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付費進校”成生意,大學校園該開放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當“付費進?!背缮?,大學校園該開放嗎?

高校是否向社會開放、怎么開放,應充分聽取全校師生和社區(qū)居民的意見,進行科學、民主決策。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蔡星卓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近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上海多所高校陸續(xù)恢復對公眾開放。社交媒體上關于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完全開放的討論再度熱烈起來。

自疫情防控政策調(diào)整之后,仍有一些高校延續(xù)了過去三年的封閉管理政策。盡管今年初,國內(nèi)一些高?;謴土瞬糠秩藛T出入校園的權(quán)限,但僅限校友,一些學校擴大至“學生親友”的范疇,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員被阻隔在高墻之外。

“朋友們聚會還是想去學??纯??!敝袊鴤髅酱髮W校友袁華對界面教育表示,近日他通過學校APP線上注冊申請進校,但不知為何顯示未成功,“可能方法不對,試了很多次?!?/p>

袁華表示,學校不對外開放,受影響較大的可能是住在學校附近的居民。袁華于2017年畢業(yè),專門選擇在中傳附近租房,“那個時候我就想,沒事兒去學校的食堂吃吃飯,打打球,享受一下學校的便利?!焙髞碲s上疫情,學校封閉后,袁華也換了租房地。

科幻作家韓松也在這上面栽了跟頭。今年3月底,武漢大學舉辦130周年校慶活動,作為校友的韓松想回母??纯?,但“因為預約時間失誤,且不能修改,完美錯過武大賞櫻,預約成功的記錄似乎不會消除,因此也不能再預約?!彼谏缃幻襟w上發(fā)布了這段經(jīng)歷,不少網(wǎng)友伸出援手,表示可以帶他進去。

還有一些人從中發(fā)現(xiàn)“商機”,“付費入?!背闪艘环N“商業(yè)模式”。

“武大免預約代入校,任意校門都可以,進門確認收貨付款,4人以上有優(yōu)惠?!痹谙挑~上,一位自稱“武漢大學在校生”的賣家售賣相關產(chǎn)品。其動態(tài)頁面顯示,五月以來已售出“帶入?!鄙唐方?0筆,每單收費在24-100元不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通過種種渠道拿到學生卡、校友卡的“黃?!?,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發(fā)布“付費進?!钡膹V告,“收費不是最低,150元/人,能接受的私(聊),不墨跡?!痹谠u論下方,有不少學生舉報并予以抵制,“大家不要給黃牛送錢”。

對于學校來說,難以驗證來訪人員與申請人員是否是真實的親友關系,這為付費進校提供了牟利空間。毫無疑問的是,這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應該得到堅決抵制。但滋生這種行為背后,還是校園封閉與公眾想入校參觀旁聽的需求,難以得到匹配和平衡。

關于大學校園是否該開放,輿論對此意見不一。

支持者認為,高校應該恢復疫情之前的開放措施,“海納百川”、“兼容并包”——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大學校訓都在強調(diào)開放理念,作為物理屏障的大學校門,原本就是第一個不該關閉的。

此外,這種開放不應只局限于物理空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是公辦高校的各類資源理應與社會共享,可以為許多人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學不是、也不應該是封閉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學就失去了大學本身的應有之義。

也有反對者認為,現(xiàn)在全面恢復還不是時候,各地還有“二陽”病例,且有增多趨勢。二是資源分配問題,簡單放開必然面臨校園資源擠兌的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連本校師生的便利都保障不了的話,一味放開有何意義。最后,由于社會人員情況復雜,也會對校園師生帶來安全隱患。

事實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部分知名高校就已開始限制社會人員入校,并引發(fā)過公眾對大學校園開放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2017年,中山大學因“限制校外人員入?!钡囊?guī)定引發(fā)爭議,該校校友認為此舉有違中山大學一向的開放精神,希望學校公開“限外令”依據(jù)。彼時,中山大學回應,此前有不利于學校治安的事件發(fā)生,“限外令”是出于安??紤]。

同期,北大、清華等高校也對社會人員入校有所限制。2018年,北大清華雙雙推出校園參觀預約系統(tǒng),對外來進入人員數(shù)量和入校時間有著明確限制。再后來,三年疫情,高校大門緊閉,不僅外來人員無法進入,就連校內(nèi)學生出來也困難重重。

“在社會已經(jīng)全面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秩序時,高校再以疫情防控為由,不恢復向社會公眾開放,是站不住腳的?!?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公辦高校的資源屬于全社會,理應向社會開放,讓社會公眾共享公共教育資源。

但熊丙奇也提到,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辦學,培養(yǎng)人才。校園開放的前提是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為此,高校是否向社會開放、怎么開放,應該充分聽取全校師生和社區(qū)居民的意見,進行科學、民主決策。

