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招免費,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車行業(yè)行不通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招免費,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車行業(yè)行不通

當初電腦病毒肆虐,為何360快速消滅了病毒?

文|熱點微評 王新喜

久未在公眾面前露面的周鴻祎,最近打起了汽車安全的主意。

在烏鎮(zhèn)峰會期間,周鴻祎認為,未來世界會是數據驅動的。前段時間有爭論新能源汽車到底是燒電、還是燒氫,或是燒油,他認為實際上是燒數據。

周鴻祎認為,大家都說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好,但特斯拉也有一個云端大腦。如果云端數據被破壞勒索了,那么很多車可能就趴在那動不了了。今天我們所處于數字化時代,數據成了驅動很多業(yè)務的核心,我們企業(yè)也需意識到:數據安全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從周鴻祎的觀點可以看出,他看上了汽車安全的市場蛋糕。

汽車安全的問題確實也不容忽視,當前汽車走上了智能化、網聯化的進程,許多智能車型安裝了200甚至300多個傳感器,在輔助駕駛系統在高算力芯片的加持下,汽車也正在成為一個移動的數據中心,也有可能遭遇到各種數據攻擊與入侵。

不過,從網友的態(tài)度來看,似乎有點擔心360進入到汽車安全領域,因為相對于擔心汽車數據被攻擊、被破壞,網友更擔心汽車被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綁架。

尤其是值得警惕的是,在當前沒有安全廠商進來的時候,目前汽車市場整體安全性是可控的,并沒有大量針對汽車安全的事故發(fā)生,如果有大量安全廠商進入,因為利潤的存在,是否會導致汽車安全數據破壞、攻擊加劇的情況出現?

正如最近有句頗為流行的話:賣雨傘的人如果能控制下雨,那么這場雨永遠不會停。

事實上,如果回顧PC電腦安全市場,這也曾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

當初電腦病毒肆虐,為何360快速消滅了病毒?

或許今天的年輕人對于早古時期的互聯網并不了解。在PC互聯網發(fā)展階段,買來的電腦,裝好系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裝電腦安全軟件,在彼時的主流稱呼并不是安全軟件,而是電腦殺毒軟件。電腦桌面的瑞星小獅子可能是80、90后一代的回憶。

早在1999年4月,一款叫做CIH的病毒全球大爆發(fā),全球各地的 6000 萬臺電腦開始陸續(xù)癱瘓。

不像此前的病毒小打小鬧,該病毒的厲害之處在于,一旦感染,就會用海量垃圾信息直接淹沒電腦,然后破壞電腦的核心組件,一旦感染,電腦就得換芯片,在當時來說,感染該病毒的成本是巨大的。

后來瑞星莘和劉旭看到了機會,科班出身的劉旭仔細研究了該病毒的特性,成為了全中國第一個破解CIH病毒邏輯的人,他也推動了瑞星和聯想、方正等大牌電腦公司談合作,把瑞星殺毒軟件預裝到電腦里,以當時聯想與方正的市場體量,瑞星一戰(zhàn)成名,其殺毒軟件月銷量直接從1998年的300套飛升到1999年的10萬套。

2000年前后,瑞星、江民等殺毒軟件一套賣兩百多塊,在彼時的市場環(huán)境下,殺毒軟件無疑是一門暴利生意。一年賣個十萬套,就是千萬級的利潤,這個數字對當時的互聯網行業(yè)來說,其實是非常高的營收水平,也因此迎來了包括雷軍在內的大量玩家參與到市場之中。

1999年,雷軍彼時帶來了金山毒霸,他在那時就采取了低價收割策略,人家賣200元一套,雷軍的金山毒霸賣50元一套。彼時KV 300 的零售價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價是 230 元,這種打法無疑是小米手機做手機那套性價比玩法的早期原型了,這套低價策略效果立竿見影。

