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又一部港片以平淡收尾。
頭部港片主創(chuàng)班底、獨占檔期紅利、映前點映口碑9.2,本讓《斷網》這部身處冷檔期的新港片,獲得了超出預期的開局表現(xiàn)。然而在上映僅兩天時間后,該片的口碑和票房便紛紛出現(xiàn)跳水,暴露了影片市場走勢不佳的現(xiàn)狀。
在這部《斷網》里,失靈的不僅是“郭富城”們的市場號召力,還有“點映”對于一部影片的意義。
高點映口碑成擺設
我們從頭梳理《斷網》從超預期逐步跌回平庸的過程。
第一點,單刀直入地說,相較于劉德華、甄子丹這樣的超頭部港星,郭富城的市場號召力確實要差上一截。
在目前內地港片票房榜上,郭富城一番主演的最高票房項目還是來自2016年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11.98億元——這很大程度得到了春節(jié)檔的加成。而除了近期另一部《風再起時》之外,郭富城的再上一部港產片《麥路人》累計票房僅有1802.7萬元。
因此盡管《斷網》看似是近兩周上映新片中體量最大的一部,擁有港式犯罪題材+監(jiān)制鄭保瑞、導演黃慶勛+郭富城、任達華、林家棟三影帝組合這樣的優(yōu)秀班底配置,但在前期熱度上,并沒能造成太大的市場反響。
片方或許也有在熱度方面的考量,決定讓《斷網》改走口碑路線,在映前采取了小規(guī)模點映的形式率先釋出優(yōu)質口碑。這確實換來了貓?zhí)渣c映9.2的優(yōu)質口碑,但這個動作卻也為影片后續(xù)埋下了更大的雷。
這便是《斷網》的第二點問題,失效的宣發(fā)策略。
在映前階段,《斷網》的熱度始終處于低位,一方面源于主演流量有限,另一方面也在于宣發(fā)策略的不出彩。
首先,《斷網》雖在3月3日形成了獨占之勢,擁有極為寬松的檔期環(huán)境,然而影片上映日期總體還處于三月冷檔期,下一周是三八婦女節(jié),對于一部男性向的電影來說,基本上沒辦法獲得額外的檔期加成。
其次,眾所周知,影片點映就是為了搶跑,提前發(fā)酵熱度口碑。但此次的《斷網》幾乎可以用無效點映來形容,一來,在點映過程中片方缺乏匹配的營銷動作,二來,此次點映也沒能把口碑發(fā)酵開來,整部電影的存在感可以用稀薄來形容。
而首日18點的起片,其實對于一部有良好先期口碑的項目而言也是不利于發(fā)酵傳播的。
《斷網》的最后一點問題,也是這部影片的根本問題,在于內容撐不起野心。
歸根結底,《斷網》的內容品質還是不夠好。在這部影片身上,我們能看到主創(chuàng)團隊意圖創(chuàng)新的大膽邁進,但同時也有拿不掉的陳舊港片套路。網絡犯罪題材并未變成讓人眼前一亮的港片新鮮血液,反而被那些老套平庸的港式犯罪框架同化,困在創(chuàng)作窠臼之中。
正式公映之后,《斷網》的貓?zhí)栽u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豆瓣評分也只有5.2而已。而這樣一部品質欠佳的項目,最低發(fā)行票價卻還要35元。實際品質與點映口碑不匹配乃至高票價,都是成為《斷網》勸退觀眾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下跌跳水,其實不過是剝開了“點映高分”的層層包裝,還原出影片該有的樣子。
港片到底怎么賣?
截至目前,今年已經上映的三部港片里已經有兩部落敗。如果說《風再起時》屬于貨不對板,未能在目標受眾中掀起波瀾,那么作為一部商業(yè)片的《斷網》,則是純粹的內容不及預期。
當內地觀眾的觀影標準越來越高,曾經風靡全國的老港星們也淪落到扛不起票房之時,現(xiàn)在的內地觀眾,究竟需要怎樣的港片?
