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商業(yè)化”躊躇百年,人形機器人在“火與冰”中能否渡劫?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商業(yè)化”躊躇百年,人形機器人在“火與冰”中能否渡劫?

人形機器人,如果無法摘掉“昂貴的玩具”的標簽,未來之路依然會諸多坎坷。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GPLP犀牛財經 馮慶艷

人形機器人的奇點來了?

素有“硅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這兩年接連不斷地,為他的“擎天柱”(英文為Optimus)站臺,稱未來特斯拉的想象空間,要靠這個身高172cm、體重56.6kg的人形機器人來支撐。

“人形機器人可能是下一個爆發(fā)點,”陳友東對GPLP犀牛財經判斷,“它更像人,加上通用人工智能的加持,它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陳友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此前多年致力于研究機器人技術,他喜歡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中性看法,這個表達足以展現,他嚴謹科研態(tài)度背后的“興奮和激動”。

陳友東目前也在研究人形機器人,不過不同于外界那種“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已經到來的觀點,陳友東認為,人形機器人,要走到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落地的程度,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他認為,人形機器人前面還有幾道坎兒:算力和算法、成本高企以及關鍵技術仍待突破等。

人形機器人走到今天,已經有百年歷程,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也遭遇無休止的技術難關和無底洞式的燒錢,有的選擇放棄,有的還在艱難的掙扎之中。

對于堅守者來說,這次能順利渡劫,走向屬于他們的星辰大海嗎?

奇點來了?

馬斯克對“擎天柱”的站臺越來越頻繁,最新的消息來自于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

當地時間7月19日,馬斯克在上述會議上,再披露其人形機器人的最新進展。馬斯克說,公司現在已制造了10臺“擎天柱”人形機器人,預計明年能在工廠執(zhí)行有用的任務,并且他正在與腦機團隊討論合作研發(fā)機械假肢。

不久前,7月6日,馬斯克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致辭,更是引發(fā)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宏大夢想?!皺C器人與人類的比例是多少?現在來看,這個比例將超過1:1,”馬斯克說,“也就是說,全球機器人的數量,會超過人類的數量?!?/p>

特斯拉首次公開Optimus 機器人計劃,是在2021年8月,2022年10月“擎天柱”原型機亮相,從公開計劃到如今,才過去不到兩年時間,“擎天柱”便從實驗室里走了出來,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形機器人。

不僅特斯拉跨界到了人形機器人領域,越來越多的實力玩家也在加入。

早于特斯拉發(fā)布“擎天柱”,去年8月11日,隔著浩渺的大洋,小米發(fā)布了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又名“鐵大”?!拌F大”身高達1.77米,重量為52kg。同年,大洋另一端,戴森宣布投資230億元,預計十年內推出家務人形機器人。

相對于特斯拉、小米、戴森等直接下場者來說,通過投資下場的巨頭也不少。

去年,亞馬遜產業(yè)創(chuàng)新基金下場,投資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yè) Agility Robotics,該公司研發(fā)的人形機器人Digit,于2021年已在倉庫中得到應用,目前仍在研發(fā)迭代中。

三星今年開年第一筆投資,投給了本土人形機器人企業(yè)Rainbow Robotics。

緊接著,今年3月,締造ChatGPT的OpenAI,其旗下OpenAI創(chuàng)業(yè)基金投資了挪威機器人制造商1X。

兩個月后的5月,有ChatGPT加持,1X出品的EVE,在一場人形機器人比賽中,擊敗了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

6月,一家名稱為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的公司注冊成功,引發(fā)外界關注,因為這家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將是‘具身智能(embodiedAI)’”。黃仁勛說。英偉達是被通用人工智能送上市值巔峰的AI芯片巨頭,黃仁勛作為其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在ITFWorld2023半導體大會上提出了上述判斷,更助推了這波人形機器人的熱潮。