從2000年到2002年,兩年的時間,金山毒霸的市場份額僅次于瑞星公司,超過了彼時的江民公司。

由于后來瑞星內部,王莘和劉旭的內杠,對自己技術頗為自負的劉旭開始單干,2005年開發(fā)出了全新的“東方微點”殺毒軟件。

這軟件結合了傳統的“被動防御”和“主動防御”技術,但后來卻因為被舉報私自散播網絡病毒,自導自演的推銷產品,被監(jiān)管傳喚,指出東方微點的產品會傳播病毒,涉嫌故意傳播計算機病毒,其公司副總裁彼時遭遇了刑事指控,也因此,在各方輿論的打擊下,東方微點消失于電腦殺毒市場。

但是讓雷軍與瑞星意外的是,市場在此時還未塵埃落地,最終殺入了一個狠角色——周鴻祎,他帶著360安全衛(wèi)士,打著免費的旗號入場,宣布360殺毒軟件永久免費。

360當時切入市場的時候不依賴收費模式吃飯,彼時包括瑞星、金山在內的公司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模式的顛覆性,因為看不清楚免費模式要怎么生存,并一致認為360撐不了多久就會倒閉。

但是短短幾年,360是用免費殺毒帶來了大量用戶,用戶量很快過了3億,給自己的瀏覽器,導航等等產品帶來了大量的流量,360用廣告變現的方式來支撐殺毒軟件的盈利。

當360通過免費模式能夠生存的時候,收費的殺毒軟件就沒有生存空間了。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原有的玩家雖然頂不住壓力,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費,而瑞星2011 年也徹底放棄了收費模式。但是彼時360已經主導了整個電腦安全市場。這個時候宣布免費,為時已晚。360占據了用戶心智,獲取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從360主導安全市場之后,病毒開始慢慢地消失,甚至用戶即便瀏覽不明網站,點擊或下載不明程序,電腦幾乎沒事。在彼時,曾經有不少人一度懷疑,是不是360安全衛(wèi)士的技術不行,無法準確檢測與殺毒,事實上,并不是360殺不了毒,而是病毒慢慢減少了。

電腦病毒的消失,一方面歸功于微軟系統的不斷更新,漏洞少了,病毒也就不容易寫了。

另一方面是病毒查殺技術的提升,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防御、白名單、智能碼標識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當收費殺毒軟件全面退出的時候,潛藏于產業(yè)鏈內的部分廠商,整個利益鏈條被斬斷了。

過去那些收費的殺毒軟件存在的時候,80、90后一個鮮明的印象是,彼時只要安裝上這些安全軟件,就會不間斷的有大量電腦病毒被這些收費的殺毒軟件攔截并清除,這讓當時的電腦用戶有一種錯覺,這些殺毒軟件在很好的保護電腦,并且殺毒功能實效性、精準度非常強。這進一步驅使大量用戶去購買收費的殺毒軟件。

360安全軟件普及之后,雖然依然有網絡安全事件出現,包括游戲服務器、企業(yè)網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的計算機都被病毒攻擊過。 比如2020 年,勒索病毒肆虐引發(fā)了許多行業(yè)對于安全的廣泛關注。但仔細思考我們發(fā)現,后來的病毒都是企業(yè)級的大規(guī)模性的安全事件,針對個人電腦的病毒攻擊基本消失了。

這種大型的攻擊與過去那些電腦病毒的小打小鬧完全不同,無論是攻擊頻率與攻擊目的都不一樣。

因此,這其實也在驗證一個結論,收費殺毒軟件存在的前提是,市場上要有大量電腦病毒的存在。但在彼時個人電腦起步發(fā)展階段,市場上或許并不存在大量的個人黑客與病毒攻擊者,但彼時如果用戶使用了收費安全軟件,卻始終沒有殺出病毒,殺毒軟件的存在性就沒有必要了。

因此,安全軟件要盈利,市場上的病毒就最好不能停,這些電腦病毒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這背后,恐怕大家心照不宣了,因為最了解病毒的人,往往就是病毒的對手——殺毒廠商,它們比電腦市場上散播病毒的黑客更懂如何設計與制造病毒,只有市場上有足夠多的病毒,才能維持用戶對收費殺毒軟件的需求。

一招免費,干掉了病毒,給我們什么啟示?

