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尖椒 生蠔
“誰家AI概念講得好,誰家股票就漲得好”今年上影節(jié)論壇上,博納影業(yè)董事長于冬又貢獻出金句。正如他所說,隨著AI浪潮和行業(yè)回暖,文化傳媒板塊今年來整體上漲21.7%。
傳媒股一片飄紅之際,股東們就像那些科技公司一樣按奈不住,頻頻預告減持。只不過,科技公司靠“離婚減持”,傳媒公司則是“逢高出貨”。
娛樂資本論梳理了今年年初至今上百份傳媒股減持及轉讓公告,發(fā)現(xiàn)29個傳媒股遭到股東減持,61位股東出手,還有20位股東的擬減持計劃蓄勢待發(fā)。統(tǒng)計得知,這里面額度最高的是萬達電影的34.5億,漲幅最高觸發(fā)減持的則是三人行、中文在線和北京文化——均在150%以上,這27家公司平均下來減持額高達2.57億,也就是說一共套現(xiàn)74.4億。
要知道,這還是目前已經完成減持的公司,再算上目前已經公告預計減持的股東,算上他們預計減持的金額(以公告日股價計算)為34.1億。也就是說,已減持+預計減持一共36家傳媒股共81個股東,最終一共套現(xiàn)108.5億。
綜合數據中,因為AIGC炒熱股價后遭精準減持的傳媒股最多,藍色光標宣布“All in”AI后,立馬遭第一大股東套現(xiàn)近5億;視覺中國理論上應該是AIGC受害股,但股價飆升96%股東笑嘻嘻的減持了3.1億;三人行多位股東高位減持,股價較近一年最低點漲超160%以上,最高能超200%。
未來預計減持的股東中,芒果超媒的股東財信精果預減持額排名第一,4月5日發(fā)布公告稱預計減持1879萬股,按公告日股價計算,或可套現(xiàn)7.5億。
另外,行業(yè)回暖也成為股東逢高減持的原因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文化。《封神第一部》在6月6日官宣定檔后連漲三板,青島海發(fā)立馬減持近5%,占其所持股份近一半。
當然這股減持潮中還有兩位比較特別的。萬達控股通過減持累計套現(xiàn)34億,再加上即將套現(xiàn)的4.5億,主要為了補上萬達商管的窟窿。華誼兄弟的王中磊王中軍則是靠減持緩解質押壓力,并未刻意逢高,顯出了一股“守股如玉”的氣度。
2018年影視寒冬過后,傳媒板塊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隨著AI熱在最近逐漸回歸理性,還有36位股東近期披露的預減持計劃尚未完成,看樣子這股子由AI帶來的股價走高預期,或許還未結束。
AI助力股價飆升,股東踩高位精準減持
在減持潮中,因為AI炒熱的傳媒股多數迎來股東精準減持。
光線傳媒是影視股AI排頭兵,今年3月王長田發(fā)布內部信稱,光線將會在未來的動畫制作和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深度運用AI工具。隨后,光線在微博官宣小說《去你的島》將改編成動畫電影,其官宣海報正是由AI制作。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上,王長田直言,AI將提高動畫電影30%的制作效率。
目前來看,動畫電影的確是AI與影視結合最可見的方式。因此,光線傳媒在3月至4月兩個月內累計漲超34%。
不過這倒是給了深受“壟斷嫌疑”之苦的大股東阿里一個機會:4月13日至4月28日阿里創(chuàng)投減持0.43%股份,通過這次減持加上出借的0.43%,阿里持股占光線總股本4.99%,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股東,之后的減持可以不再提前披露。而就在減持前一日的4月12日,光線傳媒20cm盤中漲停。
同一時間,中文在線透露正在利用文學語料研發(fā)AI文學寫作,同時還在研發(fā)更多AI多模態(tài)產品。隨后,持股5%以上股東深圳利通和上海閱文在4月28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和出借使總股本變動超1%,當日最高股價27.76元/股,是近兩年來的最高點。
