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吃飯之前,如果挑選不到好看的視頻,飯都不香了——以劇綜和短視頻為代表的視頻產品,正在開始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下飯必備。
“電子榨菜”的說法也應運而生,用來代指那些更適合在吃飯時間觀看的視頻內容。
這些內容一般都有幾個特點,要么是《武林外傳》《甄嬛傳》這樣的“經典老番”,因為對劇情足夠了解,即便每天只在飯點隨便找一集打開,也不影響觀看;要么就是最近播出的《卿卿日常》這樣的輕喜劇,不費腦又基調明快。
由此引申出來的還有“電子羽絨服”,代表作品是《請回答1988》和《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指的是每到冬天就會翻出來再看一遍、看完會讓人感到溫暖的劇。
這些稱呼,本質上定義的是觀看場景和內容的適配度,也是觀眾對視頻內容需求的體現。獨居者越來越多,相聚的機會越來越少,吃飯的時候,難免更依賴“電子榨菜”的陪伴。
不過,就算榨菜再下飯,頓頓都吃也會吃膩。觀眾的需求是一回事,生產者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則是另一回事。我們總不能希望,劇集創(chuàng)作者們?yōu)檫@樣一個概念著了魔,更不希望未來市場上的諸多內容,目標都在搶著成為“電子榨菜”。
為什么我們需要“電子榨菜”?
和在電影院看電影不同,劇集內容向來和觀看場景密不可分。
在電視臺時代,看劇的地方集中在客廳,排播也是以客廳的場景為中心,按照不同時段觀看人群的變化來安排,比如早晚固定的新聞節(jié)目,下午專門為家庭主婦準備的肥皂劇,中午十二點配合吃飯時間播出的情景喜劇,以及學生下課后播放的兒童劇等等。
網絡看劇的時代,解構了這種排播的方式。時間和場景對于觀眾來說變得不再固定,因為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移動設備觀看任何內容。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觀劇場景成為了一件難以捉摸的事情。
“電子榨菜”的出現,背后其實是一種新場景的確認——在吃飯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需要視頻內容的陪伴。特別是近幾年,能夠聚在一起吃飯的機會變少之后,“電子榨菜”就變得更加必要了。
獨居年輕人比例的上升,能夠佐證這一需求。谷雨數據發(fā)布的文章中提到,中國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20年中國“一人戶”家庭超過1.25億,貝殼研究院《2021年新獨居時代報告》則給出預測,2030年獨居人口或達1.5到2億人,獨居率或超30%。
因此,“電子榨菜”的意義,不在于其內容本身能夠給觀眾帶來什么,而是它存在于人們吃飯的過程當中,提供一種情感上的支撐和陪伴。80后青年學者王程韡就在與《北京青年報》的對談中提到:“電子榨菜”是最廣義的社會隔離小環(huán)境,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重組社會。”
很多劇集選擇成為“電子榨菜”,也是一個可以預見的選擇。因為在此之前,大部分“電子榨菜”都由綜藝和短視頻承包,以旅行類綜藝為代表的慢綜藝,輕松愉快的、以段落形式呈現的喜劇綜藝,有很多視頻博主和主播也會主打“下飯Vlog”的標簽,或是選擇在飯點開播,陪大家“一起吃飯”。
而從內容的客觀形式上來看,劇集在成為“電子榨菜”這件事上,確實不如綜藝和短視頻有優(yōu)勢。
一方面,一集劇集內容的長度是45分鐘左右,超過一頓飯的時間。視頻長度和場景的適配性是很重要的,就像很多人會在通勤路上選擇短視頻而非長視頻,或是更早之前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3~5分鐘一集的“泡面番”,都是調整時長來匹配場景的方式。
另一方面,用于“下飯”的內容在類型上也有一些要求。生活化的場景,需要匹配的是更生活化、更輕松愉悅的內容。太“費腦子”的歷史劇和諜戰(zhàn)劇,會讓人感到緊張的懸疑劇,都不太適合成為“電子榨菜”。
即便如此,劇集創(chuàng)作者們仍然沒有放棄對這一場景的爭奪。在中短視頻甚至下飯型綜藝的沖擊下,一些劇集的場景化營銷,也已經開始。
最近正在播出的《卿卿日?!?,就因為“電子榨菜”而登上了微博熱搜,沒有“雌競”和緊張的宮斗劇情,全員都是“喜劇人”,講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還有篇幅不小的美食相關內容。古裝輕喜劇的風格和波瀾較小的生活流劇情,決定了它更適合成為“下飯”的選擇。
《卿卿日?!罚淝淙粘9傥?/em>
輕喜劇成為打造“電子榨菜”不可或缺的元素,無論是最近在播的《愛的二八定律》,還是今年暑期檔的爆款古偶《星漢燦爛》和《蒼蘭訣》,當中都有一些輕喜劇元素;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調整長度等形式使其更適配吃飯時間,但從最近觀眾選擇劇集的標準和幾部熱播劇來看,“電子榨菜”可能會成為劇集內容的新追求。
都是榨菜,真的好嗎?
