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突襲”推特,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聯(lián)手再創(chuàng)業(yè)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突襲”推特,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聯(lián)手再創(chuàng)業(yè)

算法推薦加持下,文本還有救嗎?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文|硅兔賽跑 Eric

編輯|梓

推特又又又又裁員了。

2月27日,有媒體報道推特進行了馬斯克接管之后的第八輪裁員,解雇超50名員工。目前推特員工總數(shù)約為2000人,已縮減至少70%。不斷地裁員,是為了應對收入暴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在《「推特替代品」們屢獲融資,社交賽道再度火熱》一文中,硅兔君提到隨著推特進入“水逆期”,社交賽道中出現(xiàn)多個打著“推特替代品”的特色社交產品。它們不僅接連獲得大量新用戶,而且不少還獲得巨額融資。

最近,又誕生了一家社交平臺,而且來頭還不小。

Instagram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Kevin Systrom和 Mike Krieger,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APP Artifact,主打個性化新聞閱讀,一些人將Artifact當做對推特的突襲。

當年以 7.15 億美元的價格將Instagram賣給Facebook之后,Systrom和Krieger基本就隱退江湖了。雖然有過幾次創(chuàng)業(yè),但大多都是小打小鬧。這一次,從兩人的口風來看勢必是要打一場硬仗了。

兩位在線社交界的資深人物,能成功打響對推特的突襲戰(zhàn)嗎?

01 Artifact: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的新野望

從產品體驗來看,Artifact更像是“文本版的TikTok”,因為它充滿了“算法推薦”的味道。

Artifact平臺上的文本內容,大多來自《紐約時報》等新聞機構。隨著用戶使用時長的增加,系統(tǒng)會去分析用戶的偏好,然后推送更加符合他們興趣的新聞內容,由此提供個性化體驗。另外,Artifact還添加了社交元素,用戶能看到好友瀏覽過的文章。

這種算法推薦,依據(jù)的不是用戶點擊或者評論最多的內容,而是閱讀各種文章所花的時間。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Artifact跟TikTok在本質上沒啥區(qū)別?

作為新一代風靡全球的社交軟件,TikTok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它使用算法推薦向用戶展示內容。

Artifact同樣如此,只不過一個是主打文本,一個主打視頻,核心都是算法推薦。

Systrom 和 Krieger 兩人聲稱,幾年前他們就開始討論Artifact的想法了。Systrom表示,自己曾經對算法推薦持懷疑態(tài)度,但是在Instagram的經歷讓他相信了這項技術:“多年來,我看到的是每次使用機器學習來改善消費者體驗時,事情都會很快變得非常好。”

相比TikTok和Artifact,推特此前主要基于用戶的關注來推薦內容。

Systrom顯然并不看好推特這種模式,他甚至有些不解:“為什么推特仍然主要基于用戶關注?”

顯然,Artifact要跟推特拉開差異化競爭。除了注重算法推薦外,Artifact還著重承諾將刪除散布虛假信息的個別帖子,這也是把矛頭對向了推特廣受人詬病的虛假信息泛濫等短板。

拉長時間線來看,Artifact并不是Systrom 和 Krieger自Instagram 以后的首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2020年,兩人還聯(lián)手創(chuàng)建了Rt.live網站來追蹤新冠病毒的傳播情況,但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力。

那么,為何此時Systrom 和 Krieger要大張旗鼓地開啟又一次創(chuàng)業(yè)呢?