在談及校園開放時,國內(nèi)輿論通常會引用“國外大學沒有圍墻、和社區(qū)融合在一起”的例子。但在熊丙奇看來,國外大學的開放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有的校園面積小、校園周邊社區(qū)治安比較復雜的學校,也是不向社會公眾開放的。

即使融入社區(qū)的大學校園,有的圖書館、體育館等場館也有門禁系統(tǒng),非本校師生并不能自由進入。學校對外開放的措施,是學校董事會,在聽取師生和社區(qū)居民意見后做出的,因此,對于是否開放、開放的程度以及開放措施,師生和社區(qū)居民存在一定共識。

“在我國,有形的校園圍墻的開放與關閉,尚未能制定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與有效舉措?!?020年4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師張強發(fā)表的《公立大學校園開放的法理、學理與治理》一文曾指出。

究其根源,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首先,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學擴招,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緊缺,公眾的進入進一步造成資源緊張局面的惡化,校內(nèi)師生與校外人員之間的矛盾時有發(fā)生。其次,民眾在參觀校園過程中缺乏素質(zhì)的表現(xiàn),引起了校內(nèi)師生的反感與排斥。

張強認為,公立大學的校園開放問題涉及公物利用的法理、大學價值的學理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治理等層面。立足公物理念,需要澄清公立大學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與使用權(quán),為校園開放的正當性提供法理支持。

學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依據(jù)學理的要求,應當引領區(qū)域文化風氣,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通過政府的支持、學校的引導、以及民眾的參與,實現(xiàn)有效的校園治理,最終在有序開放的基礎上實現(xiàn)大學功用的發(fā)揮與社會文化的改善。

熊丙奇認為,針對開放可能帶來的安全管理問題,學??梢灾朴喰@開放管理規(guī)定,招募學生以及社區(qū)志愿者參與開放后的校園秩序維護。

針對開放帶來的市民與學生“搶”體育館、圖書館等場館資源的問題,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gòu),建立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選擇合適的時段,向社區(qū)居民開放。而且,這一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還可以把所有學校、社區(qū)資源整合在一起,向社會公眾開放,并提高開放管理效率。

就當下的校園開放而言,高校應該順應社會公眾要求開放的呼聲,將校園開放恢復到疫情前的程度。同時,在聽取師生和社區(qū)居民意見基礎上,梳理可以向社會開放的校內(nèi)資源,建立校園開放的長效機制。

(文中袁華為化名)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當“付費進?!背缮?,大學校園該開放嗎?

高校是否向社會開放、怎么開放,應充分聽取全校師生和社區(qū)居民的意見,進行科學、民主決策。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蔡星卓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近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上海多所高校陸續(xù)恢復對公眾開放。社交媒體上關于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完全開放的討論再度熱烈起來。

自疫情防控政策調(diào)整之后,仍有一些高校延續(xù)了過去三年的封閉管理政策。盡管今年初,國內(nèi)一些高?;謴土瞬糠秩藛T出入校園的權(quán)限,但僅限校友,一些學校擴大至“學生親友”的范疇,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員被阻隔在高墻之外。

“朋友們聚會還是想去學??纯??!敝袊鴤髅酱髮W校友袁華對界面教育表示,近日他通過學校APP線上注冊申請進校,但不知為何顯示未成功,“可能方法不對,試了很多次?!?/p>

袁華表示,學校不對外開放,受影響較大的可能是住在學校附近的居民。袁華于2017年畢業(yè),專門選擇在中傳附近租房,“那個時候我就想,沒事兒去學校的食堂吃吃飯,打打球,享受一下學校的便利?!焙髞碲s上疫情,學校封閉后,袁華也換了租房地。

科幻作家韓松也在這上面栽了跟頭。今年3月底,武漢大學舉辦130周年校慶活動,作為校友的韓松想回母??纯?,但“因為預約時間失誤,且不能修改,完美錯過武大賞櫻,預約成功的記錄似乎不會消除,因此也不能再預約?!彼谏缃幻襟w上發(fā)布了這段經(jīng)歷,不少網(wǎng)友伸出援手,表示可以帶他進去。

還有一些人從中發(fā)現(xiàn)“商機”,“付費入?!背闪艘环N“商業(yè)模式”。

“武大免預約代入校,任意校門都可以,進門確認收貨付款,4人以上有優(yōu)惠?!痹谙挑~上,一位自稱“武漢大學在校生”的賣家售賣相關產(chǎn)品。其動態(tài)頁面顯示,五月以來已售出“帶入校”商品近30筆,每單收費在24-100元不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通過種種渠道拿到學生卡、校友卡的“黃?!?,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發(fā)布“付費進?!钡膹V告,“收費不是最低,150元/人,能接受的私(聊),不墨跡?!痹谠u論下方,有不少學生舉報并予以抵制,“大家不要給黃牛送錢”。