相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風語筑身上。風語筑2月就宣布與百度達成AIGC戰(zhàn)略合作。與此同時,風語筑老板娘辛浩鷹也同步開始減持,在2月至6月累計減持總股本2%,套現(xiàn)1.77億。除此之外,兩位高管陳禮文、劉駿也減持約3.81萬股。
不止影視股,廣告營銷股也沒放過AI風口,即使業(yè)績巨虧,也不妨礙股東賺得盆滿缽滿。
4月,網上流傳出一份藍色光標內部郵件,稱要用AI代替外包員工,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大家都在關注藍標去年業(yè)績巨虧,而其背后第一大股東拉卡拉卻在悄悄減持。
財報顯示,藍色光標2022年收入366.83億,同比減少8.47%,凈利潤為-21.75億,同比 - 516.85%。而該公司今年開年便在二級市場表現(xiàn)強勢,截至4月30日,公司股價已由23年初的5.05上漲到13.08,期間漲幅高達159.01%。
而就在4月底前,公司第一股東拉卡拉分兩次減持總股本1%股份,套現(xiàn)近5億元。第一次在3月22日至3月24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藍色光標1967萬股,與阿里減持邏輯一樣,此次減持后,拉卡拉持有藍色光標的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4.998%,降到5%以下。一個月后,拉卡拉又繼續(xù)減持,2個月內累計減持2487萬股,減持均價約9.8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拉卡拉從西藏耀旺手中收購其持有的藍色光標1.44億股,總共才花了9.144億元。
就在3月初,藍色光標董事長、創(chuàng)始人趙文權所持4506萬股股票被拍賣,被動減持后持有藍色光標4.01%股份,彼時拉卡拉成為了公司第一大股東。
拉卡拉此次減持時間剛好與藍色光標“All in”AI的時間點對上。
藍色光標今年2-4月日K圖,3月底至4月股價明顯上升;圖源:百度股市通
在減持金額排行榜中,小娛發(fā)現(xiàn)排在前列的一家名為智度股份的公司。該公司在今年4月宣布與百度“文心一言”合作,近日又宣布研發(fā)了搭載ChatGPT的智能音箱。與此同時,控股股東智度德普在宣布完上輪減持完畢后,立馬無縫銜接下輪減持計劃。
而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不斷談及區(qū)塊鏈和AI熱點,或是為維持股價高點。
另兩家廣告營銷股思美傳媒和引力傳媒也在5月陸續(xù)披露AIGC方面的合作,同時也遭到減持。
7月12日,思美傳媒直接遭到第二股東朱明虬“清倉式”減持,總股本的5.6%。4月以來,朱明虬累計套現(xiàn)8000萬以上,而按這次公告當日股價計算,后續(xù)或可套現(xiàn)2億元。
有意思的是,引力傳媒的股東實控人羅衍記去年7月就計劃未來六月減持1500萬股,不超過總股本5.60%,但等到今年1月期滿也沒有動作。反倒是今年1月至7月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了2%,集中競價減持1.16%,期間剛好跨過了5月的最高點14.29元/股,套現(xiàn)近1億,未來還擬減持224萬股。
今年年初以來的AI熱進行到現(xiàn)在,無論AI對于傳媒的助力進行到何種程度,只要宣布公司與大模型搭上關系,股價便直線飆升。在梳理中,小娛發(fā)現(xiàn),這次減持潮中實控人、大股東減持的比例較高,或許也是寒冬過后,終于找到可以精準出貨的機會。
根據小娛的梳理,阿里、新疆嘉夢、博納影視、中文在線股東與視覺中國股東等近一半以上股東都等到一年內低點漲幅超50%以上時精準出貨。
除了已減持的股東,還有36家股東在今年3月至6月集中宣布未來的預減持計劃。如今AI熱有所降溫,股價走勢也趨于平緩,未來這些股東還會不會逢高出貨,我們將持續(xù)關注。
行業(yè)回暖,《封神》定檔成減持高點