按照Systrom的說法,自己創(chuàng)辦一家新公司前會考慮三個原則:

第一、他和 Krieger可以趕上技術的新浪潮;

第二,能找到一種辦法將這股浪潮和社交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讓自己和Krieger繼續(xù)保持激情;

第三,開發(fā)出來的產品,能夠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看來,Systrom把算法推薦當做又一波的技術新浪潮,于是將其跟社交結合起來打造出Artifact,用以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目前,Artifact由一個七人組成的團隊進行開發(fā),其中包括此前在Instagram 擔任高級產品主管的 Robby Stein。當然,目前Artifact還沒有獲得融資,主要由Systrom和 Krieger兩人提供資金。

任何一款產品都必須通過盈利來實現(xiàn)可持續(xù),否則談不上健康的商業(yè)模式。

與大多數(shù)初創(chuàng)公司一樣,Artifact眼下并沒有確定商業(yè)模式。按照Systrom的說法,廣告顯然是合適的盈利模式,他也有考慮在出版商的交易當中抽成。未來Artifact做大,他還考慮可以通過增加付費用戶的形式來盈利。

在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的光環(huán)下,Artifact成為最近社交賽道上惹人注意的一位。部分人結合Systrom和 Krieger兩人的輝煌經歷,把Artifact當做未來能夠匹敵推特的新星。

但是,Artifact的未來真的有這么樂觀和美好嗎?不一定。

02 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xiàn)實

從技術和產品層面來看,Artifact并沒有多少新意,甚至是落后于時代。

首先,Artifact能夠落地的技術基礎之一,是谷歌在 2017 年發(fā)明的Transformer 技術。這項技術讓軟件系統(tǒng)更容易明白用戶輸入的信息,從而提供更精確的答案。這項技術也直接推動了AI和算法推薦的熱潮,以及最近ChatGPT的爆火。

所以,算法推薦本身就是個“老技術”了,Systrom現(xiàn)在才為其搖旗吶喊,未免太后知后覺了。

其次,Artifact在產品功能上也缺乏新意。

此前,Artifact官方特地說明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功能”,比如APP會在晚上自動切換到深色模式,發(fā)布內容時可以選擇讓所有人評論或者僅限自己關注的人,這些功能幾乎可以算作是社交APP的基本款了。憑借這些毫無新意的功能,很難想象Artifact會像TikTok一樣大火,更別提對推特形成突襲了。

最為關鍵的是,Artifact入局的是一條正在走下坡路的賽道,很難在商業(yè)化上有較大突破。

此前,在新聞社交APP賽道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選手,如 Zite 和 Pulse 等等,但最后都沒有太大起色,因為它們難以在用戶中培養(yǎng)深厚的習慣。最近,還有一款新聞APP SmartNews因為宏觀經濟影響業(yè)務下滑,開始大規(guī)模裁員。

SmartNews是一家總部位于東京的新聞聚合網站和APP,它跟Artifact一樣也是使用AI技術來實現(xiàn)個性化推送。早在2020年,SmartNews就將其足跡擴大到覆蓋美國數(shù)千個城市,與 3000 多個全球出版合作伙伴建立了關系,并在2021年就價值20 億美元。在2022年美國蘋果商店和谷歌商店的新聞APP下載排行中,SmartNews排名第二。

2022年美國蘋果商店和谷歌商店新聞APP下載量排行榜

照這規(guī)模來看,它的體量要比Artifact大的多。

但就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在今年1月裁掉了美國和中國40%的員工,原因是用戶量下降、廣告業(yè)務承壓。

所以,對于Artifact這樣一個后起之秀能否對推特形成威脅,硅兔君并沒有報以樂觀態(tài)度。

事實上,每一家出眾的科技公司,一定是因為在某項技術和產品體驗上做到了創(chuàng)新,最后在某段時間內領先于同行。比如谷歌的出現(xiàn)讓雅虎黯然失色,F(xiàn)acebook和Instagram的出現(xiàn)革新了社交賽道,Tiktok的出現(xiàn)又給Facebook一記重錘。

Systrom和 Krieger作為Instagram的創(chuàng)始人,要想重現(xiàn)往日輝煌,還是得需要在一條全新的賽道里做出創(chuàng)新。

畢竟只走別人走過的老路,容易走入死胡同。

參考來源:

Instagram’s co-founders are back with Artifact, a kind of TikTok for text(TheVerge)

News aggregator SmartNews lays off 40% of US and China staff, with further reductions planned in Japan(TechCrunch)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Instagram

