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十日談:新冠時期故事集》
2020年3月,一本十四世紀的書突然在許多書店里脫銷。這本書就是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一群在佛羅倫薩城外躲避瘟疫的男女給彼此講起了故事,有些故事很愚蠢,有些故事很淫蕩,有些故事就像寓言……《紐約時報》雜志編輯部意識到,可以用隔離期間創(chuàng)作的新故事,編一本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十日談》。
于是在疫情最為艱難的時刻,29位當代作家以疫情下的愛情、生死、衰老、日常生活為主題,各自寫下了短篇小說。其中包括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旅美華人作家李翊云、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美國作家游朝凱、英國小說家大衛(wèi)·米切爾、法國作家萊拉·斯利馬尼、意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這些作品的結構和風格雖然差異很大,但都在幫助我們紀念難以想象的疫情危機,也幫助我們理解危機如何影響小說這門藝術。
《招搖過?!?/span>
1996年出生的周于旸在高中時開始嘗試寫作,并兩次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22年,其作品《馬孔多在下雨》入選第五屆理想國文學獎決審名單。《招搖過?!肥撬牡诙緯?,收錄了八篇短篇小說。
八個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是年輕人,他們被困在荒誕的生活里,雖然試著與成人世界的對抗,逃離出庸常生活,但總是又回到宿命的起點。《馬孔多在下雨》已經顯出了馬爾克斯對作者的影響,這本新書也通過科幻和魔幻尋求普通人生別樣的可能。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對此書的評價是“展現了對于當代城鄉(xiāng)人際關系的改變,同時又灌注了淡淡的奇幻色彩”。
《洋盤:邁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籠包》
24歲的沈愷偉離開家鄉(xiāng)邁阿密,以廚師的身份游歷至中國香港地區(qū),又機緣巧合得到了一份在浦東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廳的工作。2014年,他走訪了52家知名餐廳,用卡尺和電子秤,以“皮薄、汁多、餡大、肉鮮”為基準,創(chuàng)作了海報《上海湯包指南》。報告上稱,他收集了四個測量結果:完整餃子的重量(克);湯的重量(克);餡料重量(克);和皮的厚度(毫米)。然后使用公式[(餡料+湯/皮厚度)x100]計算,體現湯包的結構工程學分數。
在上海方言中,“洋盤”指外來人不太了解本地習俗,作者用此作為書名帶有自嘲色彩。到了中國之后,他才發(fā)現自己家族與中國深刻淵源——100多年前,其外高祖父帶著傳教士隊伍,曾經從俄亥俄州遠赴大清帝國;他自己則在改革大潮中見證了中國的變遷。他透過食物的鏡頭去看中國,花10年尋訪一位手工鍋匠、到蘭州學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駝奶……
《過一種女性主義的生活》
“女性主義意味著挑刺?!薄芭灾髁x掃興鬼就是一個情感的另類。正確的事情沒法讓我們感到幸福?!痹诒緯髡?/span>薩拉·艾哈邁德看來,做一個女性主義掃興鬼,意味著別人都在笑的時候拒絕笑(例如在聽到性別歧視的笑話時),在應該閉嘴的時候拒絕閉嘴(例如在家庭晚宴上、在與同齡人和朋友一起參加的聚會上)。甚至——作者自己做的——辭去倫敦金史密斯學院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的職位,以揭露這個部門內部縱容性騷擾的不公和虛偽。
“女性主義理論告訴我,普遍性是需要被破除的觀念。女性主義理論告訴我,現實通常只是別人的陳舊解釋?!痹诒緯校~德的方法論和風格在很多方面都得益于有色人種女性主義(她的父親是穆斯林)的傳統(tǒng)。她從自己的生活中汲取靈感,把理論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在書中,艾哈邁德顛覆了“女性主義從西方傳播到東方”的觀點,引用了不少巴基斯坦女性的觀點:“我的巴基斯坦阿姨們告訴我,我的思想是我自己的(也就是說,我的思想不被誰擁有);她們教會我為自己發(fā)聲,大聲反對暴力和不公正。”
《上海繁華:經濟倫理與近代城市》
談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杰出講座教授葉文心《上海繁華》一書的內容涉及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共產黨接管前夕的整個上?,F代史,追蹤城市文化的演變,這種文化與中國動蕩的歷史時有交織。