今天,“跳票”多年的《封神第一部》終于上映,承載著為北京文化的救市希望,也成為背后股東套現(xiàn)的信號。
該電影在6月6日官宣定檔,次日,北京文化盤中漲停,連收3個漲停板,趁著高位,青島海發(fā)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總股本4.97%,套現(xiàn)3.16億元。本次減持后,青島海發(fā)還持有6.88%的股份。
青島海發(fā)屬青島市國資委旗下的投資運營平臺,其子公司曾于2020年7月,從司法拍賣平臺“公拍網”中獲得北京文化7.61%的股份。本次減持前,青島海發(fā)還持有集中競價交易買入的4.24%股份,持股總數僅次于第一股東富徳生命人壽。但此次國資注入并未讓北京文化的業(yè)績狀況有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減持并未提前發(fā)布公告,而是在交易后第二日進行信息披露。由于遭到大股東突然減持,北京文化9日開盤即跌停。
這次青島海發(fā)減持實際均價為9.14元/股,比起北京文化近一年的低點3.69元/股,漲幅超147%。
此外,西藏金寶藏文化傳媒及其一致行動人新疆嘉夢,在今年2月17日至5月11日期間,通過減持0.46%的股權,不再是北京文化持股5%以上股東。
年報顯示,北京文化2020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67億,-1.33億和-6130萬,虧損逐年減少的同時,營業(yè)收入也逐年下降。暴雷后的這三年,北京文化除了《封神》,其他經營項目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因此,《封神》的一舉一動成為北京文化的晴雨表。
目前,北京文化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而《封神》的上映表現(xiàn)還將持續(xù)影響股東增減持。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另外一家因為行業(yè)回暖被股東減持的是歡瑞世紀。
在楊冪、李易峰、楊紫等知名藝人陸續(xù)“出走”后,歡瑞世紀早已風光不再,在影視業(yè)寒冬之下,已經連續(xù)三個年度出現(xiàn)虧損。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歡瑞世紀3年合計虧損16.70億元。
2022年,歡瑞世紀終于實現(xiàn)扭虧為盈,歸母凈利潤1795萬元,同比增長105%,一季度凈利潤也有790萬。
隨著業(yè)績轉暖而來的,是大股東減持。
3月22日,合計持股12.57%青宥仟和及一致行動人青宥瑞禾,擬減持歡瑞世紀不超過6%的股份。就在公告前一日,歡瑞世紀迎來漲停。截至目前,青宥仟和已減持2730萬股,按均價計算,套現(xiàn)1.2億元。
除此之外,由于《天下長安》至今未播出,18年的業(yè)績無法兌現(xiàn),使得歡瑞世紀股東鐘君艷陷入三角債,之后可能有被動減持風險。
影視寒冬之后,傳媒股很久沒有如此熱鬧。今年年初開始,無論是行業(yè)回暖還是AI東風,傳媒股再次收獲股民關注,只是股東的大宗減持容易讓市場失去信心,也會引起股價震蕩,股價飆升的同時,泡沫再次涌來。
萬達“賤賣”電影,AIGC效率大小不一
在今年上半年這波減持潮中,萬達成為一個特例,套現(xiàn)金額高達34億元,雖也趁著AI與行業(yè)回暖“賣”得好價錢,但危機卻暗藏別處。
7月11日晚間,萬達電影發(fā)布公告稱,控股股東萬達投資擬向陸麗麗協(xié)議轉讓股份1.8億股,轉讓價格為21.73億元,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后,萬達投資仍是第一大股東,而陸麗麗成為萬達的第二股東。公告顯示,陸麗麗是東方財富實控人其實的妻子。
如此大額的交易讓人不免懷疑萬達正處于危機邊緣。今年上半年,萬達系公司數次減持萬達電影。今年3月,萬達文化集團套現(xiàn)累計5.79億元,原因為償還部分股票質押貸款。4月,萬達控股因資金需求計劃減持3%,目前已累計減持2.6%,根據減持均價,交易總額約為7.6億元。