“具身智能”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1950年圖靈的論文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之中,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個詞語再次頻繁出現在知名從業(yè)者的口中。 “具身智能”指的是,通過創(chuàng)建軟硬件結合的智能體,又稱“具身AI”。

那么,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到了?“我并不贊同這種說法,”一位關注機器人領域多年的人士如是對GPLP犀牛財經說,“那些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也就那么回事,你只要看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的商業(yè)化落地,是什么樣子,就有答案了。”

陳友東的感覺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絕不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通用人工智能雖然語言與邏輯能力強大,但沒有可以行動的真身,而加持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形機器人,不僅有聰明的大腦,還有敏捷的手腳和軀干,其具備了成為一個平臺的屬性。

“十年之內,如手機、智能汽車一樣,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平臺。”陳友東對GPLP犀牛財經說。

火熱的另一面

特斯拉這些攪局者的加入,鼓舞了太多的從業(yè)者。

因為與這一火爆喧囂的場景截然不同的是,人形機器人的先行者,比如美國的波士頓動力、日本的本田等公司,此前都因研發(fā)人形機器人,遭受了各種波折和坎坷,甚至出現“明星”機器人退役的殘酷現實。

令人唏噓的是,去年3月,本田Asimo正式宣布退役。這個人形機器人自1986年開始研發(fā),經歷了14年的技術攻關,終于在2000年誕生,退役前,它也經歷了七次迭代。Asimo,這個綜合能力曾位列全球人形機器人第一的“明星”,還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中。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2021年軟銀Pepper機器人已經停產。這是軟銀集團旗下軟銀機器人集團推出的機器人產品,Pepper,從2015年上市至停產,走完了它6年的生命周期。

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之路,也是波折不斷。從1992年成立至今,這家公司已經三易其主,先是在2013年被谷歌以30億美元收購,后又在2017年被日本軟銀集團接盤,三年之后,其又被軟銀轉手給了韓國現代集團。在一再易主被韓國現代收入囊中之時,身價已經跌至9.21億美元。

先行者們的波折背后,是似乎永無止境的技術難關和高昂的成本。

麻省理工教授、波士頓動力創(chuàng)始人馬克·雷波特曾稱,沒有經歷至少25年潛心研究的機器人產品,不足以商業(yè)化。

研發(fā)過程的漫長,足以抵消很多躍躍欲試者的狂熱。數十年的技術沉淀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fā)的平衡控制算法、液壓驅動技術等關鍵技術,促使旗下機器人能力更強,比如BigDog、Atlas雙足機器人、Spot Mini等,他們擁有了驚人的運動能力、負重能力以及平衡能力。但這些產品依然沒有完全走出實驗室,走向大眾。

誕生以來,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fā)出大大小小十數款足型機器人。直到三年前的2020年6月,才有一款Spot Mini發(fā)售。今年1月,其人形機器人Atlas經過不斷迭代擁有了更靈活的手。

“昂貴的玩具”,這是外界對人形機器人難以商業(yè)化的形象稱呼。除了技術難關待突破,高企的成本阻礙了其商業(yè)化。

波士頓動力Atlas的單臺成本為200萬美元,已退役的本田Asimo單臺成本為250萬美元,特斯拉的Optimus,成本約在10萬美元左右。小米Cyber One單臺造價也高達60-70萬元。

優(yōu)必選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至今,有11個年頭了。今年1月其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沖刺我國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已將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的成本降至10萬美元以下。2020財年、2021財年及 2022年前九個月,Walker系列產品的收入40萬元、890萬元及人民幣730萬元。顯然,其商業(yè)化收入依然寥寥。

與之相比,投入卻是巨大的。根據優(yōu)必選招股書,2020至2022年前三季度,三年間研發(fā)開支累計達12.71億元,約為同期累計營收的60.8%。

今年5月,馬斯克曾在特斯拉股東會上表示,未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可能會達到100億個甚至更多,遠超過對汽車的需求。

