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探訪戴森全球總部:他們竟然改造了一座發(fā)電站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探訪戴森全球總部:他們竟然改造了一座發(fā)電站

界面新聞走訪了戴森的新加坡總部、研發(fā)中心、先進制造中心,了解到了戴森產品研發(fā)的幕后故事。

圖片來源:戴森

界面新聞記者|王公逸

矗立于海邊的新加坡圣詹姆斯發(fā)電站,始建于1926年,伴隨大規(guī)模發(fā)電推動生產力,曾見證了這個島國的工業(yè)輝煌。

這座歷史悠久的工業(yè)建筑,如今已是戴森的全球總部。界面新聞受邀來到這里,了解到了戴森產品研發(fā)的幕后故事,亦窺見了戴森對科技未來的暢想。

戴森保留了圣詹姆斯發(fā)電站的紅磚外墻,建筑內部的黑色梁架與挑高空間,都在講述著這里的工業(yè)歷史。戴森選擇維持了原有的工業(yè)開放感,并在大廳中央加入了黑色旋轉樓梯,貫穿四個樓面,進一步增強縱向的延伸感。

在這個13006㎡的空間內,戴森為員工們提供了視野與體感都相當開闊的辦公體驗。

開闊之余,戴森設計了原木色的地板與墻面,輔以聳立的室內巨型綠植,意在強調屬于科技公司的那份活力。

當然科技感最直觀的呈現,繞不開大廳中所陳列的戴森電動汽車。

這輛被命名為N526的EV,擁有科技感十足的流線設計,本計劃于2020年推向市場,但在投入上億英鎊的研發(fā)資金后,最終因為成本等原因宣布放棄量產。

戴森并不掩飾這款“失敗”的產品,還將其放在了新加坡總部進門最顯眼的右手處。正如界面新聞采訪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時所說的那樣,“解決消費者的實際痛點,永遠是戴森最先關心的問題,其優(yōu)先級甚至超過了產品設計本身。”

戴森工程師的這番論述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不論是戴森吹風機還是空氣凈化風扇,無葉設計都改變了傳統產品的工程規(guī)則,成為戴森諸多爆款產品的標志性造型。

但這些“很酷”的設計,在戴森的方法論中本質是服務于功能。戴森創(chuàng)始人James Dyson也表示,“我們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它看上去好看或者酷,而是要解決現實痛點的問題?!?/p>

因此,即便近年來掃地機器人市場增長迅猛,戴森并沒有選擇快速迭代產品,而是于今年五月才推出了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我在新加坡看到了這款新品,目前在國內尚未發(fā)售。

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看點有二:

  • 其一,增加了智能邊刷,當機器人感知到邊角清潔時,機身側面會自動伸出一個紅色邊刷;
  • 其二,這款產品支持自動繪制灰塵地圖并調整吸力。

不過,市面上不少同類產品都擁有類似功能。對此,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自信地表示,差異在于細節(jié)和效果。

比如盡管這款吸塵機器人同樣支持邊刷,但戴森在反復試驗后發(fā)現,邊刷并不是邊角清潔的終極方案。在邊刷的基礎上,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加入了空氣通道吸塵,這一組合才達到了讓工程師滿意的清潔效果;又如灰塵地圖,戴森實際采用了360度純視覺感知方案,背后是其自研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

在細節(jié)中不斷提高實用性,這樣的創(chuàng)新思路在戴森產品上隨處可見。

為了在吸塵過程中看見肉眼不易察覺的灰塵,市面上的吸塵器往往選擇用LED光源照亮地面,但戴森卻推出了光學探測技術,支持做到照亮灰塵而非地面。此外,光束會在吸頭前方形成90°寬視野并剛好覆蓋吸頭25cm的寬度,作用在于幫助用戶規(guī)劃清潔方向。以我的實際體驗來講,看似相同的功能,戴森憑借對細節(jié)的不斷優(yōu)化,效果差異顯著。

戴森吸塵器,界面新聞實測“光學探測”功能

以核心科技解決用戶痛點、優(yōu)化產品細節(jié),這或許可以解釋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后發(fā)制人”的那份自信。

但對于機器人項目,戴森還有更大的野心。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其地板清潔品類副總裁Charlie Park表示,戴森正在加大投資,未來會有更多的智能化產品問世。