因此,后來隨著360的橫空出世,一招免費,讓收費殺毒廠商沒有盈利空間了,活不下去了,部分廠商即便制造病毒也已經沒錢可賺,無利可圖了,行業(yè)就清白了。說到頭來,這個也還是得感謝周鴻祎的 360 殺毒祭出的那招免費,拯救了許多用戶的錢包。

回過頭來看,其實周鴻祎的360的免費殺毒只是改變了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并非推出了直接消滅病毒的顛覆式技術。

我們發(fā)現,有時候免費是一門厲害的武器,因為免費打掉了產業(yè)的利益鏈條,一旦產業(yè)的利益鏈條無利可圖,依附于產業(yè)鏈上的逐利者也就自動消失了。

但是放到汽車行業(yè),免費這招,是行不通的。因為汽車行業(yè)當前的安全性攻擊事件是非常少的,本身也是因為汽車廠商們也都在軟件安全層面發(fā)力,其次是,行業(yè)沒有第三方安全廠商,就沒有針對汽車安全的利益鏈存在,制造病毒的灰產就少了。

但如果大量第三方安全廠商加入,整個汽車安全利益鏈就會帶動起來,形成眼鏡蛇效應。

雖然說并不是所有廠商都會去故意制造病毒、自己再去查殺,但行業(yè)一旦野蠻生長,泥沙俱下,總有安全廠商為了盈利,會想辦法制造自己的存在感。

當然了,360等安全廠商依然可以沿用過去的免費策略,來打掉行業(yè)廠商的病毒制造利益鏈條,但是現在的廠商比過去要精明的多,互聯網盈利模式早已不是早古互聯網時期聚焦于業(yè)務本身的收費,現在的安全廠商完全可以通過廣告、會員、電商導流或其他硬件產品與APP綁定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來賺錢。

比如說,早前在電腦行業(yè),你如果裝了2個以上的安全軟件,這兩個安全軟件就會開始打架,建議你卸載一個,要么彈窗警告不斷,要么篡改你的主頁與瀏覽器綁定。

在電腦行業(yè),這種“幾個流氓打架,爭奪用戶電腦主導權”的行為,用戶倒還是可以容忍,大不了就卸載一個。但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汽車行業(yè),時不時的在車機大屏出現彈窗警告或者彈窗廣告,在用戶駕駛過程中干擾用戶的注意力與車輛軟件體驗,這可能導致汽車用戶駕駛過程變得不安全。

此外,安全廠商要能夠在這個行業(yè)生存,就必須要證明它存在的價值。按照上述邏輯,就必然要有高頻率的病毒與數據攻擊存在,它們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此一來,整個汽車安全領域可能就將告別平靜的日子,變得安全事故多發(fā)了。

簡單來說,360當年一招免費,干掉了電腦病毒,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一個行業(yè)有利益鏈的時候,免費能打掉利益鏈,但行業(yè)不存在利益鏈的時候,以“安全”的名義切入,會導致利益鏈條滋生,適得其反。

在此也希望汽車廠商需要獨立的把好安全關,因為汽車市場的安全事故不同于電腦病毒,汽車市場的安全與關鍵時刻的廣告彈窗都關系車主與乘客的生命安全。

車聯網的數據安全影響的不只是數據,黑客通過篡改關鍵數據還將影響駕駛安全。在此,所有的汽車廠商與想要進入汽車安全領域的廠商,都應該對此有足夠的清醒認識與高度的重視。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奇虎360

3.3k
  • 預計6月完成交付,湖南岳陽團洲垸二三期安置房陸續(xù)封頂
  • 三六零與貴州移動簽署戰(zhàn)略合作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招免費,360干掉了病毒,但在汽車行業(yè)行不通

當初電腦病毒肆虐,為何360快速消滅了病毒?