馬斯克還表示,人形機器人具備一定程度智能化,可以替代體力勞動,有望在3-5年后實現量產,量產后將達到數百萬臺,其價格可能低于2萬美元。

對此,上述長期關注機器人領域的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表示,單臺“擎天柱”銷售價格降至2萬美金,這在目前看來,難度依然很大,能否在3到5年內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與星辰大海的距離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涌入這個領域的新玩家,基本都是跨界而來,比如特斯拉、小米和戴森等,多數從汽車、科技領域跨界來的。原來曾經深耕多年的機器人企業(yè),卻顯得并不那么激進。

“人形機器人與如今產業(yè)鏈偏成熟的工業(yè)機器人,看似是同類,但由于人形機器人在算法、算力和核心零部件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對于原來做工業(yè)機器人的公司來說,其實也算是跨界了”。陳友東一語中的。

工業(yè)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別是控制器、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這三者成本的占比分別約為15%、20%、35%,合計達到70%。

經過多年的追趕,陳友東覺得,中國企業(yè)的加入,將工業(yè)機器人價格降下來太多了。如今的工業(yè)機器人,被應用在更多的場景之中。曾經卡脖子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也不再是最大的難題。國內在減速機等零部件上,都有了很好的對國外的替代產品。

一位工業(yè)機器人集成公司銷售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表示,現在工業(yè)機器人大的有100多萬元的,小的有幾萬元的,主要一個是規(guī)模不一樣,再一個是用的核心零部件不一樣,國產品牌和國外品牌價位有差別,國產要便宜不少。

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中占比,依然是大頭。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大致包括三個部分,即動力總成系統(tǒng)(主要包括電池系統(tǒng)、電驅系統(tǒng)等,占總成本比重的60%)、智能感應系統(tǒng)(占20%)、結構件及其他(占20%)。

由于人形機器人要在空間中有高緯度的感知與運動,人形機器人對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更高。陳友東以減速器為例,工業(yè)機器人應用的諧波減速機,就沒辦法用到人形機器人上。

ChatGPT引發(fā)的新一輪的人工智能熱潮,能將人形機器人帶離商業(yè)化困境,走向“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嗎?

不少產業(yè)鏈上的巨頭,開始擁抱ChatGPT。今年7月,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四大家族”之一的ABB,宣布與微軟合作,將GPT-4應用于工業(yè)分析等場景。

OpenAI投資的1X近水樓臺,開始將其人形機器人EVE,與ChatGPT的能力結合,并且在今年5月一場比賽中小試牛刀,擊敗了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

一個醫(yī)療機器人公司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透露,他們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與通用人工智能相結合,應用到自己的醫(yī)療機器人產品上,“機器人更加智能,這是未來的大趨勢。”

不過該人士也表示,據他觀察,人形機器人在算力和算法上,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zhàn)?!八惴ㄉ系某杀颈容^高昂,OpenAI早前訓練ChatGPT很多都是公開免費語料,現在已經不行了,再加上中文語料與英語語料很多地方也不相同。另外算力方面,中國企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AI芯片不僅貴,還買不到”。陳友東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面對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日漸短缺的社會現象,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想象空間依然很大。

陳友東看到,馬斯克推出的“擎天柱”手部動作非常靈活,這可以應用到有些生產線上,工業(yè)機器人做不了的工種。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未來不止限于家務作業(yè)、居家照料老人等服務領域,還會涉及辦公輔助、商務服務、工業(yè)生產線等各種領域。

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約有4億個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20%滲透率測算,全球僅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就高達12萬億元-16萬億元。

玫瑰與荊棘并存,是人形機器人的現實。本田Asimo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類人機器人,他不僅能跟日本知名男團一起表演,還接待過總統(tǒng),他會跑步、單腿跳躍、上下階梯、踢足球,還會開瓶倒茶倒水,但他還是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之中。

人形機器人,如果無法摘掉“昂貴的玩具”的標簽,未來之路依然會諸多坎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商業(yè)化”躊躇百年,人形機器人在“火與冰”中能否渡劫?

