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如果只能推薦一家香港咖啡店,那一定是半路咖啡?!?/p>
最近,我在香港發(fā)現(xiàn)一家很有辨識度的咖啡館,店主從各處收羅了500多個“古董風”的瓷杯,用來給消費者喝咖啡,每個杯子都有故事。
正因為此,這家店在香港無人不知。
在飲品圈,有不少“換個杯子就能火”的案例,這家店的做法有哪些獨特之處?
用“古董杯”喝咖啡,顧客:一看就知道是這家店
在香港,幾乎無人不知“半路咖啡”,精致的“古董風”瓷杯,是這家咖啡館的靈魂,也是高認知度的來源。
店里有500多個不同顏色、花紋的中式茶杯,有紅畫印著的萬壽無疆字的茶樓杯,還有從景德鎮(zhèn)淘回來的景泰藍,每個杯子都有不同的故事,擺在吧臺后方的架子上,仿佛一個古董雜貨店。
因為中式杯子的比例大小不一,這家店在制作不同款式的咖啡時,會挑選不同的杯子。
- 薄身的杯子會拿來制作馥芮白,可以讓客人喝到更好的口感和風味;
- 尺寸較小的杯子,通常用來制作牛奶份量較少的短笛拿鐵;
- 連裝冰咖啡的玻璃杯,也有獨特的花紋。
最受歡迎的“萬壽無疆”茶樓杯,還制作成了外帶紙杯,三個顏色組成一套,賣外帶客人,走在街上一看就知道是“半路咖啡”。
杯子之外,“家具”也是半路咖啡的重要元素,桌椅、墻上的裝飾和角落里的物品都有來源可尋,最大限度放大懷舊感。
比如,旺角店吧臺后方的“堅強貿(mào)易行”招牌,來自咖啡館的前身,五、六十年代白底紅字的設(shè)計,風格強烈,保留了老香港的“招牌文化”。
半路咖啡的第一家店位于香港上環(huán)的摩羅上街,由于附近有不少外國人居住,那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天然的、中西融合的場所,也為做中西文化結(jié)合、懷舊提供了天然的優(yōu)勢。
因為足夠獨特,杯子、招牌漸漸地成為了人們心中對半路咖啡最深刻的印象符號。
“有故事的杯子”,讓消費者快速記住一家店
觀察下來不難發(fā)現(xiàn),半路咖啡的“古董杯”,已經(jīng)成為一個品牌標志,消費者看見杯子就能識別出是咖啡館的產(chǎn)品。
營銷學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叫“品牌識別”。比如麥當勞的非產(chǎn)品性聯(lián)想“M型標志”。
當下,咖啡圈競爭激烈,獨立咖啡館、區(qū)域連鎖品牌不斷出現(xiàn),但消費者注意力卻有限,做好品牌識別已經(jīng)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半路咖啡的案例,給我兩個啟發(fā):
首先,想要讓消費者快速記住一家店,一定要找一個有代表性的符號,讓消費者快速識別。
比如藍瓶咖啡,“藍瓶子”的設(shè)計簡單純粹,門店、包裝上簡化冗余信息,以不斷重復的方式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識別度。
還有M stand的“M”,%Arabica咖啡的“%”,都有強烈的符號感,讓消費者一眼記住。強大且鮮明的識別體系,是品牌與消費者建立連接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有故事的品牌符號,能延展出更多可討論的空間。
拿半路咖啡來說,據(jù)說,他們店里每個瓷杯都是店主從不同的地方淘回來的,有的來源于景德鎮(zhèn),有的是從摩羅街,深水埗的一些上年紀的公公婆婆那里買來的。
每個到店消費的年輕人,都或多或少的問起、聽過關(guān)于杯子的一些老故事;碎掉的杯子,也會被店主打磨改造成一些工藝品,賦予第二次生命。
這些關(guān)于杯子的故事,在社交平臺上流傳的很快,通過這種方式,無形中加深了顧客與品牌之間的鏈接,杯子在消費者心中也不再是一個單薄的“符號”,這個符號開始承載一些重量。
這時,“杯子”就承擔起了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溝通的作用。
強化品牌印象,還有3個思路
杯子也好,Logo也好,最終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記住品牌。對于咖啡館來說,把“品牌印象”做出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按照“古董杯”的思路,我收集近百個案例,總結(jié)了3個低成本建立品牌認知的小妙招:
1、贈品出圈,低成本塑造消費者“強印象”
社交平臺上,網(wǎng)友給上??Х绕放苝eekoo起了另一個名字,叫“網(wǎng)綠咖啡”。
原因在于店里有一款識別度非常高的贈品“綠色毛氈包”,買咖啡就送,大小兩個號,綠色特別顯眼,簡直凹造型必備。
從咖啡館活動開始,這個包就包攬了我整個小紅書,店面風格、咖啡杯、周邊物料也都以綠色為主打色,提起綠色,消費者立即就能想起peekoo,是用贈品做標簽的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案例。
去年,咖啡圈里還有很多以贈品、周邊來塑造品牌感知度例子。
比如廣州的小忙咖啡,首次收藏門店,能免費獲得原價39元的玻璃杯,顏值、實用性都很在線,在短期內(nèi)、低成本迅速提升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
此外,喜茶推出50+城市系列限定冰箱貼,在社交平臺迅速出圈,以城市特色為靈感設(shè)計不同logo形象的玩法,也強化了“靈感之茶”的品牌定位。
2、用看似“不搭”的場景,打造特別體驗
鄭州有家咖啡館叫“自然醒咖啡診所”,產(chǎn)品形象十分吸睛,杯套做成處方單的樣子,上面寫著“內(nèi)服咖啡”和“用量方法”,配上白色的杯子,真挺像那么回事。
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的時候,就記住了這家咖啡館,店鋪設(shè)計也很像一家中醫(yī)館,被網(wǎng)友叫做咖啡行業(yè)的“老中醫(yī)”。
廣東中山的“拯救咖啡”也靠著特殊的產(chǎn)品形象給品牌打上了標簽,他們的咖啡“執(zhí)返劑”系列,用分裝袋做“插袋咖啡”新形式;燉煮咖啡、蓋碗咖啡等本質(zhì)上都是以產(chǎn)品的特殊形象出圈。
3、門店中,起碼有一個標志性記憶點
在門店設(shè)置一到兩個風格強烈的“記憶點”,稍加引導就能獲得熱度,強化印象。
除了“古董杯”之外,半路咖啡還有另外一個被網(wǎng)友提到很多的記憶點,那就是上文提到的“堅強貿(mào)易行”招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底紅字的設(shè)計,風格強烈,看過一眼就不會忘記。
重慶咖啡品牌“窗口有笑臉”也有同工之妙,每家店都會在取餐口貼一張大大的笑臉,或可愛、或逗趣,輕松簡單的形象讓消費者一眼記住。
類似的案例還有在上?;鹆艘徽甑摹按笈笥押瓤Х?,小朋友喝水水”,CANCOMPANY COFFE用兩個水碗讓全網(wǎng)網(wǎng)友念念不忘。
咖啡圈競爭激烈的當下,尋找到能與消費者有效溝通的“符號連接”,是每個咖啡館需要思考的事情。
你身邊還有什么出圈案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