對于學校來說,難以驗證來訪人員與申請人員是否是真實的親友關系,這為付費進校提供了牟利空間。毫無疑問的是,這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應該得到堅決抵制。但滋生這種行為背后,還是校園封閉與公眾想入校參觀旁聽的需求,難以得到匹配和平衡。

關于大學校園是否該開放,輿論對此意見不一。

支持者認為,高校應該恢復疫情之前的開放措施,“海納百川”、“兼容并包”——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大學校訓都在強調(diào)開放理念,作為物理屏障的大學校門,原本就是第一個不該關閉的。

此外,這種開放不應只局限于物理空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是公辦高校的各類資源理應與社會共享,可以為許多人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學不是、也不應該是封閉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學就失去了大學本身的應有之義。

也有反對者認為,現(xiàn)在全面恢復還不是時候,各地還有“二陽”病例,且有增多趨勢。二是資源分配問題,簡單放開必然面臨校園資源擠兌的問題,如此一來,如果連本校師生的便利都保障不了的話,一味放開有何意義。最后,由于社會人員情況復雜,也會對校園師生帶來安全隱患。

事實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部分知名高校就已開始限制社會人員入校,并引發(fā)過公眾對大學校園開放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2017年,中山大學因“限制校外人員入?!钡囊?guī)定引發(fā)爭議,該校校友認為此舉有違中山大學一向的開放精神,希望學校公開“限外令”依據(jù)。彼時,中山大學回應,此前有不利于學校治安的事件發(fā)生,“限外令”是出于安??紤]。

同期,北大、清華等高校也對社會人員入校有所限制。2018年,北大清華雙雙推出校園參觀預約系統(tǒng),對外來進入人員數(shù)量和入校時間有著明確限制。再后來,三年疫情,高校大門緊閉,不僅外來人員無法進入,就連校內(nèi)學生出來也困難重重。

“在社會已經(jīng)全面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秩序時,高校再以疫情防控為由,不恢復向社會公眾開放,是站不住腳的?!?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公辦高校的資源屬于全社會,理應向社會開放,讓社會公眾共享公共教育資源。

但熊丙奇也提到,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辦學,培養(yǎng)人才。校園開放的前提是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為此,高校是否向社會開放、怎么開放,應該充分聽取全校師生和社區(qū)居民的意見,進行科學、民主決策。

在談及校園開放時,國內(nèi)輿論通常會引用“國外大學沒有圍墻、和社區(qū)融合在一起”的例子。但在熊丙奇看來,國外大學的開放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有的校園面積小、校園周邊社區(qū)治安比較復雜的學校,也是不向社會公眾開放的。

即使融入社區(qū)的大學校園,有的圖書館、體育館等場館也有門禁系統(tǒng),非本校師生并不能自由進入。學校對外開放的措施,是學校董事會,在聽取師生和社區(qū)居民意見后做出的,因此,對于是否開放、開放的程度以及開放措施,師生和社區(qū)居民存在一定共識。

“在我國,有形的校園圍墻的開放與關閉,尚未能制定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與有效舉措?!?020年4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師張強發(fā)表的《公立大學校園開放的法理、學理與治理》一文曾指出。

究其根源,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首先,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學擴招,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緊缺,公眾的進入進一步造成資源緊張局面的惡化,校內(nèi)師生與校外人員之間的矛盾時有發(fā)生。其次,民眾在參觀校園過程中缺乏素質(zhì)的表現(xiàn),引起了校內(nèi)師生的反感與排斥。

張強認為,公立大學的校園開放問題涉及公物利用的法理、大學價值的學理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治理等層面。立足公物理念,需要澄清公立大學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與使用權(quán),為校園開放的正當性提供法理支持。

學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依據(jù)學理的要求,應當引領區(qū)域文化風氣,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通過政府的支持、學校的引導、以及民眾的參與,實現(xiàn)有效的校園治理,最終在有序開放的基礎上實現(xiàn)大學功用的發(fā)揮與社會文化的改善。

熊丙奇認為,針對開放可能帶來的安全管理問題,學??梢灾朴喰@開放管理規(guī)定,招募學生以及社區(qū)志愿者參與開放后的校園秩序維護。

針對開放帶來的市民與學生“搶”體育館、圖書館等場館資源的問題,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gòu),建立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選擇合適的時段,向社區(qū)居民開放。而且,這一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還可以把所有學校、社區(qū)資源整合在一起,向社會公眾開放,并提高開放管理效率。

就當下的校園開放而言,高校應該順應社會公眾要求開放的呼聲,將校園開放恢復到疫情前的程度。同時,在聽取師生和社區(qū)居民意見基礎上,梳理可以向社會開放的校內(nèi)資源,建立校園開放的長效機制。

(文中袁華為化名)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