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2023年5月5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上海站中獲悉,上海黃浦正在推進外灘“第二立面”城市更新項目。根據規(guī)劃,到2030年,位于“第二立面”的141幢老建筑將完成更新改造。
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qū)(黃浦區(qū)域),面積78公頃,涵蓋30個歷史風貌街坊,有177幢建于1949年前的老建筑,其中保護建筑有98幢、保留歷史建筑有35幢、一般歷史建筑有44幢。臨江建筑有36幢,是外灘“第一立面”;非臨江建筑有141幢,即“第二立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設以“一城一帶”(即陸家嘴金融城和外灘金融集聚帶)為核心的金融集聚區(qū)的戰(zhàn)略任務。
黃浦區(qū)按照“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原則,推進外灘地區(qū)老大樓保護性開發(fā)。
在隨后的改造過程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上海清算所、浦發(fā)銀行總部、泰國盤谷銀行等一批金融機構入駐,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外灘美術館、佳士得拍賣行等金融與文化機構的加入,使得外灘金融集聚帶的功能內涵日益豐富。
今年的五一假期,外灘“第一立面”建筑流光溢彩,人流如織。而在距離外灘不足1公里的外灘·中央廣場內,市集、演出演繹了另外一種人間煙火。
這處擁有百年歷史的公共空間正是上海黃浦完成改造外灘“第二立面”項目之一。其功能轉換也將為其他百余棟外灘歷史保護建筑提供范本。

外灘·中央項目(179街坊)位于中華商業(yè)第一街——南京路與萬國建筑博覽群——外灘的交匯之處,由南京東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圍合而成。街坊內現存1911-1930年間建成的四組老建筑(中央商場、美倫大樓、華僑大樓、新康大樓)和兩條獨特的十字形內街(沙市一路、沙市二路)。
按照“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總體要求,上海黃浦分兩期進行179街坊的保護性更新,依據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和修繕原則,提升建筑的結構可靠度和安全性,通過合理利用,有效保護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讓市民能夠在消費的同時體驗歷史。
外灘投資集團副總裁、外灘老建筑公司總經理朱亦鋒告訴記者,外灘·中央項目開發(fā)前里面曾住著1000多戶居民,房屋都不成套,還有數百個小產權單位。產權復雜,置換難度非常大。
隨后,黃浦區(qū)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前后歷經7年,實現了“騰籠換鳥”。
改造修繕后,外灘·中央廣場通過經典建筑與現代商業(yè)有機融合,以“商旅文生活秀”的體驗綜合體為功能定位,以精致零售體驗、特色餐飲、文化藝術、高端辦公為四大主要業(yè)態(tài)。
2021年7月,外灘·中央內庭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頂正式亮燈,成為南京東路百余年來首次出現的穹頂景觀,也為“中華商業(yè)第一街”增添了一道新風景。
改造后,該建筑中央運用內庭獨特的空間優(yōu)勢,聯(lián)動美輪美奐的玻璃穹頂、經典老建筑的墻體和炫酷的裸眼3D大屏,打造一個多媒體展示的立體空間,通過歷史建筑和現代科技的融合,讓市民游客體驗“建筑可以閱讀,街區(qū)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的光影演繹。
內庭開放后,該建筑通過提供多元化功能與多樣化業(yè)態(tài),在南京路步行街打造獨樹一幟的商旅文體驗空間和城市場景化社交空間,以此帶動外灘中央項目整體升級,進一步推動南京路建設聞名遐邇的消費商圈。
外灘·中央項目改造為后續(xù)“第二立面”更新指引了方向,后續(xù)改造項目已經陸續(xù)排期。
黃浦區(qū)建管委(濱江辦)副主任姜澳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外灘區(qū)域城市更新將充分繼承和延續(xù)金融功能,凸顯金融、商業(yè)、文旅功能的融合,同時也通過對改造修繕,留住城市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