作者特別關注上海的銀行、出版企業(yè)和百貨公司,她搜集和研究了包括畫報、期刊、報紙、小說和傳記在內的原始文獻,來重建上海商人和企業(yè)精英的興衰。19世紀末,李鴻章等高級官員主張實現國家現代化時,商人獲得了社會尊重。他們可以聚斂財富、富國強民、推動時尚潮流,成為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現代化進程中伴隨著外國產品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本土化,其中,商人和企業(yè)精英在政治、教育和慈善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到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共產黨政府將上海重組為制造業(yè)中心,其居民是工人而不是資本家和消費者,因為共產主義之前上海的歷史象征著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生產社會關系中的結構性不公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市政府決心將上海建設成為21世紀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征服與文化:一部世界史》
本書是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威爾“文化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兩部是《種族與文化》《移民與文化》。在書中,索威爾提供了四個案例研究——英國人、非洲人、斯拉夫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來論證征服的前因、過程和后果會產生廣泛的相互作用和反應。他認為,文化互相接觸之后會相互影響,殘酷的征服可以帶來高級技能的傳播。
索維爾強調人力資本創(chuàng)造財富,并主張成就對發(fā)展群體自尊起到核心作用。索維爾得出結論,歷史進程是由人們利用機會的方式來決定的,這對于從馬克思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等各種形式的決定論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
《早春的中國》
這部定價999元的作品源于瑪格南圖片社首位亞洲成員久保田博二(今年84歲)在上個世紀80年代轟動世界的攝影專題“中國”。當時,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政治畢業(yè)的久保田博二注意到中國正處在一段歷史的起點。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下,在雙方高層的支持下,久保田博二來到中國。他從1978年秋天起開始拍攝中國,在日本和中國間往返30來趟,跨越了中國28個省份,在超過1000個日夜中按下20萬次快門。他稱這時候的中國令他“感覺到一股強大的能量之流,讓我想起一條大河的能量”。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璜生看到,與之前“轟轟烈烈的革命”“熱火朝天的生產”的中國不同,與外國人印象中的“紅色”的、神秘的中國也不同,久保田博二“平實樸素、優(yōu)雅恬靜地展示變革時期豐富的精神狀態(tài)與社會狀態(tài)的畫面”。在這些攝影作品的基礎上,久保田博二在日本出版攝影集,名為《中國萬華》;此后這本攝影集還曾以“中國”的書名出版了六個外語版本。歷史學家史景遷為諾頓版《中國》撰寫序言,他寫道:“那些注視他的面孔,或者他不經意間注視到的面孔,以及他們穿衣、吃飯、工作、旅行和娛樂的各種方式,組成了這個我們稱之為中國的國家?!?/span>
《從馬奈到曼哈頓:現代藝術市場的崛起》
凡·高的《加謝醫(yī)生的肖像》如何以8250萬美元的世界紀錄價格售出?彼得·沃森帶我們走進佳士得拍賣會的幕后。他從1882年巴黎、紐約和倫敦發(fā)生的三件關鍵事件追溯藝術市場的崛起。馬塞爾·杜尚認為經銷商是“藝術家背上的虱子”;威廉·布萊克認為“只要存在任何金錢觀,藝術就無法繼續(xù)下去”;雷諾阿采取了更實際的觀點,他告訴一位朋友。“判斷畫作價值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拍賣場”。
本書內容既包括學術研究也包括軼事,內容追溯了蘇富比和佳士得等大型拍賣行的發(fā)展,寫出了最近引人注目的日本買家的參與,還寫出了參與現代藝術市場的浮夸的推銷員、挑剔的學者,乃至一些徹頭徹尾的騙子。