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
哲學學者余明鋒:ChatGPT的回答追求正確,真正的人文教育并非如此 | 專訪

我們正在經(jīng)歷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一個注定不安的時代。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的發(fā)展一樣,都是人類反思自身的契機。

靈韻消逝、迷夢難醒,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本雅明?

本雅明要求每個人都看到他,而他卻在隱藏自己?!侗狙琶鱾鳌沸聲杏憰接懥诉@名“不可捉摸之人”的思想脈絡,它們都指向同一個關切——“布爾喬亞文明如何終末”。

直面幽暗:為悲觀主義一辯

粗放式樂觀主義在一個崩壞的世界里不再成為德性,反而會成為困擾我們的惡習。懷有希望的悲觀主義則會要求我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為變革而奮斗,它是因應我們?nèi)缃翊嗳鯐r代的脆弱德性。

陳嘉映對話劉擎:知識平民化之后,公眾“表達”的愿望超越了“獲知”的愿望

人人都想要表達,這種表達的需求在陳嘉映看來,并不盡然是從人的內(nèi)在自行生發(fā)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技術塑造與引導的。數(shù)字讓圖像變得“更便宜”,更廉價的表達成本催生了更豐沛的表達欲。我們因而進入了昆德拉所謂的,人人都是作者卻沒有聽眾的時代。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