再算上7月份這次巨額股份轉讓,萬達系公司累計套現(xiàn)超34億元。
今年以來,萬達投資還頻頻質押萬達電影股份,截至5月11日,累計質押萬達電影約1.37億股,占所持占公司總股本的 6.27%。
從業(yè)績預告來看,萬達電影上半年恢復情況較好。2023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67億元至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35.6%至39.7%,實現(xiàn)扭虧為盈。半年內,萬達新開業(yè)影院 35 家,其中直營影院 6 家,輕資產影院 29 家。公司累計市場份額16.8%,較去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今年萬達投資了《流浪地球 2》《熊出沒:伴我熊芯》兩部春節(jié)檔電影和口碑之作《宇宙探索編輯部》,但并非主投,收益有限。而主投的《倒數說愛你》由陳飛宇、周也主演,在五一檔電影扎堆的情況下成為炮灰,僅2636萬票房。
與陳思誠一向緊密合作的萬達,這次卻沒有出現(xiàn)在票房黑馬《消失的她》出品方中,導致萬達沒能在目前近90億的暑期檔中喝到湯。有投資者詢問為什么萬達缺席今年暑期檔,董秘回復稱今年暑期檔競爭激烈,儲備影片會選擇更好的檔期上映。
2022年財報顯示,萬達主投主控的《維和防暴隊》、上影節(jié)金爵獎獲獎作品《尋她》、陳思誠監(jiān)制的《三大隊》等電影計劃在年內上映,但都還未官宣具體日期。
扭虧成功的萬達電影恐怕還沒能享盡行業(yè)回暖紅利,或許就先要被“賤賣”來緩解萬達商管的燃眉之急。
2023上半年,萬達電影不乏有15元/股上下的高位,但幾次減持價格都在11-12元/股
小娛注意到,在萬達投資與陸麗麗簽署股權交易協(xié)議的當天,萬達商管涉及15.75億元的“20大連萬達MTN003”如期償還。
今年5月底,萬達集團被爆出“160億銷售20個萬達廣場”,雖然之后萬達予以否認,但其背后正透露出萬達商管上市一波三折,年內負債償還壓力極大。
據界面新聞報道,截至2023年一季度,大連萬達商管的短期借款為68.04億元,同比增長1450%;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30.37億元,同比增長338%,合計負債近800億元。而公司持有的貨幣資金為304.67億元,無法覆蓋短期債務。
從萬達系公司來看,萬達電影本是優(yōu)質標的。此次不惜易主二股東,也想補上萬達商管的窟窿,或許萬達真的到了危急時刻。
除了萬達這個特例,華誼的王忠磊王忠軍兩兄弟仍在持續(xù)質押減持,償還舊債,反而與之前因為AI熱套現(xiàn)的股東們形成鮮明對比。
與萬達一樣,華誼也缺席了今年暑期檔,不過其將寶壓在了國慶檔的《志愿軍:雄兵出擊》。今年以來,華誼的電影項目正在重啟,管虎的《狗陣》、陸川的《749局》、周星馳的《美人魚2》均進入了后期制作階段,《前任4:英年早婚》已經殺青,馮小剛的《非誠勿擾3》已于6月開機制作。
仔細觀察華誼的減持,可以發(fā)現(xiàn)主要是由“緩解質押”壓力引發(fā),股價也顯出了一派穿越牛熊的平靜。
從AI狂熱到行業(yè)回暖,今年傳媒股似乎終于迎來“開門紅”。小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走訪了40多家科技或傳媒公司,并頒布了AIGC50榜單。【文娛行業(yè),將進入多模態(tài)戰(zhàn)爭丨暨“AIGC×泛內容”TOP50榜單發(fā)布】
可以說,AI確實是目前傳媒行業(yè)的最佳增量,但各家公司運用程度大不相同,且本身的組織結構又會導致在工作流優(yōu)化中效率不一【解碼融創(chuàng)文化的“AI變革”,五大部門集體亮相,工作流全面擁抱丨文娛行業(yè)AI轉型巡禮】,甚至出現(xiàn)了越用AI,成本越高的奇特景象。
歸根結底,到底如何依靠AI長線發(fā)展,是這個普通焦慮和逐利的時代,值得深思每家上市公司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