總結下來,無非還是三層標準。
第一,IP、類型。
IP效應無須贅述,無論在任何電影市場,一個成功的IP對觀眾的吸引力都是顯而易見的。而在港片這種體量有限的市場里,行業(yè)更會將力量集中于成功的IP上進行系列開發(fā),進而形成在內地市場的熱度發(fā)酵疊加。一個大IP港片,永遠是賣座的大前提。
至于普通的原創(chuàng)劇本港片,內地觀眾在類型上就呈現(xiàn)出明顯的喜好差異了。
動作犯罪片應該是近五年內地市場最喜愛的港片類型,沒有之一??v覽內地港片票房榜,目前位列票房前四的影片全部都是經典的香港動作犯罪片,其中還有兩部屬于系列電影。盡管隨著同質化創(chuàng)作的泛濫,內地觀眾對犯罪港片也逐漸出現(xiàn)審美疲勞。但不可否認,至少在現(xiàn)階段,這套創(chuàng)作模板依舊賣座。
在此之前,內地市場也曾對港式奇幻片、古裝片等有過階段性的追捧。不過,像是一些“非傳統(tǒng)”類型的港片,內地觀眾的接受度差異化就顯得十分顯著了。譬如音樂、喜劇、劇情這些更容易顯露出兩地文化差異的影片,在內地市場遭遇水土不服的概率遠大于成功。
第二,演員。
演員也是判斷一部電影映前熱度乃至票房體量的通用評判標準。對于港片來說,一位眼熟的大咖影人領銜主演,可能就勝過了一切花哨宣傳。劉德華、周潤發(fā)、甄子丹、古天樂、郭富城、梁家輝、謝霆鋒、劉青云......這一批頭部演員,就是港片的活招牌。
美中不足的是,近年來,同質化也開始影響到港片演員的號召力。
相較于內地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市場規(guī)模要小上太多,因此在市場上活躍的影人數(shù)量乃至創(chuàng)作類型選擇都遠比內地要少。加之內地引進港片的類型重疊度很高,內地觀眾喜好的港片類型也相對單一,需求端推動生產端,最終加劇了部分引進港產片與香港影人的同質化。
面對同一批演員在類似題材項目中的無限排列組合,在好片、爛片中左右搖擺,不少內地觀眾早已心生倦意。此次郭富城的票房號召力失效,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同質化疊加后的結果體現(xiàn)。
還有一個潛在危機則是觀眾群體的迭代。香港演員斷代嚴重已是共識,目前活躍在內地市場的基本還是二三十年前的同一批人。演員沒變,觀眾卻慢慢長大了。
從前的80后90后觀眾是看著港片長大的一代,對目前活躍在內地市場的這批老港星有童年濾鏡,而當Z世代觀眾成長為新的觀影主力,沒有了所謂的港片情懷,自然就降低了對這些影人的關注度。
第三,口碑。
從內地港片票房榜中可以看出,目前位列票房前三的《怒火·重案》《拆彈專家2》《掃毒2天地對決》無一例外都有過硬口碑基礎。毫無疑問,好口碑仍是項目大賣的核心要素。
好口碑甚至能夠彌補演員、類型的小眾“短板”。就像《還是覺得你最好》《毒舌律師》這兩部典型的口碑強片,沒有內地觀眾最熟悉的香港演員領銜、沒有吸睛的動作場景、故事內容完全港化,但仍然能夠在內地市場取得遠超其應有體量的票房成績,這就是過硬口碑的力量。
不過這并不絕對,就像一些口碑稀爛的IP續(xù)作也能依靠基本盤狂攬票房,部分在香港本土獲得好口碑傍身的項目也不一定能夠被內地觀眾買賬,去年的《明日戰(zhàn)記》,就是一次兩地觀眾表現(xiàn)明顯差異。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部港片不具備真實優(yōu)秀的口碑,那么口碑便無法成為它們的賣點,就如《斷網》一般。
在遍地都是影帝的香港電影市場,只憑郭富城、陳舊的內容和一個未能達到及格線的作品質量,早已討不到內地觀眾的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