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氪新消費 沐九九
編輯|黃曉軍
比爾·蓋茨看好的植物肉正在中國“渡劫”。
除Hey Meat等大批品牌在聲勢浩浪后走向銷聲匿跡之外,現(xiàn)存的植物肉品牌在國內也是舉步維艱。比如曾造出“首款國產人造植物肉月餅”的品牌珍肉,雖然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完成兩輪融資,被資本熱捧,但目前也面臨無新品推出,公眾號停更的冷清局面。
無獨有偶,就連美國上市公司、植物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別樣肉客在中國,也出現(xiàn)了營收規(guī)模增速放緩,虧損幅度加大的境地,且公眾號已停更5個月。
短短四年,從被看好到火速降溫,植物肉為啥在中國玩不轉?
01、Beyond Meat在中國掀起植物肉熱潮
2019年5月,植物肉行業(yè)龍頭Beyond Meat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并以上市首日暴漲163%的成績創(chuàng)下21世紀以來美股記錄。3個月之內,其股價更是一路上揚,漲幅超過500%,最高達到239.71美元。
一時間,Beyond Meat所代表的植物基開始受到資本關注,而在2020年Beyond Meat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后,這股植物基風潮也順勢蔓延到了中國資本市場。
根據CBNData消費站發(fā)布的《2020消費領域投融資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同比增長500%。而根據IT桔子公布的數據,僅2020年,全球人造肉行業(yè)投融資金融就超過了80億元。這其中,包括星期零、未食達、Green Monday、Hey Maet等均獲得融資。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yè)分析師朱丹蓬曾表示,資本市場對人造肉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來自政策端?!傲慨a植物肉可以節(jié)省空間、降低環(huán)境污染和肉制品相關疾病的風險,對于食品安全也有著深遠影響。目前來看,屬于資本端和政策端力推的產業(yè)。”
事實上,在整個新消費正盛的2020年,以及環(huán)保健康主義的趨勢下,資本迫切希望在中國投出一個Beyond Meat的想法并不意外。
然而,被當作投資標桿的Beyond Meat,進入中國市場后的表現(xiàn)卻不盡如人意。
2020-2022年間,Beyond Meat營收規(guī)模分別為4.07億元、4.65億元和4.19億元,出現(xiàn)明顯下滑;而歸母凈虧損分別為5275.20萬美元、1.82億美元和3.66億美元,虧損額不斷增加,且增速均超過一倍。
業(yè)績慘淡之下,資本市場快速作出反應,對Beyond Meat表現(xiàn)出失望。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Beyond Meat股價便持續(xù)下滑,近期股價最大下探至9.815美元,較最高點的239.71美元累計下跌了95.91%。截止于6月7日,Beyond Meat市值僅為7.15億美元。
業(yè)績下滑,外界施壓,資本不認可種種因素都在放大Beyond Meat的焦慮,而Beyond Meat在渠道、產業(yè)鏈、產品各方面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進入中國的當年,Beyond Meat便在中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別樣肉客中國,并在浙江嘉興建設公司除荷蘭外的第二個全球性生產基地,可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而在渠道方面,Beyond Meat不僅與盒馬鮮生合作,進入中國商超體系,還跟緊趨勢,在2021年入駐京東商城,布局電商渠道。
此外,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Beyond Meat不僅和肯德基、漢堡王、金鼎軒等眾多餐飲企業(yè)合作推出植物肉產品,甚至還推出了更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植物肉餃子等。
只不過,從中國消費者的反應來看,他們似乎對此并不買單。
02、植物肉在中國頻受阻
不只是Beyond Meat,先一步進入中國市場的植物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因經營不善,在去年宣布裁員20%,而該公司初創(chuàng)CEO也于去年4月宣布辭職。
這種狀況其實和植物肉普及度相關。誠然,美國作為植物肉消費的主要國家,其2019年植物基食品銷售額就已經達到50億元。根據2019年美國消費者肉類消費習慣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占 39%)正在積極嘗試食用更多的植物性食品。