落實到研發(fā)思路上,戴森給出了更多的細節(jié)。

從軟件層面來說,戴森采用了規(guī)?;艚菘蚣埽⊿caled Agile Framework),在應用開發(fā)階段引入自動化來頻繁向用戶交付應用(CICD),即針對機器人產品,戴森會不斷進行OTA更新。

這是目前大型科技公司的通用做法。不論是特斯拉還是蘋果,都會選擇空中更新OTA來優(yōu)化產品的核心體驗。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也談到,即便硬件沒有改變,經過軟件OTA,消費者手中的戴森機器產品能夠得到持續(xù)進化,甚至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戴森機器人產品會有怎樣的應用,這些未來項目尚不可知,但他們的起點一定都繞不開戴森的研發(fā)中心。

在新加坡,戴森擁有不同的科技中心實驗室,囊括了聲學、氣流、環(huán)境、頭發(fā)等等方向,覆蓋戴森產品的方方面面。

投資超過1000萬英鎊,戴森在這個聲學實驗室研究產品發(fā)出的一切聲音,測量范圍覆蓋了從低至耳語一樣的30分貝再到相當于飛機發(fā)動機轟鳴聲的130分貝。

借助聲學實驗室,戴森工程師在前期發(fā)現了風扇會產生1000赫茲的聲音,并采用亥姆霍茲共振消聲器去除了這一頻率的聲音。也因為戴森對于聲學實驗室的巨大投入,戴森最新款空氣凈化器“Dyson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在能夠凈化百平超大空間的同時,最大噪音僅為56分貝,這是目前戴森最安靜的空氣凈化設備。

而在頭發(fā)實驗室內,戴森重點研究影響發(fā)質好壞的因素。這里擺放著上百種不同發(fā)質的頭發(fā),通過戴森真實成像測試算法機器,突出特定發(fā)型的關鍵特征。

界面新聞也走訪了環(huán)境、氣流等實驗室,前者主要進行產品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壓力測試,后者用于收集和測量戴森凈化風扇產生的氣流數據。一個細節(jié)是,在氣流實驗室內,不僅能看到設備的總輸出功率,還能測量經過產品不同部件的氣流數據。

對于創(chuàng)新中的細節(jié),戴森在這一個個實驗室內反復打磨,才有了吹風機速干的效果、吸塵器光學探測的清晰以及大功率空氣凈化器的靜謐。

在探訪各個實驗室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都會提及戴森的“發(fā)明家精神”。

戴森創(chuàng)始人James Dyson曾在制作了超5127個模型后,才成功開發(fā)出不需集塵袋的雙氣旋真空吸塵器。而如今,通過這些投入巨大的實驗室,戴森都在鼓勵工程師們不斷嘗試,形成了戴森獨有的工程師文化——包容創(chuàng)新、相信年輕人。

在與多位戴森工程師交流后,我發(fā)現畢業(yè)后就加入戴森的工程師不在少數,任職超過十年的工程師也相當普遍,其中工程師文化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研發(fā)之外,生產也是戴森產品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探訪過程中,我去到了戴森新加坡先進制造中心,這里專門生產為無繩吸塵器、吹風機等一系列戴森產品提供動力的數碼馬達(戴森產品的核心零件)。

這些完全自動化的生產線,擁有300多個自動化機器人以及3D視覺感應設備,平均每2秒就能產出一顆戴森數碼馬達,其中也包括了G5馬達。這是戴森目前最強大的馬達設備,轉速為每分鐘135000轉,最多可達F1發(fā)動機的9倍,比噴氣式發(fā)動機還快30倍。

最終這些表現強勁的馬達會去往世界各地,解決用戶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痛點。

新加坡總部、研發(fā)中心、先進制造中心……戴森這里的故事實則都擁有一個母題:追求細節(jié),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工程師們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提出一個個創(chuàng)意,然后被送進各個實驗室小心驗證,最終將反復打磨的方案送上高精尖的自動產線。

離開戴森新加坡總部時天色已暗。戴森對于細節(jié)、痛點、創(chuàng)新的追求,也希望會像圣詹姆斯發(fā)電站的紅磚外墻那樣,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戴森