人形機器人,如果無法摘掉“昂貴的玩具”的標簽,未來之路依然會諸多坎坷。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范劍磊

文|GPLP犀牛財經 馮慶艷

人形機器人的奇點來了?

素有“硅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這兩年接連不斷地,為他的“擎天柱”(英文為Optimus)站臺,稱未來特斯拉的想象空間,要靠這個身高172cm、體重56.6kg的人形機器人來支撐。

“人形機器人可能是下一個爆發(fā)點,”陳友東對GPLP犀牛財經判斷,“它更像人,加上通用人工智能的加持,它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陳友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此前多年致力于研究機器人技術,他喜歡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中性看法,這個表達足以展現,他嚴謹科研態(tài)度背后的“興奮和激動”。

陳友東目前也在研究人形機器人,不過不同于外界那種“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已經到來的觀點,陳友東認為,人形機器人,要走到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落地的程度,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他認為,人形機器人前面還有幾道坎兒:算力和算法、成本高企以及關鍵技術仍待突破等。

人形機器人走到今天,已經有百年歷程,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也遭遇無休止的技術難關和無底洞式的燒錢,有的選擇放棄,有的還在艱難的掙扎之中。

對于堅守者來說,這次能順利渡劫,走向屬于他們的星辰大海嗎?

奇點來了?

馬斯克對“擎天柱”的站臺越來越頻繁,最新的消息來自于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

當地時間7月19日,馬斯克在上述會議上,再披露其人形機器人的最新進展。馬斯克說,公司現在已制造了10臺“擎天柱”人形機器人,預計明年能在工廠執(zhí)行有用的任務,并且他正在與腦機團隊討論合作研發(fā)機械假肢。

不久前,7月6日,馬斯克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致辭,更是引發(fā)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宏大夢想。“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是多少?現在來看,這個比例將超過1:1,”馬斯克說,“也就是說,全球機器人的數量,會超過人類的數量?!?/p>

特斯拉首次公開Optimus 機器人計劃,是在2021年8月,2022年10月“擎天柱”原型機亮相,從公開計劃到如今,才過去不到兩年時間,“擎天柱”便從實驗室里走了出來,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形機器人。

不僅特斯拉跨界到了人形機器人領域,越來越多的實力玩家也在加入。

早于特斯拉發(fā)布“擎天柱”,去年8月11日,隔著浩渺的大洋,小米發(fā)布了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又名“鐵大”。“鐵大”身高達1.77米,重量為52kg。同年,大洋另一端,戴森宣布投資230億元,預計十年內推出家務人形機器人。

相對于特斯拉、小米、戴森等直接下場者來說,通過投資下場的巨頭也不少。

去年,亞馬遜產業(yè)創(chuàng)新基金下場,投資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yè) Agility Robotics,該公司研發(fā)的人形機器人Digit,于2021年已在倉庫中得到應用,目前仍在研發(fā)迭代中。

三星今年開年第一筆投資,投給了本土人形機器人企業(yè)Rainbow Robotics。

緊接著,今年3月,締造ChatGPT的OpenAI,其旗下OpenAI創(chuàng)業(yè)基金投資了挪威機器人制造商1X。

兩個月后的5月,有ChatGPT加持,1X出品的EVE,在一場人形機器人比賽中,擊敗了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

6月,一家名稱為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的公司注冊成功,引發(fā)外界關注,因為這家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將是‘具身智能(embodiedAI)’”。黃仁勛說。英偉達是被通用人工智能送上市值巔峰的AI芯片巨頭,黃仁勛作為其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在ITFWorld2023半導體大會上提出了上述判斷,更助推了這波人形機器人的熱潮。

“具身智能”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1950年圖靈的論文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之中,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個詞語再次頻繁出現在知名從業(yè)者的口中。 “具身智能”指的是,通過創(chuàng)建軟硬件結合的智能體,又稱“具身AI”。

