目中就等同于可口可樂。即使后來可口可樂改用PET塑料瓶時,也保留了經典“弧形”狀。
所以,品牌就是為了區(qū)隔競品在設計層面,可口可樂告訴大家:包裝要獨特,要唯一,要讓大家記得住。
但是,僅靠獨特的玻璃瓶遠遠不夠,甚至最初的玻璃瓶還成為了擴張的阻礙。別說走向全球,就是走向全美國都難。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玻璃瓶的缺點就出來了:易碎、成本高、不便運輸。
在1923年,可口可樂第七任掌門人魏拉夫提出了可口可樂十二字黃金法則:“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不分晝夜,生產銷售”。
簡而言之就是:在哪里銷售,在哪里建廠!對于只售賣幾塊錢的飲料來說,要盡可能減少一切的成本。
可口可樂不停的卷空間,卷時間,卷成本。就是為了做多最極致的利潤空間,打得對手根本沒法和他比。
如果說可口可樂成功更高多在營銷上,那牛奶企業(yè)要想成為頭部,包裝的作用就更加關鍵了。
伊利在早期先占據了北方市場,在北方絕對是老大哥級別。伊利當然不滿足于當北方的王,也想去南方試試。但就是因為包裝技術的不成熟,無法靠低溫奶進入南方市場。
而在這個時候,利樂找到了伊利。
利樂為了拿里伊利這樣的超級大客戶:以半賣半送的形式給伊利提供設備。但每賣出一包奶,利樂就收一包奶的包裝費。有了利樂包加持后的伊利,常溫液體奶迅速鋪到全國,成為了最早的全國性牛奶品牌。
伊利把牛奶賣向了全國,利樂找到了可以長期合作的大客戶,絕對的雙贏。
但利樂的野心遠不止伊利一家,而是整個中國市場。也找到蒙牛,找到了光明等等全國大大小小的如企。
除了半賣半送的設備機器,利樂直接化身創(chuàng)業(yè)導師,教你發(fā)達國家的跨國乳品巨頭是怎么成功的。
綜合來看:利樂成就了乳業(yè),乳業(yè)也成就利樂。
利樂讓乳業(yè)可以把牛奶賣向全球。當年健力寶也正是憑借包裝技術的創(chuàng)新,火遍大江南北。
1984“健力寶”正式走向市場,一直“紅”到了今天。健力寶最早也是靠著包裝紅利成功出道。
健力寶剛剛走向市場沒多久,健力寶創(chuàng)始人李經緯聽聞今年亞足聯要在廣州開會。極具營銷天賦的李經緯,立馬想辦法要把健力寶送上亞足聯的會議桌。
但熱度不是你想蹭就能蹭。當時的健力寶的包裝太簡陋,送不出手。
于是乎,巧了。李經緯和深圳百事工廠的老板是朋友。
于是,李經緯從香港訂購了一批易拉罐,在朋友的默許下,李經緯利用百事工廠下班時間來灌裝健力寶汽水。
健力寶的第一批易拉罐,就是在百事偷偷罐裝的。
亞足聯主席喝健力寶的照片登上了報紙。而洛杉磯奧運會期間,健力寶如法炮制,再次借用百事生產線灌裝健力寶,送給奧運國手。
中國運動員在美“喝一種神秘的‘魔水’”的新聞報道出來以后,健力寶的名號響徹全國,一代“東方魔水”就此誕生。
嘗到甜頭的健力寶不再用百事了,自己引進了易拉罐的生產線。
但這次健力寶學聰明了,不自己單獨搞。而是和香港富特波爾容器合資成立了三水健力寶富特容器,可以生產13億鋁制易拉罐和1.5億只三片罐,成為國內當時最大的金屬罐生產企業(yè)。
健力寶在1992年就開始和自己的包裝供應商互相持股。
在健力寶的帶動下,僅僅是廣東省五年內就引進了30條易拉罐生產線。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先后進入內地開設工廠,為易拉罐包裝產業(yè)加一把火。
眾所周知,挖金礦旁邊最好的生意是賣水。飲料品牌在物理意義上是“賣水人”,但在商業(yè)層面卻是“淘金人”。而飲料的包裝配套產業(yè)在商業(yè)層面,是“賣水人”的“賣水人”。
有的包裝企業(yè)想通了,和飲料企業(yè)互相持股,共生相伴,一起賺錢。就像新茶飲背后最大的“賣水人”田野股份。
一面是奈雪的茶、滬上阿姨、茶百道、一點點、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新茶飲品牌最主要供應商。另一面也是農夫山泉、可口可樂、娃哈哈飲料品牌的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