文|熱點微評 王新喜

久未在公眾面前露面的周鴻祎,最近打起了汽車安全的主意。

在烏鎮(zhèn)峰會期間,周鴻祎認為,未來世界會是數據驅動的。前段時間有爭論新能源汽車到底是燒電、還是燒氫,或是燒油,他認為實際上是燒數據。

周鴻祎認為,大家都說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好,但特斯拉也有一個云端大腦。如果云端數據被破壞勒索了,那么很多車可能就趴在那動不了了。今天我們所處于數字化時代,數據成了驅動很多業(yè)務的核心,我們企業(yè)也需意識到:數據安全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從周鴻祎的觀點可以看出,他看上了汽車安全的市場蛋糕。

汽車安全的問題確實也不容忽視,當前汽車走上了智能化、網聯化的進程,許多智能車型安裝了200甚至300多個傳感器,在輔助駕駛系統在高算力芯片的加持下,汽車也正在成為一個移動的數據中心,也有可能遭遇到各種數據攻擊與入侵。

不過,從網友的態(tài)度來看,似乎有點擔心360進入到汽車安全領域,因為相對于擔心汽車數據被攻擊、被破壞,網友更擔心汽車被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綁架。

尤其是值得警惕的是,在當前沒有安全廠商進來的時候,目前汽車市場整體安全性是可控的,并沒有大量針對汽車安全的事故發(fā)生,如果有大量安全廠商進入,因為利潤的存在,是否會導致汽車安全數據破壞、攻擊加劇的情況出現?

正如最近有句頗為流行的話:賣雨傘的人如果能控制下雨,那么這場雨永遠不會停。

事實上,如果回顧PC電腦安全市場,這也曾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

當初電腦病毒肆虐,為何360快速消滅了病毒?

或許今天的年輕人對于早古時期的互聯網并不了解。在PC互聯網發(fā)展階段,買來的電腦,裝好系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裝電腦安全軟件,在彼時的主流稱呼并不是安全軟件,而是電腦殺毒軟件。電腦桌面的瑞星小獅子可能是80、90后一代的回憶。

早在1999年4月,一款叫做CIH的病毒全球大爆發(fā),全球各地的 6000 萬臺電腦開始陸續(xù)癱瘓。

不像此前的病毒小打小鬧,該病毒的厲害之處在于,一旦感染,就會用海量垃圾信息直接淹沒電腦,然后破壞電腦的核心組件,一旦感染,電腦就得換芯片,在當時來說,感染該病毒的成本是巨大的。

后來瑞星莘和劉旭看到了機會,科班出身的劉旭仔細研究了該病毒的特性,成為了全中國第一個破解CIH病毒邏輯的人,他也推動了瑞星和聯想、方正等大牌電腦公司談合作,把瑞星殺毒軟件預裝到電腦里,以當時聯想與方正的市場體量,瑞星一戰(zhàn)成名,其殺毒軟件月銷量直接從1998年的300套飛升到1999年的10萬套。

2000年前后,瑞星、江民等殺毒軟件一套賣兩百多塊,在彼時的市場環(huán)境下,殺毒軟件無疑是一門暴利生意。一年賣個十萬套,就是千萬級的利潤,這個數字對當時的互聯網行業(yè)來說,其實是非常高的營收水平,也因此迎來了包括雷軍在內的大量玩家參與到市場之中。

1999年,雷軍彼時帶來了金山毒霸,他在那時就采取了低價收割策略,人家賣200元一套,雷軍的金山毒霸賣50元一套。彼時KV 300 的零售價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價是 230 元,這種打法無疑是小米手機做手機那套性價比玩法的早期原型了,這套低價策略效果立竿見影。