那么,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到了?“我并不贊同這種說法,”一位關注機器人領域多年的人士如是對GPLP犀牛財經說,“那些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也就那么回事,你只要看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的商業(yè)化落地,是什么樣子,就有答案了。”

陳友東的感覺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絕不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通用人工智能雖然語言與邏輯能力強大,但沒有可以行動的真身,而加持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形機器人,不僅有聰明的大腦,還有敏捷的手腳和軀干,其具備了成為一個平臺的屬性。

“十年之內,如手機、智能汽車一樣,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平臺?!标愑褨|對GPLP犀牛財經說。

火熱的另一面

特斯拉這些攪局者的加入,鼓舞了太多的從業(yè)者。

因為與這一火爆喧囂的場景截然不同的是,人形機器人的先行者,比如美國的波士頓動力、日本的本田等公司,此前都因研發(fā)人形機器人,遭受了各種波折和坎坷,甚至出現“明星”機器人退役的殘酷現實。

令人唏噓的是,去年3月,本田Asimo正式宣布退役。這個人形機器人自1986年開始研發(fā),經歷了14年的技術攻關,終于在2000年誕生,退役前,它也經歷了七次迭代。Asimo,這個綜合能力曾位列全球人形機器人第一的“明星”,還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中。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2021年軟銀Pepper機器人已經停產。這是軟銀集團旗下軟銀機器人集團推出的機器人產品,Pepper,從2015年上市至停產,走完了它6年的生命周期。

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之路,也是波折不斷。從1992年成立至今,這家公司已經三易其主,先是在2013年被谷歌以30億美元收購,后又在2017年被日本軟銀集團接盤,三年之后,其又被軟銀轉手給了韓國現代集團。在一再易主被韓國現代收入囊中之時,身價已經跌至9.21億美元。

先行者們的波折背后,是似乎永無止境的技術難關和高昂的成本。

麻省理工教授、波士頓動力創(chuàng)始人馬克·雷波特曾稱,沒有經歷至少25年潛心研究的機器人產品,不足以商業(yè)化。

研發(fā)過程的漫長,足以抵消很多躍躍欲試者的狂熱。數十年的技術沉淀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發(fā)的平衡控制算法、液壓驅動技術等關鍵技術,促使旗下機器人能力更強,比如BigDog、Atlas雙足機器人、Spot Mini等,他們擁有了驚人的運動能力、負重能力以及平衡能力。但這些產品依然沒有完全走出實驗室,走向大眾。

誕生以來,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fā)出大大小小十數款足型機器人。直到三年前的2020年6月,才有一款Spot Mini發(fā)售。今年1月,其人形機器人Atlas經過不斷迭代擁有了更靈活的手。

“昂貴的玩具”,這是外界對人形機器人難以商業(yè)化的形象稱呼。除了技術難關待突破,高企的成本阻礙了其商業(yè)化。

波士頓動力Atlas的單臺成本為200萬美元,已退役的本田Asimo單臺成本為250萬美元,特斯拉的Optimus,成本約在10萬美元左右。小米Cyber One單臺造價也高達60-70萬元。

優(yōu)必選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至今,有11個年頭了。今年1月其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沖刺我國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已將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的成本降至10萬美元以下。2020財年、2021財年及 2022年前九個月,Walker系列產品的收入40萬元、890萬元及人民幣730萬元。顯然,其商業(yè)化收入依然寥寥。

與之相比,投入卻是巨大的。根據優(yōu)必選招股書,2020至2022年前三季度,三年間研發(fā)開支累計達12.71億元,約為同期累計營收的60.8%。

今年5月,馬斯克曾在特斯拉股東會上表示,未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可能會達到100億個甚至更多,遠超過對汽車的需求。