3.1k
  • 比戴森更智能、更便捷:MOVA 吸塵器引領行業(yè)再進化
  • 戴森發(fā)布全新沙龍級美發(fā)造型科技,進一步擴大產品矩陣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探訪戴森全球總部:他們竟然改造了一座發(fā)電站

界面新聞走訪了戴森的新加坡總部、研發(fā)中心、先進制造中心,了解到了戴森產品研發(fā)的幕后故事。

圖片來源:戴森

界面新聞記者|王公逸

矗立于海邊的新加坡圣詹姆斯發(fā)電站,始建于1926年,伴隨大規(guī)模發(fā)電推動生產力,曾見證了這個島國的工業(yè)輝煌。

這座歷史悠久的工業(yè)建筑,如今已是戴森的全球總部。界面新聞受邀來到這里,了解到了戴森產品研發(fā)的幕后故事,亦窺見了戴森對科技未來的暢想。

戴森保留了圣詹姆斯發(fā)電站的紅磚外墻,建筑內部的黑色梁架與挑高空間,都在講述著這里的工業(yè)歷史。戴森選擇維持了原有的工業(yè)開放感,并在大廳中央加入了黑色旋轉樓梯,貫穿四個樓面,進一步增強縱向的延伸感。

在這個13006㎡的空間內,戴森為員工們提供了視野與體感都相當開闊的辦公體驗。

開闊之余,戴森設計了原木色的地板與墻面,輔以聳立的室內巨型綠植,意在強調屬于科技公司的那份活力。

當然科技感最直觀的呈現,繞不開大廳中所陳列的戴森電動汽車。

這輛被命名為N526的EV,擁有科技感十足的流線設計,本計劃于2020年推向市場,但在投入上億英鎊的研發(fā)資金后,最終因為成本等原因宣布放棄量產。

戴森并不掩飾這款“失敗”的產品,還將其放在了新加坡總部進門最顯眼的右手處。正如界面新聞采訪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時所說的那樣,“解決消費者的實際痛點,永遠是戴森最先關心的問題,其優(yōu)先級甚至超過了產品設計本身?!?/p>

戴森工程師的這番論述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不論是戴森吹風機還是空氣凈化風扇,無葉設計都改變了傳統產品的工程規(guī)則,成為戴森諸多爆款產品的標志性造型。

但這些“很酷”的設計,在戴森的方法論中本質是服務于功能。戴森創(chuàng)始人James Dyson也表示,“我們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它看上去好看或者酷,而是要解決現實痛點的問題。”

因此,即便近年來掃地機器人市場增長迅猛,戴森并沒有選擇快速迭代產品,而是于今年五月才推出了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我在新加坡看到了這款新品,目前在國內尚未發(fā)售。

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看點有二:

  • 其一,增加了智能邊刷,當機器人感知到邊角清潔時,機身側面會自動伸出一個紅色邊刷;
  • 其二,這款產品支持自動繪制灰塵地圖并調整吸力。

不過,市面上不少同類產品都擁有類似功能。對此,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自信地表示,差異在于細節(jié)和效果。

比如盡管這款吸塵機器人同樣支持邊刷,但戴森在反復試驗后發(fā)現,邊刷并不是邊角清潔的終極方案。在邊刷的基礎上,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人加入了空氣通道吸塵,這一組合才達到了讓工程師滿意的清潔效果;又如灰塵地圖,戴森實際采用了360度純視覺感知方案,背后是其自研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

在細節(jié)中不斷提高實用性,這樣的創(chuàng)新思路在戴森產品上隨處可見。

為了在吸塵過程中看見肉眼不易察覺的灰塵,市面上的吸塵器往往選擇用LED光源照亮地面,但戴森卻推出了光學探測技術,支持做到照亮灰塵而非地面。此外,光束會在吸頭前方形成90°寬視野并剛好覆蓋吸頭25cm的寬度,作用在于幫助用戶規(guī)劃清潔方向。以我的實際體驗來講,看似相同的功能,戴森憑借對細節(jié)的不斷優(yōu)化,效果差異顯著。

戴森吸塵器,界面新聞實測“光學探測”功能

以核心科技解決用戶痛點、優(yōu)化產品細節(jié),這或許可以解釋戴森360 Vis Nav?吸塵機器“后發(fā)制人”的那份自信。

但對于機器人項目,戴森還有更大的野心。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其地板清潔品類副總裁Charlie Park表示,戴森正在加大投資,未來會有更多的智能化產品問世。