從2000年到2002年,兩年的時間,金山毒霸的市場份額僅次于瑞星公司,超過了彼時的江民公司。

由于后來瑞星內部,王莘和劉旭的內杠,對自己技術頗為自負的劉旭開始單干,2005年開發(fā)出了全新的“東方微點”殺毒軟件。

這軟件結合了傳統的“被動防御”和“主動防御”技術,但后來卻因為被舉報私自散播網絡病毒,自導自演的推銷產品,被監(jiān)管傳喚,指出東方微點的產品會傳播病毒,涉嫌故意傳播計算機病毒,其公司副總裁彼時遭遇了刑事指控,也因此,在各方輿論的打擊下,東方微點消失于電腦殺毒市場。

但是讓雷軍與瑞星意外的是,市場在此時還未塵埃落地,最終殺入了一個狠角色——周鴻祎,他帶著360安全衛(wèi)士,打著免費的旗號入場,宣布360殺毒軟件永久免費。

360當時切入市場的時候不依賴收費模式吃飯,彼時包括瑞星、金山在內的公司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模式的顛覆性,因為看不清楚免費模式要怎么生存,并一致認為360撐不了多久就會倒閉。

但是短短幾年,360是用免費殺毒帶來了大量用戶,用戶量很快過了3億,給自己的瀏覽器,導航等等產品帶來了大量的流量,360用廣告變現的方式來支撐殺毒軟件的盈利。

當360通過免費模式能夠生存的時候,收費的殺毒軟件就沒有生存空間了。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原有的玩家雖然頂不住壓力,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費,而瑞星2011 年也徹底放棄了收費模式。但是彼時360已經主導了整個電腦安全市場。這個時候宣布免費,為時已晚。360占據了用戶心智,獲取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從360主導安全市場之后,病毒開始慢慢地消失,甚至用戶即便瀏覽不明網站,點擊或下載不明程序,電腦幾乎沒事。在彼時,曾經有不少人一度懷疑,是不是360安全衛(wèi)士的技術不行,無法準確檢測與殺毒,事實上,并不是360殺不了毒,而是病毒慢慢減少了。

電腦病毒的消失,一方面歸功于微軟系統的不斷更新,漏洞少了,病毒也就不容易寫了。

另一方面是病毒查殺技術的提升,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防御、白名單、智能碼標識等。當然最重要的是,當收費殺毒軟件全面退出的時候,潛藏于產業(yè)鏈內的部分廠商,整個利益鏈條被斬斷了。

過去那些收費的殺毒軟件存在的時候,80、90后一個鮮明的印象是,彼時只要安裝上這些安全軟件,就會不間斷的有大量電腦病毒被這些收費的殺毒軟件攔截并清除,這讓當時的電腦用戶有一種錯覺,這些殺毒軟件在很好的保護電腦,并且殺毒功能實效性、精準度非常強。這進一步驅使大量用戶去購買收費的殺毒軟件。

360安全軟件普及之后,雖然依然有網絡安全事件出現,包括游戲服務器、企業(yè)網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的計算機都被病毒攻擊過。 比如2020 年,勒索病毒肆虐引發(fā)了許多行業(yè)對于安全的廣泛關注。但仔細思考我們發(fā)現,后來的病毒都是企業(yè)級的大規(guī)模性的安全事件,針對個人電腦的病毒攻擊基本消失了。

這種大型的攻擊與過去那些電腦病毒的小打小鬧完全不同,無論是攻擊頻率與攻擊目的都不一樣。

因此,這其實也在驗證一個結論,收費殺毒軟件存在的前提是,市場上要有大量電腦病毒的存在。但在彼時個人電腦起步發(fā)展階段,市場上或許并不存在大量的個人黑客與病毒攻擊者,但彼時如果用戶使用了收費安全軟件,卻始終沒有殺出病毒,殺毒軟件的存在性就沒有必要了。

因此,安全軟件要盈利,市場上的病毒就最好不能停,這些電腦病毒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這背后,恐怕大家心照不宣了,因為最了解病毒的人,往往就是病毒的對手——殺毒廠商,它們比電腦市場上散播病毒的黑客更懂如何設計與制造病毒,只有市場上有足夠多的病毒,才能維持用戶對收費殺毒軟件的需求。

一招免費,干掉了病毒,給我們什么啟示?