馬斯克還表示,人形機器人具備一定程度智能化,可以替代體力勞動,有望在3-5年后實現量產,量產后將達到數百萬臺,其價格可能低于2萬美元。

對此,上述長期關注機器人領域的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表示,單臺“擎天柱”銷售價格降至2萬美金,這在目前看來,難度依然很大,能否在3到5年內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與星辰大海的距離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涌入這個領域的新玩家,基本都是跨界而來,比如特斯拉、小米和戴森等,多數從汽車、科技領域跨界來的。原來曾經深耕多年的機器人企業(yè),卻顯得并不那么激進。

“人形機器人與如今產業(yè)鏈偏成熟的工業(yè)機器人,看似是同類,但由于人形機器人在算法、算力和核心零部件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對于原來做工業(yè)機器人的公司來說,其實也算是跨界了”。陳友東一語中的。

工業(yè)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別是控制器、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這三者成本的占比分別約為15%、20%、35%,合計達到70%。

經過多年的追趕,陳友東覺得,中國企業(yè)的加入,將工業(yè)機器人價格降下來太多了。如今的工業(yè)機器人,被應用在更多的場景之中。曾經卡脖子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也不再是最大的難題。國內在減速機等零部件上,都有了很好的對國外的替代產品。

一位工業(yè)機器人集成公司銷售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表示,現在工業(yè)機器人大的有100多萬元的,小的有幾萬元的,主要一個是規(guī)模不一樣,再一個是用的核心零部件不一樣,國產品牌和國外品牌價位有差別,國產要便宜不少。

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中占比,依然是大頭。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大致包括三個部分,即動力總成系統(tǒng)(主要包括電池系統(tǒng)、電驅系統(tǒng)等,占總成本比重的60%)、智能感應系統(tǒng)(占20%)、結構件及其他(占20%)。

由于人形機器人要在空間中有高緯度的感知與運動,人形機器人對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更高。陳友東以減速器為例,工業(yè)機器人應用的諧波減速機,就沒辦法用到人形機器人上。

ChatGPT引發(fā)的新一輪的人工智能熱潮,能將人形機器人帶離商業(yè)化困境,走向“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嗎?

不少產業(yè)鏈上的巨頭,開始擁抱ChatGPT。今年7月,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四大家族”之一的ABB,宣布與微軟合作,將GPT-4應用于工業(yè)分析等場景。

OpenAI投資的1X近水樓臺,開始將其人形機器人EVE,與ChatGPT的能力結合,并且在今年5月一場比賽中小試牛刀,擊敗了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

一個醫(yī)療機器人公司人士對GPLP犀牛財經透露,他們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與通用人工智能相結合,應用到自己的醫(yī)療機器人產品上,“機器人更加智能,這是未來的大趨勢。”

不過該人士也表示,據他觀察,人形機器人在算力和算法上,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zhàn)?!八惴ㄉ系某杀颈容^高昂,OpenAI早前訓練ChatGPT很多都是公開免費語料,現在已經不行了,再加上中文語料與英語語料很多地方也不相同。另外算力方面,中國企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AI芯片不僅貴,還買不到”。陳友東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面對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日漸短缺的社會現象,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想象空間依然很大。

陳友東看到,馬斯克推出的“擎天柱”手部動作非常靈活,這可以應用到有些生產線上,工業(yè)機器人做不了的工種。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未來不止限于家務作業(yè)、居家照料老人等服務領域,還會涉及辦公輔助、商務服務、工業(yè)生產線等各種領域。

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約有4億個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20%滲透率測算,全球僅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就高達12萬億元-16萬億元。

玫瑰與荊棘并存,是人形機器人的現實。本田Asimo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類人機器人,他不僅能跟日本知名男團一起表演,還接待過總統(tǒng),他會跑步、單腿跳躍、上下階梯、踢足球,還會開瓶倒茶倒水,但他還是死在了黎明前的黑夜之中。

人形機器人,如果無法摘掉“昂貴的玩具”的標簽,未來之路依然會諸多坎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