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shù)貢r間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數(shù)量增至57項。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什么樣的世界遺產?為何它得以申報成功?在《萬里走單騎》一書中,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講述了世界遺產的種類,以及景邁山的遺產性質。
《為什么說景邁山古茶林是復雜的文化遺產》(節(jié)選)
文 | 單霽翔
景邁山的遺產性質很復雜。古茶林是農業(yè)文化遺產,也是林業(yè)文化遺產,最終作為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遺產價值的復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突出普遍價值。
文化景觀的產生與人類的遷徙、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組成的文化線路密切相關。中華大地上有很多過去的文化線路,也叫線性文化景觀,比如絲綢之路、大運河。絲綢之路又分為佛教絲綢之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等,這樣的解讀也體現(xiàn)了文化線路上的文化多樣性。
茶馬古道與景邁山古茶林密切相關。茶馬古道其實不僅僅形式多樣,流通了很多的物資,也流通了思想、文化和藝術;它不僅僅是一條道路,實際上是網狀的流通系統(tǒng),而且今天還在發(fā)揮功能;這個流通系統(tǒng)在不斷延伸和發(fā)展,深入到各個原料的產地和物資需求地,滇藏-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像毛細管一樣深入到各個村寨中。
我們過去對這些文化多樣性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申遺工作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理念的進步,對特殊類型遺產的認識,也包括對遺產價值的持續(xù)發(fā)現(xiàn)和闡述,這些進步提升了我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推動了我們保護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顯著提高。
我們不再糾結于對遺產類型的簡單劃分,而開始關注遺產類型的界定如何服務于價值闡述,從而為認識、保護遺產提供新的視角。這些進步產生于申遺工作,又服務于新的申遺工作,同時讓我們對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遺產的價值也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
還有一類就是生產類的景觀,這類景觀曾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場所,今天成為遺產。景德鎮(zhèn)制作瓷器的原材料取自高嶺村,這個地方也是 “高嶺土”這一國際通用的黏土礦物的命名地。這里因記錄了人們采礦制作陶瓷的歷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河哈尼梯田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在申報的過程中,我們對哈尼梯田的遺產價值有了更深刻認識。以往我們更多關注它作為鄉(xiāng)土建筑群表現(xiàn)出的特殊地域性,后來又從文化景觀角度認識到它作為一個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而具有的價值。這種價值反映出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可持續(xù)的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特殊社會、經濟、宗教系統(tǒng)。
桂林的龍脊梯田、杭州西湖龍井茶園、興化垛田等,都成為大家旅游觀光的選擇。農業(yè)生產景觀在過去并沒有什么不同尋常,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對久居城市的人而言,農業(yè)場景反而很新鮮。
……
很多與酒類、咖啡有關的生產類文化景觀都已申報世界遺產,例如墨西哥龍舌蘭種植區(qū)、葡萄牙的上杜羅葡萄酒產區(qū)等。但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所以景邁山的申報在這方面能填補世界遺產的空白。
鄉(xiāng)村類文化景觀和生活類文化景觀在普洱景邁山都有突出的表達,又與生產類和山水類文化景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近年來,鄉(xiāng)村類景觀格外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些民族村寨、傳統(tǒng)村落等都已經納入保護范圍,相對于過去我們更注重歷史建筑、紀念性建筑、宗教寺廟建筑、宮殿建筑等的保護來說,這是一種理念進步。景邁山居民對于茶的依賴度是非常高的,茶是祖先傳下來的,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會。人們對于茶的感情無比深厚,種茶的智慧和知識非常的豐富,對茶是發(fā)自內心的愛。這里申報世界遺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們離不開茶,所以盡管最開始沒有進行建設規(guī)劃,但是大家都遵守著一定的規(guī)則來進行村莊的建設,房屋的建設,不斷積累智慧、不斷予以完善。面對未來社會,我相信這里可能還會有變化,但是建筑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不應該變的。為什么?因為這是千百年來適應了這里的氣候環(huán)境,適合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習俗,承載著人情而凝聚下來的蘊含智慧的建筑。屋頂是斜坡式,人們居住在二層,下面過去養(yǎng)牲畜。柱子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方的?梯子為什么用木頭建造?屋頂?shù)难b飾為什么與采茶活動相關?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智慧,這些是不會改變的。
生活類的文化景觀更加關注保護人們的習俗、保護人們的傳統(tǒng)、保護人們的文化空間。“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強調人的生活在“文化空間”中的重要作用。傳統(tǒng)村寨都存在一個中心,或者叫“寨心”,這就是文化空間。在生活類文化景觀中,我們能體驗到彝族的民情、哈尼族的耕作技術、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鼓浪嶼琴聲猶在,我很期待景邁山申報世界遺產成功以后,這里的生活不被打擾。過去,邁山沒有電話、沒有電燈,也沒有電視,這些在今天的景邁山都存在了。說明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沒有影響生活的進步。要獲得更幸福的生活,變化是必然的,但是在變化中要尊重我們以前的智慧和規(guī)律。鄉(xiāng)規(guī)民約是大家共同追求的體現(xiàn),也是變化中的智慧與規(guī)律的體現(xiàn)。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復合型的,它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可移動的、不可移動的景觀,所以我們對于它的保護也是立體的、綜合的、多層次的保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組織一套很復雜的申報世界遺產的文本,為什么會反復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規(guī)劃。還是那句話,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了,申報世界遺產的路自然就平坦了。
本文節(jié)選自《萬里走單騎》“在景邁山古茶林談文化景觀的九種類型”,較原文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內文圖片均由出版社提供,標題為編者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