落實到研發(fā)思路上,戴森給出了更多的細節(jié)。

從軟件層面來說,戴森采用了規(guī)?;艚菘蚣埽⊿caled Agile Framework),在應用開發(fā)階段引入自動化來頻繁向用戶交付應用(CICD),即針對機器人產品,戴森會不斷進行OTA更新。

這是目前大型科技公司的通用做法。不論是特斯拉還是蘋果,都會選擇空中更新OTA來優(yōu)化產品的核心體驗。戴森智能產品負責人Li Rui也談到,即便硬件沒有改變,經過軟件OTA,消費者手中的戴森機器產品能夠得到持續(xù)進化,甚至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產品。

戴森機器人產品會有怎樣的應用,這些未來項目尚不可知,但他們的起點一定都繞不開戴森的研發(fā)中心。

在新加坡,戴森擁有不同的科技中心實驗室,囊括了聲學、氣流、環(huán)境、頭發(fā)等等方向,覆蓋戴森產品的方方面面。

投資超過1000萬英鎊,戴森在這個聲學實驗室研究產品發(fā)出的一切聲音,測量范圍覆蓋了從低至耳語一樣的30分貝再到相當于飛機發(fā)動機轟鳴聲的130分貝。

借助聲學實驗室,戴森工程師在前期發(fā)現了風扇會產生1000赫茲的聲音,并采用亥姆霍茲共振消聲器去除了這一頻率的聲音。也因為戴森對于聲學實驗室的巨大投入,戴森最新款空氣凈化器“Dyson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在能夠凈化百平超大空間的同時,最大噪音僅為56分貝,這是目前戴森最安靜的空氣凈化設備。

而在頭發(fā)實驗室內,戴森重點研究影響發(fā)質好壞的因素。這里擺放著上百種不同發(fā)質的頭發(fā),通過戴森真實成像測試算法機器,突出特定發(fā)型的關鍵特征。

界面新聞也走訪了環(huán)境、氣流等實驗室,前者主要進行產品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壓力測試,后者用于收集和測量戴森凈化風扇產生的氣流數據。一個細節(jié)是,在氣流實驗室內,不僅能看到設備的總輸出功率,還能測量經過產品不同部件的氣流數據。

對于創(chuàng)新中的細節(jié),戴森在這一個個實驗室內反復打磨,才有了吹風機速干的效果、吸塵器光學探測的清晰以及大功率空氣凈化器的靜謐。

在探訪各個實驗室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都會提及戴森的“發(fā)明家精神”。

戴森創(chuàng)始人James Dyson曾在制作了超5127個模型后,才成功開發(fā)出不需集塵袋的雙氣旋真空吸塵器。而如今,通過這些投入巨大的實驗室,戴森都在鼓勵工程師們不斷嘗試,形成了戴森獨有的工程師文化——包容創(chuàng)新、相信年輕人。

在與多位戴森工程師交流后,我發(fā)現畢業(yè)后就加入戴森的工程師不在少數,任職超過十年的工程師也相當普遍,其中工程師文化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研發(fā)之外,生產也是戴森產品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探訪過程中,我去到了戴森新加坡先進制造中心,這里專門生產為無繩吸塵器、吹風機等一系列戴森產品提供動力的數碼馬達(戴森產品的核心零件)。

這些完全自動化的生產線,擁有300多個自動化機器人以及3D視覺感應設備,平均每2秒就能產出一顆戴森數碼馬達,其中也包括了G5馬達。這是戴森目前最強大的馬達設備,轉速為每分鐘135000轉,最多可達F1發(fā)動機的9倍,比噴氣式發(fā)動機還快30倍。

最終這些表現強勁的馬達會去往世界各地,解決用戶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痛點。

新加坡總部、研發(fā)中心、先進制造中心……戴森這里的故事實則都擁有一個母題:追求細節(jié),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工程師們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提出一個個創(chuàng)意,然后被送進各個實驗室小心驗證,最終將反復打磨的方案送上高精尖的自動產線。

離開戴森新加坡總部時天色已暗。戴森對于細節(jié)、痛點、創(chuàng)新的追求,也希望會像圣詹姆斯發(fā)電站的紅磚外墻那樣,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