因此,后來隨著360的橫空出世,一招免費,讓收費殺毒廠商沒有盈利空間了,活不下去了,部分廠商即便制造病毒也已經沒錢可賺,無利可圖了,行業(yè)就清白了。說到頭來,這個也還是得感謝周鴻祎的 360 殺毒祭出的那招免費,拯救了許多用戶的錢包。

回過頭來看,其實周鴻祎的360的免費殺毒只是改變了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并非推出了直接消滅病毒的顛覆式技術。

我們發(fā)現,有時候免費是一門厲害的武器,因為免費打掉了產業(yè)的利益鏈條,一旦產業(yè)的利益鏈條無利可圖,依附于產業(yè)鏈上的逐利者也就自動消失了。

但是放到汽車行業(yè),免費這招,是行不通的。因為汽車行業(yè)當前的安全性攻擊事件是非常少的,本身也是因為汽車廠商們也都在軟件安全層面發(fā)力,其次是,行業(yè)沒有第三方安全廠商,就沒有針對汽車安全的利益鏈存在,制造病毒的灰產就少了。

但如果大量第三方安全廠商加入,整個汽車安全利益鏈就會帶動起來,形成眼鏡蛇效應。

雖然說并不是所有廠商都會去故意制造病毒、自己再去查殺,但行業(yè)一旦野蠻生長,泥沙俱下,總有安全廠商為了盈利,會想辦法制造自己的存在感。

當然了,360等安全廠商依然可以沿用過去的免費策略,來打掉行業(yè)廠商的病毒制造利益鏈條,但是現在的廠商比過去要精明的多,互聯網盈利模式早已不是早古互聯網時期聚焦于業(yè)務本身的收費,現在的安全廠商完全可以通過廣告、會員、電商導流或其他硬件產品與APP綁定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來賺錢。

比如說,早前在電腦行業(yè),你如果裝了2個以上的安全軟件,這兩個安全軟件就會開始打架,建議你卸載一個,要么彈窗警告不斷,要么篡改你的主頁與瀏覽器綁定。

在電腦行業(yè),這種“幾個流氓打架,爭奪用戶電腦主導權”的行為,用戶倒還是可以容忍,大不了就卸載一個。但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汽車行業(yè),時不時的在車機大屏出現彈窗警告或者彈窗廣告,在用戶駕駛過程中干擾用戶的注意力與車輛軟件體驗,這可能導致汽車用戶駕駛過程變得不安全。

此外,安全廠商要能夠在這個行業(yè)生存,就必須要證明它存在的價值。按照上述邏輯,就必然要有高頻率的病毒與數據攻擊存在,它們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此一來,整個汽車安全領域可能就將告別平靜的日子,變得安全事故多發(fā)了。

簡單來說,360當年一招免費,干掉了電腦病毒,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一個行業(yè)有利益鏈的時候,免費能打掉利益鏈,但行業(yè)不存在利益鏈的時候,以“安全”的名義切入,會導致利益鏈條滋生,適得其反。

在此也希望汽車廠商需要獨立的把好安全關,因為汽車市場的安全事故不同于電腦病毒,汽車市場的安全與關鍵時刻的廣告彈窗都關系車主與乘客的生命安全。

車聯網的數據安全影響的不只是數據,黑客通過篡改關鍵數據還將影響駕駛安全。在此,所有的汽車廠商與想要進入汽車安全領域的廠商,都應該對此有足夠的清醒認識與高度的重視。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