2.8k
  • Meta據(jù)悉在WhatsApp、Instagram等部門裁員
  • 安徽文旅登頂全國省級榜單,文旅新媒體傳播力拉滿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突襲”推特,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聯(lián)手再創(chuàng)業(yè)

算法推薦加持下,文本還有救嗎?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文|硅兔賽跑 Eric

編輯|梓

推特又又又又裁員了。

2月27日,有媒體報道推特進行了馬斯克接管之后的第八輪裁員,解雇超50名員工。目前推特員工總數(shù)約為2000人,已縮減至少70%。不斷地裁員,是為了應對收入暴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在《「推特替代品」們屢獲融資,社交賽道再度火熱》一文中,硅兔君提到隨著推特進入“水逆期”,社交賽道中出現(xiàn)多個打著“推特替代品”的特色社交產品。它們不僅接連獲得大量新用戶,而且不少還獲得巨額融資。

最近,又誕生了一家社交平臺,而且來頭還不小。

Instagram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Kevin Systrom和 Mike Krieger,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APP Artifact,主打個性化新聞閱讀,一些人將Artifact當做對推特的突襲。

當年以 7.15 億美元的價格將Instagram賣給Facebook之后,Systrom和Krieger基本就隱退江湖了。雖然有過幾次創(chuàng)業(yè),但大多都是小打小鬧。這一次,從兩人的口風來看勢必是要打一場硬仗了。

兩位在線社交界的資深人物,能成功打響對推特的突襲戰(zhàn)嗎?

01 Artifact: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的新野望

從產品體驗來看,Artifact更像是“文本版的TikTok”,因為它充滿了“算法推薦”的味道。

Artifact平臺上的文本內容,大多來自《紐約時報》等新聞機構。隨著用戶使用時長的增加,系統(tǒng)會去分析用戶的偏好,然后推送更加符合他們興趣的新聞內容,由此提供個性化體驗。另外,Artifact還添加了社交元素,用戶能看到好友瀏覽過的文章。

這種算法推薦,依據(jù)的不是用戶點擊或者評論最多的內容,而是閱讀各種文章所花的時間。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Artifact跟TikTok在本質上沒啥區(qū)別?

作為新一代風靡全球的社交軟件,TikTok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它使用算法推薦向用戶展示內容。

Artifact同樣如此,只不過一個是主打文本,一個主打視頻,核心都是算法推薦。

Systrom 和 Krieger 兩人聲稱,幾年前他們就開始討論Artifact的想法了。Systrom表示,自己曾經對算法推薦持懷疑態(tài)度,但是在Instagram的經歷讓他相信了這項技術:“多年來,我看到的是每次使用機器學習來改善消費者體驗時,事情都會很快變得非常好。”

相比TikTok和Artifact,推特此前主要基于用戶的關注來推薦內容。

Systrom顯然并不看好推特這種模式,他甚至有些不解:“為什么推特仍然主要基于用戶關注?”

顯然,Artifact要跟推特拉開差異化競爭。除了注重算法推薦外,Artifact還著重承諾將刪除散布虛假信息的個別帖子,這也是把矛頭對向了推特廣受人詬病的虛假信息泛濫等短板。

拉長時間線來看,Artifact并不是Systrom 和 Krieger自Instagram 以后的首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2020年,兩人還聯(lián)手創(chuàng)建了Rt.live網站來追蹤新冠病毒的傳播情況,但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力。

那么,為何此時Systrom 和 Krieger要大張旗鼓地開啟又一次創(chuàng)業(yè)呢?

