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豆瓣開分7.7。
播出進度過半的《消失的孩子》終于揭曉了這個答案。
細數(shù)這幾年市面上的懸疑劇,沒有幾十部也得有個十幾部,但能像《隱秘的角落》一樣爆成現(xiàn)象級的著實不多。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消失的孩子》,卻是為數(shù)不多有這個潛力的。
因為這兩部作品太像了——都是社會派推理作品,都有一個口碑很好的原著小說,甚至故事里還都少不了“不天真”的小孩。以至于在《消失的孩子》播出后,網(wǎng)上有不少觀眾都主動將其與《隱秘的角落》對比。
好劇本是成功的一大半
如果非要給這部劇的好壞下個定義,《消失的孩子》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精品劇。
甚至在犀牛君看來,這個故事的最初幾集,可以說是驚艷的。
《消失的孩子》并沒有像很多同類作品那樣,用一個強懸疑、強沖突的開局,先把類型風格渲染到極點。正相反,它有一個極為生活化的開篇。
一個普通的小區(qū),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在一個普通的冬日清晨里準備開始忙碌的一天。嘮叨的媽媽,吃早餐的九歲兒子,還有為了送兒子上學提前下樓熱車的父親,場景中的一切都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如此相近。
也就是在這樣普通的場景下,主角楊遠的兒子楊莫,在短短幾分鐘下樓的工夫里失蹤了。
這場離奇失蹤案,就是《消失的孩子》的核心案件。
在大部分觀眾看來,這部劇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通過一個案子引出了關于另外三個看似陌生的家庭的懸疑故事。
隔壁單元的頹廢社恐中年袁午,原本是名牌大學畢業(yè)、有著美好前景的青年才俊。但由于賭博成癮,又患上精神疾病,他敗光存款妻離子散,只得和父親租住在一間老房中。為了騙取父親的退休金,又或是舍不得唯一親人的離開,他決意偷偷藏起在家中偶然離世的父親尸體,試圖掩蓋異常。
袁午的女房東林楚萍,外表是光鮮亮麗的女性白領,卻有著在睡夢中遭人性侵的不為人知經(jīng)歷。她意圖找到侵害自己的兇手,又時刻小心翼翼,不愿讓自己的經(jīng)歷大白于天下。
還有住在楊遠一家樓下的鄰居小女孩許恩懷,生在單親家庭,平日乖巧懂事學習好,儼然一副別人家孩子的模樣。但在此背后,她藏著一顆缺乏親情關愛的心,因此不自覺地被溫暖的楊莫一家所吸引,甚至有了一些小心思。而她工作繁忙的爸爸,看似與整件事情毫無關聯(lián),實際上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故事里的每個家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在揭開失蹤案的同時,這三條暗線的真相也逐漸明朗。
將細思恐極之懸疑感融入生活化情境中,一條主線與三條暗線交錯延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拆解案件的過程中,發(fā)掘出的是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這個高明的故事,在犀牛君看來正是《消失的孩子》最突出的亮點。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歸功于該劇的好口碑原著。很多原作讀者在觀看該劇后,所作出的肯定都是此次影視化改編劇本的忠于原著。
說到底,作為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編劇集,能基本還原原著的精彩,就已經(jīng)滿足了成為精品劇的一大半條件。
除了內(nèi)容之外,另外一個被觀眾廣泛認可的是該劇的多視角敘事手法。
《消失的孩子》沒有采用懸疑劇常見的線性敘事,而是通過每一集換一個主要人物視角的方式來還原案件。新穎的非線性敘事配上多線并行的故事設計,將懸疑題材與家庭、社會、人性議題融會貫通。
在我們看來,這種多視角敘事能夠為觀眾帶來的新鮮感和懸念感遠超過普通的線性敘事。角色視角和敘事內(nèi)容的切換,讓觀眾可以體會到將拼圖一片片歸位的推理過程。這對于一部懸疑劇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代入感。
另外,以佟大為、李晟為代表的主演們的在線表演,也一同促成了這部可圈可點的作品。每一部優(yōu)質作品背后都是全體主創(chuàng)的共同創(chuàng)造,不拉后腿的演員,同樣重要。
低估觀眾,錯失爆款命?
《消失的孩子》終究沒能成為一部爆款劇。
盡管內(nèi)容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然而仍存在一些無法忽視的遺憾。其中最多被觀眾反饋的,就是劇中對閃回情節(jié)的濫用。
在懸疑劇中運用插敘、倒敘等閃回情節(jié),其目的無非是加深觀眾對情節(jié)的理解,是一種提高敘事效率的手段。然而《消失的孩子》中閃回的運用密度已經(jīng)高到讓觀眾分辨不出自己是否重復觀看了過往內(nèi)容。
表面上看,閃回橋段重復性過高、手法過于簡單,這不過是低級的拍攝剪輯錯誤。這些剪輯層面的誤差不僅打亂了整部劇集的敘事節(jié)奏,也弱化了作品自身的質感。
而深層次來說,又何嘗不是主創(chuàng)對觀眾群體的低估。一部懸疑劇,卻意圖把疑點都掰開揉碎平鋪直敘給觀眾。結果呢,不斷疊加的回憶場景既降低了敘事效率,又削弱了故事的懸疑韻味。觀眾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沉浸感,就被這重復再重復的閃回場景,生生沖淡了。
作為一部懸疑劇來說,《消失的孩子》出場的人物數(shù)量也不算多,人物關系不算復雜,案子本身也不像本格派推理那般燒腦。觀眾既然能讀懂更加隱晦的《隱秘的角落》,多一部《消失的孩子》又何妨?或許,創(chuàng)作者們也應該學著更加相信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
此外,盡管有一個非典型式開局,但在后續(xù)內(nèi)容中,《消失的孩子》也出現(xiàn)了不少懸疑劇常見的過度渲染問題。
運鏡、美術、聲效全套配置一齊發(fā)力,恨不得讓每個角色身上都寫滿懸疑感,生怕觀眾看不出這是部懸疑劇。誠然,對于有些強類型的懸疑作品,加點渲染完全不為過。但偏偏這部劇立于生活之中,講的就是個以小見大的故事。好比那盛裝加身逛超市的人,過猶不及。
正是這些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在不斷割裂著故事,消耗著觀眾的代入感。也讓《消失的孩子》與原著小說的調(diào)性風格漸行漸遠。
原本這部作品是一個能夠在平凡中釋放極大張力的有力度的故事,這次影像反而拖了后退,白白削弱了故事的后勁兒。明明有一個好的開局,也有非線性敘事的驚艷加持,偏偏被主創(chuàng)團隊對觀眾的不信任一步步拖累,閃回愈演愈烈,故事越講越慢,缺了漸入佳境的火候。
這樣看來,7.7分的豆瓣口碑,倒也落在了情理之中。
遺憾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就是可惜了這么個爆款相的故事,終究還是差了那么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