能將“榨菜”能做得清新爽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所有人都以此為追求,那么我們的正餐該是什么呢?
如今的劇集市場,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財富密碼”。能否誕生熱門CP是一種,無論是古偶還是現偶,只要顏值夠高、劇情夠甜,邏輯經不起推敲也不重要,CP好嗑就夠了,最好再來點“神仙售后”,就能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陣熱潮,獲得不錯的播放表現。
劉宇寧在直播時候提到過,他覺得大部分古裝戲都不需要用到太多演技,特別是年輕演員,只要做到“及格”就夠了。因為古裝劇主要是靠顏值和人設來博得大眾關注,只要這兩塊拿捏到位,這個戲就差不多了。雖然這段言論在互聯網上引起一些爭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的確是“話糙理不糙”。
在這種趨勢下,一切試圖與之對抗的內容,都要走一條更難的路。如果是以言情為核心的劇集內容,達到合格線是很容易的,只要各個維度都做到大差不差就夠了,但如若執(zhí)意要放棄言情故事,就會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
一部掌握了流量密碼的劇,如果質量達到了《夢華錄》的水平,就能完成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再不濟,像《愛的二八定律》這樣劇集邏輯混亂、職場故事稀碎的作品,也能靠著楊冪和許凱的“姐狗戀”獲得不錯的熱度。
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用于佐證。在職場劇領域,近幾年產出過幾部沒有過多的感情線干擾,而是更專注地刻畫職場故事的作品,都符合大部分職場劇觀眾的期待,比如改編自韓劇《未生》的《平凡的榮耀》,還有孫儷主演的《理想之城》,這些劇在社交媒體上的口碑也都不錯,但熱度卻遠比不上熱門賽道的作品。
另外一個逐漸被熱度拋棄的是歷史劇。這里都不必提到像《康熙王朝》或是《大明1566》這樣經典的歷史正劇,即便是歷史傳記或是戲說歷史的作品,在如今也很難獲得比偶像劇更高的關注度。最近在播的《天下長河》豆瓣評分已經來到8.3,但熱度仍然不盡人意,打分人數也剛剛超過一萬;陳坤、白宇主演的歷史諜戰(zhàn)劇《風起隴西》最后也是“叫好不叫座”。
這不能怪觀眾,畢竟觀眾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已經默認,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打開一部國產劇,不動腦子地、輕輕松松地吃完一餐飯,而能夠用來沉浸式觀劇的、比較大塊的時間,留給那些被認為“更值得觀看”的海外劇集,那么需要反思的,就應當是我們的內容本身了。
歸根到底,“電子榨菜”的出現來源于一種需求,但劇集創(chuàng)作者們既不能只考慮需求,也不能考慮一種需求。我們當然需要在吃飯的時候擁有一部讓人胃口大開的劇集,但我們也希望能出現更多好的作品,將我們“定在”某個地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