但在2022年美國人因暴風雪天氣興起的囤貨潮中,植物肉還是遭受到了冷落。
據新聞報道,在當地時間8日,國外知名論壇Reddit上有人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帖子,“暴風雪天氣下,你會寧愿餓死也不吃人造肉?!倍谙嚓P話題下,不乏植物肉價格太貴、難吃和食品添加劑過度等吐槽。
在植物肉消耗最大的美國市場尚且如此,那么在飲食更多樣化的中國市場遇冷顯然就不意外了。
首先,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復雜性導致對食材的要求極高,但在國內,植物肉長期是以“食品”而非“食材”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要么做to B生意和餐飲企業(yè)合作推出新品,要么自己下場做C端,賣制作簡單的植物肉預制菜,讓最終成品的口感口味和預期相差無幾。
其次,面對多元化的中國美味,植物肉在口味上也是完敗。
一般來說,目前的人造肉有兩種。一種是前文所說的植物肉,即植物基人造肉,指完全通過植物性原料而不采用任何動物相關原料制成;另一種則是細胞培育肉,指在生物反應器中通過細胞指數級增殖產生的人工培育肉。
只不過,較于細胞培育肉,植物肉的生產工藝相對更成熟,因此在市面上更常見。
但常見不代表好吃,由于植物肉是用豆類加工而成,因此在味道上很難與真正的肉類相比較。比如《天貓植物肉消費人群洞察報告》的數據就顯示,有74%的消費者表示不愿意復購人造植物肉產品,就是因為覺得其口感不如普通肉類。
因此,即使在肯德基、漢堡等受歡迎的快餐帶動下,植物肉也難掩被冷落的局面。
比如鈦媒體就曾報道,聯(lián)合利華旗下的植物肉品牌植卓肉匠曾在2020年年底聯(lián)合漢堡王推出“真香植物基皇堡”,并與零度可樂組成套餐。但上市后銷量遠低于預期,2021年4月份的AUD(平均每店每天)銷量僅3個,產品面市不到一個季度就慘遭下線。
味道不行本就大打折扣了,關鍵是還貴。
咨詢機構尼爾森在2022年的研究數據也顯示,Beyond Meat的牛肉產品零售價比市場牛肉售價高出125%左右,甚至比有機肉類高出40%。
再比如,盒馬曾經售賣的“植物蛋白漢堡肉餅”重為226g,售價59.9元,而同等重量的牛肉餅卻低至20元一份;星巴克曾推出兩款“別樣肉客”產品,售價也比普通肉類產品高出約30%。
種種因素都是阻擋植物肉向大眾市場普及的原因,而資本的熱情度似乎也逐漸在冷卻下來。
2021年,整個植物肉領域僅有4筆融資,到2022年更是只有本土植物肉品牌“星期零”獲得1億美元B輪融資被公開。與此同時,資本對細胞肉表現(xiàn)出極高的熱情,像遇見味來、極麋生物和CellX三家細胞肉公司均獲得了融資。
03、人造肉該如何發(fā)展?
但,細胞肉該怎么攻打市場?
植物肉發(fā)展遇冷,口味、價格貴其實只是外因,其根本在于絕大多數本土植物肉品牌試圖以營銷等手段實現(xiàn)快速增長,而忽略了自身的定位。這表現(xiàn)在,產品售價高端但又迫切地想要融入大眾市場,導致消費群體和價格帶之間出現(xiàn)偏差,并未形成主流消費人群。
其次,由于過度注重營銷,國內很多植物肉品牌對代工生產有所依賴,而植物肉本身又屬于需要在設計和工藝上持續(xù)投入的產品,對產品的技術、供應鏈要求極為嚴苛,這就導致植物肉出現(xiàn)同質化競爭,甚至是食品安全的困局。
比如食通社Foodthink就曾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植物肉,幾乎完全由分離的提取物、濃縮物制成,并含有大量添加劑和防腐劑,和大多數引發(fā)健康風險的垃圾食品都屬于超加工食品。超加工帶來的壞處是,許多傳統(tǒng)肉類導致的健康問題在植物肉那里仍然存在?!?/p>
因此,細胞肉的發(fā)展應該在技術和供應鏈端上尋求突破,以提高競爭壁壘,增強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完全靠著新消費打法,而后像植物肉一樣在幾年后走向沉寂。
與此同時,從植物肉在中國的發(fā)展來看,其還存在消費場景窄化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植物肉在中國一直是屬于“食品”而非“食材”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消費場景就有所限制,加之很多植物肉品牌將自己固化成某某肉類的替代品,也對其發(fā)展產生桎梏。
反觀同樣“素食化”的植物奶Oatly,盡管定價高于同類型奶牛,但由于找到合適的定位,最終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比如曾經和星巴克合作的燕麥奶產品,就因風味獨特在消費端引發(fā)了一輪消費熱潮。
歸根結底,在技術建立的壁壘下,人造肉的故事還需要往寬泛些講。
*參考資料:
《第一批本土植物肉公司快消失了》
《千億植物肉市場:資本狂熱,創(chuàng)業(yè)者內卷》
《被暴風雪送上美國熱搜的植物肉,在中國市場過得好嗎?》
《“植物肉第一股”虧慘了,資本還在瘋狂投》
*深氪新消費 [ID:xinshangy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