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yè)觀察 北辰
當一部熱播到全網皆知的電視劇播出時,不是立馬跟風追劇,而是它越火你越不愛看;
當很多博主都在推薦的“種草”好物時,你的內心毫無波瀾,甚至下意識的避免購買此物;
面對五花八門的熱搜,不再好奇,涌上心頭的是些許厭惡情緒......
如果你有以上的“癥狀”,那么你大概是患上了“熱度排斥癥”。
人們說這是一種看上去冷靜的“病癥”,也叫審美版權。它是指網友對當下熱門的事物保持觀望態(tài)度,不愿意被熱搜或推薦詞條所裹挾,而更愿意用自己的節(jié)奏接受“安利”,開始對一些風頭強勁的互聯(lián)網熱點保持審視和警惕態(tài)度,甚至產生排斥感。
從前我們在瘋狂追趕熱度,生怕自己吃不上熱乎的瓜,現(xiàn)在我們害怕熱度追上我們,混亂了我們的判斷能力。從追逐到抵觸,我們到底經歷了什么?
追求熱度的“我”,能獲得什么?
過去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多關心時事新聞。隨著微博、抖音、知乎、貼吧、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利。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了對公共事件的關心和討論之中。
人們幻想著這些社交媒體可以成為哈貝馬斯口中的“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乎于國家與社會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開放性、批判性和交往理性是其三個重要特征。就像在17世紀歐洲的咖啡館,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平民也可以與大名鼎鼎的牛頓辯論一番。
然而如今,眾所周知,如今的“熱搜”早已成了牛馬蛇神的聚集地。各種各樣的利益算計夾雜其中,無孔不入。
在布爾迪厄看來,語言是符號權力關系的工具和媒介。每一次熱搜內容與格局的變動,都可以視為一次權力行動,其背后所屬的各個集團以及其力量大小會以資本的方式體現(xiàn)。
除了熱搜詞條,我們還被各種“種草”視頻耍的團團轉。
某書上推薦的網紅景點信息,看起來美輪美奐,猶如人間仙境,等到實地去的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濾鏡可以這么強大,浪費時間和金錢不說,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還有就是各種網紅門店和網紅食品被各種探店博主吹得天花亂墜,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最后,不斷反轉的熱點新聞不斷消磨著人們的耐心,真相永遠在反轉,真相永遠在變化,在變化多端的新聞和輿論之中,正義感和同情心不斷消逝,取之而來的就各種“吃瓜”、“看熱鬧”的所謂的“冷漠的人”。
吃瓜吃到厭煩,熱度追到疲憊。持續(xù)數(shù)年的“跟風潮”隨著“熱度排斥癥”的出現(xiàn),讓大眾開始反思,耗費著時間、精力和金錢去追逐網紅、明星和熱度的我究竟能獲得什么?
“癥狀”還是“疫苗”,排斥熱度做對了么?
縱觀網絡,各種“病癥”不斷涌現(xiàn):社交牛逼癥、社交恐懼癥等,這些都是互聯(lián)網造出的梗,同樣也是為了迎合網友各種社交現(xiàn)象總結出來的“病癥”。
不同于社交牛逼癥這種的自嘲,熱度排斥癥更相當于是網友們的反思,是從資本和權力的手中跳脫出來,以更為理智平和的視角去凝視自己的行為。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四川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龍告訴央視網記者,在某種程度上,“熱度排斥癥”是消費者個人意識的覺醒,自主應對惡意營銷、惡意炒作,排斥熱度,剔除與己無關、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不再被平臺的議程所引導,而選擇制定自己的“個人議程”。
“熱度排斥癥”的出現(xiàn),反映出一些網友在進行某種反思后,將自己的注意力與熱點事務“松綁”。他們排斥虛假的、庸俗的熱度思維,對本我思想進行保護。因此與其說是一種病癥,更不如說是互聯(lián)網亂象的一支疫苗。
尼爾·波茲曼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索性我們已經開始反抗,人們也已經不會再為一些粗制濫造的“熱度”買單。最明顯的便是影視行業(yè)。
我們可以看到,毫無邏輯的霸總甜寵劇逐漸淡出視野;名人效應和系列IP不能再為電影加碼。反之,邏輯嚴謹、演技在線的劇集不斷涌現(xiàn),時代正劇接連走紅,流量明星的風頭漸漸收攏。
互聯(lián)網用戶不斷發(fā)聲,努力定義描繪出他們想要的優(yōu)質內容,不斷嘗試將“熱度”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隱入塵煙》票房破億,《獨行月球》評分偏低無一不是在告訴市場,優(yōu)質的內容始終是吸引受眾、擴大流量的重要支柱,是“真實熱點”的核心競爭力與立身之本。回歸真實、回歸內容、回歸產品,這才是“熱度排斥癥”現(xiàn)象給予網絡信息生產最大的啟示。
結語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主體性,人會從自身的時間中不斷的總結反思并作用于下一次實踐。人也許會被欺騙,會被割韭菜,但人不會被一直割。從“熱度癥”到“熱度排斥癥”是大眾意識流的更新。
網絡時代,營銷規(guī)模變得前所未有地龐大,“熱度”背后摻雜著資本力量等復雜因素。在此情景之下,人們回歸理智,開始與熱點事件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適當?shù)挠^察區(qū)里尋找熱點的本真,挖掘事件,活動對于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當然,“熱度排斥癥”并不是排斥一切熱點,而是排斥受資本控制的熱點,擁抱和追求人們本身所定義的熱點。因為只有這樣的熱點是“真實”的,是人們能夠主宰的。
總結來說,“熱度排斥癥”是為了保持理性維持自身節(jié)奏,把握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在別人身后亦步亦趨。
在這浮華時代,我們都應該不被熱度俘獲,不被焦慮掌控,用個性替換從眾,保持自己的理智和節(jié)奏,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參考資料:央視網、新周刊、媒意見、自渡星球、中工網、羊城晚報、萬晨陽《淺析新浪微博的“娛樂至死”問題——基于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魏潔宇《資本邏輯影響下微博熱搜娛樂化現(xiàn)象分析——基于傳播學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