按照Systrom的說法,自己創(chuàng)辦一家新公司前會考慮三個原則:

第一、他和 Krieger可以趕上技術的新浪潮;

第二,能找到一種辦法將這股浪潮和社交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讓自己和Krieger繼續(xù)保持激情;

第三,開發(fā)出來的產品,能夠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看來,Systrom把算法推薦當做又一波的技術新浪潮,于是將其跟社交結合起來打造出Artifact,用以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目前,Artifact由一個七人組成的團隊進行開發(fā),其中包括此前在Instagram 擔任高級產品主管的 Robby Stein。當然,目前Artifact還沒有獲得融資,主要由Systrom和 Krieger兩人提供資金。

任何一款產品都必須通過盈利來實現(xiàn)可持續(xù),否則談不上健康的商業(yè)模式。

與大多數(shù)初創(chuàng)公司一樣,Artifact眼下并沒有確定商業(yè)模式。按照Systrom的說法,廣告顯然是合適的盈利模式,他也有考慮在出版商的交易當中抽成。未來Artifact做大,他還考慮可以通過增加付費用戶的形式來盈利。

在Instagram創(chuàng)始人的光環(huán)下,Artifact成為最近社交賽道上惹人注意的一位。部分人結合Systrom和 Krieger兩人的輝煌經歷,把Artifact當做未來能夠匹敵推特的新星。

但是,Artifact的未來真的有這么樂觀和美好嗎?不一定。

02 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xiàn)實

從技術和產品層面來看,Artifact并沒有多少新意,甚至是落后于時代。

首先,Artifact能夠落地的技術基礎之一,是谷歌在 2017 年發(fā)明的Transformer 技術。這項技術讓軟件系統(tǒng)更容易明白用戶輸入的信息,從而提供更精確的答案。這項技術也直接推動了AI和算法推薦的熱潮,以及最近ChatGPT的爆火。

所以,算法推薦本身就是個“老技術”了,Systrom現(xiàn)在才為其搖旗吶喊,未免太后知后覺了。

其次,Artifact在產品功能上也缺乏新意。

此前,Artifact官方特地說明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功能”,比如APP會在晚上自動切換到深色模式,發(fā)布內容時可以選擇讓所有人評論或者僅限自己關注的人,這些功能幾乎可以算作是社交APP的基本款了。憑借這些毫無新意的功能,很難想象Artifact會像TikTok一樣大火,更別提對推特形成突襲了。

最為關鍵的是,Artifact入局的是一條正在走下坡路的賽道,很難在商業(yè)化上有較大突破。

此前,在新聞社交APP賽道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選手,如 Zite 和 Pulse 等等,但最后都沒有太大起色,因為它們難以在用戶中培養(yǎng)深厚的習慣。最近,還有一款新聞APP SmartNews因為宏觀經濟影響業(yè)務下滑,開始大規(guī)模裁員。

SmartNews是一家總部位于東京的新聞聚合網站和APP,它跟Artifact一樣也是使用AI技術來實現(xiàn)個性化推送。早在2020年,SmartNews就將其足跡擴大到覆蓋美國數(shù)千個城市,與 3000 多個全球出版合作伙伴建立了關系,并在2021年就價值20 億美元。在2022年美國蘋果商店和谷歌商店的新聞APP下載排行中,SmartNews排名第二。

2022年美國蘋果商店和谷歌商店新聞APP下載量排行榜

照這規(guī)模來看,它的體量要比Artifact大的多。

但就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在今年1月裁掉了美國和中國40%的員工,原因是用戶量下降、廣告業(yè)務承壓。

所以,對于Artifact這樣一個后起之秀能否對推特形成威脅,硅兔君并沒有報以樂觀態(tài)度。

事實上,每一家出眾的科技公司,一定是因為在某項技術和產品體驗上做到了創(chuàng)新,最后在某段時間內領先于同行。比如谷歌的出現(xiàn)讓雅虎黯然失色,F(xiàn)acebook和Instagram的出現(xiàn)革新了社交賽道,Tiktok的出現(xiàn)又給Facebook一記重錘。

Systrom和 Krieger作為Instagram的創(chuàng)始人,要想重現(xiàn)往日輝煌,還是得需要在一條全新的賽道里做出創(chuàng)新。

畢竟只走別人走過的老路,容易走入死胡同。

參考來源:

Instagram’s co-founders are back with Artifact, a kind of TikTok for text(TheVerge)

News aggregator SmartNews lays off 40% of US and China staff, with further reductions planned in Japan(TechCrunch)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